用5千字分析《甄嬛传》开头三句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甄嬛传人物彩铅画图片 用5千字分析《甄嬛传》开头三句话

用5千字分析《甄嬛传》开头三句话

2023-03-12 1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分析的语段

开头部分(共三句话):

我初进宫的那一天,是个非常晴朗的日子。乾元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黄道吉日。站在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二、三句话的顺序能不能换?

网文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读者一个桩子(也就是抓住读者的点)。

开头第一段,是抓住读者的关键,所以,一定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有其目的的,目的就是抓住读者。

我们来看她如何用三句话抓住读者。

原文:

我初进宫的那一天,是个非常晴朗的日子。

乾元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黄道吉日。

站在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开头一共三句话,能否换成

改文:

乾元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黄道吉日。

站在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这是我初进宫的一天。

还是这三句话,换一下顺序可以吗?

不可以。

因为第一句话没有原来的抓人。

读者读到第一句话没有感觉了,读者的大脑要转一下弯子,要去想一想乾元是什么时候。

感觉是模糊的,没有抓住读者。

读者耐着性子再看第二句话,是紫禁城的环境描写。

也就是环境而已,心没有被拴在某个桩子上。

读到第三句,无非就是说我初进宫而已。都很平淡,没有给读者一个桩子。

在这里第一句话“我初进宫的那一天,是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就是桩子,也就是抓住读者心的那个东西。

三、言简意赅,入题快

我们回头来看看,作者第一段三句话好在哪里?

人物、情节、环境、地点、时间 都照顾到了。

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你一看就懂的哈。

四、忧伤从何而来?

这段话中,写环境就只有一句话,目的是渲染一种气氛,一种在晴朗的阳光中却又一种悲伤的,莫名忧伤的气氛,马上传达到读者的心理了。

这种气氛的传达,是用环境描写来实现的。

但是,作者只用一句话就写完环境,没有废话。如果用两三句话来写环境,读者会不耐烦的。

读者为什么在读完第一段的时候有一种忧伤的感觉?

(一)运用了“流光易逝”的传统审美

“我初进宫的那一天”,代表是回忆式的叙述。

时光已经流逝,“我”从头回忆一生,给人一种时空交错感。

时光的流逝会给人一种流光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审美。

例如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以及“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还有"十年三过苏台路。还又是、匆匆去。迅景流光容易度。"

中国人向来对时光的流逝有一种伤感,并且很能欣赏这种伤感带来的美。

(二)运用了环境描写来传情

写环境是为了写情。

写环境,有两种。

第一种是作者眼中的环境。如果我来写,就会写“紫禁城的天空怎么样~~~”那单纯就是写了环境,不高明,也没有写出情。

第二种就是人物眼中的环境,这个作者就用了人物眼中的环境来写环境。“站在紫禁城”,一箭双雕,写出了环境,也写出了人。这个人在望天空,人物的心情可想而知,那就是想要逃离,想要自由,一种忧伤弥漫开来。不需要作者多费笔墨去写人物如何忧伤,而忧伤之情已经传递到读者的心理了。

其实,运用第二种环境描写来传情是非常高明的,而且省力、讨巧。因为当我们运用第一种环境描写来单纯地写景的时候,虽然我们想要把情绪传递到读者的心理,但是很费力,传不到读者的心理。因为只是借景来传情。

但是,当我们用第二种环境描写来写的时候,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助景来传情(虽然很力量很微弱,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们其实更多的是用人物的情来传情。也就是既用了景来传情,又用了人物的情来传情。

言情小说啊言情小说,不仅我们写作的内容是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的过程中要向读者传递出人物的情。可以是情绪,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情愫。

作为一位中国的读者,作为一位接受多年中式美学熏陶的普通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我们更青睐于在小说中感受到“情”。

既然我来看言情小说,对我最大的吸引点就是一个“情”字,那么,若作者能够在“情”字上下足功夫,就一定能够吸引像我这样的普通女性读者。

女性读者往往重情,更加感性,更走内心。《甄嬛传》中的甄嬛一生也是最求“情”这一字。

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备受女性读者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人物刻画得多么好,也不仅仅是情节多么曲折离奇,更多的是因为张爱玲满纸写的都是“情”这个字,张爱玲这一生追求的也是这个字。

张爱玲一生的创作源泉是《红楼梦》。

《红楼梦》离开的一个字也还是“情”。宝玉是“情不情”,对于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能动情,黛玉是“情情”,对于所爱之人用情至深。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及中国明清以来的小说,用的是“人情小说”四字来评价。无论是言情还是人情,最重要的始终没有离开过“情”这个字。中国人的审美就在这个字上。

我们受了欧美小说的影响,学到了“小说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一切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这句话固然没有错,但是,我们往往会看到影视剧当中塑造的一些人物不可谓不鲜明,不可谓不饱满,但就是总缺点什么?

总缺点什么呢?

缺“情”。

作者只塑造了人物的大脑,没有将“情”打入人物的灵魂。

于是,观众看起来,总是觉得和屏幕上的人物隔着一层。

讲白了,就是观众和人物不亲,不贴近,没有共情。

所以,当我们牢牢抓住“情”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抓住中国读者的审美胃口。

讲到“情”,我们不得不提到诗歌,特别是古诗词。

既然我们写言情小说,要让我们的小说意味悠长,能更加走入读者的心里,就离不开“情”。

而古诗词是所有的体裁当中对于“情”的传递最有力道,最高明的一种。

同时,经过上千年无数文人骚客的试验和研究,古诗词对于传情的技法已经出神入化。

这么好的文化宝库,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本人也很爱这一首。

为什么我们这么爱?

情浓。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但是这一句尤其动人,因为我们读到的是浓浓的情。作者这里是写了环境,用的就是通过人物之眼来写环境。

《甄嬛传》中“站在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虽省略了主语,但是读者仍然知道是小说中的主角在看,主角眼中的风景传递的就是主角的心情。

《虞美人.听雨》中“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同样省略了主语,但也是通过主角的眼睛来写景。

主角看到的是凄风苦雨,断雁西风,那么主角悲伤的心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因此,环境描写并不是为了写环境而写,而是为了写“情”而写。如果只写环境,很难向读者传递出浓浓深情,因为没有了人,“情”这个字的竖心旁又从何而来呢?

还是回到环境描写的这一句。“站在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环境描写,作者为什么不写绿树红花,不写宫殿巍峨,而要去写又高又远的天空?

那我们就来看看写天空达到了什么效果?

效果仍然是一点,即传情。

并不说写红花绿树,宫殿巍峨就传不了情,而是不适合传递人物此刻的情。

当一个人仰望天空的时候,并且想要在天空中寻觅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人物的心情是三个字:想逃离!

因为不满于目前的处境(选秀女),甄嬛很想回家,很想逃离,人就会不自觉地抬头看看天空(站在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无比晴好的天空),企图透口气,看到什么了呢?(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寻找一些能够寄托的东西,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没有一丝云彩)。

没找到之后,还是呆呆地看天空,看了很久之后又看到什么了呢?

“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注意“偶尔”二字,不要匆匆看过。这两个字说明主角已经看天空多时了。

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看天空多时?无聊的时候,想逃离的时候。

或许你在阅读的时候压根没有注意到作者的对文字的安排是如此细腻,或者作者自己也不是这样一针一脚地安排的,但是,最后达到了这样好的效果。

你在看的时候也许没有注意到“偶尔”,没有注意到主角想寻觅什么而不得,没有关系,文字自己会组合,组合起来自带生命力,会将组合起来的情绪分毫不差地带给你的,虽然你是一个粗心的读者。

也就是说,即使你不仔细读,但整体的情绪你一定会感受到,而且分毫不差。

这就是文字魅力之一端。

或许,你觉得我在胡扯,完全就是在过渡解读。

那请你再看一个例子。

看这段话:

真是爬,"匍匐前进"、"夜间战斗"……多少个爬的课目在等着我,入伍训练六个月,野战部队近一年,我不知道爬了多少次,在深山、在外岛、在风沙里、在太阳底下,我用全是泥土的手擦着汗、喘着气,偶尔抬起头来,望着天边的几只鸟儿,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全在飞。

月亮又圆了二十几次,(不是说过了几个月,而是讲月亮又圆了二十几次,说明在数着月亮过日子,煎熬情状立现)我终于踏上回程的军舰,又活着回来了。没有百战,却有荣归,我忍不住心里暗叫一声惭愧!拍掉身上的风尘,我又走向台大来,校园里正是杜鹃盛开的时节,鲜红雪白,奇花照眼。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去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

这段话摘自李敖《传统下的独白》一书。

原文讲的是李敖自己很讨厌当兵参军的那段时光。

我们来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偶尔抬起头来,望着天边的几只鸟儿,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全在飞。”

李敖不止一次说自己是靠大脑吃饭的人。

身体方面的训练和劳动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他进入部队之后完全就受不了部队的高强度训练,同时也很难去适应部队的生活。

当李敖在训练的时候,那种想要逃离的心思是掩盖不住的。想要逃离却又逃离不了的时候,人总是会忍不住抬头望天,企图在生活的夹缝里喘口气。

于是,在训练的时候,李敖不自觉地抬头望望天空,看看鸟儿,因为天空和鸟儿都是自由的象征。

抬头望天和看鸟,这是人的潜意识外化的表现。

第二段开头很有意思,“ 月亮又圆了二十几次”这句话能否换成“过了一年多”?

显然不行。

李敖说五百年来中文写作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这句话虽然有营销的噱头,也有对自己的自信,但是最为一个读了4万本书,拥有四个大书房,写了100多本书的人来说,他的文字水平的确是硬杠杠 的。

跑远了,还是回到这句话。不写过了几个月,也不写过了一年多,而是写“ 月亮又圆了二十几次”,说明李敖在数着月亮过日子,掰着手指头在熬日子,当时的煎熬情状立现,不消多费笔墨。这句话和“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中的“偶尔”二字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觉得我说得很扯,那就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还是拿《虞美人.听雨》来举例。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也有这样的笔法。这一句的关键就在于“点滴到天明”四字。

这是四个字,看似是在写雨滴到了天明,其实是隐含着有一个人一晚上没有睡觉,一直在听雨。而这个人为什么一宿未眠呢?

情感是不是就出来了!

即使是读者没有注意到这一层也是没有关系的,作者已经将这一层的情感浸润到每一个字以及字与字的缝隙当中去了,读者一定能够有所感染的。

再赠送一个例子。一千多年前,有个唐朝的少年落榜了,当晚,他写了一首《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最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和“点滴到天明”简直一模一样。“夜半钟声到客船”,表面上写的是钟声,但是谁听到了钟声?

落榜的张继!张继竟然一夜未眠!

这样的例子在古诗词当作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学创作技法,都是古人经过试验过后,觉得非常好用,而且屡试不爽的好方法,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如果你还想看的话,请一定给我留言吧!!不然,我这个懒人,很可能就不写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