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瓷贴面的适应范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牙齿美学图片 微创瓷贴面的适应范围

微创瓷贴面的适应范围

2023-11-17 0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 老年患者,前牙间隙,因怀疑“露财”要求治疗

图2 美学要求不高,但希望尽量少的“磨牙”

图3 去除树脂充填体,微量备牙

图4 部分瓷贴面修复体

图5 部分瓷贴面粘接后,完全关闭牙间隙,可见修复体与天然牙的过渡间隙

图6 微创部分瓷贴面的修复效果完全满足了患者的美学需求、微创需求,获得了成功的修复效果

图7 上颌前牙排列不齐,后牙排列关系良好,不能接受正畸治疗

图8 拟针对偏舌倾的上颌前牙进行微创瓷贴面修复

图9 11、22 微量预备瓷贴面修复;21远中唇面外形调磨后

图10 治疗前上颌前牙弓影像

图11 初步修复后上颌前牙弓影像

图12 21舌侧树脂充填改善形态后,两种微创治疗形式的结合,帮助患者以简短、微创的方式获得前牙美学效果的改善

图13 全牙列颜色不佳

图14 前牙排列不齐,上颌中切牙缺失侧切牙移位改形为中切牙

图15 微笑美学效果欠佳,不能接受正畸治疗

图16 微笑美学效果欠佳,希望采用微创修复方式改善美学效果

图17 11 全瓷冠牙体预备,余牙微量贴面预备

图18 修复体制作完成

图19 贴面试戴后

图20 贴面及全瓷冠共同试戴

图21 粘接完成后(左右侧上颌前牙像)

图22 上颌前牙微创修复后(正面口唇像)

图23 上颌前牙微创修复后(正面微笑像)

图24 上颌前牙微创修复后(侧面微笑像)

图25 全口牙列颜色缺陷明显

微创瓷贴面的局限性

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发展,微创瓷贴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师所接受。微创瓷贴面的优势和局限性都非常明显。临床医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微创瓷贴面的优势和局限性,根据患者美学缺陷和要求决定是否适合应用微创瓷贴面,以及是否存在足够的“ 可利用的、牙齿以外的修复空间”,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 牙体预备”。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能够满足患者要求的、能够保证长期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微创的治疗方案,应成为我们制订治疗方案时的指导思想。

微创瓷贴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包括:①减少牙体预备量、甚至达到完全无预备,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破坏原有天然牙体组织的机械性能;②由于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牙体组织,治疗中完全不需要麻醉,减轻或基本消除术后敏感;③保留更大量、更强大的釉质,可增强粘接性能,更有效的保证修复的长期成功;④由于治疗过程相对可逆,舒适程度高,容易被患者接受。

微创瓷贴面同样存在一些局限性,在不适当的情况下应用,或者操作方法不适当,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包括:①微创瓷贴面通常厚度较小,因此修复体的通透性较高,容易产生遮色效果不足的问题;如果在修复体厚度不均一的情况下,还可能由于基牙颜色透过程度不同而造成颜色不均匀的效果。因此,把握好适用范围对于微创瓷贴面的应用非常重要;②没有充分的牙体预备,无法为技师创造充足的制作空间,有时难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比如颜色表现过于单一,透明性受到限制,并且技师制作时难以获得明确的终止边缘;③尤其是完全不进行牙体预备,常使牙齿形态、突度发生改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感受、唇齿关系、牙龈健康;④如果改变了原有切端长度,可能会影响原有咬合状态,增加远期修复体折裂风险。

患者美学缺陷和需求的评估

美学缺陷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美学要求 对于是否可以应用微创瓷贴面修复,应重点考虑的是牙齿美学缺陷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美学要求高度。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颜色缺陷。对于牙齿颜色缺陷,如果缺陷轻微,或者患者改变颜色的需求不强,应用超薄瓷贴面进行治疗就能达到令患者满意的修复效果(图25~36)。但是如果牙齿颜色缺陷明显,而患者的美学需求又很高,采用这类修复体就有可能无法达到患者较高的美学需求,治疗就会存在很大风险。颜色改善效果是评价贴面类修复体最终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在传统贴面修复中,颜色不满意或颜色稳定性不佳也是修复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师非常需要在贴面修复前能够掌握颜色效果的预期,尤其是在微创贴面修复前,这会更加有意义。

图26 希望采用最微创的治疗方式,获得美学效果的改善

图27 与患者充分沟通,决定采用极微量牙体预备的原则进行上颌前牙瓷贴面修复(右上颌侧切牙为全瓷冠修复)

图28 下颌前牙决定采用漂白治疗方式改善颜色。

图29 完成的微创瓷贴面修复体

图30 修复体厚度为0.4~0.5 mm

图31 下颌前牙原始颜色4R2.5

图32 漂白治疗后颜色2R1.5

图33 上颌前牙修复体粘接后

图34 微创修复治疗后(正面微笑像)

图35 微创修复治疗后(右侧微笑像)

图36 微创修复治疗后(左侧微笑像)

修复体厚度 McLaren等人曾经基于前牙瓷粘接修复的临床经验提出:玻璃陶瓷贴面厚度每增加0.3mm,可使修复后明度提高一个色阶。而微创瓷贴面类修复体的厚度范围通常在0.3~0.5 mm,甚至在0.3mm以下。修复体厚度改变空间的缺乏,决定了微创瓷贴面修复体通过自身颜色达到最终颜色改善的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比较弱。而且,贴面修复的颜色效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贴面修复体透光性较强,其最终颜色效果除了受修复体本身颜色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基牙的颜色、粘接剂的颜色以及修复体厚度等多个方面影响同时,由于微创瓷贴面修复体的厚度较小,其颜色改善能力又受基牙颜色影响极大。Farhan等的体外研究发现,对于基色A1 和A4的瓷片,0.4 mm 厚度的铸瓷贴面遮色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标准试件的比较,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基牙颜色对修复后颜色效果的影响,也可以对临床选择贴面修复体的厚度起到指导作用。

总体来说,对于基牙颜色基本正常或无明显颜色改善需求的病例,微创瓷贴面的效果较好;对于颜色改善需求较高的病例(如死髓变色牙、四环素牙),微创瓷贴面的颜色改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部分学者建议使用遮色粘接树脂来解决基牙颜色过深的问题。但超薄瓷贴面类修复体厚度并非均一,不同厚度的粘接剂容易造成最终透光效果的不均一;同时笔者之前的研究也发现,在各品牌粘接系统中,试色糊剂和粘接剂之间存在着颜色和透光率的差异。因此,完全依靠粘接遮色系统解决颜色改善的问题并非十分可靠。

粘接剂、牙体形态和排列缺陷的程度 考虑到修复体的透光性、边缘过渡等效果,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超薄瓷贴面类修复体还应尽量使用透明粘接剂。还有一部分学者建议增加修复体的遮色能力,比如在应用CAD/CAM 方式制作修复体时选择使用超白颜色的瓷块,或者采用烤瓷方式制作修复体时使用遮色瓷粉做底层。这样就可以减小对于遮色粘接树脂的依赖,对于粘接后的美学效果更可控。形态和排列缺陷的程度也是确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衡量的因素,形态或排列缺陷轻微时,有可能通过微量牙体预备甚至不预备的方式调整患牙的形态或排列,应用微创瓷贴面有可能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反之,如果形态和排列缺陷比较严重,尤其当患牙同时伴有颜色缺陷,应用微创瓷贴面通常不足以非常完美的纠正缺陷。

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纠正形态或排列缺陷的目的,修复体各部分的厚度可能不一致,其半透明性也就不同,再加上基牙本身的颜色缺陷,就有可能导致修复体粘固后表面视觉效果不协调。此类情况下,进行一定的牙体预备,努力获得相对均一的修复空间则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摘自由刘峰主任医师主编,樊聪教授主审,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瓷贴面修复技术——从标准到微创无预备》一书,瓷贴面技术是口腔美学微创修复中的代表性治疗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口腔临床医师的重视。瓷贴面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与烤瓷冠、全瓷冠同等重要的口腔美学修复形式。本书非常适合作为迫切希望学习瓷贴面修复技术的医师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已经初步掌握瓷贴面修复技术的医师规范自己操作、提高临床成功率的提高教材。该书已翻译成英文版,由德国精萃出版社出版,将于2019年底面世。

第272期03~04版

★转载请获作者及出版社许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