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国的日本“汉方药”是怎么出圈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有哪些汉方药 源自中国的日本“汉方药”是怎么出圈的?

源自中国的日本“汉方药”是怎么出圈的?

2023-03-14 1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9日,原标题为《源自中国的日本“汉方药”是怎么出圈的?》。

装有近600种汉方药材的密封玻璃瓶,整齐排列在会议室的展示橱窗中;在咨询和配药室里,药剂师抽开一个个木质小抽屉,称量药材,和中国国内中药房的情景并无二致。近日,《环球》杂志记者探访了位于大阪市、已有87年历史的汉方药企业栃本天海堂(以下简称栃本)。

日本汉方药企业栃本天海堂  杨汀/摄

在日本,一般认为日本汉方药源自中国的中医药,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特色。尽管日本汉方药材80%依赖从中国进口,但在这些药材的栽培指导、质量管理、国际化路线等方面,不乏值得中国中医药借鉴之处。同时,其面临的课题或许也正是中医药需要面对的。

此外,日本汉方药谋求开拓中国市场,以及中日韩传统医学的合作前景等,也值得关注。就上述问题,《环球》杂志记者采访了栃本等日本知名汉方药企业和相关领域专家。

1

据日本生药制剂协会的统计数据,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日元,其中面向医疗的比例为80%~85%;面向大众即可以在一般药店等买到的占15%~20%。栃本是日本屈指可数的几家拥有栽培生产、进出口渠道、销售渠道等整个汉方药产业链的企业之一。早在1963年,该公司就被指定为日中友好商社,包括医药品巨头武田制药在内,很多日本制药企业都通过栃本从中国进口汉方药材。

栃本现有员工约150人,在京都福知山和大阪柏原市建有药材栽培基地和加工工厂,在中国、老挝开办有合资公司,从事汉方药材栽培和加工。“至今日本的汉方药材80%仍依赖从中国进口。”栃本的董事长栃本和男告诉记者。栃本和男如今年过八旬,已退居二线,现在由儿子担任社长,是第三代经营者。

谈到日本汉方药的质量评定和管理,栃本和男流露出自豪的神色。“合格药材一是要有足够的成育年限,栽培和收获不能操之过急;二是要严格对质量进行把关。因产地的气候风土、栽培过程、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品质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根据日本药局方制定的标准和常年鉴别药材积累的经验,借助理化学评定方法来管理品质。”

他拿出一本16开铜版纸彩印、近500页的《栃本天海堂创立60周年纪念志》,里面除了介绍公司历史的几页,都是图文并茂的中药材详细记述。记者随手翻看,如柴胡一项的记述就多达12页。栃本和男指着其中一些照片说,“这是使用显微镜观察药材原植物的内部形态,并拍下的照片,是我们创业以来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业界准则的日本药局方,是指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药品和食品卫生审议会的意见制定的医药品基本标准,由通则、生药(即药材)总则、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法和医药品等构成,已经有一百余年历史。其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6年,为第18次修订,之前一次是在2011年。其中对药材品质规定的主要分析项目,包括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成分组成比较管理、挥发性成分含量测定等几大项,以及残留农药、微生物检查等。

“无论是日本本地栽培,还是本公司在海外栽培或者准备进口的药材,都要进行这些分析。”栃本医专部课长宫岛雅也说,“日本尤其重视农药污染问题,不但在栽培或进口时对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把关,检测合格以后还会进行农残管理。比如我们从2002年开始进行有机磷农药分析管理,2006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食品农残的新制度,称为积极清单,我们在2005年就引入了分析仪器,可以对452种农药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部分只能定性)。此外还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查。通过杀菌设备对药材和粉末加工品进行微生物实验,如生菌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特定微生物检测等,再进行灭菌管理。”

2

据日本生药制剂协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约为1626亿日元,当前约为2000亿日元,汉方药市场规模增长稳定。曾就汉方药问题进行过长期追踪采访的《日本经济新闻》前编委山形健介,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地将汉方药作为处方药使用,消费者对汉方药的理解也在加深。但日本汉方药发展,也面临难题。

一是熟练运用汉方医学知识的医生还不多。

山形说,在日本并没有“汉方医”这一行医资格,也就是说作为“汉方医”行医或开汉方药处方,都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西洋医学考试,获得医生资格,药剂师也是如此。“通过西洋医学考试,同时还需要学习汉方的知识,这难度非常高,因此在日本真正掌握西医和汉方两者的医生很少。尽管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症状,日本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地开具汉方药,或者在西药之外开具汉方药作为辅助,但实际上他们对汉方药的使用并不熟练。”

记者在日本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就医时也发现,比如对肠胃病、皮肤过敏症等患者,医生会询问是否接受汉方药,同时会查阅类似医药品字典的资料来确认,不像开西药时那样成竹在胸。“医生对汉方医学和汉方药熟悉程度不够,是汉方药扩大使用面临的局限。因此,日本汉方药业界目前致力于与大学和医疗机构合作,增加汉方医学相关研究,栃本也会举办一些学习会,培养医生和药剂师对汉方的兴趣。”宫岛说。

二是业界致力于扩大汉方药列入医疗保险用药的范围,以增加使用,但医保用药价格不断降低,汉方药成本却无法降低。

山形介绍说,在日本,医疗用药价与医疗保险联动,每两年改定一回,基本上每次改定,非新药都会降价。大制药公司主要生产西药,并通过开发新药及其销售来覆盖药价下降的损失。汉方药则几乎没有新药开发,基本是老配方,但每次改定也得一起下调价格。但药材或原料价格不断上升,因此汉方药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当前日本老龄化严重,医疗费用膨胀,今后这种情况预计将持续甚至加剧,因此不太可能上调药价。这对汉方药企业而言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山形说。

3

由于扩大日本国内市场面临难题,日本汉方药界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尤其是汉方药的源头中国。

日本生药制剂协会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的中药市场规模约为15万亿日元。该协会认为,中国与日本一样老龄化在加剧,随着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生活习惯病也在增多,西药和中药市场都将持续扩大。

日本汉方药巨头津村株式会社,充当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排头兵”。2018年,津村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合资公司,并设立了中药分析研究中心。津村高层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他们也面向中国销售颗粒汉方药,但销量只有几千万日元规模。未来希望能够运用合作方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平台,瞄准预防医疗市场。同时,他们认为,日本汉方药材的栽培、采摘者指导体系和品质鉴定、管理体系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提高中药的品质和稳定性。

“2017年中国出台关于中药安全性和品质的首部中药法,以津村为代表的日本汉方药界视之为加强日中合作、扩大传统医药合作的东风,并且认为尽管日本的汉方药品质管理需要一定成本,但在中国并不会没有价格竞争力。”山形说。据日媒报道,津村还期待与拥有人脸认证技术的中国企业合作,认为未来有可能通过人脸认证,不依赖人力来进行药材的鉴别评定。

同时,日本汉方药界也重视与“韩方”“韩药”,即韩国传统医学进行合作,比如,栃本也进口一些韩药销售,其中一种还是该公司的成药销售冠军。

不过,中日韩三国在东洋传统医学框架下开展合作也面临一些难题。早在2011年,《朝日新闻》就出过《日中韩各自的汉方》专题报道,介绍中医学、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医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三者的竞争与合作。当时,日本汉方药业界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一种警惕,即中国致力于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将中医学的用语、治疗法、资格认证、药材生产方法推广为国际规格,这可能导致日本汉方药和韩药成为“旁流”,不得不改变标准。

山形认为,这种关于标准、规格和知识产权的担忧现在依然存在,并且不仅仅是针对中国。“世界医药和化工巨头,如美国杜邦、孟山都,德国赫斯特等都在对各种植物进行基因解码和专利申请。作为汉方药来源的植物也可能成为其对象,甚至是基因编辑对象。基因解码或植物种子等一旦被申请专利,其他国家或企业使用将面临高昂成本。中医药界对此都应提高警惕。”山形说。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