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地貌类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流水地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第三节 主要地貌类型

第三节 主要地貌类型

2024-06-03 0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形态成因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物质分异原则、生产性原则以及分级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地貌基本形态划分依据和指标,陕西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沙丘沙地、河谷等八大类。这八大类地貌一般形态鲜明,轮廓清晰,特征明显,为便于应用,在此基础上又着重以外营力或形态划分出第二级、第三级地貌类型。其分类系统如下:  Ⅰ.平原  Ⅰ1.冲积平原  Ⅰ2.河谷平原  Ⅰ3.冲积洪积平原  Ⅰ4.黄土覆盖平原  Ⅰ5.黄土墹地  Ⅱ.台地  Ⅱ1.黄土台地  Ⅱ1—①黄土塬  Ⅱ1—②黄土台塬  Ⅱ1—③黄土平梁  Ⅱ2.流水侵蚀剥蚀台塬  Ⅲ.丘陵  Ⅲ1.黄土丘陵  Ⅲ1—①梁状丘陵  Ⅲ1—②峁状丘陵  Ⅲ1—③梁峁状丘陵  Ⅲ2.流水侵蚀剥蚀的丘陵  Ⅲ2—①石质丘陵  Ⅲ2—②土石丘陵  Ⅳ.低山  Ⅳ1.黄土覆盖的低山  Ⅳ2.流水侵蚀剥蚀的低山  Ⅳ3.喀斯特作用的低山  Ⅴ.中山  Ⅴ1.黄土覆盖的中山  Ⅴ2.流水侵蚀剥蚀的中山  Ⅴ3.喀斯特作用的中山  Ⅴ4.古冰川作用的中山  Ⅵ.高山  Ⅶ.沙丘沙地(风沙地貌)  Ⅶ1.沙丘  Ⅶ2.平缓沙地  Ⅶ3.风蚀残丘、梁地  Ⅷ.河谷  Ⅷ1.黄土沟谷  Ⅷ1—①坡面线形小沟  Ⅷ1—②主要沟谷  Ⅷ2.基岩沟谷   一、平原

  陕西的平原可分为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冲积洪积平原、黄土覆盖的平原和黄土平原等。  (一)冲击平原  冲积平原是指因河流游荡迁徙和洪水泛滥冲积物沉积而形成的平原。陕西的冲积平原主要有:  1.关中平原 又称渭河平原。位于秦岭与北山之间,西起宝鸡峡口,东至黄河,西窄东宽,平面形态似喇叭状。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度西部为2.5~15公里,中部和东部宽达25~35公里,最宽处可达45公里。关中平原是在断陷沉降环境下,由渭河及其较大支流清姜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浐河、洛河、石川河、泾河和千河等长期移荡泛滥冲淤而形成的。按形态特征可进一步分为河漫滩(泛滥)平原和河流低阶地平原。  河漫滩平原,沿渭河两岸呈块状或带状断续分布,在宝鸡和岐山县境内宽0.5~0.7公里,武功至咸阳一带宽2~3公里,周至县城以西地段宽4~6公里,西安北郊宽2~6公里,临潼、渭南境内宽0.5~2公里,华县、华阴之间宽5~7公里,大荔县境内宽6~7公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一般高出渭河平水位1~3.5米。目前二华地区和大荔县境内河漫滩平原,因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水位抬升,黄河回水倒灌的影响,使河漫滩叠于一级阶地之上,其界线不清。河漫滩的组成物质,一般下部为河床相沙或沙砾石,上部为漫滩相亚沙土、亚粘土。  河流阶地平原,由一、二级阶地构成,呈阶梯状展布于渭河两侧。渭河南侧低阶地平原一般宽2~8公里,最宽处户县大王至临潼西泉一带,可达10~20公里。地面平坦,微向北倾斜,局部地段亦有洼地存在,例如西安市区西南郊与长安县西部,由于潏河、墹河泛滥改道频繁,河流不断迁徙而遗弃的古河道洼地较多,长数公里至20余公里,宽0.5~3公里,深1~3米,延伸方向近南北向或南东—北西向,华县与华阴地区低阶地平原北缘自然堤发育,堤背向南倾斜,与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相对应,形成南高北仰、中间低下的东西延伸的槽状洼地,习称“二华夹槽”,长约40公里,宽2~3公里。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季节性积水,沼泽盐碱化严重。渭河以北,低阶地平原在宝鸡至兴平一带狭窄,宽仅2~6公里;而泾河以东平坦开阔,宽20~30公里。渭河北岸的低阶地平原成因复杂,渭河低阶地与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河流,如千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河流的冲积、洪积扇相互穿插复合,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肥水丰,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条件。  2.汉中平原 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一般5~18公里,最宽在汉中市附近逑25公里,汉中平原是在汉中断陷盆地基础上,经汉江及其主要支流长期共同冲积淤积而成,其主体包括河漫滩平原和阶地平原两部分。河漫滩子原呈断续带状展布于汉江两岸,最宽可达2公里。按相对高程可分为高河漫滩和低河漫滩两类。高河漫滩一般高出河床1.2~1.5米,在勉县境内宽0.2~0.5公里,褒河河口至汉中大桥段宽1.0公里左右,青龙滩一带宽1.5~1.8公里,城固至洋县地段宽0.2~1.0公里。高河漫滩地表组成物质以亚沙土夹薄层亚粘土为主,现多被开垦利用。低河漫滩,呈块状或狭长带状分布,高出河床0.5~0.8米。地表组成物质为沙砾及亚沙土。汉中盆地内汉江地段汊河众多,在分汊河道之间有江心滩发育。据统计,较大的江心滩有20余块,一般面积0.2~1.0平方公里,最大达1.5平方公里以上,如林家滩、贺家滩等。江心滩高出河床0.5~1.5米,顶面呈波状微起伏,表层组成的物质为沙、亚沙土夹薄层亚粘土,其中较大的江心滩已垦为耕地。近年来,由于汉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河流含沙量增高,致使江心滩不断地加高扩大,对河道排洪造成很大影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汉中低阶地平原是指相对高度小于30米的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3~5米,分布广泛,尤以汉江左岸特别发育,其宽度在左岸勉县境内宽1.0~3.0公里,褒河口至滑水 河口段宽2~3.5公里,洋县一带宽0.5~2公里;右岸主要分布在濂水河下游和冷水河下游,宽十余公里,其余均呈狭长带状分布,宽0.3~1.5公里。一级阶地属堆积阶地,组成物质为全新统下部河流冲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以粗沙、细沙为主,上覆薄层亚沙土、亚粘土。阶地面平坦,地下水位高,土肥水丰。二级阶地是汉中盆地内平原的主体,以汉江北岸最发育,高出河床10~15米,与一级阶地以陡坎相接,坎高3~5米。阶地面宽广,在汉台区宗营及望江、城固县五郎庙、洋县前湾一带,一般宽5~9公里,最宽达12公里;南岸二级阶地不发育,呈块状或狭长带状,一般宽0.2~0.5公里。组成物质下部为砾石,上部为厚层粘土,时代为上更新统,属堆积阶地。由于阶地地面宽坦,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历来是陕西省粮食重要产地之一。  3.月河冲积平原 位于汉阴县和安康市凤凰山北侧的月河盆地内,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其宽度在汉阴县城附近为2公里,恒口一带为3公里,付家河与月河交汇处为4.5公里,长约55公里,面积178平方公里。月河冲积平原是在月河断陷盆地基础上,堆积了第三系红色岩系之后,经构造再次变动以及月河与其主要支流青泥河、恒河、付家河等河流侵蚀、堆积共同塑造而形成的。按形态可分为河漫滩与低阶地两类。  河漫滩呈断续带状分布于月河两岸,滩面高出河床0.5~4米,其宽度在二郎庙一带为50~100米,凤亭附近为100~200米,铁岭关处为30~50米,魏家台为300~350米,尹家营地段为1000~1300米。河漫滩由全新统沙卵石与亚沙土组成,由于近年来群众淘金挖坑,滩面起伏较大。  低阶地,由一、二级阶地组成。一级阶地高出河床5~10米,沿月河两岸呈带状分布,以左岸较发育,宽300~2500米,最宽达3500米,阶面平坦,微向月河倾斜。地表组成物质为全新统下部沙砾石、亚沙土、亚粘土。二级阶地高出河床20~25米,前后缘界线清晰,由于流水切割,大部分呈块状分布,局部地段为狭长带状,宽度一般为100~1000米,组成物质主要为上更新统沙砾、粉沙及粘土,局部地带覆盖有全新统洪积物和泥石流堆积物。  (二)河谷平原  由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并沿河流呈狭长条带状分布的平原,一般宽1公里以上,长数公里,两侧谷坡形态明显。陕西省较大的河谷平原有:          榆林市鱼河堡附近无定河河谷横剖面  1.无定河河谷平原 指绥德崔家湾到榆林鱼河堡之间的无定河谷地,谷底一般宽1000米以上,自南向北逐渐变宽,绥德县城附近宽1000米左右,米脂县城附近宽1300~1500米,上盐湾至鱼河峁宽2000~2500米,鱼河堡附近宽4500米左右。主要由高河漫滩与一、二级阶地组成,高出河床3~10米,呈连续分布。组成物质为粘质沙土、粉沙、细沙,其中一级阶地呈断续带状或块状分布,高出河床20~25米,为基座阶地,阶地面宽100~500米,组成物质为粘质沙土,上覆上更新统沙黄土。另外,无定河支流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在部分河段均发育有河谷平原,其中一级阶地普遍发育,相对高程小于10米,阶面平坦,多呈连续带状延伸。阶地前缘由于洪水掏蚀严重,常有塌岸发生。  2.北洛河河谷平原 北洛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西南侧,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吴旗、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至白水切穿北山进入渭河盆地,于大荔县果园南部注入渭河,全长680.3公里。北洛河纵贯陕北黄土高原,谷地大部分河段切入基岩,由于各地岩性差异甚大,致使河谷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在一些宽谷段,河谷呈宽V形或槽形,谷底宽一般为500~1500米,形成河谷平原,具有河谷平原地貌形态的宽谷段有30余处,其中以甘泉张槐湾、富县袁家村等河段的河谷平原最宽广。河谷平原主要由一、二级阶地组成,多呈条块状分布于河流凸岸,甘泉至富县一带宽度多在700~1500米。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高出河床5~10米;二级阶地属基座阶地,高出河床10~15米;此外洛河还有三、四级阶地,高出河床分别为50~60米、70~110米,呈零星分布,均属基座阶地,阶面披覆厚层黄土,由于流水强烈切割,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3.千河河谷平原 分布于千河神泉嘴至龙王殿河谷段,长50余公里,一般宽1.5~2.5公里,陇县县城附近最宽,可达3.5公里。千河发育有四级阶地,其中一、二级阶地及河漫滩联合组成河谷平原,三、四级阶地稍高,高出河床60米以上,已成为台地,不属河谷平原范畴。一级阶地以明显的不对称状分布于河流两岸,以左岸较发育,高出河床1~3米,阶面一般宽1000~1500米,最宽可达2000米以上,地面平坦,坡度3°~4°,土地肥沃,潜水埋藏浅,便于灌溉,是宝鸡市主要产粮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山区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旺盛,致使一级阶地上的农田常遭受洪害。二级阶地分布于千阳城关至草碧一带及陇县棱底下、杨家坡等地,高出河床8~15米,阶面宽500~1000米,属堆积阶地,其下部为沙卵石,上覆薄层黄土。三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呈块状分布于千阳县石崖一带和陇县小寨、高坡地区,相对高度55~65米,阶面起伏较大,局部地带已丘陵化。四级阶地见于千阳县崔家头、文家坡一带,阶地面高出河床70~100米,地面起伏较大,但较宽阔,宽度可达2000米。           陇县县城附近千河河谷横剖面  4.灞河河谷平原 灞河流出秦岭山区后,河谷宽阔,一般宽度4~6公里,蓝田县城一带最宽,可达十余公里。由于受骊山断块隆起的影响,河床不断向左岸(西南岸)移动,致使河谷形态很不对称。左岸除公王村—大寨村一线残存有阶地外,其余河段均与白鹿原相接,形成百余米的陡峭岸坡;右岸则截然不同,保存有四级阶地,地势平坦宽阔,土地肥沃,农事发达。除河漫滩外,一级阶地以右岸较为发育,宽0.5~1公里,最宽达2.5公里,阶地面平坦,微向灞河倾斜,高出河床5~9米,其组成物质为全新统下部沙卵石、亚粘土,属堆积阶地。二级阶地主要分布于右岸普化至华胥一带,左岸网峪河口两侧的营上村和宣堡一带,亦有零星分布,阶地面宽0.5~1公里,微向河流倾斜,坡度2°~3°,阶地面高出河床20~30米,属基座阶地,基座由第三系砂岩、沙砾岩组成,中部为冲积细沙层及冰水堆积沙卵石层,上覆薄层上更新统风成黄土。三级阶地分布于石头滩至田王一带,高出河床40~50米,阶地面在洩湖至蓝田县城之间最宽,可达1~2.5公里,为基座阶地,第三系地层构成基座,上为黄土覆盖。四级阶地亦为基座阶地,在右岸呈弧状分布,左岸仅在公王村一带有小片残存。其基座组成物质复杂,上为上离石和马兰黄土覆盖,阶地面宽0.8~1.5公里,在白马河附近,阶地面最宽达3公里。由于流水强烈切割,局部地段已丘陵化,水土流失在不断加剧。  灞河支流浐河,长64.6公里,发育有多级阶地,由河漫滩与低阶地构成宽广的河谷平原,一般宽2~2.5公里,最宽可达3公里以上,地面平坦,地肥水丰,是西安市重要的蔬菜和水源基地。  5.嘉陵江河谷平原 指嘉陵江在省境内河段所形成的河谷平原。嘉陵江在省境内长243.8公里,河谷呈峡谷与宽谷相间结构;峡谷段谷深坡陡,谷底宽仅30~50米;宽谷段呈宽V形或槽形,一般宽500~1500米,在凤州、略阳县城附近及东河与西汉水交汇处可达2000米以上。在宽谷地段普遍发育两级低阶地,阶地面开阔平坦,一级阶地高出河床3~5米,以断续形式分布在河流两侧,其左岸比右岸分布较广,阶地面宽200~400米,最宽可达500米,微向河流倾斜;二级阶地沿嘉陵江两岸呈块状分布,红花铺处宽150~300米,凤州一带宽400~500米,桑园地段宽300~450米,双石铺附近宽300~400米,略阳县城附近宽300~500米,阳平关附近宽150~250米,阶地面高出河床8~15米,前缘以陡坎与一级阶地分界,局部地段与河床直接相连,受洪水掏蚀严重,时有塌岸发生,后缘多与山坡接壤,在沟口处阶地面常被泥石流扇、洪积扇覆盖;三级阶地高出河床50~70米,零星分布,阶地面受流水切割,起伏较大,局部已丘陵化,水土流失严重。  6.牧马河河谷平原 牧马河全长122.7公里,上游为峡谷与宽谷坝子相间的串珠状结构,峡谷段谷地狭窄深邃,谷底宽仅20~40米,坝子宽谷段地势开阔平坦,宽500~700米,最宽达1000米以上,长数千米,如五里坝、骆家坝、钟家沟坝等。中游以宽谷坝子为主,西乡盆地最为典型,由河漫滩和低阶地组成的宽广平坦的河谷平原,宽度一般为2~3公里,最宽达45公里,长约25公里,渠堰成网,农业发达,西乡县城居中,是陕西重要的鱼米之乡。下游河谷仍以峡谷与宽谷相间为其特征,其主要宽谷段有白龙塘、狮子坝、肖家湾、张家坝等,目前由于石泉水库的建成,自白龙塘以下谷地,已成水库淹没区。  7.丹江河谷平原 丹江在陕西境内,长约243.5公里,其河谷平原形状,如同藕节,峡谷段谷形为尖V形,谷深坡陡,河槽窄狭,谷底宽不及百米。宽谷段谷地开阔,宽度多在1000~3000米,长数公里至数十里,如夹于蟒岭与流岭之间的商县程家坡至丹凤县月日滩丹江河谷段,长68公里,谷地宽坦,发育有四级阶地,相对高出河床分别为3~7米,7~20米,30~65米,70~110米。其中由河漫滩与低阶地组成的河谷平原,一般宽2000~3000米,商县县城附近最宽可达4000米,俗称“百里州川”,地面开阔平坦,丹江迂回蜿蜒,村镇密集,阡陌相连,是秦岭山区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游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河床不断加积,尤以商丹盆地内丹江河段最突出,50多年来,河床平均淤高3米多,致使许多河段洪水期洪灾严重。  (三)冲积洪积平原  由河流冲积和洪积作用而成。主要分布在秦岭北侧山前地带、秦岭山间盆地如太白、汉中、西乡、月河、山阳、商丹、商南、洛南等盆地周围。其他河流出山口处亦有分布。  秦岭北麓山溪性河流众多,自古有“秦岭七十二峪”之说,较大的有清姜峪、斜峪、黑河峪、涝峪、沣浴、石砭峪、太峪、大峪、库峪、汤峪、岱峪、网峪、清峪、流峪、筒峪、石堤峪、罗河峪、瓮峪、仙峪、蒲峪等,在峪口均分布有冲积洪积扇,它们东西相连,呈带状展布于山前,成为冲积洪积平原(或称山前倾斜平原),是关中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北麓冲积洪积平原,在塔稍峪—清姜峪—茵香峪一带宽1~4公里,长23公里;斜峪至西汤峪之间宽5~7公里,长50公里;西安地区分布最广,西起周至阳化河,东到长安大峪,东西长100余公里,南北一般宽5~10公里,沣峪河以西地区最宽,可达13公里;临潼骊山北麓山前地带,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3~5公里;“二华”地区,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2.5~4公里。  秦岭北侧山麓冲积洪积平原,东西波状起伏,由南向北以11°~5°向渭河倾斜,前缘以1°~2°与渭河一、二级阶地交错相接。据地质资料推测,秦岭山前第四系冲洪积物厚度在300~506米,由洪积扇顶部到前缘纵向沉积物分带清晰,组成物质由砾石、沙卵石逐渐过渡到亚沙土、亚沙粘土。水文动态为垂直运动—垂直、水平交替运动—水平运动,在前缘带往往有地下水溢出地表。组成冲积洪积平原的冲洪积扇,形成时代很不一致,据典型垂直剖面资料分析,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四期。从堆积扇形态与结构来看,可分成埋藏、内叠、上叠等三种类型。埋藏型分布于周至到长安、华县到华阴地区,在眉县横渠、临潼骊山山前也有小范围分布。组成物质自下而上由老到新,新的洪积扇完全覆盖在较老洪积扇之上。内叠和上叠型见于眉县槐芽及长安县沣峪河至太乙河之间山前地带。洪积扇由于受构造间歇性上升运动影响,流水侵蚀、切割,后期较新的洪积扇内叠或上叠在较老的洪积扇之上,因此地面起伏较大,地势稍高,扇顶、扇缘高差可达数十米,扇面成阶梯状,新老扇往往以陡坎相接,组成物质除新洪积扇为砾石、卵石夹沙、亚沙土、亚粘土外,全新世以前较老洪积扇上部多为风成黄土与亚沙土、亚粘土覆盖。  (四)黄土覆盖的平原  由各种内、外营力所形成的山前倾斜古地面,被后期风积、洪积黄土所覆盖而成的平原。地表倾斜坡度一般小于7°,由山麓向河谷、盆地倾斜,本类型主要分布在关中“北山”南麓山前地带和陕北白于山北侧。  黄土覆盖的山前倾斜平原,在关中“北山”南麓呈断续带状分布,其中凤翔、岐山、扶风、乾县、礼泉一带,东西长140公里,南北一般宽5~12公里,永寿、乾县等地最宽,可达30公里;富平、蒲城等县北部,长约70公里,宽3~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向渭河倾斜,由于长期流水切割,其上发育了一定的沟谷,沟谷密度0.8~1.3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20~80米,目前沟谷的溯源侵蚀、侧蚀及边坡重力侵蚀较活跃。组成物质下部为全新世以前的洪积物,上覆中更新世以来的风积、洪积、坡积黄土,黄土厚5~30米,最厚可达50米。在倾斜平原南部即古洪积扇裙的前缘地带,地下水丰富,埋藏浅,不少地方有泉水出露,如凤凰泉、龙泉、马家台泉、润德泉等,泉水清澈晶莹,滋味甘美。  白于山北侧山前倾斜平原呈带状分布,地面完整而平坦,海拔1400~1500米,以8°~3°微向北倾。南北宽数公里至10公里,东西长150余公里。地面组成物质下部为洪积物,上部为沙黄土,局部地段覆盖有薄层沙。因气候干旱,风蚀较强烈,而流水侵蚀较轻。  (五)黄土墹地(杖地)  墹地为地处黄土梁间的平缓宽阔的长条状洼地。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北侧及东端的大理河上游、延河上游,另外,在白于山南侧吴旗县周湾乡、安塞县王家湾乡也有分布。较大而完整的墹地有王渠则、席麻湾、西桥、黄伙场、黄渠则、杨井、旗杆山等。墹地平面形状呈树枝状或长条状,横剖面多为槽形,墹底海拔1300~1500米,长数公里至20余公里,宽一般200~2000米,最宽可达3000米以上,地面平坦,以3°~4°微向中轴或向下游倾斜。有的墹地被现代流水切割,墹面高出河床数米至数十米,称为破墹,如靖边老庄墹、沈家圪塔墹、杨山墹、杨福井墹、姚家台—金盆湾墹等属于此类型。墹地是在中更新世末期离石黄土堆积的基础上,经流水强烈侵蚀,形成黄土“宽谷”,并为晚更新世以来的黄土所充填而形成的。陕北黄土高原主要墹地一览表

┏━━━━━━━━━━┳━━━━━━━━━━━━━━┳━━━━━┳━━━━━━━━━━━━━━━━┓ ┃ ┃ ┃ 墹地面 ┃ ┃ ┃墹名 ┃ 所在地 ┃ ┃ 备注 ┃ ┃ ┃ ┃ 积(km2) ┃ ┃ ┣━━━━━━━━━━╋━━━━━━━━━━━━━━╋━━━━━╋━━━━━━━━━━━━━━━━┫ ┃ 席麻湾墹 ┃ 靖边席麻湾乡 ┃ 11.0 ┃ 较完整墹地,最宽处可达1.5km ┃ ┃ (二十里长墹) ┃ ┃ ┃ ┃ ┣━━━━━━━━━━╋━━━━━━━━━━━━━━╋━━━━━╋━━━━━━━━━━━━━━━━┫ ┃ 代黄口墹 ┃ 靖边县王渠则乡 ┃ 2.30 ┃ 较完整墹地 ┃ ┣━━━━━━━━━━╋━━━━━━━━━━━━━━╋━━━━━╋━━━━━━━━━━━━━━━━┫ ┃ 庙 墹 ┃ 靖边县王渠则乡 ┃ 1.67 ┃ 较完整墹地 ┃ ┣━━━━━━━━━━╋━━━━━━━━━━━━━━╋━━━━━╋━━━━━━━━━━━━━━━━┫ ┃ 王渠则墹 ┃ 靖边县王渠则乡、三岔渠乡 ┃ 14.00 ┃ 较完整墹地,宽0.80~1.5km ┃ ┣━━━━━━━━━━╋━━━━━━━━━━━━━━╋━━━━━╋━━━━━━━━━━━━━━━━┫ ┃ 西桥墹 ┃ 靖边县王渠则乡 ┃ 3.10 ┃ 较完整墹地 ┃ ┣━━━━━━━━━━╋━━━━━━━━━━━━━━╋━━━━━╋━━━━━━━━━━━━━━━━┫ ┃ 韩伙场墹 ┃ 靖边县杨米墹 ┃ 1.70 ┃ 完整墹地 ┃ ┣━━━━━━━━━━╋━━━━━━━━━━━━━━╋━━━━━╋━━━━━━━━━━━━━━━━┫ ┃ 乔沟湾墹(峁墹) ┃ 靖边县乔沟湾乡 ┃ 1.20 ┃ 完整墹地 ┃ ┣━━━━━━━━━━╋━━━━━━━━━━━━━━╋━━━━━╋━━━━━━━━━━━━━━━━┫ ┃ 杨渠墹 ┃ 靖边县乔沟湾乡 ┃ 3.30 ┃ 较完整墹地 ┃ ┗━━━━━━━━━━┻━━━━━━━━━━━━━━┻━━━━━┻━━━━━━━━━━━━━━━━┛

  续表

┏━━━━━━━━━━━┳━━━━━━━━━┳━━━━━┳━━━━━━━━━━━━━━━━┓ ┃ ┃ ┃ 墹地面 ┃ ┃ ┃ 墹名 ┃ 所在地 ┃ ┃ 备注 ┃ ┃ ┃ ┃ 积(hm2) ┃ ┃ ┣━━━━━━━━━━━╋━━━━━━━━━╋━━━━━╋━━━━━━━━━━━━━━━━┫ ┃龙洲墹 ┃ 靖边县龙洲乡 ┃ 14.40 ┃ 较完整墹地 ┃ ┣━━━━━━━━━━━╋━━━━━━━━━╋━━━━━╋━━━━━━━━━━━━━━━━┫ ┃小 墹 ┃ 靖边县龙洲乡 ┃ ┃ 较完整墹地 ┃ ┣━━━━━━━━━━━╋━━━━━━━━━╋━━━━━╋━━━━━━━━━━━━━━━━┫ ┃达连沟墹 ┃ 靖边县高家沟乡 ┃ 5.20 ┃ 较完整墹地 ┃ ┣━━━━━━━━━━━╋━━━━━━━━━╋━━━━━╋━━━━━━━━━━━━━━━━┫ ┃麻城墹 ┃ 靖边县高家沟乡 ┃ 1.50 ┃ 较完整墹地 ┃ ┣━━━━━━━━━━━╋━━━━━━━━━╋━━━━━╋━━━━━━━━━━━━━━━━┫ ┃鱼沟壕峁墹 ┃ 靖边县靖镇乡 ┃ 5.30 ┃ 完整墹地 ┃ ┣━━━━━━━━━━━╋━━━━━━━━━╋━━━━━╋━━━━━━━━━━━━━━━━┫ ┃大沟(黄渠则)墹 ┃ 靖边县席麻湾乡 ┃ 9.00 ┃ 完整墹地 ┃ ┣━━━━━━━━━━━╋━━━━━━━━━╋━━━━━╋━━━━━━━━━━━━━━━━┫ ┃中山墹 ┃ 靖边县中山墹乡 ┃ 2.00 ┃ 完整墹地 ┃ ┣━━━━━━━━━━━╋━━━━━━━━━╋━━━━━╋━━━━━━━━━━━━━━━━┫ ┃李家峁墹 ┃ 靖边县中山墹乡 ┃ 3.70 ┃ 较完整墹地 ┃ ┣━━━━━━━━━━━╋━━━━━━━━━╋━━━━━╋━━━━━━━━━━━━━━━━┫ ┃老庄墹 ┃ 靖边县梁镇乡 ┃ 3.40 ┃ 破墹 ┃ ┣━━━━━━━━━━━╋━━━━━━━━━╋━━━━━╋━━━━━━━━━━━━━━━━┫ ┃水路畔墹 ┃ 靖边县石窑沟乡 ┃ 1.80 ┃ 破墹 ┃ ┣━━━━━━━━━━━╋━━━━━━━━━╋━━━━━╋━━━━━━━━━━━━━━━━┫ ┃沉家圪垅墹 ┃ 靖边县小河乡 ┃ 2.70 ┃ 较完整墹地 ┃ ┣━━━━━━━━━━━╋━━━━━━━━━╋━━━━━╋━━━━━━━━━━━━━━━━┫ ┃支支沟墹 ┃ 定边县红柳沟乡 ┃ 1.80 ┃ 破墹 ┃ ┣━━━━━━━━━━━╋━━━━━━━━━╋━━━━━╋━━━━━━━━━━━━━━━━┫ ┃大沟(卜掌)墹 ┃ 定边县红柳沟乡 ┃ 1.50 ┃ 破墹 ┃ ┣━━━━━━━━━━━╋━━━━━━━━━╋━━━━━╋━━━━━━━━━━━━━━━━┫ ┃小子墹 ┃ 定边县白湾子乡 ┃ 4.80 ┃ 破墹 ┃ ┣━━━━━━━━━━━╋━━━━━━━━━╋━━━━━╋━━━━━━━━━━━━━━━━┫ ┃干沟墹 ┃ 定边县纪畔乡 ┃ 3.60 ┃ 破墹,包括王畔、张畔 ┃ ┣━━━━━━━━━━━╋━━━━━━━━━╋━━━━━╋━━━━━━━━━━━━━━━━┫ ┃白湾子墹 ┃ 定边县白湾子乡 ┃ 1.50 ┃ 完整墹地 ┃ ┣━━━━━━━━━━━╋━━━━━━━━━╋━━━━━╋━━━━━━━━━━━━━━━━┫ ┃姚家台—金盆湾墹 ┃ 定边县白湾子乡 ┃ 3.20 ┃ 破墹 ┃ ┣━━━━━━━━━━━╋━━━━━━━━━╋━━━━━╋━━━━━━━━━━━━━━━━┫ ┃油房庄墹 ┃ 定边县油房庄乡 ┃ 11.00 ┃ 破墹 ┃ ┣━━━━━━━━━━━╋━━━━━━━━━╋━━━━━╋━━━━━━━━━━━━━━━━┫ ┃ 陈辛庄墹 ┃ 边县油房庄乡 ┃ 2.10 ┃ 较完整墹地 ┃ ┣━━━━━━━━━━━╋━━━━━━━━━╋━━━━━╋━━━━━━━━━━━━━━━━┫ ┃朱湾子墹 ┃ 定边县杨井乡 ┃ 1.80 ┃ 完整墹地 ┃ ┣━━━━━━━━━━━╋━━━━━━━━━╋━━━━━╋━━━━━━━━━━━━━━━━┫ ┃树坬墹 ┃ 定边县杨井乡 ┃ ┃ 完整墹地,包括后墹 ┃ ┣━━━━━━━━━━━╋━━━━━━━━━╋━━━━━╋━━━━━━━━━━━━━━━━┫ ┃杨井墹 ┃ 定边县杨井乡 ┃ 11.0 ┃ 较完整墹地,包括刘井、齐崾墹 ┃ ┣━━━━━━━━━━━╋━━━━━━━━━╋━━━━━╋━━━━━━━━━━━━━━━━┫ ┃张美井墹(鹰窝墹) ┃ 定边县黄湾乡 ┃ 11.0 ┃ 破墹 ┃ ┣━━━━━━━━━━━╋━━━━━━━━━╋━━━━━╋━━━━━━━━━━━━━━━━┫ ┃黄湾墹 ┃ 定边县黄湾乡 ┃ 1.30 ┃ 较完整墹地 ┃ ┣━━━━━━━━━━━╋━━━━━━━━━╋━━━━━╋━━━━━━━━━━━━━━━━┫ ┃左家庄墹 ┃ 定边县黄湾乡 ┃ 6.00 ┃ 完整墹地 ┃ ┣━━━━━━━━━━━╋━━━━━━━━━╋━━━━━╋━━━━━━━━━━━━━━━━┫ ┃大湾墹 ┃ 定边县杨井乡 ┃ 2.10 ┃ 完整墹地 ┃ ┣━━━━━━━━━━━╋━━━━━━━━━╋━━━━━╋━━━━━━━━━━━━━━━━┫ ┃下沈口子墹 ┃ 定边县武峁子乡 ┃ 1.60 ┃ 完整墹地 ┃ ┣━━━━━━━━━━━╋━━━━━━━━━╋━━━━━╋━━━━━━━━━━━━━━━━┫ ┃旗杆山墹 ┃ 定边县武峁子乡 ┃ 6.00 ┃ 完整墹地 ┃ ┣━━━━━━━━━━━╋━━━━━━━━━╋━━━━━╋━━━━━━━━━━━━━━━━┫ ┃杨山墹 ┃ 定边县学庄乡 ┃ 9.00 ┃ 破墹 ┃ ┣━━━━━━━━━━━╋━━━━━━━━━╋━━━━━╋━━━━━━━━━━━━━━━━┫ ┃ 胡尖山、杨福井墹 ┃ 定边县胡尖山乡 ┃ 5.00 ┃ 破墹 ┃ ┣━━━━━━━━━━━╋━━━━━━━━━╋━━━━━╋━━━━━━━━━━━━━━━━┫ ┃ 黄伙场墹 ┃ 定边县胡尖山乡 ┃ 1.80 ┃ 破墹 ┃ ┗━━━━━━━━━━━┻━━━━━━━━━┻━━━━━┻━━━━━━━━━━━━━━━━┛

 

  二、台地

  陕西省台地分布较广,主要包括黄土台地和流水侵蚀剥蚀台地两类。  (一)黄土台地  指地面组成物质均为黄土的台状地形。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和关中盆地,按形态可分为黄土塬、黄土台塬和黄土平梁等三个亚类。  1.黄土塬 指在第四纪以前古地形(如山前盆地、山前地带)的基础上,被黄土覆盖,面积较大的台地。一般地表宽广平坦,面积在数平方公里以上,侵蚀较弱,周围多被沟谷环绕。主要分布在洛河中游的富县、洛川、黄陵、宜君和泾河中游的长武、彬县、旬邑、淳化及黄河沿岸的宜川等地。如富县的交道塬、羊泉塬、寿仙塬、钳二塬、吉子现塬、北道德塬;洛川县的永乡塬(即狭义的洛川塬)、老庙塬、旧县塬、槐柏塬、土基塬、秦关塬;黄陵县的隆坊塬、太贤塬、侯庄塬、田庄塬;宜君县的武家塬、西村塬、尧生塬;淳化县的十里塬、官庄塬、方家塬、北车坞塬;旬邑县的张洪塬、职田塬、土桥塬、龙高塬、清源塬;彬县的新民塬、北极塬、水口塬、太峪塬;长武县的长武塬、枣园塬、巨家塬;宜川县的牛佃塬、阁楼塬、高柏塬等。  黄土塬按其保持完整情况,可分为完整黄土塬、破碎黄土塬(即残塬)。完整黄土塬如洛川塬、槐柏塬、老庙塬、羊泉塬、长武塬、北极塬、新民塬、十里塬等。从塬面形状来看,呈较大的块状或串珠状,其塬面宽广平坦,长、宽均在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面积达20~30平方公里以上。塬面坡度一般小于2°,塬边3°~5°,很少超过8°,局部地段有宽浅的湿陷性或侵蚀洼地分布,沟谷密度一般不超过1.2公里/平方公里。破碎塬分布较广,在长武、彬县、旬邑、铜川、延川、清涧、定边和靖边等县均有分布,由于沟谷强烈侵蚀,使塬面不断被分割、蚕食,呈小块状分布,面积仅数平方公里至十数平方公里。一般塬面坡度2°~5°,塬边8°~10°,有的达10°~15°,沟壑密度2~4公璺/平方公里。其中较大的有铜川的孟家塬、韩家塬、南韩塬;宜君县的雷塬、惠家塬;宜川县的阁楼塬、高杨塬、牛佃塬、田家塬;延安市的姚家塬、雷家塬、白碟塬;延川县的白家塬、周树塬、郝家塬、王家塬、冯家塬;延长县的陈家塬、马家塬、上房塬;清涧县的贺家塬、韩家塬、鱼瓦塬;定边县的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  在黄土塬区(包括残塬),由于黄土深厚,一般厚达100~200米,加之黄土垂直带节理的 影响,因而沟谷深切,谷坡陡峻,多达35°~70°,重力作用活跃,崩塌、滑坡较多,其中滑坡密度一般为每百平方公里15~21个。一些大型的崩塌和滑坡往往阻塞沟道,积水成湖,群众称为聚湫,如洛川县的桃坡湫(蓄水44万立方米)、圆桌湫(蓄水100万立方米)、珊瑚湫(蓄水9万立方米)、车王湫(蓄水6.3万平方米),黄陵县的侯庄湫、贾源湫等。  2.黄土台塬 是指大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黄土台塬主要分布于关中盆地渭河南、北两侧,约占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著名的台塬,自西而东,在渭河南侧有五丈塬、五村塬、魏家塬、楼观塬、万家塬、神禾塬、少陵塬、八里塬、白鹿塬、铜人塬、马额塬、阳郭塬和潼关塬;渭河北侧有陵塬、贾村塬、周塬、咸阳塬、荆山塬、富平—蒲城塬、澄城—合阳塬和上官庄塬等。黄土台塬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上部为黄土,一般厚60~120米,夹古土壤层8~30层。关中盆地西部、中部黄土地层较全,厚达100~130米,夹古土壤15~30层;东部黄土厚60~80米,夹8~13层古土壤。下伏地层为前第四系地层和第四系下更新世地层,属洪积、冲积、湖积等不同岩相地层,台塬面海拔高程450~950米,多呈阶梯状向渭河倾斜,级数一般为二至三级,例如少陵塬可分三级,由南向北高程分别为570~620米、500~550米、450~480米,少陵塬、贾村塬、周塬、富平—蒲城塬、神禾塬、白鹿塬和铜人塬均有此类现象,高一级台塬与低一级台塬以陡坎相接,相对高差十数米至数十米,其界线清晰。台塬面一般较为平坦,坡度多在5°以下;塬面较完整,沟壑密度0.4~1.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多为50~120米,沟谷横剖面多呈V形或槽形,谷坡陡峻,重力作用活跃,滑坡、崩塌遍布。台塬面由于早期流水侵蚀和下伏断裂的影响,分布有大小不等、大致定向展布的条状侵蚀洼地和构造洼地。如周塬上的吉林、召公、万洋、马江、罗局、午井镇洼地;咸阳塬的小韩店、周城府、马连村、底张湾、薛禄镇—柳村洼地;北荆塬的马额镇、上沟里、淡村洼地;富平—蒲城塬的流曲镇—兴市镇—东潘庄、原任镇—甜水井、华头庙洼地;澄城—合阳塬的坊镇、露井镇、业善镇洼地;渭南塬的阎村镇、丰原镇、线王村洼地;白鹿塬的聚东、孟村镇、狄寨镇洼地;少陵塬的春临村—韦曲、鲍坡—林村、西司马村、庞留村、引镇—韦兆洼地;神禾塬的马厂村洼地等约80余处。其中侵蚀洼地主要分布于关中西部、中部台塬区,规模较小,一般宽0.5~2公里,长数公里至20余公里,深5~15米,咸阳塬的薛禄镇—柳村洼地最大,平面为树状,深15~20米,面积165平方公里;而构造洼地主要分布于关中东部渭河北侧台塬区,其规模大,一般宽1~3公里,长数公里到30~40公里,深15~30米,最深可达70余米。富平—蒲城塬上的流曲镇—兴市镇—东潘构造洼地,其规模为构造洼地之首,平面呈长条状,长64公里,宽2.5~4公里,深20~30米,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台塬面地平、土肥,近几十年引水上塬,大面积浇灌,促进了农业生产,但由于管理不善,致使部分塬区地下水水位上升,有一些洼地出现沼泽化、盐碱化,甚至积水成湖。同时由于黄土富含钙质,在大面积灌溉的情况下,潜蚀作用加强,地面湿陷洼地、陷穴增多。据调查,有些地方潜蚀地貌达20处/平方公里,对耕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关中黄土台塬,或南依秦岭,或背靠北山,渭河较大支流洛河、石川河、泾河、漆水河、千河、金陵河、清姜河、石头河、浐河、潏河、灞河、沋河等迂回穿流其间,依山带水,地势开阔,环境优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休养生息,耕种稼禾,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大量文物,例如蓝田、潼关等猿人遗址,以及周、秦、汉唐各代众多的帝王将相陵墓和宗教寺院等,以其“古、独、多”驰名中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黄土平梁(梁塬) 是指黄土塬或台塬被河沟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台地。主要分布在陕北的延川、延长和宜川北部。从形态看,平梁实属长条形残塬,一般长数百米至数公里,宽数百米至1公里。顶面较平坦,坡度小于3°,边缘地段可达5°~10°,局部有湿陷洼地分布。在平梁区沟壑密度较大,可达2~4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230米,且多切入基岩。沟谷横剖面多呈V形,谷坡陡峻,重力作用极为活跃,崩塌、滑坡遍布。由于重力侵蚀剧烈,加速了平梁向短梁和平峁的演化过程。  (二)流水侵蚀堆积台塬  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巴山区,包括河流高阶地和冲积—洪积台地等两个基本类型。  1.河流高阶地 呈块状或狭长带状残留于大河两侧。如汉江上游、丹江上游、南洛河上游、嘉陵江上源东河两侧及其上述河流较大支流沿岸。一般相对高程30~85米,阶面微向主河沟倾斜,多被河沟切割,呈微波状起伏,局部地段已丘陵化,多属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以汉江汉中段北侧河流高阶地分布最广,长约35公里,宽0.5~2.5公里,属侵蚀阶地,组成物质主要为片麻岩片岩、页岩风化物,台面微向汉江倾斜,坡度3°~5°,河沟发育,台地破裂度达48.5%,水土流失较严重。  2.冲积—洪积台塬 主要见于商丹和洛南盆地周围。台面相对高程70~110米,坡度3°~5°,边缘达10°以上,地面较平坦宽展,当地群众往往称为“塬”,如洛南县南洛河两岸的铁塬、白塬、刘家塬、董塬、石家塬、陈塬和商丹盆地丹江上游河谷两侧的侯家塬、陈家塬、刘家塬、冯塬、任家塬等。以洛南县城至永丰乡的“四十里梁塬”最典型,顶面海拔高程990~1100米,宽0.3~2.5公里,坡度小于5°,沟谷密度1.9公里/平方公里。组成物质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含有条带状红色粘土和石灰结核,厚度10~35米;底部为砾石层,此层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厚度逐渐变薄,粒度变细,属冲积—洪积物。该梁地解放后经多次修田改土,并建成洛惠渠灌区,现已成为商洛山区有名的农业稳产高产田。其他梁塬地,由于地表径流冲刷和河沟侵蚀分割,多呈小块分布,地面破碎,土薄石多,水土流失严重。   三、丘陵

  陕西丘陵分布面积广,有黄土丘陵、盖沙黄土丘陵和流水侵蚀剥蚀丘陵等三类。   (一)黄土丘陵  主要分布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秦岭以北广大地区。根据形态结构黄土丘陵进一步可分为黄土梁状丘陵、黄土梁峁状丘陵和黄土峁状丘陵。  1.黄土梁状丘陵 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白于山周围的定边、靖边、吴旗、志丹及崂山、黄龙山、子午岭等与塬区的过渡地带,在蓝田横岭、永寿等地亦有分布。其特点是以较长的斜梁为主,梁顶宽百米至数百米,长1公里以上,顶面略有起伏,梁坡稍长,坡度10°~20°,靖边和定边县南部,梁缓沟宽,墹地镶嵌其间,梁顶海拔1500~1600米,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最长可达30余公里,宽200~500米,其横剖面呈穹形,沟谷密度3~4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200米,沟谷横剖面多呈宽V形或槽形;一些墹地宽坦,谷坡长而缓,其上浅沟、切沟、小冲沟发育;现代地貌发育作用以风力和流水作用为主。吴旗和志丹地处洛河上游,大部分地区为白于山的延伸余脉,其突出特点是梁长、沟深、谷狭,骨架由中生界沙页岩及上新统红土组成,其上覆盖厚层黄土,厚50~100米。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抬升较强,流水切割强烈,地面较破碎,破裂程度达50%左右;河谷深达100~250米,横剖面呈V形或套谷,沟底窄狭,谷坡陡峭,重力作用极活跃。滑坡密度为:大型滑坡1.0个/每百平方公里,中型滑坡5.5个/每百平方公里,小型滑坡19.4个/每百平方公里,崩塌更为频繁,泥石流时有发生,对当地国土资源开发整治构成严重障碍。甘泉、富县的梁状丘陵区,沟谷密度3~4公里/平方公里,梁宽而长,宽200~500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起伏和缓,相对切割深度100~200米,沟谷多呈套谷,由于植被盖度较高(30%以上),坡面侵蚀相对较弱,但在坡耕地分布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关中横岭和永寿等地的梁地与甘泉类似,但呈微波状,梁间河沟深切,切割深度100~250米,沟谷横剖面呈V形,谷底狭窄,谷坡陡峻,重力作用十分活跃,滑坡、崩塌遍布。  2.黄土梁峁状丘陵 主要分布于延安、安塞、府谷、神木、榆林和横山等地,梁多峁少,梁顶纵向有一定起伏,梁长峁大,梁峁坡10°~20°,河谷稍开阔,沟谷坡25°~45°,沟谷密度4~5公里/平方公里,沟间地与沟壑地之比1:1或4:6,坡面流水侵蚀及沟谷侵蚀显著,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1000吨/平方公里左右。   3.黄土峁状丘陵 分布于米脂、子洲、子长、绥德、清涧和佳县等广大地区。海拔1000~1400米,相对切割深度100~200米,其特点是:以峁为主,梁短、峁小,沟壑发育,沟壑密度6~8公里/平方公里,地面支离破碎,破裂度高达60%~70%。此类丘陵在无定河支流淮宁河、大理河中下游和米脂一带最典型。峁是一种穹状高地,状似馒头,在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 峁坡大多为凸形斜坡,坡度达15°~20°左右,坡面细沟、浅沟发育,多呈辐射状,两峁之间常由于对头沟侵蚀形成狭窄的鞍部,称为黄土墕。梁峁间冲沟、河沟深切,冲沟横剖面多尖V形,谷底狭窄,谷坡25°~70°,崩塌、滑坡、泻溜较多,在黄土峁状丘陵区,流水的坡面侵蚀、沟谷侵蚀和重力侵蚀比较活跃,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年土壤侵蚀模数达15000~20000吨/平方公里。  (二)盖沙黄土丘陵  指薄层沙断续覆盖的黄土丘陵。分布在风沙区以南,麻镇—孤山—神木城—佳县王家砭—榆林县鱼河峁—横山县殿市—靖边县城南一线以北地区。本区处于风力与流水作用的过渡带,现代地貌过程兼有风力与流水两种作用。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结构复杂。根据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可分为盖沙黄土梁状丘陵和盖沙黄土梁峁状丘陵两个亚类。  1.盖沙黄土梁状丘陵 主要见于无定河与榆溪河交会处的三角地区、榆林至神木长城沿线地区和榆林东部安崖、无定河支流芦河与长城之间地区。在厚层沙黄土组成的梁状地的基础上,后期被流沙覆盖,多为片沙或低缓的沙丘,呈断续分布,盖沙率为40%~70%。由于各地风沙侵蚀强度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其盖沙厚度、面积和沙丘形态差异甚大。如无定河与榆溪河间的三角地带沙层厚度大,覆沙面积广,且多为新月形沙丘,局部为新月形沙丘链,地面植被稀少,为流动型沙丘;芦河西岸狭长地带多为片状沙地。  2.盖沙黄土梁峁状丘陵 主要见于窟野河中、上游的大柳塔、老高州、麻家塔,秃尾河中下游的大河塔、高家堡、马连塔,佳芦河的万家塌、王家砭、西梁峁,榆溪河下游东侧古塔以南地区,无定河的祁寺至芦河河口段以南、殿市—牛家圪塔—王有地一线以北地带。系在黄土梁峁状丘陵的基础上被薄层片沙或低缓沙丘断续覆盖而成。由于地形较破碎,盖沙连续性差,以断续的块状、片状分布为主,无较大的带状沙丘沙地。  (三)流水侵蚀的丘陵  指地壳缓慢上升,流水侵蚀剥蚀、分割地表而形成的梁状、梁峁状或分散孤立的峁状地形,往往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常呈带状、环状、块状、零星斑状分布于山地周围、断陷盆地周围以及大河沿岸。本类包括土石丘陵和石质丘陵两个亚类。  1.土石丘陵 指各种土状堆积物质覆盖面积占30%~70%的丘陵。分布范围较广,例如陇山东侧、“北山”地区和临近黄河峡谷地带,商丹盆地、洛南盆地、商南盆地、汉中盆地周围。由于岩性、构造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土石丘陵的外部形态及组合结构各具特色。陇山东侧千河沿岸,土石丘陵为石山土戴帽(即基岩上覆盖厚层黄土),以长梁状、梁峁状丘陵为主;临近黄河峡谷地带,由于强烈侵蚀,黄土仅在梁峁顶面残存,部分梁峁坡及大部分沟谷谷坡均为基岩,沟深谷狭;在秦巴山区汉中、凤州、石泉、月河、商丹、商南、洛南等断陷盆地和大河沿岸,亦有零星斑点状分布,组成物质为红色粘土、黄土状物质及碎屑,其地形多呈平缓垄冈状,谷坡和缓,谷底开阔。  2.石质丘陵 是指地表基岩大量出露,土状堆积物覆盖面积小于30%的丘陵。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构造盆地的周围,汉江及其支流丹江沿岸,在南洛河上游、黄龙山东侧、陇山东侧亦有零星分布,面积约2850平方公里。此类丘陵,地表基岩裸露或被粗糙风化碎屑覆盖,土状堆积物甚少,一般沟谷坡较陡,多峡谷。  汉中盆地南部,冷水河、南沙河、堰沟河、沙河和寨河等中、下游地区,石质丘陵呈宽带状分布,海拔550~7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丘陵由古老花岗岩组成,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塑造和长期流水侵蚀、分割,多呈平缓垄冈状,部分为孤立的浑圆状,风化残积层较厚。  石泉—安康盆地周围有第三系红色砾岩、砂岩、页岩组成的红色石质丘陵,因地质构造、岩层产状、岩性硬度不同,丘体常表现为单斜状、猪背脊状、桌状、浑圆状、冈梁状等多种形态。  商丹、山阳、漫川红盆地周围以及南秦河下游北侧,为红色沙砾岩、页岩夹粘土组成的红色石质丘陵,海拔850~1100米,切割深度100~200米。由于断裂发育和沟壑的强烈分割,山体形态复杂多样,与石泉—安康盆地丘陵类似。南洛河谷地带的三要、古城、景村与黄坪之间,武关、清油、商南、富水一线两侧,银花河下游沿岸等地石质丘陵呈带状、片状分布。主要由古老变质片岩、片麻岩及花岗岩组成,由于长期风化与流水侵蚀,丘陵多为和缓的梁冈状,其间谷地宽展,多呈箱形或宽V形谷,谷地冲淤层较厚,暴雨季节坡面风化碎屑随径流下泄,常出现高挟沙洪流,在沟口形成堆积扇或淤积河床形成地上悬河。   四、低山

  陕西境内低山分布广泛,沿秦巴山地大河谷地两侧以及渭河硖石至凤阁岭区段谷地两侧,多呈带状或断续带状、块状分布。低山一般海拔小于12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考虑到陕北黄土高原的区域特殊性,中山与低山界线由海拔1200米提高到1300米。低山可分为黄土覆盖的低山、流水侵蚀剥蚀的低山和喀斯特作用的低山等亚类。  (一)黄土覆盖的低山  陕西境内黄土覆盖的低山主要有:  1.铜川东部低山 西起军台岭,经武家岭、金华山、陈家山、徐家山,东至井家梁,低山呈南西—北东向延展。山体主要由古生界灰岩、泥岩、砂岩和页岩组成,并在石质古地形上披覆厚20~50米的黄土,海拔1000~1300米,相对高程250~300米。山脊呈舒缓的波浪状,山顶浑圆。河谷与沟谷切入基岩,沟谷横剖面呈套谷,谷坡上缓(坡度5~20度)下陡(坡度25度以上)。谷坡与山坡间谷缘线明显,山坡为黄土覆盖,谷坡基岩裸露。较大河谷底部开阔平坦,较小河谷多为“V”形,谷狭坡陡,重力作用活跃。  2.蒲城北部金粟山、五龙山、东山、老山等地的低山 主体由灰岩构成,上覆薄层黄土(厚5~15米)。山势低矮,海拔700~1050米,相对高差100~300米。山顶浑圆,山坡不对称,南陡北缓,坡面沟谷发育,且多切入基岩之中。由于它们散布于黄土台塬之上,犹如黄土海洋中的孤岛。  3.礼泉北部五凤山、瓦庙山、凉风楼山、西山、顶天寺、笔架山、玉皇殿山、西青山等低山 为覆盖有薄层黄土(厚5~10米)的灰岩和沙页岩山岭,是“北山”的一部分,山势北缓南陡,山顶起伏较大,沟谷发育,地面破碎。  4.秦岭北坡清姜河至石头河间的低山 海拔650~1300米,由古老变质片岩、片麻岩以及花岗岩组成。地势南高北低,源于秦岭北坡、流向大致平行的河流强烈分割山体,致使支脉与河谷相间排列,并作南北向延伸。山脊起伏较大,河沟深切,多呈V形峡谷,谷底狭窄,谷坡陡峻。河流纵比降大,多急流、瀑布。  5.宝鸡西部硖石、固川、坪头和凤阁岭一带渭河谷地两侧的低山 海拔1000~1300米,切割深度300~500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页岩和沙砾岩组成。薄层黄土(厚5~8米)呈片状覆盖于顶部和缓坡地带,分水岭呈狭短梁峁状,走向复杂,水系发育,河谷深切,多呈V形,谷坡陡峭,岩石裸露,断裂、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边坡崩塌极其活跃,是陕西最大的崩塌地带,常因崩塌、泥石流使陇海铁路交通中断。据铁路部门近40年的资料统计,每年因塌方、滑坡、泥石流造成交通中断3~4天,成为陇海铁路的盲肠地段。  (二)流水侵蚀剥蚀的低山  此类低山分布范围广,组成山体的岩性、构造复杂多变,山势因岩性不同及构造影响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但流水侵蚀作用是目前主要的外营力作用过程。  汉江谷地两侧,低山断续分布。汉江南源玉带河上游的宁强附近,多为砂岩、页岩组成的单斜山,海拔1000~1200米,相对高差200~400米。汉江上源代家坝、大安驿、铜钱坝一带和汉江北源沮水河下游的低山,多由云母片岩、石英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组成,海拔1200米左右;由于构造复杂,岩性松软,流水切割强烈,地面破碎,山势脉络走向不大明显,负地形多宽谷、坝子。汉江干流龙亭铺至石泉县城关段河谷两侧及其支流濂水河中游、牧马河中下游、溢水河中下游和酉水河下游的低山,海拔800~1200米,由花岗岩组成,风化强烈,节理裂隙、断裂众多,流水侵蚀剥蚀盛行,河谷密度较大,谷形多呈串珠状或葫芦状。汉江干流安康至白河区段河谷两侧的低山,是由早古生界泥质板岩、灰质页岩、千枚岩夹薄层砂岩组成,海拔800~1200米,切割深度2;0~400米,深切河曲发育,天然截弯取直或袭夺形成的古河道和离堆山较多;如旬阳吕河口附近的旱坝川,就是汉江的古河道,其间的卧牛山属离堆山,白河县城的魁星山也是一座离堆山,其南侧和西侧的凹槽是白石河的古道,旬阳县城的金线吊葫芦地形,要不是人工防护,“金线”将被汉江与旬河的侧蚀所截断而形成的新的离堆山。  秦岭山地东段商洛地区,低山分布也相当广泛,多沿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银花河谷两侧延展。受构造控制,其山脊线、河谷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呈南西—北东、东—西、北西—南东走向。受岩性的影响,蟒岭南北两侧的花岗岩低山多为梁冈,山顶呈穹状,商南丹江以南的新开岭附近及银花河中、下游地带的低山,主要是由石英砂岩、石英片岩、板岩结晶灰岩组成,山脊尖峭,坡陡谷深,峰峦叠嶂,连绵成脉。  渭河宝鸡峡至凤阁岭区段河谷两侧的低山,呈断续带状分布,海拔1000~1200米,切割深度300~500米。山脊狭长,局部有孤峰,山坡多在35°以上,多深切V形谷,山体主要由古老深变质岩系组成,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崩塌、泥石流活动频繁,对陇海铁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岩溶作用的低山  分布范围小,主要发育于海拔1200米以下,相对高差不超过200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组成的山地地区。  秦岭东南部金钱河及其支流唐家河沿岸的低山,由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构成,质地纯,岩层厚,且节理发育,溶蚀作用极其强烈,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山峰尖峭奇特,石芽、石槽、洼地、落水洞、干沟遍布,地面石骨磷峋、崎岖难行;地下溶孔、溶洞、暗河、溶泉众多。新开岭南侧与东南侧的东照川、西照川、湘河下游梳洗楼一带,分布有时代不同的灰岩夹片岩、碎屑岩所组成的低山,岩溶地形呈条带状或块状分布,地表岩溶化程度较弱,有小洼地、石芽、石槽,而地下岩溶发育,洞穴呈层状分布,多达三层,分别高出现代河床1~3米、20~30米、70~80米,较大的洞穴有大佛爷洞、妖魔洞、白龙洞,其多沿北西西向断裂线发育,洞穴高而狭窄,长数百米至上千米。  汉中梁山是米仓山北侧的一条山脉,由西向东嵌入汉中盆地,在龙岗寺尖灭于汉江与其支流濂水河会合处。山体由震旦、寒武、奥陶、志留、二叠、三叠和第三系沉积地层组成,在石灰岩分布地段,发育有石芽、溶沟、溶坑等岩溶形态。  嵯峨山、娄敬山、宝鉴山、碑子山地处鄂尔多斯台向斜南缘翘起地带,为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呈雁行式排列的石质山地和土石山地,海拔850~1200米,局部达1300米以上,山地组成岩石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结晶灰岩夹前震旦系杂岩,因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稍差,岩溶化程度较弱,山地仅见小石芽、溶沟、溶孔等。局部地段也发育有溶洞,但规模都较小。   五、中山

  陕西省中山的分布广泛,地域跨度大,岩性、构造、自然地理环境各地有所不同,所以地貌组合结构与形态各异。依据主导外营力的差异,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  (一)黄土覆盖的中山  主要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的白于山、崂山、子午岭主脊周围、黄龙山主脊外围及宝鸡地区北部山地,其中以白于山和崂山为典型。  白于山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近东西走向,长120余公里,宽10~20公里,最宽达35公里。山地由中生界沙页岩、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厚一般50~70米,最厚达100米以上。山势较高,形态呈梁状,顶面海拔1500~1800米,相对高差300~400米,是洛河、延河、清涧河、无定河等较大河流的发源地。山脊起伏和缓,南、北坡呈不对称状,南陡北缓,南坡比北坡沟谷切割强烈,地面破碎。次一级山梁由主脊向南、东、北三面呈波浪阶梯状递降,构成大河及其支流的分水岭。梁长1.5~3公里,沟谷多套谷,下部狭窄,谷坡45°~75°,基岩裸露,巉岩峭壁,上部开阔,谷坡15°~25°,披覆有厚层黄土,坡面冲沟、切沟发育,片蚀、沟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地貌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侵蚀和潜蚀次之。  崂山呈梁状,长90余公里,宽7~15公里,北西—南东向延伸,构成洛河与延河、仕望河的分水岭。山体由砂岩、页岩、三趾马红土和厚层黄土组成,地势低矮舒缓,海拔1400~1550米,主脊两侧受河沟分割,又形成许多短斜梁,河沟断面多呈V形,部分切入基岩,较大河流谷地开阔,常发育有两级阶地。崂山地区植被较好,以梢林、灌丛为主,覆盖度达70%以上,土壤侵蚀微弱。目前部分梁地被开垦,流水侵蚀有所增强。  子午岭东侧和黄龙山两侧为薄层黄土覆盖的中山,海拔1300~1400米,地面较破碎,沟谷深切而起伏较大,谷底狭窄,谷坡陡峻,但植被较好,覆盖度达50%以上,因而侵蚀较弱。  宝鸡地区北部是一系列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至岐山后转为北东向的弧状山地,即通称的“北山”西段。海拔1100~1600米,相对高差300~500米。北山西段的西部为千山,千山余脉经老君岭向东延至麟游的两亭乡,分为两支。北支名页岭,走向东西,岭脊狭长,起伏和缓,主脊两侧沟谷交错,地面破碎,破裂度达51.8%。南支名曰岐山,主峰东堀山,海拔1675米,山体南仰北俯,南坡陡峭,坡度35°~70°,以隐伏断裂与渭北台塬分界,北坡较缓,逐渐过渡到丘陵地带。北山西段除个别山峰如东堀山(1675米)、堀山梁(1627米)、瓦罐岭(1579米)为石质中山外,其余均为厚薄不等的黄土所覆盖的中山地貌。  (二)流水侵蚀剥蚀的中山  陕西境内中山分布范围广泛,秦岭、大巴山、陇山、子午岭和黄龙山等绝大部分山地均属此类山地。一般山势雄伟壮观,峰峦连绵,崖峭涧深,流水侵蚀强烈,重力作用明显。  秦岭是我国巨型纬向山脉,中段在陕西境内,是秦岭的主体部分,即所谓狭义的秦岭(历史上曾称为南山或终南山)。它像一条苍龙横卧于渭水与汉江之间,一般海拔1200~3000米,东西长近50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秦岭西窄东宽,西部褶皱紧密,东部在商洛地区呈掌指状展开,山势开阔,其高度由西向东降低;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条巨大的褶皱断块山,受构造控制显著,由于山体北部掀斜抬升强烈,致使山体北仰南俯,主脊偏于北侧,形成秦岭南坡缓长、北坡陡短的山体。从秦岭主脊到北麓,水平距离不足40公里,在流水强烈切割下,形成了许多深切河谷,群众称为“峪道”。这些谷地,一般具有套谷结构,即上部有宽缓的谷肩,中部为U形或槽谷,下部为深切峡谷,呈尖V形,两坡陡峻,多在35°以上,有的峭壁千仞。峪道间的岭脊呈梳状排列,山脊尖峭,有的挺拔巍峨,高耸入云;有的怪石嶙峋,形态奇特,形成许多风景名山,如华山(2083米)、王顺山(2311米)、太兴山(2320.5米)、人头山(1456米)、翠华山(1515米)、嘉午台(1807米)、南五台(1688米)、万华山(1988米)、观音山(2166米)、宛华山(2144.8米)、老君山(1556米)、翠峰山(1773.3米)等。秦岭南坡水平距离80~16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南坡的西部和中部,由于多旋回构造变动,挤压、褶皱强烈,山势高大雄伟,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山岭因受纬向构造控制,多呈东西走向,如凤岭、酒奠梁、张大垭梁、狮子岭、摩天岭、紫关岭、黄花岭、财神岭、父子岭、青冈岭、蜜蜂岭、五道槽梁、鸡公梁、草坪梁等。岭脊一般狭长突兀,多锯齿状、刃状,局部为梁状。河谷深切,切割深度达800~1500米,多尖V形谷,局部地段有宽谷出现,当地群众称为坝子。例如褒河流域的留坝、龙潭坝、狮子坝、熏家田坝,酉水河流域的付家坝,旱坝、船头坝和黄家坝,金水河流域的庙坝、田坝、秧田坝、栗坝、岳坝等,谷地较平坦开阔,一般宽200~500米,最宽可达1000米以上,长1.5~3公里,最长可达5公里以上,是山区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坝子周围山地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遭受破坏,基岩裸露,风化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众多,危害严重。南坡东部地势低缓,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山脉受构造控制,作东西延伸,逐渐向东北、东、东南展开,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穿流其间,形如手掌。由于断块抬升幅度不同,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山组成岩性复杂,包括变质岩、沉积岩和侵入岩体等。山脊多呈长垣状、浑圆状,局部为锯齿状或缓梁与尖峰并存。河流常形成深切曲流,谷地两岸山嘴犬牙交错,山峰对峙,相对切割深度300~800米。由于人为影响强烈,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增强,雨季滑坡、泥石流较多。  大巴山(西部称米仓山),是川陕两省的界山,走向西北—东南至东西,呈弧状,其中汉江支流泾洋河以东、石泉—白河汉江谷地段以南、镇巴城关—岚皋城关—凤凰尖联线以北地区,以及宁强西部串家岭、南郑碑坝地区和月河南侧凤凰山等地分布有片岩、板岩、砂岩、花岗岩等组成的流水侵蚀剥蚀中山,它们实际上是大巴山北侧的支脉,海拔1200~1800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岭脊多为梁状、浑圆状或缓梁与弧峰并存,局部可见狭长尖峭和锯齿状山脊;岭脊顶部,向汉江谷地呈阶梯状倾斜下降,其层状结构显著。河流多为深切割嵌入或曲流,且呈峡谷与宽谷坝子相间排列,而坝子为山区农业精华和土特产的集散地。大巴山北坡由于近几十年垦殖率高,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基岩裸露面积大,风化严重,加之暴雨频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极其活跃。  陇山位于关中西部,为六盘山余脉南伸部分,走向北西—南东,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关山,海拔2428米。山岭由下古生界黑云母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凝灰岩夹英安岩组成,尚有大片花岗岩和闪长岩侵入体。山脊起伏和缓,局部有弧峰突立。河流切割较浅,谷形多呈宽V形或槽形,谷坡较缓。  子午岭系泾河与北洛河和石川河的分水岭,山岭大致呈南北向延伸,海拔1300~1700米。山体由中生界和新生界砂岩、泥岩、页岩和砾岩构成。山脊形似牛背,部分地面为薄层黄土覆盖,局部地带有弧峰分布。河流深切,谷形似藕状,宽谷呈宽V形,发育有三级阶地。  (三)岩溶作用的中山  陕西的岩溶中山主要分布于陕南大巴山地区,在关中北部的北山也有分布,总面积约11945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北亚热带岩溶类型。秦岭及其以北主要为古岩溶,现代岩溶不发育,大巴山古岩溶及现代溶蚀均较强烈。其发育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变弱。  地处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西段称米仓山,主要是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组成的褶皱—断块山地。由于碳酸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加之灰岩地层巨厚,节理、断裂发育,为岩溶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大巴山主脊及北侧,西起宁强,经南郑、西乡、镇巴、紫阳、岚皋,东至镇坪,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沟、溶斗、落水洞、竖井、洼地、溶洞、地下暗河比比皆是。汉中以南30余里处的小南海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溶沟随节理组合方式、岩层产状和灰岩地层厚薄而有差异,一般呈方格状、轨道状、曲折状,形式多样;漏斗、落水洞、竖井多为群集,且受断裂和节理控制,规模也较大。例如青石关岩溶洼地边缘地带应家梁西侧的黑窝落水洞,长径达20~30米,短径4~5米,深120余米,洞壁陡峭,洞底流水轰鸣;白马崖脚下的竖井,口径仅有1米左右,深达90余米。笔架山、烟墩山、关坡山的白马崖环绕的青石关为溶蚀洼地,底部起伏不平,残丘、落水洞、竖井发育,南与干沟店岩溶干沟相连,干沟长40余公里,横剖面呈尖V形,谷底宽8~10米,平时干涸无水,暴雨时节洪水滚滚,涌注于东沟落水洞与暗河。地下洞穴呈层状分布,共分三层,最高层800~820米,如烟墩山的太平洞,三台殿附近的朝阳洞、阴洞子,万林山的黑牛洞,一般规模较小,宽、高、深均在数米至十数米;第二层分布高度680~700米,如烟墩山的大佛洞、白梁湾洞,其中以大佛洞规模最大,洞宽20~30米,洞高30~50米,深达数十公里,洞内有三个大厅,距洞口1公里处发育有悬挂式暂时性暗河,下延管道与小南海地下暗河相通,具有排水疏干作用,洞内支叉管道错综;最低层洞穴海拔580~640米,高出现代河床0~20米,如小南海地下暗河,程沟湾、白果树一带的洞穴。小南海地区洞穴的成层性及规模大小是与大巴山地块间歇性抬升和地表河流的强烈下切息息相关的。大巴山不仅眷溶地貌分布广,而且形态多样,地貌组合结构复杂,是我国北亚热带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秦岭岩溶中山主要分布于下列地区:(1)白马塘、北羊山、羊山和南羊山地区,系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组成的褶皱—断块岩溶中山,海拔1500~2350米,山势峥嵘峻峭,谷幽峡深。分水岭地带,一簇簇峰丛接连成片,纵横伸展数十公里,相对高度20~50米,有的状如金字塔,有的形似丘包;峰丛之间发育槽地和小的溶蚀洼地,槽洼有的相互连通,有的成半封闭和封闭状,当地群众称为“垱地”。分水岭脊地带之所以形成这些峰丛、槽洼地貌,究其原因,主要与古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时的急剧上升有关。怪石嶙峋的石芽和溶沟集中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山顶和古夷平面上,石芽相对高度1~2.5米,齿脊尖削,而多为裸露石芽,局部地带可见半埋藏或埋藏型石芽。溶洞属孤立小型洞穴。高者可达30米,低者仅2米,长度变化较大,由一二十米到数百米,其中最大者为北羊山北坡的青龙洞,洞高7米,宽10米,长59米,洞内崩塌严重,石块很多,有暗河留下的沉积物;此处溶洞呈层状分布,大致可分为三层,分别高出现代河床90~110米、30~40米和3~7米。从孤立溶洞分布来看,主要沿北西西向断裂带和虬东东向构造裂隙发育。前者较后者发育,其规模也是后若较大。(2)柞水石坪地区,山体由上泥盆统地层组成,海拔1600~1700米。由于地质构造、岩性复杂,多旋回构造变动,挤压、褶皱强烈,断裂较多,山势结构纵横交错,在晚近期地块抬升为主的条件下,河沟切割强烈,凡灰岩出露地段,多形成尖峰和深邃的峡谷,且有岩溶漏斗,落水洞、洼地和洞穴最发育,尤以地下洞穴较多。例如柞水溶洞,高大、宽敞,可容上千人,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态各异,有的如同猛兽、飞鸟,有的形似飞瀑、仙女,千姿百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3)旬阳坝、云镇一带的岩溶中山由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地层组成,海拔1500~2000米,山高谷深,悬崖峭壁。因山体岩层组合复杂,岩溶不甚发育,主要为洼地、槽地,呈条带状分布,地下岩溶地形不明显,多系小型溶孔。(4)紫柏山与屋梁山绵延相接,海拔2000~2600米,山脊狭长,峰峦累叠,巉岩峭壁,山坡陡峻,河谷深切,多呈峡谷、嶂谷。山体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灰岩、白云岩组成,山顶发育有古岩溶地形,如溶蚀洼地、漏斗等。溶蚀洼地呈椭圆和长条状,长轴一般为东西向,大型洼地长200~400米,深10~30米,洼地内有漏斗分布,直径3~5米。洼地之间为起伏和缓的丘包状地形。在河谷坡面发育有溶洞、溶孔,但规模较小。(5)略阳的秦坝、郭家坝、仙台坝等地区的山地,海拔1200~1700米,喀斯特地形呈长条状延展,地表溶蚀小洼地星罗棋布,小石芽和溶沟集中连片;地下多为小溶孔,局部地段可见低矮小溶洞。  (四)古冰川作用的中山  此类山地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和大巴山主脊地带,陇山主脊亦有小面积分布。  秦岭中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较多,自西而东有透马驹(2738米)、人洞子梁(2286米)、庙王山(2361米)、代王山(2597米)、玉皇山(2819米)、青峰山(2242米)、一脚踏三界(2823米)、东老君岭(2556米)、首阳山(2720米)、光头山(2996米)、草坪梁(2723米)、静峪脑(3015米)、四方山(2341米)、麦秸磊(2887米)、牛背山(2802米)、终南山(2604米)、子云山(2802米)、五凤山(2004米)、王顺山(2311米)、箭峪岭(2449米)、草链岭(2645米)、华山西峰(2082米)、二郎山(2320米)等。第四纪时期,这里曾遭受古冰川塑造作用,留下了古冰川遗迹,如太白盆地北部七里川分水岭和秦岭梁的槽谷、冰蚀湖沼、残存冰斗及冰碛堤、冰水堆积,构成完整的古冰川地貌景观;长安县秦岭梁鸡窝子附近干沟槽谷、平沟槽谷及其槽谷源头的残破冰斗、角峰;草链岭南坡相邻的三个冰斗;华山主峰南坡的水草坪和回马坪槽谷;洛南北侧的书堂山残存冰斗和延伸数公里的槽谷,清晰可辨;玉皇山东侧鬼门关和猪长沟上游槽谷与顶端冰斗、终南山和首阳山群聚的残存冰斗、悬槽谷、槽谷、冰碛堤;宁陕西北蒲河上源分水脊的角峰、刃脊和冰斗演替而成的烂泥湖保存完好;柞水西北的牛背梁有冰斗数个,当地称为黑窝,三面峭壁环绕,一面开敞,形态十分清晰。太白山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以秦岭主峰拔仙台为中心,冰蚀、冰碛地貌配套成龙,其形态清晰、多样、完美,十分惹人注目,是研究秦岭第四纪古冰川的核心地带。秦岭不但冰川遗迹广布,而且冰缘地貌也较发育,如海拔为2600~2800米的透马驹、玉皇山、首阳山、麦桔磊、静峪脑、草链岭等孤立山峰的顶部及山坡,石海、石环、石流、石河、岩块裙屡见不鲜,由于地势高,现代地貌作用过程仍以寒冻风化为主,故而冰缘地貌仍在发展。在平河梁、酒奠梁、宁西山地、宝鸡县与太白县之间的秦岭梁以及蟒岭、秦王山、流岭、大小天竺山、玉皇顶等许多海拔1600~2000米之间的山顶保存有更早期的石海地貌,石海的石块均已风化成扁圆状或浑圆状,分布成斑状或小片状,大部分不连续。华山及其东延的老鸦岔脑的山顶与坡面的古石海和石流坡规模也相当可观。秦岭的冰缘地貌分布也具有多层性结构特征,由于形成时代不同,古冰缘遗迹分布高度、保存程度、石块的风化强度、植被盖度都有很大差异。越老的冰缘遗迹,分布越低,保存愈差,植被盖度率愈高;新者则反之。古冰缘现象,仅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发展,且与第四纪冰期的冰川活动关系密切,因而秦岭古冰缘地貌的多层结构,又为秦岭冰期划分、环境演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大巴山主脊及其附近的山峰断头岩(2367米)、走马岭(2027米)、野猪尖(1856米)、五个包(2522米)、得胜寨(2417米)、笔架山(2267米)、化龙山(2917米)等,第四纪也曾经受冰川作用,虽说冰后期遭受流水侵蚀剥蚀的严重破坏,但残存的角峰、冰斗、刃脊、槽谷、围谷和冰碛堤等显而易见,犹以笔架山最为典型,冰蚀、冰碛地形均可见到。   六、高山

  面积小,分布不广,仅见于东秦岭太白山地区。太白山山势高大挺拔,势若天柱,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雄踞于东秦岭群峰之上,为我国大陆东半壁第一高峰。  太白山地区包括东太白山(主峰拔仙台)、西太白山(鳌山)及其连接二山的跑马梁。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为构造断块山地,且具有北仰南倾的特征,走向东西。东部拔仙台状似三角形台锥,峭拔凌空,岩壁峥嵘,真可谓“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西部鳌山山顶浑圆状,海拔3475.9米。位于二山之间的“跑马梁”,海拔3500~3600米,东西长6公里,梁顶面起伏平缓,宽数百米至1公里,它是中生代秦岭准平原面的残留部分,也是秦岭山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山地夷平面。晚近期太白断块山地隆起强烈,且以掀斜抬升为主,从而使山体明显呈不对称状。北坡陡峻,沿桃川南部,东自刘家崖,西至嘴头镇一线,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十分清晰,断崖高约200~500米,甚至近1000米,坡度达45°以上。源出北坡的汤峪河、红水河、山岔河、东河、西河、五里河等多呈平行排列;由于山高坡陡,溪水奔流,下切迅猛异常,造成了许多壁立千仞的峡谷,如三岔峡、东峡、西峡、白云峡、五里峡等,都是两岸山崖壁立,悬崖耸峙,“低头一带水,抬头一线天”,形势非常险峻。谷间岭脊成梳状排列,有的呈刃状,有的呈鱼脊状,有的呈锯齿状,石峰林立,千姿百态,与深邃的峡谷组成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南坡相对平缓,山脊多穹状和平梁状,岭间河谷以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结构为其特征。     太白山冰斗、冰蚀湖、冰碛湖特征表(据齐矗华等人资料补充)

┏━━━━━┳━━━━━━┳━━━━━━━┳━━━━━━━━━━━━━━━━━━━━━━━┳━━━━━━━━┓ ┃ ┃ ┃ ┃ 形态要素 ┃ ┃ ┃ ┃ ┃ ┣━━━━━┳━━━━━┳━━━━━┳━━━━━┫ ┃ ┃ ┃ 高 程 ┃ 岩坎相对 ┃ 半 径 ┃ 周 长 ┃ 面 积 ┃ 深 度 ┃ ┃ ┃ 湖 名 ┃ ┃ ┃ ┃ ┃ ┃ ┃ 成因类型 ┃ ┃ ┃ (米) ┃ 高度(米) ┃ (米) ┃ (米) ┃ (米2) ┃ (米) ┃ ┃ ┣━━━━━╋━━━━━━╋━━━━━━━╋━━━━━╋━━━━━╋━━━━━╋━━━━━╋━━━━━━━━┫ ┃ 大爷海 ┃ 3550 ┃ 8~11 ┃ 46.6 ┃ 293 ┃ 6818.6 ┃ 17± ┃ 冰斗湖 ┃ ┣━━━━━╋━━━━━━╋━━━━━━━╋━━━━━╋━━━━━╋━━━━━╋━━━━━╋━━━━━━━━┫ ┃ 二爷海 ┃ 3610 ┃ 0.5~15 ┃ 38.7 ┃ 24.3 ┃ 4700.9 ┃ 10± ┃ 冰斗湖 ┃ ┣━━━━━╋━━━━━━╋━━━━━━━╋━━━━━╋━━━━━╋━━━━━╋━━━━━╋━━━━━━━━┫ ┃ 三爷海 ┃ 3485 ┃ 0.5~13 ┃ 76.4 ┃ 480 ┃ 18328.3 ┃ 7~9 ┃ 冰蚀湖 ┃ ┣━━━━━╋━━━━━━╋━━━━━━━╋━━━━━╋━━━━━╋━━━━━╋━━━━━╋━━━━━━━━┫ ┃ ┃ ┃ 0.5~30 ┃ ┃ ┃ ┃ ┃ 冰斗 ┃ ┃ 玉皇池 ┃ 3370 ┃ ┃ 92.3 ┃ 580 ┃ 26767.0 ┃ 8~11 ┃ ┃ ┃ ┃ ┃ (终碛垄) ┃ ┃ ┃ ┃ ┃ 冰碛湖 ┃ ┣━━━━━╋━━━━━━╋━━━━━━━╋━━━━━╋━━━━━╋━━━━━╋━━━━━╋━━━━━━━━┫ ┃ ┃ ┃ 30~80 ┃ ┃ ┃ ┃ ┃ ┃ ┃ 三清池 ┃ 3080 ┃ ┃ 31.5 ┃ 198 ┃ 3125.7 ┃ 0.5~3 ┃ 冰碛湖 ┃ ┃ ┃ ┃ (终碛垄) ┃ ┃ ┃ ┃ ┃ ┃ ┣━━━━━╋━━━━━━╋━━━━━━━╋━━━━━╋━━━━━╋━━━━━╋━━━━━╋━━━━━━━━┫ ┃ ┃ ┃ 12~30 ┃ ┃ ┃ ┃ ┃ 冰碛湖 ┃ ┃ 佛爷池 ┃ 3350 ┃ ┃ 35.6 ┃ 224 ┃ 3979.5 ┃ 0.3~1 ┃ ┃ ┃ ┃ ┃ (终碛垄) ┃ ┃ ┃ ┃ ┃ (往往干涸) ┃ ┗━━━━━┻━━━━━━┻━━━━━━━┻━━━━━┻━━━━━┻━━━━━┻━━━━━┻━━━━━━━━┛

  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和冻融作用,在海拔3000米以上十分明显,留下了典型的冰川地貌和许多冰缘地貌现象,如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角峰,以它为中心,有5条槽谷—大爷海槽谷、三官殿槽谷、佛爷池槽谷、二爷海—三清池槽谷和红水河槽谷以及刃脊呈辐射状相交排列;镶嵌于周围的冰斗湖有大爷海、二爷海,冰蚀湖有三爷海,冰斗冰碛湖有玉皇池,以及冰碛湖三清池和佛爷池等。每当夏季,天蓝水清,山水辉映,波光粼粼,绚丽动人,故有高山明珠之美誉,据《眉县志》记载:“太白池光”为眉县八景之一。槽谷内的羊背石、底碛丘陵、退碛垄、侧碛垄、终碛垄相互依存,其形态清晰、多样、完美而又与冰蚀地貌相配套结合,在我国东部山地实为罕见。跑马梁与西太白山顶部明显地并立有4个残存角峰,并发育8条鞍状槽谷,槽谷上部宽约700~800米,下部宽300~400米,切割深度100~400米,谷中有流线型脊背。太白山分水岭脊南、北两侧冰斗和槽谷相当发育,如海塘河、雪山沟、红岩河、沙沟头、五里河、西河、东河等河沟源头,均有冰斗和槽谷分布,而且形态清晰完整。             太白山冰川槽谷形态结构特征表(据齐矗华、甘枝茂、惠振德等人资料)

┏━━━┳━━━━┳━━━━━┳━━━━┳━━━━┳━━━━━━━━━━┳━━━━━━━━━━━┳━━━━━━━━━┓ ┃ 名 ┃ ┃ 高程 ┃ 长度 ┃ 宽度 ┃ ┃ ┃ ┃ ┃ 称 ┃方向 ┃ ┃ ┃ ┃ 纵剖面 ┃ 横剖面 ┃ 冰蚀、冰碛地形 ┃ ┃ ┃ ┃ (米) ┃(米) ┃(米) ┃ ┃ ┃ ┃ ┣━━━╋━━━━╋━━━━━╋━━━━╋━━━━╋━━━━━━━━━━╋━━━━━━━━━━━╋━━━━━━━━━┫ ┃ ┃N15°W ┃ 3500~ ┃ 1100 ┃ 110~ ┃ 3365米,3345米 ┃呈U型,岩槛坡 ┃冰碛岩槛相对高 ┃ ┃ 大 ┃ ┃ 3080 ┃ ┃ 193 ┃两级岩槛,3260~ ┃31°~33°,上陡 ┃度7~11米,冰蚀 ┃ ┃ 爷 ┃ ┃ ┃ ┃ ┃3200米冰碛洼地, ┃(47°)下缓(31°~ ┃洼地已沼泽化,侧 ┃ ┃ 海 ┃ ┃ ┃ ┃ ┃纵坡10°~15° ┃15°),底坡3°~5°, ┃碛堤与残存的终 ┃ ┃ 槽 ┃ ┃ ┃ ┃ ┃ ┃残留的基岩谷坡 ┃碛垄长100余米, ┃ ┃ 谷 ┃ ┃ ┃ ┃ ┃ ┃呈肩坎状 ┃高15米,棕黄色 ┃ ┃ ┃ ┃ ┃ ┃ ┃ ┃ ┃沙、砾、块碛 ┃ ┣━━━╋━━━━╋━━━━━╋━━━━╋━━━━╋━━━━━━━━━━╋━━━━━━━━━━━╋━━━━━━━━━┫ ┃ 三 ┃S80°W ┃ 3500~ ┃ 1230 ┃上部 ┃鞍部3550米,槽 ┃呈宽U型,中部大 ┃纵向基岩羊背石 ┃ ┃ 官 ┃ ┃ 3080 ┃ ┃217, ┃谷后缘斜坡11°~ ┃型羊背石将槽谷 ┃大小共5个,侧碛 ┃ ┃ 殿 ┃ ┃ ┃ ┃中部 ┃15°槽谷底高3530 ┃分隔成南北两槽 ┃堤一处,长110 ┃ ┃ 下 ┃ ┃ ┃ ┃385, ┃~3080米,纵坡7° ┃谷,具U形套谷特 ┃米,终碛垄残存, ┃ ┃ 槽 ┃ ┃ ┃ ┃下部 ┃ ┃色 ┃垄后有冰碛小丘, ┃ ┃ 谷 ┃ ┃ ┃ ┃宽50 ┃ ┃ ┃三五成群 ┃ ┣━━━╋━━━━╋━━━━━╋━━━━╋━━━━╋━━━━━━━━━━╋━━━━━━━━━━━╋━━━━━━━━━┫ ┃ 三 ┃S85°W ┃ 3610~ ┃ 470 ┃ 230 ┃有五列岩槛,高程 ┃呈宽浅槽地,南依 ┃在岩槛处有冰流 ┃ ┃ 官 ┃ ┃ 343 ┃ ┃ ┃为3580,3560, ┃西跑马梁,北以缓 ┃磨光面,冰蚀洼地 ┃ ┃ 殿 ┃ ┃ ┃ ┃ ┃3510, 3480和 ┃坡向三官殿下槽 ┃已沼泽化成为块 ┃ ┃ 上 ┃ ┃ ┃ ┃ ┃3430米,纵坡缓处 ┃谷南缘过渡 ┃砾碛填充,在3100 ┃ ┃ 槽 ┃ ┃ ┃ ┃ ┃3°~5°,陡处17°~┃ ┃米处与下槽谷合 ┃ ┃ 谷 ┃ ┃ ┃ ┃ ┃23° ┃ ┃而为一 ┃ ┣━━━╋━━━━╋━━━━━╋━━━━╋━━━━╋━━━━━━━━━━╋━━━━━━━━━━━╋━━━━━━━━━┫ ┃ ┃S50°E ┃ 3570~ ┃ 2610 ┃ 150~ ┃呈阶梯状,二爷海 ┃呈不对称的U形 ┃冰斗湖、冰蚀湖、 ┃ ┃ 清爷 ┃—S ┃ 3040 ┃ ┃ 300 ┃—三爷海岩槛相 ┃套谷结构,岩屑 ┃冰碛湖、冰溜槽 ┃ ┃ 池海 ┃ ┃ ┃ ┃ ┃对高度为125米, ┃坡、石流发育 ┃谷、淤塞洼地、玉 ┃ ┃ 槽 ┃ ┃ ┃ ┃ ┃三爷海与玉皇池 ┃ ┃皇池退碛堤、三清 ┃ ┃ ┃ ┃ ┃ ┃ ┃间的相对高度为 ┃ ┃池、终碛堤及其左 ┃ ┃ 谷 ┃ ┃ ┃ ┃ ┃140米 ┃ ┃侧的侧碛堤 ┃ ┣━━━╋━━━━╋━━━━━╋━━━━╋━━━━╋━━━━━━━━━━╋━━━━━━━━━━━╋━━━━━━━━━┫ ┃ 红 ┃ ┃ ┃ ┃ ┃ ┃ ┃ ┃ ┃ 水 ┃N78°E ┃ 3550~ ┃ 470 ┃ 90~ ┃无明显岩槛,也无 ┃呈深陷槽谷,南坡 ┃是一个通直的槽 ┃ ┃ 河 ┃ ┃ 3350 ┃ ┃ 120 ┃冰斗、纵坡5°~7° ┃50°~70°,依拔仙 ┃谷,无明显肩坎, ┃ ┃ 槽 ┃ ┃ ┃ ┃ ┃ ┃台角峰,北坡33° ┃以鞍状刃脊与大 ┃ ┃ 谷 ┃ ┃ ┃ ┃ ┃ ┃~50°为文公庙梁 ┃爷海槽谷相依 ┃ ┣━━━╋━━━━╋━━━━━╋━━━━╋━━━━╋━━━━━━━━━━╋━━━━━━━━━━━╋━━━━━━━━━┫ ┃ 佛 ┃ ┃ ┃ ┃ ┃ ┃ ┃上源接粒雪盆,并 ┃ ┃ 爷 ┃S15°W ┃ 3500~ ┃ 1100 ┃ 300~ ┃岩坡高度15米左 ┃呈宽浅的簸箕状 ┃有两条支槽谷与 ┃ ┃ 池 ┃ ┃ 3000 ┃ ┃ 350 ┃右 ┃ ┃之相汇合,源头有 ┃ ┃ 槽 ┃ ┃ ┃ ┃ ┃ ┃ ┃小角峰和雏形冰 ┃ ┃ 谷 ┃ ┃ ┃ ┃ ┃ ┃ ┃斗 ┃ ┗━━━┻━━━━┻━━━━━┻━━━━┻━━━━┻━━━━━━━━━━┻━━━━━━━━━━━┻━━━━━━━━━┛

  太白山的冰缘地貌多种多样,结构也相当复杂。在冰川消退后,虽说气候转暖,但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山顶部仍处于冰缘气候环境条件下,冬季长达9~10个月,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仅5~6℃。冬季寒冷,降雪期长,由花岗岩组成的山体,在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以及旺盛的雪蚀和重力作用下,不断分解、崩溶,形成满山遍野大小不一的棱角状石块,石块长径1~2米,最大可达4米以上;有的平卧,有的竖立,排列方向不定,它们密密麻麻地占有拔仙台、跑马梁的广大空间,展布如海,故称为石海。据计算,太白山顶部石海面积达140余平方公里。石环见于跑马梁低凹处和三宫殿槽谷,直径2~5米,最大达17米以上。拔仙台北坡、红水河槽谷、三宫殿槽谷和二爷海槽谷边坡石河、石流坡极为发育,形似悬挂在山坡的溪流,石块往往运到槽谷底部,叠置于冰碛丘陵之上,形成小堆石垄岗。二爷海—三清池有大面积的石冰川分布,长达数百米,十分壮观。冰缘石柱、倒石堆、岩块裙、雪蚀洼地处处可见;其中雪蚀洼地,按形态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和槽形三种类型,但规模较小,蚀深一般十余米,最大不超过40米,在冬半年仍为积雪屯积—侵蚀的场所。太白山山体高大,气候寒冷,寒冻风化的石海、重力边坡的石河、石流坡、石裙、倒石堆等仍居主导地位,雪蚀洼地遍布,目前强烈的冻融作用还在不断地改变着古冰川遗留下来的各种冰川地貌。   七、沙丘、沙地

  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碾房沟—神木县城北—榆林县城—横山县城北—靖边县城—定边县城南—红柳沟连线以北,即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这里地面多由疏松的河湖相堆积物组成,因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多大风,风力作用强烈,现代地貌作用过程以干燥剥蚀堆积作用为主。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沙丘、平缓沙地和风蚀梁丘等三个主要类型。  (一)沙丘  分布较广,陕北长城沿线地带普遍可见。常见的形态类型有椭圆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垄状沙丘。  椭圆形沙丘,主要见于榆林县的刀兔、巴拉素,靖边县的海则滩、红墩界,定边县长茂滩等。外形呈椭圆形,高度多在5米以下,个别沙丘高达10米以上,生长有沙蒿、沙柳等灌丛,多为固定、半固定状态。  新月形沙丘多见于榆林、靖边、定边等地流动性沙区边缘地带,高度一般小于10米,平面形似半月,当地群众称眉毛沙;丘脊线呈弧形,与主风向(西北向)垂直,两坡不对称,迎风坡较缓,坡面6°~8°,而背风坡陡,坡度28°~34°,两翼角清晰。表面植被稀少,沙丘移动速度较快,年平均3~6米,多由西北向东南运动。  新月形沙丘链,分布普遍,常常呈片状、带状或混合状出现。沙丘链往往由3~4个新月形沙丘连接合并而成,多者8~9个连在一起,相对高度10~20米,长100~500米,最长达1000米,宽数十米,丘间距离一般100~150米,最宽达200米以上。流动型沙丘链以榆溪河流域及芦河西部沙区较典型。  格状沙丘集中分布于湖盆滩地外缘和古河道两岸,如神木的张家海子,秃尾河上游的圪丑沟,靖边的杨桥畔、张家畔北部,定边西北的蔡家海子等地。格状沙丘大致由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不同方向的沙垄相交而成,四周为垄,垄高多在10米以上,中间为洼地。  垄状沙丘仅见于榆林刀兔的尔林滩、芹河的西部和巴拉素等地区。沙脊呈梁状,起伏和缓,相对高度15~25米,长数百米,最长可达1000米以上,因其规模较大,因而移动较缓慢。  (二)平缓沙地  主要分布于神木县尔林兔,榆林的马合、巴拉素、圆大滩、边家草滩,定边南部十里铺—孙家坝—郝滩一带和西北部的金鸡湾、王家圈等地。多呈块状、条带状、串珠状展布,面积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小者不到1平方公里,大者近百平方公里,地势开阔且较平坦,局部地段有风蚀洼地出现,多为固定、半固定沙地。有些沙地潜水位较高,水草丰盛,已成为农牧业重要基地。有些沙地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盐碱化日趋严重,甚至常年积水已成为湖沼或盐池,当地群众称为“海子”,其面积大小不等,小者不足1平方公里,大者近百平方公里,据统计,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者达100余个,其中较大而有名的海子有红碱淖、小淖、苟池、花马池、莲花池和刀兔海子等。近几十年,由于过度放牧与垦殖,风蚀、风积增强,沙地起伏不断增大,有些沙地有转化为流动沙丘的趋势。  (三)风蚀残丘地  呈零星分布,面积很小,仅见于定边蔡家梁、二道梁、海子梁,靖边与横山交界处高墩沙至张窑子长城沿线两侧,榆林西部曹家峁、王家峁及王家梁等地。地面由疏松的砂岩、页岩组成,由于气候干燥,风力作用强,地面往往被塑造成低矮梁地与浅槽地,梁地与槽洼相间排列,其方向与区域主导风向大致平行;局部地段有群聚的残墩或分散的孤丘出现,高度3~5米,其基岩裸露,风蚀严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