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斯里兰卡茶叶定价权 咖啡知识

咖啡知识

2024-04-15 0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十四、布隆迪

二十四、布隆迪

来自战乱地区的芳香浓香郁、口味柔和的咖啡。

布隆迪(Burundi)有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经营最成功的咖啡业,且具有自身特色。该国咖啡是在1930年由比利时殖民者引进的,现只在小农场种植。不幸的是,其中许多农场都处在与战乱频繁的卢旺达(Rwanda)接壤的地带,这给咖啡生产造成了压力。布隆迪生产的咖啡,几乎都是阿拉比卡咖啡豆,而恩戈齐(Ngozi)的咖啡树则种植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布隆迪的咖啡味道芳香浓郁,具有极佳的酸度,产品大多出口到美国、德国、芬兰和日本。

二十五、喀麦隆

二十五、喀麦隆

适于做蒸馏咖啡的深度烘烤咖啡豆。

阿拉比卡咖啡树在喀麦隆(Cameroon)的种植始于1913年,其品种是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但该国也同样大量生产罗百氏特咖啡。喀麦隆咖啡的质量及特色与产自南美咖啡相当。该国最好的咖啡产自西北部的巴米累克(Bamileke)和巴蒙(Bamoun)两地。此处,它还种植一些巨形咖啡豆和豆形浆果咖啡。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喀麦隆咖啡产量有所下降,罗百氏特咖啡产量由1987年的180万袋降至1990年的110万袋,同一时期,阿拉比卡咖啡则由40万袋降至20万袋。如今由于国家咖啡监督局(NationalCoffeeSupervisoryAgency)加强了管理,可能会使咖啡的产量和质量有所回升。

二十六、埃塞俄比亚(伊索比亚)

二十六、埃塞俄比亚(伊索比亚)

咖啡的发源地——埃塞俄比亚。

咖啡树源于埃塞俄比亚(Ethiopia),它原先是这里的野生植物,"咖啡"这个名字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小镇-"克法"(Kaffa)。事实上,埃塞俄比亚许多咖啡树现在仍然是野生植物,这种咖啡树上生长的咖啡颗粒饱满,略带酒香。人类可能早在9世纪就已经知道如何栽培咖啡树,但是到底是谁,如何培植,什么原因仍然是个谜。埃塞俄比亚当地的传说是:咖啡开始是僧侣用于晚间祈祷时保持头脑清醒的东西。

今天,埃塞俄比亚是重要的咖啡生产国,大约有1200万人从事咖啡生产,是非洲主要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国。这里的优质咖啡品质卓绝,值得找寻。

在埃塞俄比亚可找到各种咖啡栽培方式:从成片的野生咖啡树林和半开发土地,到传统经营的小块土地,直至现代种植园,应有尽有。大约50%的咖啡种植在海拔1500多米的地方。

哈拉(Harrar)咖啡是埃塞俄比亚所有咖啡中生长地域海拔最高的一种。哈拉咖啡可分为长咖啡豆和短咖啡豆两种,其中,长咖啡豆最受欢迎。它有着柔软的口感,带有原野气息的酒香,且略呈酸味,喝过以后令人难以忘怀。季马(Djimmah)咖啡野生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以利马咖啡(Limu)和巴贝卡(Babeka)咖啡两个品牌出售。其他咖啡品名有来自中部的锡达莫(Sidamo)咖啡,以品牌名伊尔加查菲(Yirgachaffe)出售;还有来自拉卡姆蒂(Lekempti)的具有独特风味的咖啡,季马和锡达莫咖啡豆的外表不大讨人喜欢,但口味甚佳。

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中在市场上最少见的要算是伊尔加查菲咖啡豆,该咖啡豆出口日本和欧洲,但在美国极少见。这是因为雀巢公司(Nestlé)所属的德国咖啡烘烤商达尔迈尔(Dallmeyer)公司同伊尔加查菲咖啡的种植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从而获得了该种咖啡豆最大量的单一供应。

埃塞俄比亚咖啡的风味较难描述,它既不浓烈,酸味也不甚明显。因此,不适于深度烘烤,否则很容易便会失去其特色。

说到特色,埃塞俄比亚咖啡倒是与著名的摩卡咖啡有些相似。当然,优质的埃塞俄比亚咖啡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好咖啡相比,包括其可观的价格。

埃塞俄比亚咖啡的国内消费量是非洲最高的。在乡村,它经常与一种被称为"亚当的健康"(HealthofAdam)的香草一起饮用:新咖啡豆烘烤后与香草一起捣碎,再将混合物冲调,用小茶杯饮用,这经常当作薄煎饼的配餐,可提吊出薄饼中的甜椒味。

咖啡业由埃塞俄比亚咖啡经营公司(theEthiopianCoffeeMarketingCorporation,简称ECMC)管理,该组织控制着90%的出口市场。埃塞俄比亚咖啡经营公司控制权有可能即将放松而使地方得到较大权力,这一举措会使咖啡业整体受益,尤其是个体商人。埃塞俄比亚咖啡在每日拍卖中出售,大多出口德国、美国、法国和日本。

二十七、科特迪瓦

二十七、科特迪瓦

就数量而言,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之一。

科特迪瓦(Cǒted'lvoire)从未出产过质量最佳的咖啡,所产咖啡也极少出自阿拉比卡咖啡树。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它曾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产国,年产500万袋。甚至在今天仍是世界上第五大咖啡生产国,年产440万袋。就罗百氏特咖啡的产量而言,科特迪瓦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年产680万袋)。

20世纪80年代科特迪瓦咖啡每公顷产量只有250公斤。这种状况部分是由于贫穷,也因为咖啡树的老化。缺少投资及没有长期经营计划也影响了咖啡产量。

科特迪瓦政府已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全国咖啡管理委员会已重新组建,并精简机构,已将一些生产活动转交给私人公司管理。政府向生产高质咖啡的农夫提供最低价格保障,并鼓励出口商直接从农夫手中购买。现在,80%的出口咖啡在欧洲共同体国家找到了销路,主要买家是法国和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科特迪瓦是咖啡走私的主要中心,在1993~1994年中多达2600吨咖啡被走私,主要路线是通过马里(Mali)和几内亚(Guinea)两个邻国。

二十八、肯尼亚

二十八、肯尼亚

罕见的好咖啡――以其浓郁芳香和酸度均衡而闻名。

咖啡业内人士无不认为肯尼亚咖啡是其最喜爱的产品之一,这因为肯尼亚咖啡包含了我们想从一杯好的咖啡中得到的每一种感觉。它具有美妙绝伦、令人满意的芳香,均衡可口的酸度,匀称的颗粒和极佳的水果味。

咖啡在19世纪进入肯尼亚,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饮品经由南也门进口到肯尼亚。但直到20世纪初,波旁咖啡树才由圣?奥斯汀使团(St。AustinMission)引入。

肯尼亚咖啡大多生长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获两次。为确保只有成熟的浆果被采摘,人们必须在林间巡回检查,来回大约7次。肯尼亚咖啡由小耕农种植,他们收获咖啡后,先把鲜咖啡豆送到合作清洗站,由清洗站将洗过晒干的咖啡以"羊皮纸咖啡豆"(即外覆内果皮的咖啡豆)的状态送到合作社("羊皮纸咖啡豆"是咖啡豆去皮前的最后状态)。所有的咖啡都有收集在一起,种植者根据其实际的质量按平均价格要价。这种买卖方法总体上运行良好,对种植者及消费者都公平。

肯尼亚政府极其认真地对待咖啡业,在这里,砍伐或毁坏咖啡树是非法的。肯尼亚咖啡的购买者均是世界级的优质咖啡购买商,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像肯尼亚这种连续地种植、生产和销售咖啡。所有咖啡豆首先由肯尼亚咖啡委员会(coffeeBoardofKaeya,简称CBK)收购,在此进行鉴定、评级,然后在每周的拍卖会上出售,拍卖时不再分等.肯尼亚咖啡委员会只起代理作用,收集咖啡样品,将样品分发给购买商,以便于他们判定价格和质量。内罗毕(Nairobi)拍卖会是为私人出口商举行的,肯尼亚咖啡委员会付给种植者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最好的咖啡等级是豆形浆果咖啡(PB),然后是AA++、AA+、AA、AB等等,依次排列.上等咖啡光泽鲜亮、味美可口且略带酒香.

肯亚AA级咖啡,是非洲咖啡中的极品,质性厚实饱满,略带酸性,口味顺畅而略带酒香,AA级代表着肯亚最高级的咖啡豆。肯尼亚咖啡种植方式主要由大型农场和合作社两个类型。前者一般种植面积较大、拥有独立的咖啡处理设施。大多数的咖啡生产由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完成,小型农户组成咖啡合作社。不同产区的咖啡因微气候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细微的风味,整体有丰盛浓郁的香气、明亮富有活力的酸度、饱满优雅的醇度还有莓果风味。

品种: 肯尼亚[SL28]与[SL34](波本嫡系),是1930年由斯科特实验室(Scott Laboratories)创造的,简称为SL。农学家们想找到一种抗病虫害并且产量高的波旁,通过实验得到了SL28,肯尼亚高浓度的磷酸土壤,孕育出肯尼亚豆特殊的酸香,喝到酸质迷人的梅果味儿.

组织拍卖也是为了满足调配商的需求。这种拍卖会通常拍卖量较小(每宗3~6吨),有附有种植者标志的样品以供买家品赏。拍卖后,出口商按不同风味、不同质量及调配商所需的数量包装。这为调配商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注重质量的德国人和北欧人是肯尼亚咖啡的长期购买商。

就国际范围而言,肯尼亚咖啡的增长数量是显而易见的,1969~1970年,出口80万袋,到1985~1986年,出口量增到200万袋。现在产量稳定在160万袋,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650公斤。

在近年咖啡价格突涨之前,肯尼亚咖啡的平均价格就一直在上升。1993年~1994年的价格比12个月前抬高50%。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增加的结果。

也有一些购买商,尤其是日本商人,已对肯尼亚咖啡业体系表示不满。更有一些商人表示,该国咖啡质量已下降,并指出直接从农夫手中购买可能是提高质量的一种途径。但不管怎么样,肯尼亚那样详细的规章条例及完善的程序对所有咖啡生产国而言都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肯尼亚咖啡借好莱坞电影《走出非洲》(OutofAfrica)的轰动而进一步扬名。影片中梅里尔·斯特里普(MarylStreep)扮演的女主人公卡伦是一位作家和咖啡种植园主。许多人大概仍记得影片中那动人的美景和壮丽的日落,但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卡伦想在非洲拥有一个咖啡种植园的梦想。

二十九、马达加斯加

二十九、马达加斯加

极品即将来临。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基本上是罗百氏特咖啡的生产国,但已计划增加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种植。

该岛自1989年以来,咖啡业私营化了,并解除了许多规定,其咖啡总产量每年高达100万袋左右。由于马达加斯加人喜饮咖啡,所以咖啡的国内消费量很高。该国的罗百氏特咖啡质量极佳,法国是其主要出口市场。

马达加斯加政府计划咖啡大约2000公顷的罗百氏特咖啡种植园和大约5000公顷的阿拉比卡咖啡种植园。因此,该岛咖啡的发展有赖于它在阿拉比卡咖啡方面的潜能,一旦开发成功,此咖啡有望成为极品.

三十、莫桑比克

三十、莫桑比克

已没有咖啡供应。

政治问题和内部纷争使咖啡业一度兴旺的莫桑比克(Mozambique)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优质咖啡曾产于该国中部的马尼卡(Manica)地区,但现在这个国家已没有咖啡可出口了。

三十一、卢旺达

三十一、卢旺达

优质咖啡出自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该咖啡具有独特而完美的风味。

卢旺达(Rwanda)咖啡以其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形式而言,是绝对优质的。就非洲而论,其咖啡业引入注目,因为该国主要靠生产尽可能好的咖啡豆而兴旺。

卢旺达咖啡的口味被描述为"青草香气",带有热带气候特色。该国如此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有助于植物生长,咖啡树像是被驱使着或被强迫着向上猛长,又像是因为长得太快,而不能产出极品的咖啡豆。但是不管怎么样,该国咖啡那柔软而浓郁的口味是很棒的。

三十二、圣赫勒拿岛

三十二、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认为,出自这个小岛的唯一的好东西便是咖啡。

圣赫勒拿岛(StHelena)位于大西洋,距非洲2000公里,距巴西3500公里,人口约5000人。当然,该岛出名是因为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放逐于此,并于1821年在该岛去世。

1732年,咖啡在圣赫勒拿岛首次种植,是从也门用一艘叫做霍顿号(Houghton)的船运来的。尽管19世纪60世纪年代以来其他一些引进的植物均栽培失败,但咖啡却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该岛还经历过一次咖啡改良运动,那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卫?亨利(DavidHenry)开始致力于发展岛上的咖啡业,目的是生产出最优质的咖啡。圣赫勒拿岛上的咖啡树的种植完全靠自然条件,没有机械,没有拖拉机,甚至连被砍下来为新咖啡树腾出空间的杂木都被循环处理。

三十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三十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量小质优,口感柔和丰富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圣多美和普林西民主共和国(SaoToméandPrincipe)属于火山群岛,是非洲第二小的一个独立国,曾是葡属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赢得独立。赤道横穿该群岛,这里气候炎热湿润,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盛产咖啡。

1800年该国从巴西引进阿拉比卡咖啡树,至今98%的产品仍是阿拉比卡咖啡。但是每年只有1000袋咖啡出口国外,其中大多数销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三十四、南非

三十四、南非

味道芳香而酸度较小,让人忆起中美洲的咖啡豆。

南非(SouthAfrica)的咖啡生产主要在该国的东北部,由莱索托(Transvaal)和莫桑比克之间的纳塔尔(Natal),一直向北延伸至德兰士瓦(Transvaal),最南的极限是南纬30°;再往南去便由于早霜的危害而不能种植咖啡。

该国的咖啡树源于肯尼亚,质量优异。1975年用于种植咖啡树的耕地只有1000公顷,但是1987年制订了新的九年计划,旨在扩大耕地面积,因些又增加了6000公顷耕地。

有趣的是,该国咖啡树上结出来的果实更像中美洲的咖啡豆(而肯尼亚才是这种树的原产地),其味道芬芳,酸度较小。

三十五、坦桑尼亚

三十五、坦桑尼亚

极品咖啡酸度柔和、芳香诱人,是绝对超值的享受。

坦桑尼亚(Tanzania)的咖啡出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豆形浆果咖啡的出产量很大,而且据说比普通的咖啡更香浓。大体上说,坦桑尼亚的咖啡豆具体有不同凡响的品质。例如在临近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山的莫希(Moshi)区出产的上乘坦桑尼亚查格AA级咖啡(ChaggaAA),便以其颗粒饱满,芳香四溢的品质而闻名。

由于政局不稳,加之病虫害虫猖獗,坦桑尼亚咖啡业遭到破坏,导致咖啡整体水平下降和质量的不稳定,这些问题又导致价格的降低,而价格降的结果通常就是使得咖啡业进一步滑坡。更值得一提的是,据估计从1969~1985年坦桑尼亚北部种植的12%以上的阿拉比卡咖啡都走私到肯尼亚。不过近期该国的咖啡业已有好转的迹象。虽然这种好转的进程是缓慢的,但仍然令人欢欣鼓舞,因为毕竟坦桑尼亚的咖啡质量是上乘的。

在过去,坦桑尼亚咖啡业一直是庄园种植占主导地位,而现在85%以上是由小耕农种植。许多小耕农组合成合作组织,其中最重要的合作组织是乞力马扎罗合作联盟(KilimanjaroCooperativeUnion,简称KNCU)。坦桑尼亚咖啡以拍卖的形式由坦桑尼亚咖啡经营委员会(TanzanianCoffeeMarketingBoard,简称TCMB)出售给私人出口商。在80年代,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咖啡销售从拍卖的形式转为直接出售给坦桑尼亚的咖啡经营委员会,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咖啡业正在改革,以便将来允许个人或团体购买咖啡,到时候咖啡还要按不同的方式区分等级,以便吸引来自德国、芬兰、比利时和日本的购买者。

三十六、苏丹

三十六、苏丹

内战几乎摧毁了咖啡生产。

苏丹(Sudan)南部断断续续20年灾难般的内战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也给乡村地区带来了无法言喻的破坏,包括咖啡业。

罗百氏特咖啡现在同过去一样要在南部种植,而在该国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则种植原本是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

在历史上,阿拉比卡人把苏丹南部的黑人当作奴隶运往阿拉比卡,奴隶们在被贩运的过程中曾随身带着咖啡豆充饥。据说,这些咖啡豆也因此传入也门。正是这些不幸的苏丹黑奴首先开始种植咖啡,才使得它成为今日世界广泛种植、广泛交易的农产品。

目前,苏丹的咖啡业濒临危险的边缘,只有极少量的咖啡出口。

三十七、津巴布韦

三十七、津巴布韦

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迎合美食家的需求。

津巴布韦(Zimbabwe)的咖啡种植相对来说始于近代,也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南部非洲的农场主们建立咖啡种植园时才开始。津巴布韦的咖啡种植主要集中在东部高地临近莫桑比克的地区,高地主要是由奇马尼马尼(Chimanimani)山脉和往北的尼扬加(Nyanga)山脉构成,而尼扬加山脉又受到伊尼扬加尼(Inyangani)山的遮挡。咖啡种植主要地区位于东部高地的南端奇平加镇(Chipinge)附近。

法乐费尔庄园(Farfell)是最有趣的咖啡种植园之一|这个小种植园采取家庭经营模式,生产质量优异、手工采摘、日晒烘干的上等咖啡豆。法尔费尔庄园种植了大约170公顷阿拉比卡咖啡树。良好的土壤、较高的海拔和常年降水使得咖啡树长势旺盛。

总而言之,津巴布韦的咖啡在每一方面都很优质。

三十八、乌干达

三十八、乌干达

未来大有希望。

在乌干达(Uganda),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产量只占全国咖啡总产量的10%,但已足以引起重视。乌干达最好的咖啡主要出产于北部的沿着肯尼亚边界的埃尔贡(Elgon)山区和布吉苏(Bugisu)山区以及西部的鲁文佐里(Ruwensori)山区,其咖啡在每年的1月或2月便可供应出口。

赤道横穿乌干达,适宜的气候使它成为世界上罗百氏特咖啡豆的主要产区。20世纪60年代,乌干达咖啡产量保持在每年350万袋。到了80年代中期,主要由于政治原因,咖啡产量下降到每年250袋。但是现在咖啡生产又有回升趋势,目前大约是每年300万袋。咖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公路可以把咖啡运到肯尼亚的蒙巴萨(Mombasa)或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DaresSalaam)等港口。

为了提高咖啡质量和降低成本,1990年11月乌干达取消了咖啡经营委员会(CoffeeMarketingBoard,简称CMB)的独家经营权。原来由咖啡经营委员会负责的绝大部分工作现已交给合作组织管理。私有化的咖啡来所造的出口收入占全国的2/3,因此政府便对咖啡行来实行征税,希望借此增加急需的收入。但事与愿违,这反而引起咖啡出口下降了20%,咖啡走私也愈来愈严重。

像坦桑尼亚一样,近年来咖啡价格的上涨鼓励了农场主重返庄园,一度废弃的土地重新开垦种植咖啡,乌干达咖啡业看来大有希望。

三十九、赞比亚

三十九、赞比亚

比肯尼亚咖啡略淡,适于午后饮用。

20世纪早期咖啡早期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入赞比亚(Zambin),现在它也出产巨形咖啡豆和豆形浆果咖啡豆。

高质的赞比亚咖啡呈越来越好的趋势,尽管味道略淡,但风味与肯尼亚咖啡相似,价格也完全相同。赞比亚咖啡主要种植在北部的卡萨马(Kasama)地区和临近首都卢萨卡(Lusaka)附近的纳孔德(Nakonde)和伊索卡(Isoka)地区。

四十、扎伊尔

四十、扎伊尔

其阿拉比卡咖啡豆在质和量上都久负盛名。

最好的扎伊尔咖啡在该国的东北部种植,特别是在东方(Oriental)省和基伍(Kivu)省,而且这些地区过去曾出产上好的豆形浆果咖啡豆和巨形咖啡豆。遗憾的是,扎伊尔(Zaǐre)出产的高质量咖啡正日趋减少,但是扎伊尔咖啡的口感仍属极佳之列。如同肯尼亚咖啡一样,扎伊尔咖啡具有理想的酸度,浓郁芳香,适度可口。

最近扎伊尔咖啡业逐步私有化,而且有可能提高价格,以便有利于提供复兴咖啡业所必需的投资。扎伊尔大约有4万公顷耕地用于种植阿拉比卡咖啡豆,22万公顷用于种植罗百氏特咖啡豆。1960年扎伊尔独立以前,绝大多数咖啡在种植园种植。1989年世界咖啡价格暴跌,许多农场主放弃了他们的庄园。现在,扎伊尔的咖啡种植以小耕农种植为主。

四十一、留尼汪

四十一、留尼汪

不再是波旁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故乡。

1715年,第一批咖啡树(大约40棵)由也门的摩卡港运至留尼汪(LaRéunion),但不幸的是只有2棵存活下来。到1719年,咖啡种植园已开始繁荣且售出第一批咖啡豆。接下来的几年,政府采取了一项硬性措施:该岛居民不论黑人白人必须每年栽种100棵咖啡树。1723年该法律修改后强调所有的奴隶每年必须栽种200棵摩卡咖啡树,而且任何人损坏咖啡树应处死。

那时该岛仍是法国的一个殖民地,叫做波旁(Bourbon)岛,在此地出产的咖啡和由该地运至其他国家的阿拉比卡咖啡树树种也用个名字。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波旁籍"的阿拉比卡咖啡树已在世界范围广为种植并受人青睐,但在留尼汪本国却几乎不再种植任何咖啡了,以下是波旁咖啡的总体特征。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