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帝国的立储之争中,柔弱的李治为何能够最后胜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泰为何争不过李治 在大唐帝国的立储之争中,柔弱的李治为何能够最后胜出?

在大唐帝国的立储之争中,柔弱的李治为何能够最后胜出?

2024-05-23 0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子李承乾八岁时早早地被立为太子,但这个李承乾也太不成器,自己本身腿有残疾,还不学无术,后来陷入谋反案中,最后终于被废。

这时储君的位置空缺了,各方都觊觎起来。首先行动的是次子魏王李泰,他进宫觐见父王,十分谦卑的对父王说:“我直到今天才得以侍奉于父王膝下,这是我重生的日子。我只有一个儿子,我死之日,给陛下发誓一定杀死他,然后传位于弟弟。”

此话一出,李世民大感欣慰,高兴之余当面许诺要立他为太子。

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李世民不可能朝纲独断,他要听听群臣的意见。于是找到一个机会,对朝臣们进行了试探。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们在新储君的人选上再次产生了重大分歧。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

一。以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人为首的这一派,力挺魏王李泰。

二。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禇遂良等人却表示强烈反对,而力挺晋王李治。

李世民看到双方争论不休,就把李泰告诉自己的话转述给诸位大臣,却遭到谏议大夫褚遂良的有力阻击:“此事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陛下百年之后,李泰占有天下,他怎么肯杀自己的爱子,再将皇位传给别人呢? 如果陛下非要这么做,那么李治就会有性命之忧。”

但此事被李泰知道了,心里这个气呀。自己殚思竭虑的准备、谋划,已经成功扳倒了太子李承乾,谁知道半路上杀出一个程咬金,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他直接找到李治,用威胁的语气来发泄胸中的恶气:“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脑袋?”

十六岁的李治当即吓得面无人色,此后天天哭丧着脸,惶惶不可终日。李世民大为奇怪,屡屡追问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皇帝听。

当年亲兄弟之间的悲剧即将再次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重演,李世民心如刀割。当时问话时恰巧刚训斥完李承乾,李承乾一看机会来了,正好给李泰下了一个绊子:“我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希求呢?只是被李泰暗算,想与朝臣谋自全罢了。那些无法无天的人,教我做些越轨之事。父皇要立李泰为太子,正好让其阴谋得逞。”

李世民听后,心中暗想:“对呀,假如立泰为太子,那么储君之位就可用诡计求得。如果立泰,承乾和治都会被害;如果立治,泰和承乾都可保全。”这么想着,内心里此时真是心如刀绞。

一日在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四人,谈到帝国的未来时,李世民痛心的说:“朕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如此作为,我的心里实在是苦闷、百无聊赖。”

说到这里,不禁一阵悲戚,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受到阻拦后,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杀,被褚遂良把刀夺下。

于是,一句老话应验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的结局是,废承乾为庶人,流放到黔州。解除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之职,降封为东莱王。就这样,原本无意争储的李治,被确立为大唐帝国未来的接班人。

立储之争到此暂时尘埃落定。但是没过多久,身为君王的李世民,心里又变得犹豫不决起来——李治生来性格柔弱,他将来能够挑起帝国的大梁吗?

一日探讨式的对长孙无忌说:“你们这么力挺李治,但他这么懦弱,恐怕不能守得住国家,到那时该怎么办呢?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你觉得怎么样?”

李世民的这番话不啻一个惊雷,把长孙无忌震得耳晕目眩。稍一寻思,便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听了长孙无忌坚决的表态,李世民心里很犯狐疑的问道:“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岂能承认这一点,他拿出政治家的口才强辩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在各种压力的胁迫下,李世民也只好选择了妥协,遂打消了易储的念头。

此事过后,李世民开始总结经验,看到皇子之间夺储的危害性,特意下诏说:“今后凡是太子无道、藩王阴谋夺位者,双方都要废黜。把这记入律令中去。”以此来断掉诸位皇子的非分之想。

李治终于挺到了最后。

结语,现在我们来分析李恪为何比不过李治:

李治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首先,他是嫡子,按照古代“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他当太子,伦理上说得通,能得到普遍的认可。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正是他不遗余力的支持,能够获得朝臣的普遍认可。

武将方面,帝国元勋李勣曾在李治手下干过,是李治的人,将来开疆拓土,还需要他的大力支持。

李恪呢?以上这些都没有,他有的只是的超强个人能力。他善骑射,会诗文,常得到唐太宗的称赞,说他和自己很相像。但是,选拔一个英主,是要带领大家去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你和众大臣不交心,将来君臣配合不默契,谁愿意在这样的君主手下干活?所以,这么一分析,李恪的落败,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