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电缆施工组织设计.doc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施工方案谁编写谁审批 地埋电缆施工组织设计.doc

地埋电缆施工组织设计.doc

2023-04-24 2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埋电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范例50篇,施工组织设计规范2017,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案例,施工组织设计由谁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施工组织设计由谁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是什么?,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电缆沟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说明

工程名称:港西新城经济适用房小系统配套项目A地块、B2地块施工工程工期要求:90日历天

港西新城经济适用房小系统配套项目A地块、B2地块施工工程。任务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施工,保证施工任务顺利完成。

项目设立工程指挥部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整个工程为:沟槽开挖和地埋电缆敷设工程。第二章主要施工方法一、测量放线:测量控制: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现场建立平面控制系统,以便在整个施工期间针对其他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测量控制。

根据工程的起点、终点、导线桩和转折点的设计坐标,平面放线时,在工程的起点、导线桩、终点和转折点均已打桩核定后,再进行中心线和转角测量。中心线测量时,应每隔20~30m打一中心桩,中心桩的间距应统一,以便于统计距离和施工取材。然后根据工程规定需要的宽容用白灰撒出开挖线。、定位根据监理的现场交桩和书面材料,复测中如发现有超出容许范围的误差,要及时报告甲方复测、纠正,在重新交桩后,施工方应再次按上述程序上报,直至准确无误,甲方认定为止。

工程施工结束后,即进行竣工测量,包括平面测量、平面控制系统的复核。二、地埋线路施工方法地埋线路大部分为隐蔽工程,抓好线路的敷设工作,是确保地下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关键。

开挖地沟,采用小型挖掘机进行开挖,为保证沟直省线,使用“连桩法”。先在地面测量放样,在确定的路径上将一个直线段划分为一个区,三点成一线,每10~20m立一个小木桩。开沟时先不拔桩,待沟基本成型后,前后照应,没有弯曲后再拔桩。挖沟深度一般要求在冻土层以下,,,,沟底要求平整、硬杂物要清理干净。当地面出现高差时,应挖成平滑斜坡,上下成圆弧形,以免电线弯曲过大。

放线前,要严格检查地沟质量、测试地埋线,放线过程中不得损伤地埋线。放线者要随时注意检查导线有无缺陷,要一边放,一边用手摸,眼睛注意看。对于有粗细不匀、护套层损坏等缺陷的地埋线,在浸水测试时不容易测出,而在放线过程中认真检查可以发现。放线过程中,发现机械损伤,芯线断股,接头等应立即加上明显标志,并在填土前及时处理。放线时严禁在地面上拖线前进,防止打卷、扭折、交叉、拧绞或继续损伤。应根据线路距离,选放线长度与之相适应的导线,尽量避免出现接头。在放线时要留有一定得余度,以备接头和膨胀伸缩用。导线连接地埋线端头制作时,将地埋线端头削出15~20cm,用来与其它导线连接,接头可用压接和缠绕法,也可以用并沟线夹连接。

首先用自卸三轮车将沙土运到沟边,采用人工散撒,为保证垫层的厚度,首先在沟底打上木桩,,然后用自制工具找平。

排线的目的是核准相序,排好线间距离,留好裕度(曲折线)。相序的规定为:面向受电侧,左侧L1相、中间为L2相、右侧为L3相。用木板自制一个梳线耙,将各条相线装入线耙,由一个人拉着梳线耙顺沟底徐徐向前移动,后面紧跟二人随即覆盖一层10~20cm厚的填土,使电线按所要求的排列方式敷设固定。线路的始端、末端线头,要留足接入控制开关或接线箱的长度。在线路中间如有分支或出现接头时,宜采用U形布线法,即把接线引出地面,在接线箱内接线,以减少地下接头。如需要在地下接头的地方,~1.5m。

电缆敷设后,铺砖可由多人同时进行,将砖块铺放在沟槽中的电缆上,以保证电缆能够承受足够的压力。

回填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随排线逐渐进行。排好线后,随即向地沟内填松软细土或细沙10~20cm厚压住地埋线。在线路有地下接头的地方,要留一段距离不填土。在U形布线处,要待排线人将线留够长度固定好再填土。同一线路只能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步回填,不可多处同时进行,第一层土填好后,应进行一次绝缘摇测,以便发现隐伤,及时处理。第二步,经复测无问题后即可将全面回填。对地埋线沟无夯实要求,应自然下沉,回填土应高出地平面约30cm作为沉降层。如施工现场附近有水源,最好向地沟内放水将地沟浸实。回填土完毕后,再复测一次绝缘电阻值。将测试的数值做好记录,填入施工记录表中。

从线路埋深处至地面以及至三相插头这一段引进或引出线及从地面到接线三相插头处这一段地埋线,因易受鼠患危险或人接触机会较多,引线采用加装套管加以保护。套管埋入地下部分长度应大于50cm,露地面部分全部套管。第三章劳动力计划及主要施工机械计划一、劳动力计划

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及有关职能部门组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