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之神汤飞凡,71年前一场鼠疫,他两个月研制出病毒疫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汤飞凡简介英文 疫苗之神汤飞凡,71年前一场鼠疫,他两个月研制出病毒疫苗

疫苗之神汤飞凡,71年前一场鼠疫,他两个月研制出病毒疫苗

2024-04-09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位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汤飞凡说却认为,在科研上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能再重复别人的老路。

那段时间,汤飞凡曾经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很多次的病毒分离实验,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汤飞凡还专门请眼科专家张晓楼鉴定他们所选的典型病例。他们还在猴子的沙眼病灶中,找到了猴眼包涵体。这个惊人的发现,使他们在科研的路上又取得了一次阶段性的胜利。

然而,尽管他们为了试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也取得了多项试验的成功,但这一年他们所进行的分离病毒尝试最终都失败了。

研究所内其他科学家的热情都快被浇灭了,可汤飞凡却始终没有放弃。

后来医学界非常著名的首株病原体“TE8”,就是汤飞凡在1955年8月10日,首次用鸡卵黄囊分离的方法,进行了8次试验,从沙眼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出来的。其中T代表沙眼(Trachoma),E代表鸡卵(Egg),8便是指第8次试验。

当时汤飞凡为了观察和记录沙眼完整的病程,冒着失明的危险,命令助手私下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中,坚持工作了40天。

这个过程,汤飞凡的身体是痛苦的,但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有效地证实了TE8的沙眼致病性。

后来汤飞凡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之后,英国、美国、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医学家,采用汤飞凡的方法也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从此,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因为汤飞凡的医学成就,使得后来微生物的分类增加了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毒”因此而改名为“沙眼衣原体”,汤飞凡也因此被称为“衣原体之父”和“疫苗之神”。

2020年初,一个新型病毒——新冠病毒开始在世界各地横行,至今依然非常肆虐,每天新增和死亡的人数仍在不断递增。截止2021年2月中旬,美国确诊人数已经超过2800多万例,死亡人数接近50万人,全球确诊人数也超过一亿例以上。

而且在英国还出现了变异的新冠病毒毒株,有的国家和省市还不得不采取封国、封城之举措。所以,尽快地研制新冠疫苗成为了许多微生物科学家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套用那句老干部的话,如果汤飞凡先生还在,也许疫苗的研发工作会变得更加顺畅一些吧!

那么,汤飞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从小立志学医,成为第一个研究病毒学的中国人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出生在湖南,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曾就读于私塾。年少时,汤飞凡常听父辈谈论国家大事,知道了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运动的事迹后,就想学西方学科学。

尤其是看到穷苦人贫困交加,被人讥笑“东亚病夫”,他就立志学医,振兴中国的医学。

1913年,当时汤飞凡还在湖南某机械学校学习,他经常利用假期到萍乡的煤矿去观察,了解机械装置的结构和原理。

有一天,他看见两个文质彬彬的人提着个大箱子,汤飞凡就好奇地凑上去,问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

其中一个人告诉他,这是显微镜。当时汤飞凡还不知道眼前这个人,竟然是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医学家颜福庆——他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历史上获得博士学位的亚洲第一人。

两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汤飞凡被显微镜的美妙世界所吸引,回去后即从工业学校退学,报考了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入学后,英语零基础的汤飞凡比其他同学都更加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不被学校淘汰。他甚至还翻烂了一本英文字典,眼睛也受了影响变成了高度近视,放假回家后,还错把兄长认成了父亲。

汤飞凡终于被破格录取,成为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第一届学生。

学习的过程既是快乐的,也是艰苦的。经过七载苦读,汤飞凡在入校的18人中,成为了10个被留下的人之一,从此开启了他一生的病毒研究工作之旅。

一般医学院的人毕业后大都是从医,但是汤飞凡却说: “当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

为了实现理想,汤飞凡在1921年毕业后,没有去当医生,而是申请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进修,主攻细菌学和传染病学。

在此期间,汤飞凡不仅对济世救民有了新的认识,也确立了 “搞科学研究必须手脑并用”的原则,且一生恪守。

1925年,汤飞凡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深造,成为了研究病毒学的第一个中国人。从此,他开始在病毒学领域进行深耕。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一个有志向的人,终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天降大任于斯人

汤飞凡当年是跟妻子何琏一起去的美国哈佛。何琏是湘军团长何健的女儿,汤飞凡五岁就是在何家读的义塾。

作为长辈的何健,慧眼识英雄,早早就看出了汤飞凡的才华,所以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在美国的三年,何琏一直陪着他。那时汤飞凡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病毒学实验新方法,他每天认真跟老师学习科研理论,专心做各种病毒实验。

因为汤飞凡的才华和能力出众,颇受导师的喜爱,被强烈要求留在哈佛。

优厚的生活条件,优越的研究环境,加之对病毒学领域的热爱,汤飞凡决定留下来。

可是在1929年春天,汤飞凡收到了老师颜福庆的一封信。颜福庆当时在湘雅医学院任院长,他希望汤飞凡能够回国任教。

真可谓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面对老师和祖国的召唤,汤飞凡和夫人毅然回国,担任了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

当时学校和实验室的条件非常简陋,汤飞凡还将自己的显微镜捐赠出来,成立了简单的细菌学实验室。

汤飞凡在此期间不仅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还对当时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沙眼,流行性脑膜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期间,他发表了各种有价值的论文二十余篇,且多被权威性专著和教科书引为经典文献。

然而好景不长,七七事变爆发了。

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汤飞凡不得不中断了他的研究工作,投入到救国的行列之中。

眼看国之大厦将倾,百姓徒惨遭屠戮,汤飞凡痛心地对妻子何琏说: “研究,研究,研究出再好的东西做了亡国奴,又有何用?”

正在这时,美国的一封信函邀请汤飞凡赴美继续做研究工作。但此时,恩师颜福庆也从武汉发来信件,邀请汤飞凡回国主持中央防疫处迁往内地的重建工作。

到底何去何从?

若此时应邀赴美,汤飞凡就能够躲避战乱,拥有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畅快的心情。但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告诉自己,学习是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振兴中华,此时不报国,更待何时?!

汤飞凡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于是很快便携夫人回到长沙。

战火纷飞下成功研制青霉素,用医学拯救中国

有一句说的好: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是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而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汤飞凡主持工作的防疫处,也跟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一起,陆续搬到了昆明。

在昆明安顿下来后,汤飞凡就开始率领研究人员一起,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为抗战生产急需的血清和疫苗。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因为没有特效药,许多军人受伤后眼看伤口发炎无药可用而牺牲;而后方的老百姓也因为医疗条件的匮乏,得病后无药可救而死去。

看到国家民不聊生,军人和百姓因伤病而痛不欲生,汤飞凡难过呀!所以,他一直想生产具有杀菌效果的青霉素,缓解和消除人们的病痛。

那时,青霉素在国际上属于军事机密,而且防疫处各方面的条件都很简陋,所以大家都认为生产青霉素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是,汤飞凡却不惧困难、日夜奋战,希望尽快找到生产青霉素的毒株。

有一天,汤飞凡无意中发现同事的鞋子上有绿色的东西,他克制住内心的激动,轻轻地、小心翼翼把绿毛拔了出来。

这绿毛,后来经验证,就是可以生产出青霉素的毒株!

1943年9月5日,汤飞凡和研发团队自行研制生产出了青霉素,质量全部达标,实现了这个在许多人眼里是“天方夜谭”的目标。

1943年,英国杂志《自然》向世人介绍了中国防疫处的真实情况。

原来,防疫处仅有一台破陋的锅炉。正是这台锅炉,承担了所有病毒试验的工作,包括透析、制造商品蛋白胨等。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挡不住汤飞凡一颗济世救民的心。

中国防疫处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靠着大家的齐心协力和百折不挠,在抗战期间制造出了抗战需要的疫苗,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汤飞凡用自己的医学成就拯救了中国,用科研成果书写了什么是救死扶伤。

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此时中央防疫处也迁到了北平,并在1949年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担任所长,他的才能和抱负再次得到了施展。

1950年,为了遏止冀北鼠疫的横行,汤飞凡带领科研人员只用了两个多月,便赶制出了900余万毫升鼠疫减毒活疫苗。

为了彻底消灭天花这种传染病,汤飞凡又研究出乙醚杀菌法,迅速增加了疫苗产量,使得我国于1961年成功消灭天花,早于全球16年。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说,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为人类谋幸福的人,人民永远记得他。

上世纪50年代,汤飞凡终于攻克沙眼,完成了一生的梦想,成为了“衣原体之父”。

可是,当汤飞凡快到达医学巅峰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汤飞凡先生不幸辞世了,终年61岁。

为了表彰汤飞凡在沙眼病原研究中的杰出贡献,1980年6月,国际眼科防治组织决定授予汤飞凡“沙眼金质奖章”,并准备给他申报诺贝尔奖。

可惜,这位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年前就不在人世了。如果汤先生泉下有知,也该深感欣慰吧!

1992年,邮电部发行了汤飞凡纪念邮票,这是对他在我国微生物学领域所作卓越贡献的纪念和肯定。

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权威李约瑟爵士曾说: “汤飞凡是英国谚语里的人类的朋友,是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位顽强的战士”。这个评价可谓甚高。

汤飞凡用毕生的实践,实现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 “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就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的诺言。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汤飞凡,并学习纪念他的爱国精神,2017年9月13日,汤飞凡的出生地湖南醴陵市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汤飞凡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而他的家乡也把茶山镇神福港中学以他的名字命名。

人们纪念汤飞凡,是因为他具有 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兼济天下的仁爱精神。

他用自己一生的才华和学识,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他是国家瑰宝,医学界的脊梁。

他的英雄事迹,永远值得铭记。

. END .

【文| 伊人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