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丨桂林城南片区到底有多独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桂州窑北宋多角瓶 解码丨桂林城南片区到底有多独特?

解码丨桂林城南片区到底有多独特?

2024-04-05 2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开栏语】

三万多年前,宝积岩人开始繁衍生息,“桂林人”的历史由此打开。一条灵渠,沟通湘漓,打通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交流壁垒。从大唐至明清,桂林是当之无愧的广西政治文化中心。近代,作为抗战文化城,桂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溯古方能知今。即日起,《桂林日报》推出《解码文化自信的桂林》栏目,从今人的视角,围绕全市各县区开展系列报道,一览多元化的文化现象,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展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风采与文化自信。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流传甚广。诗中所描写的“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的灵魂,也是桂林城市的标志,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灵感源头。

坐拥象鼻山和漓江黄金段的桂林市象山区,虽置区建制晚,但历史悠久绵长。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文化生态多姿多彩,共同构成了城南片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千年窑火,淬炼出了万年智慧

中国是最早掌握制陶技术的国家。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雏器,被视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距今已有1.2万年历史。

1965年,考古学家在象山区独山南麓的甑皮岩洞穴内,发现了5具人骨和一批生产生活用具。在后期陆续发掘中,更多原始陶器出现在世人眼前。它们以泥为肉、以砂为骨,经过适量配比后,捏合、烧制成陶釜,坚实不裂。桂林先民用它煮熟螺蛳,率先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藏文物。(资料图片)

桂林“95”后收藏家蔡宇轩,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甑皮岩出土陶器碎片时的震撼:“在生产效能低下、缺乏生产工具的年代,先民居然摸索出了粘土和石英砂双料混炼的制作技术。在现代看起来,这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可是制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改良。”蔡宇轩说,这项技术解决了此前单纯泥料制陶不易成型、不耐火烧的缺陷,大大提高了陶器制作生产水平,使得人类文明向前跃进一大步。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5方单位一致认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2021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名单。

如果说,甑皮岩的陶雏器展示了桂林地区远古先人们的智慧,那么,诞生于南朝晚期的桂州窑,则将桂林人成熟的制陶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桂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桂林市级非遗传承人吕玉林介绍,桂州窑旧址在市南郊柘木镇上窑村一带。这个民间窑场,集聚了大量的桂林能工巧匠,大家各施所长,分工协作,烧制了大量的日用器皿和佛寺的建筑构件、塑像。一个窑烧上2000-3000只碗完全没有问题。

从隋唐到北宋的500多年间,桂林的能工巧匠在桂州窑内烧制了大量的青瓷和佛造像,其烧造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就算放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瓦窑小镇。(图片源于网络)

象山区瓦窑非遗文旅小镇,是全市首家特色文化小镇3A级旅游景区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每年,这里接待游客的总数都会超过35万人次。复原后的桂州窑就坐落其中。从2013年开始,吕玉林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在瓦窑小镇重起桂州窑,复原古窑的原貌和烧造技术,再现了千年前窑口窑火冲天的盛况。

桂州窑遗址(复原)。(图片源于网络)

紧挨着复原后的土窑,吕玉林还建了一座柴窑。他利用这座窑,运用桂林的粘土以及双料混炼技术,复原了千年前的“桂州窑”陶器。

柴窑,利用柴为燃料,让窑内的温度上升到1000度以上。陶器就在火的淬炼下成型。相比如今的电窑,柴窑全部依仗人的经验。火温的不恒定、不可控,加上手拉坯的地方有厚薄,很容易导致陶瓷薄的地方炸裂,导致烧出来的作品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让人在关闭窑门的那一刻充满了期待。

桂州陶就是在这样的窑口中烧制而成。(图片源于网络)

吕玉林说,桂州陶基本上是不施或少施釉。在火焰的作用下,松柴随机落灰在胎体上,形成无法预知的纹理和颜色。因此常常能出现粗犷、质朴、古拙的色彩和纹样,极具审美价值和地方色彩。

传的是历史,承接的是未来。历经上百次失败后,2019年,蔡宇轩也按照古老的双料混炼法复原了甑皮岩先民使用过的陶器,并且以此为蓝本,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研发出了一系列夹砂陶文创产品。

“我们与祖先们的距离,就是一只陶杯的距离。当我们看着他们曾经看过的月亮,握着跟他们一样的陶杯,饮用着同一江的江水时,这便是传承。”

多彩民俗,魅力城南美美与共

崇善路清真寺,又称西内寺,建于清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尽管历经战乱、多年的虫蛀雨袭,这座兼具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和阿拉伯风格的寺庙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崇善路清真寺。(资料图片)

在这座广西保持最完整的清真寺内,墙上挂着一面老旧的红旗。岁月留痕,但旗上绣的字却依然闪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毛泽东”。桂林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阮金宽,是这座清真寺的阿訇。每逢开斋节等重要节日,他便会在寺内举办卧尔兹(讲道),带领盛装的穆斯林群众为国家和人民祈福,并向游客讲解这面旗的历史。

1951年,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党和国家组建中央访问团赴祖国各地慰问各民族同胞。当年7月,中央访问团一分团在团长费孝通的率领下到达桂林,慰问了各族同胞,还赠送了绣有毛泽东同志题词的锦旗。

“70多年了,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面锦旗,因为它见证了党和国家对各民族的深切关怀,见证了桂林回族同胞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各族兄弟姐妹团结一致、血浓于水的情谊。”阮金宽很有感慨地说。如今,这面旗帜已经成为引领穆斯林群众和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

象山区有汉、壮、瑶、回、苗等41个民族,少数民族3.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开出了繁花。

清代瑶族十排龙纹錾花银项圈。(桂林博物馆馆藏)

“小河淌水高山来啰耶,到我侗寨来啰耶。山清水秀鱼满溪,孕育哥妹爱唱歌。花桥鼓楼美如画,芦笙琵琶迎贵宾……”在桂阳公路旁的北芬村侗情水庄,时常飘出欢快的对歌声。远道而来的游客对侗族大歌、银饰文化都很感兴趣,一头扎进寨楼就不愿意出去。“芦笙响,贵客至。旅游旺季,我们的芦笙一天要奏响两百次。”一位身披侗族盛装的阿姐,笑嘻嘻地说。

文旅互荣,文化自信神采奕奕

在中山南路龙船坪特色文旅街区,长达百米的“星光夜市”里人头攒动,美食、萌宠、文创……一个个摊点,构成了扑面而来的城市烟火气。

在一个茶摊前,排成长队的客人,就像是无声的广告,不断地吸引着更多人加入。“柠檬茶、花茶、消暑茶,我这里都有。每天能卖出40-50杯,周末会有60杯以上。我光是捶冰块就捶到晚上十一点。”摊主小陈说。

在不远的滨水步道上,一幅幅扒龙舟的照片,如同一位老者,将桂林悠久的龙舟文化娓娓道来。马头墙、小花窗、雕栏画柱的红砖房成片,古韵浓厚。登上桂北建筑风格小楼,俯瞰漓江波光粼粼,赏南溪雨霁,南溪山公园、美术馆近在咫尺。过去的慢日子和小时光,如今在龙船坪特色街区被轻轻拾起。

龙船坪特色街区。(图片由象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龙船坪是凝聚着桂林船家文化历史的老街区。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推进,船只锐减,龙船坪逐渐成为码头的代名词,船家文化也逐渐沉寂。为了复兴这段记忆、挖掘桂林本土文化价值,同时在漓江畔打造一处心灵栖息地,象山区决定依托漓江、宁远河两岸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优势,结合龙船坪码头、美术馆及慢行步道建设,打造一个包括绘画、书法、摄影、文创等艺术门类,融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2016年,特色文化街区项目启动,投资超过4个亿。2020年,街区正式对外开放。

龙船坪特色文旅街区项目只是象山区在旅游和文化试验田中的“一穗”。在杉湖景区,每每入夜,41米的金色的日塔和35米的银色的月塔总能轻轻松松地拿捏住“流量”。在人们的取景框中,一轮明月、一泓碧波、一双塔楼、金银闪耀,夜桂林的魅力尽收眼底。

日月双塔。(资料图片)

2001年,日月双塔在唐代佛塔基础上重建。日塔从塔什、瓦面、翘角到斗拱、雀替、门窗、柱梁均为纯铜,耗铜350吨。月塔则为琉璃塔。一条长达10米的湖底隧道不仅是连通双塔的纽带,还是一座地宫博物馆,展出了不少唐代佛塔出土佛物,其中最珍贵的是“十二属相皇家密典”。日月双塔景区负责人介绍说,日月双塔与象山普贤塔、塔山寿佛塔并称为“四塔同美”。围绕着双塔,桂林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以“儒释道之和”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象山景区免费开放后,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记者唐艳兰 摄

“城徽”象鼻山下,游人如织。他们在水月洞里感受“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在舟中吟咏“船在青山顶上行”,入窖品尝清冽的三花酒、感受范成大笔下的“瑞露之妙”……如今,“去门票化”后的象山景区,接待游客量大幅提升。风景背后的文化之旅,让越来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仅上半年,凭借象山景区为首的各景区景点,象山区实现了旅游总消费近60亿元。

先人们的足音尚未远去,新时代的文化号角已经吹响。

那经久不息的窑火、那依稀可辨的石刻、那点亮城市的日月双塔、那焕发着生命力的民歌、那神姿仙态的青山、那一条赋予无数人灵感的江水……构成了一个多彩的、魅力的、文化的象山。

山环水绕美象山。(陆畅 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