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28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将进入的新发展阶段的相关内容 【“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28

【“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28

2024-06-11 0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深刻认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多方面需求。教育必须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坚持不懈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开发支持,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支撑引领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接受更好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供可靠保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的美好向往和需求。

  (三)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时期既是起步的五年、也是关键的五年,必须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谋篇布局、细化政策,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15年的战略安排细化为压茬推进的阶段政策行动,积小成为大成,如期实现战略目标。

  二、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等行列,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2.5%、91.2%和54.4%,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多样化推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7年,“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有效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教育制度优势明显,人才资源基础较好,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都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利条件。同时,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提速,教育创新与服务潜力尚未更好释放,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积极面对机遇挑战,奋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

  “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重点抓好以下几项重大任务。

  (一)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发展。要落实教育公益性原则,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积极扩大普惠性资源,推动补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新增人口地区学前教育短板。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水平,鼓励多样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着力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构建适应技能中国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大技能中国建设力度。畅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的通道,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对接合作,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深化破“五唯”改革,破学历至上,立能力本位,营造不唯学历重能力的社会氛围,推动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用人导向的重心向应用能力倾斜。

  (三)构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积极培育创新动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技术攻关,推进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挥高水平大学领头雁作用,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出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和实际贡献,培养更多一流人才。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厚植人才优势。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

  (四)建设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师范教育培养能力,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鼓励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推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基础教育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

  (五)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四史”教育。促进各学段在育人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

  (六)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改变应试教育指挥棒效应,大力推动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推动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为教育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