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欧洲不应错过中国总理带来的契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洲球鞋网站 环球时报社评:欧洲不应错过中国总理带来的契机

环球时报社评:欧洲不应错过中国总理带来的契机

2023-06-22 1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德、法两国及欧洲来说,中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国务院总理李强的首次出访,不仅是“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也是落实中国最高领导人关于推动中欧关系发展主张的一次重要访问,还为他们排除内外干扰来整理、捋清复杂而纠结的对华思路提供了难得契机,欧洲不应该错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中国对欧洲发起所谓的“魅力攻势”,中国也从没有把欧洲当作“西方的软肋”而加以利用,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欧洲一些人的自我物化和矮化。简单地说,中方最真实最朴素的心理是,真的不愿意看到一个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外人的挑拨下,以及内部非理性情绪的推动下,从互利共赢向着双输的方向走。为避免这样的局面,中方愿做最大程度的努力。

6月18日晚抵达柏林后,李强总理接连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与德国工商界座谈、同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等等,接下来还将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中国总理面对面地传递中方的善意和诚意,阐释中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获得了积极效果。

这种效果最直接的体现是,欧洲舆论对华务实理性的声音至少在短时间内变多了,工商界人士表现得尤其热切。朔尔茨总理20日表示,德国拒绝一切形式的“脱钩”,“去风险化”不是“去中国化”。据报道,两国在先进制造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签署了10多个合作协议,还就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技术和产业合作达成共识。这些信息都增强了人们的信心:中欧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仍然大有可为。

毋庸讳言,中欧之间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老问题,也有些是新问题,最大的障碍无疑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有些反华势力恐怕不撞几次南墙是不会回头的。我们尽到最大努力,但也要对当前及未来的中欧关系复杂性和曲折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两天,欧洲反华力量也绷紧了弦,既大力制造杂音,还伺机而动地找茬。

说实话,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官员都很怕这个,如果被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在政治上就可能陷入被动,因此他们往往在维护国家利益和迎合民粹情绪之间选择了后者,或者不得不有所妥协,这无疑会给中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困难。欧洲要实现战略自主、中欧关系要健康发展,需要真正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去克服、超越这种困局。

从理论上讲,误解误判和错误认知大多都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来化解,中欧关系也是这样。这次李强总理访欧,我们感受到了中欧双方对沟通交流的强烈意愿,这很重要,是相向而行的基础。李强总理说,“最大的风险是不合作,最大的安全隐患是不发展”,这句肺腑之言在欧洲受到很多关注。明白人都听得出来,这是针对欧洲热议的“去风险化”以及泛安全化倾向说的,集中表达了中方对发展中欧关系的立场和态度。

看上去,欧洲现在最纠结的倒不是要不要跟中国合作,而是把合作摆在什么位置。但事实上,一旦互利合作让位于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泛安全化,必然会对合作环境造成根本性破坏。最后的结果势必是,政治对抗、安全困境和恶性竞争,合作面会被极大压缩,无论你想不想。这将是令人十分痛心的。欧洲需要从这个高度,去解决“去风险”的认识论问题,警惕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进而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中国在变化,欧洲在变化,中欧关系也在变化,变化是绝对的,这没什么可怕的。中欧关系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回到过去,而是要往前走。往前走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驾驭变化,而要驾驭变化的秘诀在于,那些让双方合作稳定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则要保持不变,比如说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平等相待的这些原则是不能变的。只要这些不变,中欧关系的未来就值得期待。

 

来源:环球时报

流程编辑:tf019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