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重要节日(满族的传统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满族重要节日图片大全 满族的重要节日(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的重要节日(满族的传统节日)

2024-06-03 0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满族的重要节日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满族的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满族的重要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除夕、元旦

受汉族影响,形成为满族的传统节日。古称十二月为“除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日”,其晚称“除夕”或“除夜”。一月称“元月”或“正月”。元月的第一天称“元旦”、“元日”或“正旦”、“正朝”、“新正”等。除夕为前一年的最后一夜,元旦为新一年的最初一天,送旧迎新,俗称“过年”。“年”是满族人最重视的盛大节日。普天同庆,举家欢乐。

腊八”之后杀,故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为祝贺吉祥,年前家家要贴春联、窗花、挂旗和“福”字。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字数多少无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吉祥,多贴在门上。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披在上。

为供佛、祭祖,家家在年前要制好糕饵、米儿酒等供品。在腊月三十下午,请下香碟,拈香礼佛、祭祖,元旦清晨再祭。礼佛、祭祖是过年的大事。

除夕,在礼佛祭祖之后,幼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受而不答。受拜之后,要给幼辈“压岁”荷包。平辈辞岁则同叩。之后,接“财神”,大放鞭炮。在院内撒满芝麻秸,人们来回走踩,俗称“踩岁”。取“步步登高”之意。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包饺子时要把一枚铜钱暗放在饺子中,满族认为谁吃到了,就会“终年顺利”。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上扎松枝,高悬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息。

元旦之日要起早拜年,叩头、互道吉祥,又称“贺岁”。贺岁最迟不能过午,否则被视为不恭。黑龙江地区的满族在元旦有“添财”之俗:“元旦担水抱柴,扣门户。问之,答曰:‘送财!’(送柴)则人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财!添财!’”满族人民希望通过吉祥的语言和仪式,预祝新的一年中财源滚滚。

满族上元节

俗称“元宵节”,满族的传统节日。欢庆元宵节要大放彩灯,故俗又称为“灯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节日当天晚上,满族家家户户悬灯,人人以观灯为乐。上元节除了张灯、舞灯、赏灯等主要的活动外,还演出各种民间歌舞、百戏技艺等等,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满族走百病

满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有“走百病”的习俗。

《奉天通志·礼俗二》载:“十六日,妇女于日暮结伴至空地,步行一周,或至邻家小坐而回,名曰‘走百病’。”有的地方妇女“走百病”是在冰上打滚,俗称“枯辘冰”。边滚边念诵:“枯辘转辘冰,不腰痛、不腿痛,枯辘枯辘冰,身上轻一轻。”

满族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是满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满族人家有“引龙”之俗。即晨起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复由堂门撒至大门,再延至井边,灰道弯曲如龙,故俗称“引龙”。然后在院子里举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二月二所吃的应节食品,饼称“龙鳞饼”,面条称“龙须面”。此日,满族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满族清明节

满族受汉族风俗影响,也于清明节上坟祭祖,因此也属于满族的传统节日。不过,祭祀方法与汉族风俗不同。汉族的风俗是焚烧纸钱后在坟顶上压纸,而满族则是“插佛托”。插“佛托”即插柳枝。在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的传说中,柳是人类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清明节在坟上插柳为祭,表示后人不忘先祖。

满族中元节

满族的节日,满族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节日里,白天各寺院要设盂兰会,燃灯念经,并扎糊法穿,临池焚化。晚上点燃河灯,沿河漂荡,寓意为“慈航普渡”。儿童成群结队,各持莲花灯而舞。

满族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秋月圆满,满族跟汉族一样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满族人家过中秋节,要吃“团圆饭”。晚上在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在屏风上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之类,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祀时,焚香、叩头。因为月亮属阴,所以拜月由满族妇女先拜,男人后拜。祭祀完毕,将月饼切开每人分吃一块,称之为“团圆饼”。

满族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人的节日,满语即“颁金扎兰”。“颁金”满语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族,并且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民要为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新疆满族在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满族人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琪玛、打糕、金丝糕等民族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等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满族

世居祖国东北白山黑水广袤地区的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明。满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晋时期,中原王朝称肃慎为挹娄。北朝至隋、唐时期,挹娄的后裔称为勿吉、靺鞨。金以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满族前身)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留居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经元至明,都归中央政权统辖。15世纪后,女真人不断南迁,又重新崛起。17世纪初,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公元1616年建立了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公元1636满洲入关,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的、封建的中央政权。直至辛亥革命清帝逊位,立国近三百年。清代满族,与金代、元代、明代的女真族不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女真族为主体,融合部分汉族、蒙古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的成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新的民族,在同一的地域内,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有着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成了稳定的民族意识。并以严密的八旗组织,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亚洲东部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满族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满族聚居区已建立帕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数为10 682 263人。

因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地区,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发式直接承袭了女真人喜尚皮裘、适于射猎、编发为辫的基本习俗,同时又融会了汉族、蒙古族等服饰的某些形式。其服饰、发式新颖多彩,尤其是袍、褂、鞋、帽、发辫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袍是满族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穿的服装。满语称“衣介”。因为它是满族旗人的常服,所以后世称其为“旗袍”。袍的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枉,衣摆四面开叉,有扣拌、束腰带。男子穿的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袍袖窄、四面开叉,下摆肥大,便于骑射,所以又成为“箭衣”。袍的狭窄袖口上,往往还要加一个半圆形的袖头,盖在手背上。冬天可以御寒保护手背,利于射箭,故称“箭袖”。又以其形似马蹄,因而称为“马蹄袖”。箭袖平时向上翻起,行礼时要放下。清代后期,箭袖失去了它原来的实际作用,只作为满族上层人物“掸袖”行礼而用。

褂:满族民间服饰,套在袍外的短衣称为“褂”,也叫“外褂”。褂有补褂、常服褂、行褂等几种形式。

补褂是清朝满族官服褂。衣长过膝,袖长过肘,对襟施扣。常褂是平常所穿的褂子,形制与补褂大体相同,无补子。行褂是外出时穿的褂子。长仅及腰,袖长及肘,袖口平齐宽大。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又叫“马褂”。

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又称“坎肩”。是一种满族便服。

鹰膀:是乾隆时期满族八旗子弟穿的一种外褂。

领衣:满族早期的旗袍,都是圆领口无衣领。穿袍时需要另加一硬领,这种硬领称为“领衣”。

端罩:满洲贵族及皇帝的近臣、侍卫,喜尚穿着一种翻毛在外的皮裘,叫做“端罩”。端罩比袍略短,对襟、圆领口、平袖,形式与满族官员的补服相似。

套裤:满族人通常穿长裤、宽档、肥脚裤。裤腰高阔,要在档之上抿一个大褶之后系以裤带。裤脚也肥阔,同样也要抿褶扎以腿带。

此外,还有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服装。如:冠帽、佩挂等。

满族妇女的服饰,大体上与男子相同。也有官服、便服之分。官服分袍、褂、衬等,一般多是窄而瘦长。

历史上满族的发式与发饰承袭金代以来女真人之俗。男子半剃半留,编发作辫。即: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丝系结,饰以金银珠玉等。女子发式变化较多。幼年时发式与男孩相同,到成年待嫁时,开始蓄发、缩髻。成年妇女的发式,清代初期最流行的是“两把头”,又称“架子头”、“叉子头”。

满族食俗

历史上满族的饮食,取其先世女真人的传统习俗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烹饪技术融汇在一起。

主食:满族以杂粮为主食,常食的谷物有稗、粟、小麦、大麦、林、黍、极、高粱、荞麦等等。

满族主食特点,喜欢面食、赫食,味尚甜、酸。

满族菜肴以肉为主,尤其喜食猪肉,这是从其先世肃慎、挹娄就世世代代相沿的习俗。

此外,羊肉及各种禽兽之肉也都为其喜食。菜肴烹饪方法很多,但平民满族人家主要是煮、炖、熬、烧、烤等等。其菜肴的种类及食用方法,在许多方面都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

满族建筑

东北民谚称满族的房舍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极其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满族房屋样式的特点。

满族每个家庭的居室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三间大多是在最东面一间的南侧开门,五间多是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如口袋,故满族俗称“口袋房”。三间或五间若在居中一间开门,则俗称“对面屋”。开门一间称“外屋”,为厨房;西侧(口袋房)或左、右两侧(对面屋)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三间的口袋房,外屋一般是南、北二个锅灶,灶火通里屋炕。里屋南北对面炕,西间靠山墙有一连接南北两炕的窄炕,南、西、北三炕成“仁”形,俗称“万字炕”,满语称“土瓦”。炕一般宽六尺,高一尺五寸,长两丈五、六尺,因是两间房的炕连在一起,故俗称“连二炕”。

满族居舍的室内陈设,尤具满族本民族特色。

外屋西侧,南、北两面为锅台,锅台后放餐具。锅台上方的西墙上,供奉灶王爷,配有对联。上联云:“上天言好事”;下联云:“下界保平安”;横披云:“一家之主”。在偏西北的地中间,常安石磨一盘,可随时磨面、碎豆。

里屋的西墙上,供奉祖宗板子,板上有两个匣子,一个收存家谱,一个收藏祭祖用的帐子。其下的西炕最尊,不准坐人。南炕次尊,为家主所居。炕中放置炕桌一张,左右铺条褥,用以待客。炕的两端箱柜,内装衣物。

满族信仰

满族及其先世,皆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

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在内容上包括自然祟拜、图腾祟拜和祖先崇拜,并且具有一定的祭仪。“萨满”,原本是通古斯语,其意是激动不安和疯狂舞动的人。因巫师做法时的舞蹈姿态十分奔放,所以称巫师为“萨满”。中国古代北方的许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信奉过萨满教,他们既有独自的传承,又有互相间的影响。满族信奉萨满教的风俗,即是因袭于此而又不断发展的。

满族禁忌

在满族的信仰习俗中,为了避凶,对某些认为有违神灵的话或事禁说禁做,称为禁忌。

满族喜庆婚嫁禁忌:年、节、喜庆日子,逢人必须说吉利话,俗称“讨吉祥”忌讳说丧气话、倒霉话。

满族人结婚、生孩子要请“全科人”照料,就是所谓的夫妻双全、子女双全的女人。这样的人被认为命好、福大,也会施泽于新婚夫妇和新生的婴儿。

满族丧事禁忌:丧事中讳言“死”字。年长的人死去称“老了”,或雅称“仙逝”。死人穿的衣服称“寿衣”。

满族祭祀禁忌:满洲人家无论贵贱皆于室内供神。凡室南向、北向以西室为正,东向、西向以南室为正。正室正墙供的祖宗板、祖宗匣、香碟等禁忌随意娜动,尤其忌讳他人偷看。正室的西炕为神炕,禁忌坐卧,也禁忌在西炕堆放东西。

院内神杆最为神圣,忌讳摸、动。甚至日照的杆影也不准踏。

豢养牲畜的满族人家,不得让猪进人祭室院内。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禁忌,不一一列举。

满族节日请问满族的重要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重要节日是颁金节,因为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而且满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更多关于满族的重要节日是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7745c161603449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满族最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满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求采纳 37629499654满族有哪些重要节日? 一)过年:是满族重要节日。除夕一过吃完年夜饭,便开始拜年,天亮再去拜其他民族。 二)灯节:正月十五。扎灯笼,挂灯笼,上坟祭祖送灯笼。 三)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在正月十六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上街“走百病”。 四)添仓节:正月二十五,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五)日头节:二月初一,族人认为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予喻金鸡报晓财源进,族人出门迎日出。 六)龙抬头: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龙抬头’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这天满族男孩理发,祈求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回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 七)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八)结缘日:四月初八,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团结友善。这天也是求佛,定姻缘之吉日。 九)民俗节: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是日郊游踏青,举行民族活动的日子。 十)五月节:满族称“药香节”:即天不亮采回带露草药最灵。把艾蒿插在房檐下,以祛病驱邪。当天满族妇女起得最早,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用清晨的露水洗洗脸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这天还要吃鸡蛋、凉糕、“驴打滚”等,用芨芨草包红指甲,孩子要挂五彩线、小条帚,弓箭等。 十一)八月节:即中秋节 十二)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耽3日定为“颁金节”。 十三)腊八节: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粥”。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十四)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这天还要在门后设香祭祀“喜兰(佛朵)”妈妈,以求出入平安。 满族传统节日 颁金节 虫王节 添仓节 太阳日 龙抬头 等 满族都有哪些节日 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满族有哪些节日???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 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三、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四、结缘日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五、民俗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 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六、虫王节 农历六月初六。过去,每逢此日,每户出一人去谒虫王庙,并杀猪以祈虫王,祈求虫王管住虫害。后来深知虫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农村改为“晒衣节”,城市改为“爆书节”,以凉晒衣物图书防止虫咬。 七、马王节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满族祖先狩猎征战,多靠骑马射箭。就是出门远行也多骑马,故多敬重马王。供马王爷时,用烧羊肉一方、鲤鱼一尾、雄鸡一只、还有白酒,行三叩首礼。供后全家饱餐一顿。 八、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 “颁金节”。 九、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十、大祭 大祭没有固定日期,沈阳满族富户每年一次,贫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腊月举行,连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头杀牲为朝祭,晚上背灯祭。第二天祭天,亦称“外祭”,又叫“立杆大祭”,叩头杀牲,吃“小肉饭”和“大肉”,“大肉”俗称“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妈妈,即“背灯祭”之神祗,但“背灯祭”为感恩、报恩,此祭则为求子孙兴旺、人口平安。 十一、药香节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商都文化网配图) 5、太阳日:农历二月初一 满族人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6、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满族认为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7、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8、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 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 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采纳哦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满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今天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满族传统节日的介绍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 1.颁金节: 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2.上元节: 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7.中元节: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8.开山节: 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9.腊八节: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0.小年: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11.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12.吃肉节 古代满族人没有历法,自古与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许多节日与中原一样,但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汉族的中和节,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阳鸡糕,糕上印金鸡圆光,用以祀日。在历史上,满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节,对老北京的满族人来说,是一个极盛大的节日。《那桐日记》中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进内,坤宁宫吃肉,辰初礼成,西苑门论班,外务部值日。”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也有对吃肉节的记载。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晋去祭堂子,负责在坤宁宫中主持向灶王祭礼献牲的仪式。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人来自东北白山黑水地区,那里的春季物......>> 满族节日传说的来历 满族颁金节 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洲。皇太极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家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颁金节和开山节。

1、颁金节

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十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2、开山节

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九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在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满族的早期文明

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

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