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面对面】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灭火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图片 【科普面对面】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科普面对面】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024-06-03 0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浦疾控生命至上

全民消防

各类机构要高度重视消防安全

灭火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普及

消除火灾隐患 构建和谐社会

灭火器类型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酸碱、清水等。(我们常用的是干粉(BC和ABC两类)、二氧化碳、1211、泡沫灭火器)

01

火灾种类和

扑救火灾灭火器选用

火灾的种类和扑救火灾灭火器选用 按燃烧物的性质划分,火灾有五种类型,各类火灾所适用的灭火器如下:

A类,指含碳固体火灾。可选用清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磷酸铵干粉灭火器(ABC干粉灭火器)。

B类,指可燃液体火灾。可选用干粉灭火器(ABC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只适用于油类火灾,而不适用于极性溶剂火灾。

C 类,指可燃气体火灾。可选用干粉灭火器(ABC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易发生上述三类火灾部位一般配备ABC干粉灭火器,配备数量可根据部位面积而定。一般危险性场所按每 75平方米一具计算,每具重量为4公斤。4具为一组,配有一个器材架。危险性地区或轻危险性地区可适量增减。

D类,指金属火灾,目前尚无有效灭火器,一般可用沙土。

E类,指带电燃烧的火灾。可选用干粉灭火器(ABC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火灾无情

警钟长鸣

02

使用方法

使用时,用手握住灭火机的提环, 平稳、 快捷地提往火场, (不要横扛、 横拿)。灭火时, 一手握住提环, 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 将灭火器颠倒过来,用力摇晃几下(防止灭火剂凝固或未充分混合),拉开铅销,保险环,然后喷嘴对准火源,压下压把, 即可灭火。

干粉灭火器

01 适用对象

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易燃、可燃气体火灾及电气设备火灾。

02 使用方法

右手托着压把,左手托着灭火器底部,轻轻取下灭火器。右手提着灭火器到现场,除掉铅封,拔掉保险销。左手握着喷管,右手提着压把。在距离火源2-3米的地方,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左手拿着喷管左右摆动,喷射干粉覆盖整个燃烧区。

03 注意事项

灭火器要放在好取、干燥、通风处。每年要检查两次干粉是否结块,如有结块要及时更换。

二氧化碳灭火器

01 适用对象

用于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火灾,还可扑救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工艺器和低压设备等的初起火灾。

02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手握着压把,提着灭火器到现场。铅封,拔掉保险销。站在距离火源2-3米的地方,左手拿着喇叭筒,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对着火源根部喷射,并不断推进,直至把火扑灭。

03 注意事项

手指不宜接触喇叭筒口及金属部位,以免冻伤。对二氧化碳灭火器要定期检查,应及时充气和更换。

泡沫灭火器

01 适用对象

适用于扑救各种油类火灾、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

02 使用方法

右手托着压把,左手托着灭火器底部,轻轻取下灭火器。右手捂住喷嘴,左手执筒底边缘。把灭火器颠倒过来呈垂直状态,用劲上下晃动几下,然后放开喷嘴。右手抓筒耳,左手抓筒底边缘,喷嘴朝向燃烧区,站在离火源2-3米的地方喷射,并不断前进,兜围着火焰喷射,直至把火扑灭。灭火后,把灭火器卧放在地上,喷嘴朝下。

03 注意事项

泡沫灭火器存放不可靠近高温或可能受到曝晒的地方,冬季要采取防冻措施,以防止冻结。

灭火器使用方法要牢记

火灾无情

警钟长鸣

03

注意事项

1、不要将灭火器的盖与底对着人体, 防止盖、底弹出伤人。

2、不要与水同时喷射在一起,以免影响灭火效果。

3、扑灭电器火灾时,尽量先切断电源,防止人员触电。

4、灭火时,人员应站在上风处。离火源处约2-5M距离

5、持喷筒的手应握在胶质喷管处,防止冻伤。(二氧化碳类)

6、室内使用后,应加强通风。

扑救常识注意事项:

必须指出的是,发生火灾后,使用灭火器及时地扑救初起火灾,是避免火灾蔓延、扩大和造成更大损失的有力措施。同时,一旦发现火警,也应立即向消防部门及时报警,万万不可指望灭火器扑灭火灾而不向消防队报警,因为灭火器的扑救面积和能力是有限的,只能适应扑救初起的火灾。火灾发生后,一般蔓延都比较快,推迟了报警时间,贻误了灭火战机,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火灾无情

警钟长鸣

原标题:《【科普面对面】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