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龋齿、容易发生在哪些部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炉衬最易损坏的部位是 什么是龋齿、容易发生在哪些部位?

什么是龋齿、容易发生在哪些部位?

2023-10-12 1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龋齿的症状由浅入深可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初期的龋齿没有什么症状,仅在牙釉质的表面上有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斑点。因此,常常不容易被人们注意,多少病人是在口腔检查时,才被发现的。临床上称这一期的龋齿为浅龋。

龋齿继续发展,深入到牙本质浅层,这时在牙齿的表面可出现一个明显的黑洞。患者往往一吃糖就疼痛,一经漱口就不疼痛了。这一期的龋齿,临床上叫它为中龋。

龋蚀继续向深部扩大,到达牙本质深层并接近牙髓腔,对冷、热的温度刺激可出现疼痛。由于龋洞离牙髓比较近,龋洞内的细菌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容易渗透牙髓组织,引起急性牙髓炎,使患牙发生剧烈疼痛。这一期的龋齿,临床上叫它为深龋。

深龋如不及时治疗,牙冠大部被龋蚀而破坏,成为残冠。牙髓也是因为炎症而发生坏死,病牙的疼痛感觉反而减轻或消失。这时细菌可通过牙髓向根尖扩散,引起牙齿根尖部的病变。

龋齿发展到最后阶段是牙冠完全被龋蚀所破坏,仅留下残根。残根如不及时治疗,往往是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的病根,应予重视、拔除。

(1)经常造成牙根尖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时局部肿胀;如脓液和细菌被吸收,可引起败血症或菌血症。

(2)坏牙根不能咀嚼食物;加重胃肠道负担。

(3)对儿童来说,坏牙根不仅有碍于食物咀嚼,有碍于营养消化吸收,同时还可使颌骨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为咀嚼可以刺激颌骨的生长,而坏牙根的咀嚼力大大下降,很显然,刺激颌骨生长的作用也就极其微弱。

(4)对于老年人来说,严重龋坏可造成大部分牙齿缺失或全部缺失,加重了老年人的胃肠负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龋齿不深者,遇到冷、热、酸、甜的刺激才发生疼痛,只要把洞内的刺激清除,疼痛即消失,但应及时去医院进行龋洞填充治疗以免龋蚀继续发展。对于牙髓炎或牙根炎周围炎引起的剧烈疼痛,最有效的办法是到医院用磨牙钻开髓治疗,疼痛才能减轻。如果不去医院,可服止痛药或用指压穴位的办法止痛。可指压合谷穴,上前牙取人中,上后牙取下关,下后牙取颊车。止痛不是彻底的治疗办法,疼痛好转后,应及时地去医院进一步的诊治,根除引起牙痛的原因。

龋齿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造成牙体组织缺损。一般认为龋齿是由细菌、食物、牙齿的易感性和时间四种因素互相作用所造成的。

龋齿应如何预防:1.注意口腔卫生;从小培养儿童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的习惯,教给其正确的刷牙方法。2.注意营养和锻炼身体。3.定期口腔检查;每年作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4.药物防龋;局部应用氟化物和氟化物漱口,应用含氟牙膏,牙面涂氟化物等。5.其他措施;激光防龋,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作防龋涂料,龋齿免疫学预防。

哪些牙齿易患龋齿?

牙齿的解剖形态、萌出时间、生长部位各不相同,因而龋齿的发生率也大有差别。

磨牙和前磨牙,尤其是磨牙,由于咬合面有较多窝沟、点隙而较易患龋。其中萌出最早的第一恒磨牙(6岁时即已萌出)患龋率最高。

下颌牙因咬合面沟裂较多、容易滞留食物,患龋率又高于上颌。恒牙中,患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上、下颌)前磨牙、前牙。前牙中以下颌切牙患龋率最低。

乳牙中下颌第二乳磨牙因解剖形态与恒牙第一磨牙相似,所以具有最高的患龋率。以下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前牙。其中同样以下颌切牙患龋率最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其滞留区最少,另一方面因其舌侧唾液腺开口分泌的唾液具有清洗牙面的作用。

龋齿好发于牙齿的哪些部位?

由于龋齿的发生于牙菌斑和食物滞留病长期黏附于牙面有关。因此,龋齿的好发部位均为牙菌斑不易清除的地方,临床上称之为滞留区。常见的滞留区为咬合面的窝沟、两牙邻面的接触部位以及牙颈部。

牙齿的窝沟是其发育、矿化过程中遗留下的薄弱环节,也是龋齿的首要发病部位,其形态、宽窄、深浅以及底部牙釉质的厚薄与矿化程度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宽而浅且稍敞开的窝沟较易得到清洁,窝沟底部牙釉质也较厚,患龋率相对较低;窄而深的窝沟则易有牙菌斑及食物残留且不易清洁而较易患龋。

牙齿邻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齿好发部位。一般均因邻面接触不紧或牙间龈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和牙菌斑滞留而致龋。往往相邻两牙同时患龋。其他因素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扭转也可导致食物嵌塞而致龋。

牙颈部是牙釉质与根部牙骨质的交接部位,既易滞留牙菌斑及食物又是牙体组织薄弱环节,尤其当牙釉质与牙骨质无接触而牙本质外露时更易患龋。

当牙龈萎缩导致牙根暴露时易发生根面龋,这种龋损多见于老年人和牙周病患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牙齿平滑面上的早期龋损——牙菌斑,往往可在一段时间后静止或再矿化而消失,这主要与易于清洁有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