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言文的分类有哪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

2024-04-18 14: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官方解释: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我理解的是,谁是主语、宾语。如:【我爱他】是主动句;【我被他爱】是被动句。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自己的增加:

【之于】表被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之”这里代指“青”。

为何不能写为“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好像也可以。但“取”字的主语既不是“青”也不是“蓝”。与“制于人”是有区别的,这里的“人”是主语,所以省略掉“之”。但主语在句中都没出现时,建议用【之于】来表被动,不要省略“之”哦。

【3】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4】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例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韩信拜大将。

予羁縻不得还 (《指南录后序》)

兵挫地削 (《史记· 贾生屈原列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