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花诗句书法图片 十日谈

十日谈

2024-06-03 04: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梅花消息”专题

编者按 :冬日阴沉漫长,然而有一种花却传递来春的消息。“梅花香自苦寒来”,报春的梅花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朵之一。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是梅的品质,也是中国人对初心的坚持。今起刊登一组《梅花消息》,讲述我们从梅花里得到的温暖与激励。

记得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写道:某年除夕与友人街头晤谈,友人问过年忙乎?郑答:“一切从简,插了梅花便过年。”可见梅花是一年交替的象征,当然,也是吟诗填词的应景题材。

古往今来以梅花为题的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唯独诗人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一首《卜算子》,却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

有资料表明,早在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三次致函秘书田家英。第一次是请他“找出林逋的诗文集,能下午找到则更好”。第二次要找一首七律的咏梅诗,说“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髙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全诗若能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所写记不起来了,请再查一下”。信才发出,又追补一信,说“又记起来,前四句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下四句忘了”。

不用说当天便有了结果,原来是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梅花九首》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髙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与历代咏梅之作相比,高启确有不俗之处,前人称其诗“跌宕风华,凤观虎视”,当非虚言。因此在得知高启所作以后,毛泽东不仅亲笔录下了全诗,而且特意加注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为何毛泽东对高启如此青睐,直至1964年《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正式出版,谜团方始揭破。这就是编年1961年12月的《卜算子》公开发表,而上述种种迹象当与作者的酝酿新作有关,即从初稿到定稿,前后至少已经一个月之久了。其词如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古人说:“咏物之作,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而且“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的确,这首词的主旨全在结句,前面各句都是为这一结句所作的铺垫。营造氛围,一鼓作气,而神形兼备,既切合梅花的自然秉性,又呼应当年的国际气候。于是水到渠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手笔!作为对应,下面不能不提及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咏梅融合了作者“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身世之感,在写梅花的同时也透出了陆游的身影。譬如他晚年的寂寞、孤独,以及招人嫉妒,在词中都有确切的映射。而结句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同样通过笔下的梅花,彰显了陆游的高格劲节,绝不是所谓的“孤芳自赏”。

毛泽东与陆游,前者是一代领袖,新时代的开辟者;后者壮心未遂,是旧时代的一位诗人。比对上下两首《卜算子》,一正一反,可说旗鼓相当。特别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为一首小令而不惜一个多月的准备,最终成此杰作,也足以为当今诗词作者用作借鉴的。(吴忱)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