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轨道:“3条地铁+3条城际+1条市郊铁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末来地铁 燕郊轨道:“3条地铁+3条城际+1条市郊铁路”!

燕郊轨道:“3条地铁+3条城际+1条市郊铁路”!

2023-11-04 1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25日,燕郊高新区公布了《燕郊科学城最新规划》,在这个规划里,可以清晰看到整个燕郊和大厂潮白的道路规划及轨道规划全局。

【1】平谷线=“M23”,原来的北线=“M22”号线。

从燕郊科学城的规划图上看,平谷线改成了“M23号线”,而“M22号线”则保留,是长期方案。

也就是说,目前正在动工的平谷线,属于“M23号线”,将会在2025年实现全线通车。而M22号线则属于远期方案,预计在2030年以后了。

【2】M23+M102+M22,燕郊实现“三条地铁”。

从规划图上看,燕郊除了平谷线M23号线之外,还将拥有M102,M22号线,一共会实现三条北京地铁线路通车。

从通车时间上看,2025年是平谷线通车,2030年是M102号线,2035年估计才有M22号线。

M102是通州环线地铁,未来将会有支线通往燕郊神威大街。

【3】京唐城际+环北京城际+京秦二城际,燕郊实现三条城际铁路。

在燕郊的规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际铁路就有三条线路,其中京唐城际已经动工,预计将会在2022年年底通车。

环北京城际是一条全新的规划线路,它的起点是涿州,从涿州到固安,然后到大兴机场,通过廊坊市区,再通达香河,最后进入燕郊。

这条环北京城际主要是串起了北京周边地区,包括涿州、固安、廊坊、香河、燕郊等地。

第三条就是京秦二城际,走的就是原来的京秦线,然后穿过燕郊,向北去平谷,然后再走向秦皇岛。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京唐城际、环北京城际、京秦二城际都有比较清晰的线路规划图了。

【4】市郊铁路副中心线S1号线,直达三河市中心。

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是一条非常长的市郊铁路,目前已经开通了从房山长阳到副中心的线路,未来将东延到三河市。

同时还会向南延伸到房山琉璃河及华北涿州。

所以总体上看,燕郊的轨道交通线路确实是非常多,从北京地铁,到城际铁路,再到市郊铁路,燕郊已经首先与北京交通实现了“同城化”。

【5】燕郊“迎宾路”将向南延长到“潮白厂通路”,大厂潮白可直达平谷线。

从规划图上看,燕郊的迎宾路将向南延伸,并最后和大厂厂通路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燕郊和大厂潮白的“互联互通”。

这对于大厂潮白来说,是利好:既可以通过厂通桥直达副中心,也可以通过燕郊迎宾路直达平谷线站点,预计距离将会在5公里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燕郊南城从规划上看,几乎全是绿地,未来的配套发展可能会相对比较缺乏,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燕郊南城的房价上涨。

【6】燕郊南外环只能东延,而不能西进,连通北京无望。

同时从规划上看,南外环路已经成了“燕郊和大厂的内部联通路”,并没有和北京的“运河东大街”进行贯通。

这肯定会影响燕郊南城的投资价值。

而相反,随着南外环路的东延到大厂的邵府、夏垫地区,对于推动邵府、夏垫地区的人流进入燕郊坐地铁,具有较大的好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也可以发现:燕郊的发展重心仍然集中在北部,而不是在南部,燕郊南城虽然靠近北京,但却不是燕郊的发展重心。

尤其是从道路交通上看,南外环路直通北京无望,让燕郊南城价值下沉。

燕郊未来的核心发展地带主要是以神威大街以北的地区,包括神威大街地铁站、潮白大街地铁站以及燕郊科学城。

尤其是燕郊科学城本次规划实现了“扩区”:从9平方公里扩张到了19平方公里,拥有平谷线高楼站。

这里应该是燕郊高新区的重点产业聚集区。

综合上来看,未来15年是燕郊轨道交通爆发的时间,几乎是每五年一个地铁线路开通:2025年是平谷线,2030年是M102号线,2035年是平谷线北线。

同时京唐城际及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也可能将会在2025年之前实现通车。

通州和北三县的“一体化发展”,燕郊俨然成了最大赢家,死死压住大厂、香河一头。

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人口因素,燕郊是目前环京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且北漂一族尤其规模巨大。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通勤需求”:每年往返人数可能就会超过10万,所以平谷线未来的人流量可能将成为北京第一。

地铁不仅需要建设,更需要运营,甚至运营的成本高于建设成本。

所以有人的地方,才能有地铁。

大厂和香河最大的缺陷就是“常住人口规模不够大”,而且最近燕郊又在落户政策上再次发力,至少又抢到了十几万的常住人口。

从这一点上看,燕郊的“市场意识”远强于大厂、香河:在“经济内卷化”时代,没有人口就没有一切。

没有人口,就没有需求,没有消费,没有通勤,没有配套。

从这一点上看,燕郊崛起是势在必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