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栖霞和南京栖霞到底有没有关系,栖霞县如何得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栖霞在什么地方 烟台栖霞和南京栖霞到底有没有关系,栖霞县如何得名?

烟台栖霞和南京栖霞到底有没有关系,栖霞县如何得名?

2024-06-02 09: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历史上,因为通讯不够发达,国内有不少同名县。比如,在清代,全国有很多个“太平县”,其中安徽一个浙江一个;还有好几个沙县,福建一个甘肃一个。到了近现代,随着技术的进步,为了避免混淆,县级及以上的重复地名,大多只保留一个,剩下的都已改名。但也有例外,比如,在山东省烟台市下面有个栖霞(县级市),而在江苏省南京市下面也有个栖霞(区)。

不过,因为这两个栖霞相距较远,且一个是“市”,一个是“区”;一个以苹果出名,一个以寺院出名;故此,大多人能够把它们区别开来。

虽然不容易混淆,但这两个栖霞为何重名?很多朋友却摸不着头脑。不同于“太平”、“沙县“这种常用词,“栖霞”这种带有诗意的名字,按说很难会重复,为何不远千里,却都以此命名呢?

(栖霞寺)

严格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栖霞重名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南京市的栖霞区是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才正式设立的,以前分属南京的其他区域。但栖霞区虽然历史短,但栖霞山栖霞寺的历史却悠久,比栖霞县要早得多。

据两个栖霞的史志资料介绍,南京的栖霞山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时期,而烟台的栖霞是金朝时建县。那么这两个栖霞的名字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长期以来,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是认为两者无关。南京的栖霞区得名于栖霞山,栖霞山则得名于栖霞精舍(栖霞寺);而提到烟台的栖霞,常引用的经典则是“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

(栖霞市涌泉路上一棵大槐树,相传比栖霞建县时间还早)

前者基本没有争议,而烟台栖霞的由来,学界却颇有存疑者,尤以栖霞籍作家衣文奇为代表。他曾撰文一篇,题目叫《我为“栖霞”正名》,其主要观点为,栖霞在金朝建县时,当时并没有像样的城墙,不太可能出现“霞光照耀城头”的景象。

栖霞建县时无城这一点,在老县志中确有记载。当时,金朝(伪齐政权)析蓬莱之阳疃镇及莱阳一部分,建栖霞县。根据另一位栖霞文人牟日宝的研究,建县之初,在选择县城驻地时,蛇窝泊曾与阳疃镇一争高低,可见当时的阳疃镇,规模亦不大。直到明代,栖霞县的城墙才初具模样。

(栖霞市区的杨疃巷)

因此,在金代,“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这种情况着实不太可能,多半是后世诗人对栖霞两字的解释。

那么,栖霞县的“栖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史无明载,故只能综合资料进行推测。在金代,栖霞并非单独建县,当时胶东三县共建,分别是栖霞、招远和福山。

其中,招远这个名字,完全是虚指,即招携怀远之意;福山这个名字,一度有人认为是实指,即以山得名,但实际上,后世也说不清哪座山叫“福山“,因此也有虚指可能;类比之下,栖霞这个名字,虚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即当初并非实景,而是意境。如同衣文奇所言,栖霞多山,夕阳西下,晚霞落于山间,相当于栖息之地,故名。

(牙山风光)

此外,以上三县的名字,均为伪齐皇帝刘豫所定。而刘豫的经历,或许也与栖霞得名的由来有关。据《宋史·刘豫传》记载,“金人南侵,豫弃官避乱仪真。豫善中书侍郎张悫,建炎二年正月,用悫荐除知济南府。时盗起山东,豫不愿行,请易东南一郡,执政恶之,不许,豫忿而去。”

从上文看,刘豫在南宋之初,曾在长三角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且对江南颇有好感。想留在江南为官而未如愿,因此对宋朝颇有意见。

所谓仪真,即扬州之仪征,据南京不远。刘豫避居期间,颇有可能到过南京之栖霞,即使未到,也应有所耳闻。投靠金朝被立为皇帝之后,刘豫心羡江南之栖霞而不可得,故在北方置同名县,亦有此种可能。这种形式,在历史上也有例子可寻。东晋在失去北方州郡的情况下,常于江南设置侨州侨郡,与北方同名,当时江南亦有青州、徐州之说,只不过后来才加上一个南字,以示南北有别。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两个栖霞重名,似乎更容易说得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