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宽容、救赎与和平共处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一个人的玩偶绘本导读 一个关于宽容、救赎与和平共处的故事

一个关于宽容、救赎与和平共处的故事

2024-06-02 07: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解析: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是一个挪威民间故事,最初的编纂者是P.C.阿斯别约恩森。首次出版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来,关于这三只传奇山羊的童书版本不计其数。在中国,《三只山羊嘎啦嘎啦》被幼儿园和小学指定为必读书目。

国内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是玛西娅·布朗插画,2007年出版的。间隔十年后,2018年森林鱼出版了杰里·平克尼插画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这两人都是凯迪克大奖的常客,前者9次获凯迪克大奖,后者则为6次,目前正活跃在绘本舞台的中央。

就这个绘本而言,两者风格迥异,前者为速写,后者则是水彩画;内容上,前者故事简洁而生动,后者情节曲折而反转。

让我们对比欣赏这两个版本的封面:

右边玛西娅版的封面有三只山羊经过一座独木桥,他们“咩咩咩”不停地叫着,正在忘情的跳着欢庆的舞蹈,看起来心情非常的好,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呀?是看到对岸的青草就在眼前吗?而左边杰里版的封面则是一个更广阔的空域,三只山羊欲过桥去吃草,但表情不同,犹豫不决,大山羊更是扭头看着身后,身后出现什么状况了呢?

让我们进入有趣的图画书世界吧!

【硬封】

解析:

这是绘本的硬封,封底和封面是一张丰盈葱绿的草地图,这显然是山羊对面的那片草地,是故事中巨魔的地盘。在封面出现了一个瓢虫,以尽显自然之道。封底除了青草,还发现一个被遗弃的鱼头,鱼头上系着一根绳子。这里作者要向读者展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继续读下去吧!

护封和硬封对比,一个是山羊占领的光秃秃的岩石,一个是巨魔霸占的绿油油的草地。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是巨魔不吃草,却霸占着资源。这岂不就上演一场战争了吗?

【前环】

解析:

前环衬是一张俯视图,一个壮观的峡谷大全景,两山中间有一条水系,一座石拱桥连接两岸,左右两边分别是山羊和巨魔的地盘,远景更是起伏不断的群山。

故事的起因是,山羊一侧都是凹凸不平草木荒芜的山石,几乎没有可以吃的青草,只有几棵被山羊几近吃光的枯树。山羊要活下去,他们只能过河去山坡对面的草地上吃草,来填饱肚子。要去对面,需要经过一座桥,桥面被封堵,桥下住着一个又可怕又丑陋的巨魔。

在这三只山羊外,画面上还有很多山羊,显然这是山羊家族,他们都骨瘦如柴,在巨石嶙峋中,大家还发现其他山羊影子了吗?

前景中的三只大小不一的山羊,其中两只正在商量对策,而那黑花大山羊却望向了对岸。

再看对岸一个孤零零的巨魔坐在瞭望台上居高临下与对岸的山羊遥遥相望。这座桥是谁的呢?是巨魔的,他在山羊侧桥入口处设有栅栏阻截山羊,而在自己一侧的桥墩下安营扎寨,岸边还有自己的船,靠近桥墩的绿地上有一辆拉车,水陆都有运输的交通工具。乘船可以去捕鱼,拉车又做什么呢?这是一个埋伏点,注意观察啊!

靠近岸边石头上的黑鸟是飞来栖息的,还是巨魔捕猎的猎手呢!

环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山羊面临着生存的巨大挑战,要么被困在光秃秃的山上忍饥挨饿,要么勇敢面对巨魔的挑战吃上鲜嫩可口的青草。

下图是玛西娅·布朗版本环衬的画面:

这是玛西娅·布朗版本的前后环衬,我们看到这些山羊在两岸的山坡上开心的跑来跑去。

正午的阳光洒满山林和山丘,作者用明亮的黄色与棕褐色交织搭配来呈现阳光灿烂的氛围,描绘出三只山羊在其属地上欢快的跳跃起舞的场面,有跳跃、有注目、有打斗、有在溪水边、有在山顶上、有俯冲、也有攀爬,这些无不是它们日常生活的再现。纯情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在家纵情玩耍。这样的场面和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

作者对线的运用也独具匠心,作者用看似简单的几根线条勾勒出三只神采奕奕的山羊,山峰和树木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融入西方绘画技巧的水墨画,用墨色和青色表现山峰的冷峻,而明亮的黄色凸显了草地的生机勃勃,两种颜色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扉页】

解析:

扉页中的三只山羊已经勇敢地鼓足勇气鱼贯上了桥,而且小山羊和中山羊都已经走在桥上了,小山羊打头阵,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来,野外一片静悄悄。可以看到桥的入口是有栅栏封堵的,但留有一个小豁口,山羊已经冲破阻拦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过去。这时,巨魔也从瞭望台上下来走了过来,摆出欢迎的虚假姿态,黑鸟更是飞在前,它在向小山羊喊话吗?

近距离看巨魔的生活空间,很接近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形的巨兽吗?只不过长着一条老虎的尾巴而已。一副木梯夹在桥头,一艘木船停在岸边,一扇窗户、一扇门这就是他的家,一口黑锅、一个箩筐就是他的家当。

故事的英文名称《The three billy goats gruff”》直译为三只粗野的公山羊。在最早的英文翻译版本中,他们的姓氏是“嘎啦嘎啦”。羊一贯都是温顺好脾气的,这怎么就变成粗暴的了呢?是生存所迫吗!

故事介绍了三只公羊,头上有角,他们是什么关系呢?是三兄弟,是祖孙三代,还有是一家三口呢?

这个扉页突出了这座石拱桥,这是故事的关键所在啊!越过桥就能吃到鲜嫩的青草,就能让身体长胖,就能不忍饥挨饿。但是越过这座桥要遇到巨大的危险,搞不好命都没了,哪还有青草在召唤呢!

这是玛西娅·布朗版本扉页的画面:

三只山羊背倚蓝天,脚踩黄色花草,嘴刁生命美食,聆听大地的回响,似乎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三个的。显然他们已经成功吃到了美味,一脸的骄傲和自信,他们是怎么吃到的呢?

【第1画面】

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河边住着三只山羊,名字都叫嘎啦嘎啦。河边堆满了石头,他们总是吃不饱,每天都觉得很饿很饿。而在河对岸,通往对岸的桥下住着一个巨魔,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日日夜夜守着桥。

解析:

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始,但并不是真的指遥远的过去,只不过是一种讲故事人的口头技巧。告诉读者:“我要开始讲故事了。”

故事伊始,作者就制造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没有说山羊过桥,突遭山怪,而是预先告诉你一个青面獠牙的巨魔就藏在桥下边。让读者的心马上就悬了起来,山羊会不会被吃掉呢!这个故事的预设很重要,如果事先不知道山怪的存在,一旦出现,那是意外,不是悬念。而这样,就提前预知了危险,也为三只山羊的命运担心了。

“巨魔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日日夜夜守着桥。”作者的文字很细腻传神,而相较于文字,图画营造的悬疑气氛似乎更加浓烈些。

这是一个俯瞰的镜头,读者站在险峻而高耸的山坡上,拥有一个全知视角,在左岸看到三只犹豫不决的山羊,又在右岸看到了一个正等待着山羊自投罗网的巨魔。这个陡峭、摇摇欲坠的位置,会让人产生一种紧张、不安和眩晕的感觉。你看那悬崖、窄桥和湍急的河水,是不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心理上的这种感觉?

扉页中,两只山羊明显已经跨过栅栏,走上了桥,而故事开头又重新上桥呢!是被巨魔阻挡了回去吗?是他们被巨魔已经见招拆招了吗?实则是,作者在环衬与扉页中,故事早已开始了。

小山羊走在最前的石头上,低头看着桥面和水下,他要探探路吗?我们看中山羊和大山羊的眼神,都是一种期待,中山羊更是站在高耸的树枝上翘首以待,是透过先前被吓阻后计谋的检验吗?毕竟要生存,硬着头皮也要去啊!小山羊一马当先,你能感受到山羊家族翘首以盼的心情吗?

小山羊头部被水面上方的暖黄色包围着,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象征吗?

这是玛西娅·布朗版本开始的画面:

玛西娅·布朗版本没有这个迂回的环节,却是杰里的故事情节的扩大。

山怪猫在对岸桥下的乱石中,没有自己的家居,但个头更大更凶猛。桥面也没有栅栏和观察哨,只是桥面离水面更高,显得更危险。三只山羊一起来到桥边的山坡上而犹豫不决。

【第2画面】

原文:河对岸的青草看着真是太美味了,诱惑着山羊嘎啦嘎啦想过河。可是河水那么深,里面游着鱼——有些个头比山羊还大呢。最小最饿的山羊嘎啦嘎啦走上桥。

解析:

小山羊又后撤了回来,三只山羊好像在讨论着什么?是不是在想过桥的办法呀?同样是一个俯瞰的镜头,悬崖下就是通往桥面的栅栏,前面有一条人字形平坦的小路,是否暗示路虽平坦,却心力难决啊!此刻非居高临下,而是胆战心惊。

文字中提到,危险来自两点,一是巨魔的伤害,二是水中大鱼的危险。这里为后面巨魔落水后落入大鱼的地盘,埋下了伏点。

最小最饿的山羊嘎啦嘎啦要率先走上桥,其它家族的山羊也为他壮行。

这个大画面更多刻画三只山羊的心理的纠结和盘算,从画面上让读者看到一个沟壑险恶的局面,没有过多渲染巨魔的存在。

作者还利用分割的小画面,给小山羊来到栅栏一个特写,担心危险四个大字给小山羊一个警示,而警示牌上下两面的锯齿状也是一种凶险的心理暗示,先让其从心理上惧怕。而河对岸的石柱似乎有怪兽在虎视眈眈,一同加剧了险情的发展。

【第3画面】

原文:勇敢地小山羊急冲冲地跑到桥上。

解析:

这个两个横式的窄窄的画面,扁宽的跨页更拉伸了这个效果。小山羊真是拼出了全部勇气,即使有陷阱,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别看他个子小,小山羊从栅栏的缝隙中钻了过来。

长长的桥面给小山羊以荆棘慢慢长路的心理压力,好在右上角出现一抹温柔的鹅黄色,桥面尽头出现了一抹绿色。作者在细微处的颜色运用,让读者看到了小山羊成功的希望。

而下图巨魔红色的帽子暗含着一种血腥之味,细看巨魔可怕的样子,木棍般的鼻子,铜铃般的大眼睛,凶恶上翘的獠牙,怪异的六手指。眼睛瞟着,手里指着,心里乐着。但巨魔还是蛮有生活情趣的,帽子上别着鱼刺装饰、脖子上挂着鱼头项链,耳朵上带着耳环。巨魔桥下的家,有门有窗有酒坛,有鱼有肉有黑鸟。

“快跑,有陷阱!”谁在叫呢?不可能是巨魔,也不可能是山羊自己对自己说。是巨魔身后张着大嘴的黑鸟吗?“快跑,有陷阱!”的警语分别传递给小山羊和巨魔耳中,给小山羊警告的意味更明显,而通过深浅大小不一的字体,让巨魔听到反而也不在乎。这就是自己的黑鸟在帮助对方,反而巨魔毫不在意,这是一种巨魔能力的体现。

【第4画面】

原文:“谁敢来我的桥上送死啊?”自私的巨魔大声地咆哮起来。

解析:

小山羊一边肩负重任地向前走,一边打量着眼前的彩虹。彩虹暗示着希望,小山羊的心也有许多憧憬吧!小山羊在桥面上的投影也暗示小山羊并不孤单。可是警告声又响了起来“快跑,有陷阱!快跑,有陷阱!”这次黑鸟叫得更急促了,情况越来越紧急了,越靠近,越危险啊,小山羊也一定知道!

小山羊眼前的景象太美了,不只是大片绿色的草地,还有蓝色的瀑布、瀑布飞流直下的水雾和激流的蓝色河水,还有七色彩虹的加持和鼓励。

巨魔呢!正躲在用石头垒成的家中,透过小窗户正时刻瞟着小山羊的一举一动,只等他落入伏击圈一蹴而就。这架梯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一本绘本都没有一个多余的部件。

这是巨魔和黑鸟的特写,白色的背景更加看清巨魔的本来面目。两个尖尖的大耳朵戴着一对黄色的耳环,两个尖角露出红色的帽子,一个大大的鱼刺别在帽子上,两手间的项链清晰可见,一个手指抚摸着一根獠牙,正暗自高兴,到嘴的美味让巨魔不在乎自己的黑鸟居然“胳膊肘往外拐”。

“谁敢来我的桥上送死啊?”自私的巨魔大声咆哮着。黑色带刺的字体本身就带有一种杀气。而黑鸟发出的警告,却是善意温暖的关怀。

杰里的版本中增加了一只黑鸟的角色,这是巨魔的宠物或者猎手,可是每到关键时刻,黑鸟却总替山羊报警“快跑,有陷阱!快跑,有陷阱!”。作者也把做成厚重的文字出现在画面中,让画面更鲜活,让场景更紧张,让故事更加丰富起来。

【第5画面】

原文:“是我。”最小的山羊嘎啦嘎啦小声地回答说,“我要去对岸的山坡上吃草,长得胖胖的。”“我要吃了你!”巨魔大声说。“噢,别、别吃我!”小山羊嘎啦嘎啦哭着说,“等下一只山羊嘎啦嘎啦经过吧。他的个头比我大多了。”

解析:

小山羊虽然个头小,但还是很勇敢地走到巨魔跟前,站起身说着自己的想法。

但是力量对比是悬殊的,巨魔蹲在桥面上,凶神恶煞地指着小山羊大声说“我要吃了你!”

小山羊小声回答,从气势上小山羊就很弱。“等下一只山羊嘎啦嘎啦经过吧。他的个头比我大多了。”甚至哭了起来,巨魔会心软吗?

前有黑鸟出卖主人巨魔,后有小山羊给同伴挖坑!这是商讨的计谋吗?还是单纯的想法!

画家分别给了小山羊和巨魔一个大特写,而且还省略了背景。左有文字,右有大面积的留白。没有杂乱的景物纷扰读者的视线,这样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小山羊和山怪这两个角色的身上了。这个场景,实际上是小山羊和巨魔斗智斗勇。从画面的构图来看,小山羊略微占了上风,昂首挺胸的站在那里,似乎是稳操胜券。相反,山怪只画了半张脸,给人留下一种脑子里进水脑筋转不过来的感觉。

这是玛西娅·布朗版本小山羊上桥的画面:

玛西娅·布朗版本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价值来自它的绘画,作者为这个故事创作了粗粝的线条,恣意的涂抹,深沉的色调。自由奔放的线条表现出激荡不息的跃动,树周身被黄的绿的棕的颜色包围,似乎是墨迹未干的样子,喷涌着源源不绝的生命活力。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物造型以及抽象写意化的树木、阳光和溪水,渲染了原始森林河谷的蛮荒、野性、朴拙和蓬勃昂扬的生命力,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画面颜色的明度较暗,基本上是黑色素描,山怪也比较丑陋凶恶,但孩子们似乎不害怕。

【第6画面】

原文:“好吧,赶紧滚蛋吧!你这根豆芽菜。我还想吃顿美餐呢!”

解析:

巨魔逼近小山羊,面对弱而怯的小山羊嘎啦嘎啦的回答,吼叫着的山怪似乎态度缓和了许多,用商量的口吻说“好吧,赶紧滚蛋吧!你这根豆芽菜。我还想吃顿美餐呢!”站在头顶上的黑鸟是什么心情呢?嘴前撑开的手指是口福,向后挥动的手指是走开。

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小山羊就这样骗过了巨魔?这不明摆着在忽悠巨魔吗?可巨魔居然就相信了小山羊的鬼话!民间故事里的反派角色,头脑都比较简单,容易上当受骗。这至少可以取得两个效果:一是听众会觉得好笑,二是衬托出了主人公的机智。

注意画面结构,由一只山羊和巨魔一对一的结构,这也是民间故事的规律之一。因为这样的情节结构简单,口头讲述也容易理解。同样对幼儿来说也容易理解。

作者给出了小山羊到达对岸吃草的一个特写,边吃边感叹“真美味啊,太美味了!”此时的小山羊已经完全放松,没有了压力和恐惧。

在看巨魔的特写:巨魔的脚指甲都清晰可辨,巨魔的一只鞋子露出了脚趾,生活也有将就的时候,虽然巨魔那么爱美,但残忍的鱼骨和鱼头装饰暗含着本性的毕露。

【第7画面】

原文:接着,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咚咚咚”地走到了桥上。“谁敢来我的桥上送死啊?”讨厌的巨魔大声吼道。“是我。”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咩咩咩”地叫着说,“我要去对岸的山坡上吃草,长得胖胖的。”“我要吃了你!”巨魔大声说。

解析:

第二只山羊也上桥了,但明显节奏加快了,在同一个跨页上,勾勒出中山羊跨过桥上的栅栏,走上桥,与巨魔对话等三个小画面。往往民间故事的描述往往侧重于开始和结尾,中间环节就一带而过了。

小山羊走过桥用了5个画面,而中山羊仅用了1个画面,所以绘者采用了画面分隔的技术,来展现中山羊走过、斗勇的环节。

和小山羊钻过栅栏缝隙环节对比,中山羊勇猛的跳过栅栏,显得更坚定有力,走在桥上也更自信,而跟巨魔纠缠更有力度。同样黑鸟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声,凸显出黑鸟与巨魔的不同。

从对峙的画面看,微微上下的关系,一个坚定站姿,一个匍匐在地。胜负已定了。

三只山羊都冠以相同的名字“嘎啦嘎啦”,既重复又朗朗上口,对于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重复就是孩子们乐趣无穷的游戏。

过河的桥只有一座,走过的山羊也是一只接一只的。民间故事还有个规律:将主人公、敌人或大道具、小道具都孤立起来。而且,山羊过桥的顺序也以小、中、大这样渐大。

这是玛西娅·布朗版本中山羊上桥的画面:

过程和小山羊很雷同,只是面对山怪画面对比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小山羊身上体现的更明显些,而有了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中山羊从心理上更惧怕些,你看它的前腿回缩到腹部,虽然表面上更从容一些。山怪看到更具挑战的山羊也露出更多的凶恶的本性,浮上桥面来恫吓对方。

【第8画面】

原文:“噢,别、别吃我!” 第二只山羊恳求说,“ 大个头的山羊嘎啦嘎啦就要过桥了。”“赶紧滚蛋吧,你这根豆芽菜!大山羊肯定会更美味!”

解析:

中山羊用了同样的对策,也骗过了巨魔。情节一带而过,这也是民间故事的一个策略。

这仍是一个俯瞰的镜头,一场压轴大戏,大山羊走下岩石,巨魔也已经走到桥中央,黑鸟在前引路。为什么巨魔会一直往前走呢?是因为他迫不及待要吃掉大大的山羊,饱饱地美餐一顿吗?

在巨魔往前走的时候,又扭头看着飞跑过去的中山羊,后悔了吗?

同样天边露出大片黄色的光亮且更加浓烈,这是巨魔身上也笼罩着黄色,且斑斑黄色一只延伸到水面。如果说大片的黄色是希望和活力的象征,而巨魔身上的黄色则是对其的一种警告。

小山羊和中山羊一个吃草的特写,还是重复着那句话“真美味啊,太美味了!”让小读者都记住了。小山羊边看着大山羊的举动,而中山羊却看向读者,一副勇敢无畏的神态。

草地上的那辆拉车更加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这是第二次出现。

【第9画面】

原文:不一会儿,最大的山羊嘎啦嘎啦“咚咚咚”地冲到了桥上。“是谁不要命了,敢到我的桥上来?”贪婪的巨魔咆哮起来。

解析:

这本书全是大跨页,而大山羊和巨魔正面交锋的场面是一个超大折页。

从气势上说,小山和巨魔对话是小声的,中山羊是恳求巨魔不要吃它,但是轮到大山羊,他根本不给巨魔对话的机会,直接气势压人,他没有跨过桥的栅栏,而是以“粗鲁的”方式“咔嚓!”把栅栏撞飞,把黑鸟吓得目瞪口呆跑都跑不及。

黑鸟惊魂的举动用了两个连续的同框动作,来表现其惊慌之态。

大山羊猛撞的犄角和上扬的后踢,体现出一种勇猛无敌的气势,而此时走到桥中间的巨魔,下蹲的身体似乎有着懦弱了,虽然照旧咆哮起来:“是谁不要命了,敢到我的桥上来?”作者还采用红色的大号的字体,加重这一效应,但已经是外强中干了。

看到远方草地上的两个小山羊,似乎也在助阵,而“咔嚓!”的感叹词则突出了完美的气势。

此时背景变成纯白色,让这种勇猛更加恐怖,这是对巨魔一种心理上的震慑。

之前黑鸟都是大声呼叫“快跑,有陷阱!快跑,有陷阱!”而这次却惊慌逃窜,也给巨魔一个心理上的压力。

双方都展现出巨大的心理战,巨魔走到桥中间以凸显其急迫性,而大山羊则是踢门而入,双方都试图力压对方。

两个版本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价值都来自其戏剧表现力。三只山羊过桥发出的声音也与他们的身子相对应,从小逐渐变大,他们与巨魔的对话在基本上的一致中含有微妙的变化。总的来说,三只山羊由弱变强的过程,也是巨魔由强变弱的过程。就是这个过程紧紧抓住孩童的心,令他们的心提起来,“扑通扑通”,跳得越来越厉害,最后才舒了一口气。

三只山羊过桥与巨魔的对话,也是三个递进的节奏,有可以预测的规律。这些可以预测的重复规律,情节重叠反复,简简单单,容易进入角色,又惊险又惊喜,方便孩子们记忆甚至表演。它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既可以加深印象、加强故事约定俗成的力量,又赋于变化,增加故事自由灵活的气息。

【第10画面】

原文:“是我。”最大的山羊嘎啦嘎啦回答说,“我要去对岸的山坡上吃草,长得胖胖的。”“我要吃了你!”巨魔恐吓说。“你动我试试!”最大的山羊嘎啦嘎啦大吼道。

解析:

黑鸟受惊吓后,飞到巨魔身上,似乎有了仗势,成为两者的中间地带。

大山羊高跷着尾巴,高昂着头,三个健壮的大腿直立桥上,一只前腿平举起来,指着巨魔说“你动我试试!”,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而巨魔身体是下蹲着的,是一种自卫的状态。

谁大谁小,谁强谁弱,已经不言自明了。

从大山羊与巨魔之间的语言对话,就能看出力量的对比,每次面对巨魔都说“我要吃了你!”,山羊的底气是不一样的。小山羊哭着说:“噢,别、别吃我!”中山羊恳求说:“噢,别、别吃我!”大山羊大吼说:“你动我试试!”

从巨魔的视角看:

第一只小山羊上桥上,显得非常弱小和胆怯。小山羊只占了画面的一个小角落。

第二只中山羊上桥时,中山羊跟桥的比例变大。与巨魔对话时,中山羊在画面上已经跟巨魔差不多大了。与巨魔近距离接触,显得从容镇定。

第三只大山羊上桥时,桥贯穿整个画面,大山羊与巨魔的比例进一步变大。大山羊回答巨魔时,大山羊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两个弯弯的大角泄出力量和自信。

三只同叫嘎啦嘎啦的山羊,每只不同的体态、个性及力量通过语言及画面的变化,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山羊上桥的声音看,中山羊和大山羊都是发出“咚咚咚”的走到桥上,而小山羊却是“急冲冲地”跑到桥上。前者是沉稳和自信,而后者却是想投机过去。

【第11画面】

原文:巨魔很生气。最大的大山羊一头撞了过去。接着,嘭!

解析:

最精彩的对峙出现了!

巨魔一听大山羊挑逗性的话语“你动我试试!”很生气,而大山羊不等巨魔先下手,一头撞向了巨魔,发出巨大的“嘭!”的撞击声。

大山羊后腿站稳,把全身力量集中在头部,两只坚硬的犄角狠狠的撞在巨魔的肩上,手忙脚乱的巨魔一下子离地升空,表情慌张而失态,红帽子也甩在空中,黑鸟见势不妙飞跑了,羽毛却惊掉了一根。

“嘭!”字从黄色渐变为红色,警告变成了危机,红帽子的脱落也暗示着危险真的出现了。

小图是巨魔从空中坠落的瞬间,惊慌到手舞足蹈一点都不为过,而站立在桥面的大山羊静观事态的变化。

这是山羊与巨魔较量的最后一个回合。民间故事一般都会重复三次,“三”是民间故事最大的一个特征。而最后一次重复总是被人期待,因为这是最后一次较量,必定要掀起故事的高潮。

这个回合里,画家为了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取得大的戏剧张力,没有重复前面两个回合的套路,而是大胆的改变了画面和文字的秩序。这是小读者们期待已久的一场激动人心的战斗,你不能让他们失望,必须要给他们最大的快感。在这里,作者对画面和文字重新进行了组合和排列。

这是玛西娅·布朗版本大山羊与巨魔激战的画面:

而玛西娅·布朗版本中,大山羊与巨魔的对话:“好啊,来吧!我有两把弯刀,正好刺穿你的眼睛;我还有两个巨大的石锤,正好把你砸成碎片。”大山羊说完,向山怪猛扑过去,用犄角刺穿了山怪的眼睛,再用蹄子把山怪踏成一片一片,最后又狠狠地把他踢进河里。山怪就好像一个纸人,眨眼间就被撕了个稀巴烂。

这个情节要是写实地描绘就会成为很血腥的很可怕的场景,作者也懂得这个道理,将山怪砸得好像剪纸一样,并不血腥。激战的场面看很让孩子们过瘾,飞旋如支离破碎纸片似的山怪,用力太猛嘎然塌陷的木桥,被重重砸下而飞溅的溪水,却不见了山怪的身影。

我们再看两个不同版本语言上的特征:

玛西娅·布朗版本中利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嘎啦嘎啦,吱呀吱呀,嘎吱嘎吱,吱吱嘎吱吱嘎,小读者们超级喜欢这些词语,会跟着念,一边念一边笑。

而山羊上桥的声音特别有气氛:

最小的山羊最先走上桥,“吱呀!吱呀!吱呀!”

第二只山羊走上桥,“嘎吱!嘎吱!嘎吱!”

第三只山羊走上桥,“吱——吱——嘎!吱——吱——嘎!吱——吱——嘎!”

如果小朋友有过走小木桥的经历,这么形象的声音,就让他想到谁小,谁大?谁轻,谁重?光靠耳朵听,都已辨分晓。

而杰里的版本也不乏拟声词的出现,大山羊和中山羊上桥的“咚咚咚!”,大山羊激战巨魔的“嘭!”“哗啦!”“咕咚!”大山羊撞击栅栏的“咔擦!”等等。

他们共同特点在拟声词后都采用了感叹号,使语气更加强烈。

在绘本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不仅增添了绘本故事的趣味性,也能够激发正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学龄前幼儿的听觉兴趣,唤起他们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玛西娅·布朗版本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价值来自于“单纯”。单纯的故事线:三只山羊要过桥到山上吃草,却受到桥下山怪的威胁;小山羊过去的时候请山怪吃后面的大山羊;中山羊过去的时候请山怪吃后面最大的山羊;大山羊过去的时候把山怪打败了!“三”这个数字在民间故事中有重要意蕴;也有人说,三只山羊代表了人成长的三个阶段。但不管怎样,它是一个单纯至极的故事,有着不能再精简的语言,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甚至,连三只山羊的名字都一样是“嘎啦嘎啦”。

至此,玛西娅·布朗版本故事结束了,而杰里的版本故事还在继续。

【第12画面】

解析:

怎么巨魔掉进河里,河水都变了颜色吗?大图体量巨大的巨魔在水中溅起巨大的片片蓝色水花,布满了整个画面。

巨魔飞起来的帽子,外呈红色、内为蓝色,鲜明的冷暖色,蓝色倒是跟变蓝的河水很协调。关于巨魔的衣着和装饰,作者在文字中只字未提,只是将这份幽默默默地交给插画去呈现。

大图套小图的结构:一上一下,胜负已定。大山羊看着巨魔沉下激起的漩涡,怎么想的呢?桥面上出现了大山羊的阴影,水面也出现头部和黄色的山羊胡子,是惬意,也是时间的表达。

可水下出现了鱼的身影,在右上角更是出现一个巨大的鱼眼睛,这是前文说的“里面游着鱼——有些个头比山羊还大呢。”的大鱼的再现吗?

【第13画面】

原文:“谁在我的河里稀里哗啦?”“是我!”巨魔尖叫着说。“我要一口吞掉你!”

解析:

画面左下角,被大山羊撞坏的木栅栏漂在水上,这是一个埋伏点。

一条大鱼头占据了一个单页,鱼尾也伏在水面,而巨魔在水中只露出一个小小的头部,谁大谁小,谁强谁弱,不言自明了。最精彩的对峙就要出现了!

大鱼只需要“啊呜”一口,就能把巨魔吞下肚子。要知道这个巨魔可比嘴旁边那些小鱼解饿多了。大鱼大嘴中四圈环形的排列整齐的牙齿已经让巨魔胆战心惊了。

“谁在我的河里稀里哗啦?”这是大鱼的吼声。“谁敢来我的桥上送死啊?”巨魔的吼声更声嘶力竭。“我要一口吞掉你!”这要比巨魔的“我要吃掉你!”口气大多了。

河水比上页更蓝了,特别是巨魔周身的河水更是如此。这是巨魔像章鱼一样发出的自救措施吗?还是作者导演的一场金蝉脱壳之术呢!

在水下匆忙逃命的鱼儿啊!都对巨魔充满了警惕。巨魔身上那么多的鱼头、鱼骨装饰,大家明白这份警惕的原因了吗?

【第14画面】

原文:也许是巨魔的味道太酸了,颜色太绿了,根本就不是美味。

解析:

故事出现了反转,大鱼并没有吃掉巨魔,居然有一个幽默的理由:“也许是巨魔的味道太酸了,颜色太绿了,根本就不是美味。”在水里扑腾的巨魔,抓住桥栅栏作为救命的工具逃生了。

又是大图套小图的结构,小图中抓着“救生圈”的巨魔歪着头看着右下角远去的大鱼的背影,是否有一丝的庆幸呢!连续多画面看到巨魔逃生的场面,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巨魔的狼狈相。

不血腥,不恐怖,对于儿童的用心,这和玛西娅·布朗的版本如出一辙。

“快跑,危险!快跑,危险!快跑,危险!快跑,危险!” 这是哪里的声音呢?这曾经是黑鸟对山羊说的话,也有人对巨魔说了吗?这是黑鸟吗?还是山羊呢?

大家看到大图画面下方水中倒映出的山羊了吗?不是三只,很可能就是一群,此时桥上发生了什么呢?这声音是来自山羊们吗?

我们发现落水逃命的巨魔没有了尾巴,人形的外边加上尾巴才成为巨魔,而没有尾巴的巨魔是否改变属性了呢?

【第15画面】

原文:阳光是那么灿烂,青草是那么茂盛,山羊们美滋滋地吃着青草。可怜的巨魔眼巴巴地看着一群山羊跟着去了对岸的山坡。

解析:

一个大跨页,石桥和走在上面的山羊群成为主角。一桥飞架东西,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阻挡山羊们的吃草之旅了。这个画面变得很明亮,太阳照进河水中。

原来上页是一群山羊兴冲冲地来到了桥上!在水面上的投影。山羊们开心的前呼后拥,还摆着幸福的姿态,有的看着上岸的巨魔也不在害怕,这可是值得庆贺的一天啊!新鲜欲滴的青草马上就能吃到嘴了,山羊们从此再也不用发愁吃草了。

“阳光是那么灿烂,青草是那么茂盛, 山羊们美滋滋地吃着青草。”山羊的目的达到了,整个山羊家族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即使下次巨魔还是用栅栏封住过河的桥,那也是行不通了,毕竟大山羊的厉害他是尝过了啊!

再看好不容易挣扎上岸的巨魔,浑身湿哒哒,还滴着水。即便是危险,巨魔都没忘记捡回自己心爱的小红帽。可是巨魔日夜严防死守的桥,却失守了!还多亏了被撞进河里的那道栅栏。

再体会巨魔和山羊截然不同的心情,他们山羊嘎啦嘎啦三个站在桥头,正在忘情的跳着欢庆的舞蹈迎接大队的山羊过桥呢!而巨魔在对岸是不是有点落魄呢!那只黑鸟此刻有何感想呢!

画面右边的这辆车第三次出现,更加清晰可见,这有何用意吗?

巨魔的尾巴真的没有了啊!这代表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这是玛西娅·布朗的版本最后的结局:

玛西娅·布朗的版本却始终只有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和山怪,这是他们在草地上狂欢的场面。而杰里的版本却是一个山羊家族的食物安全问题,格局提高了,故事更充满了戏剧性。

【版权页】

解析:

正文结束了,故事却延伸到版权页上。我们在这页看见了三只山羊吃着嫩嫩的青草,开心极了,小山羊更是一边吃还一边跳舞呢!

镜头上移,看不到曾经阻隔两岸的石桥、看不到曾经让巨魔作威作福的桥墩下的家、看不到让巨魔胆战心惊的河水,而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轮红日从水面升起,天空暖意十足,巨魔开始在对岸营造自己的新家,但看到草地上尽情享受的山羊还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书后的插画师手记,关于宽容、救赎与和平共处的道理。爱与正义最终可以战胜一切,所谓的邪不压正应该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大师级的作品总是带着深思熟虑的打磨,最后的结局让孩子感到一丝诙谐的幽默,还能够在故事中受到智慧的启发,这便是书的最大价值体现。

平克尼生动的水彩画充满质感,大跨页为读者展示郁郁葱葱的景色,大气的折页让读者感受到沁人心扉的力量,还有艺术气息浓郁的阐释,优美呈现了一个经典又激动人心的故事。而细致入微的视角,让读者忍不住思索,引导读者看到聪明、协作和抗争总能胜过恶霸。

【后环】

解析:

在新的一天,巨魔和他曾经的死对头山羊家族怎样相处呢?在后环衬看到了答案。在粉色朝霞的笼罩下,画面左边,有山羊在和巨魔协作造房子,一线三棵很显眼的大树,岩石峭壁更加斑斓多彩,桥上有一只山羊拉着前面出现的那辆车,走了过来。

三只山羊和巨魔怎么在同一边呢?这不是巨魔跑到山羊们的地盘了吗?

巨魔在构造自己的新家,小山羊给巨魔运石头,大山羊从对岸拉过一车绿草,中山羊在一边接应,黑鸟在一边助威加油,好一派和谐共处的局面。难道他们已经彻底和解了吗?

巨魔还戴着那顶小红帽,但巨魔的项链和耳环都没有了,羽毛外罩也不见了,更重要的尾巴没有了。这是怎样的改邪归正呢!而对面的山羊们多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吃草、游戏和休息。水面上正要冉冉升起的那轮红彤彤、金灿灿的日出。

如前环衬和后环衬不同必相互呼应,绿草地的观察哨,前环衬中坐着巨魔,后环衬中则坐着山羊。巨魔曾坐此傲视一切,山羊今高处环视家园。

现在山羊们把家安在青青草坡上,而对面却成为巨魔的家,但领地不在因一座桥而阻断,山羊乐意把巨魔的车子送回给他,也乐意帮他滚石块、造房子。而不再是水火不容,他们共同享有这片峡谷、河流、绿地、山峦和阳光。

现在回想,硬封底草地中出现带有绳子的鱼头,应该是巨魔的鱼头项链,就算是遗失在这里了。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是在挪威流传了近二百年斗智斗勇、战胜恶魔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到了6次凯迪克奖得主平克尼这里,完全是焕然一新的面貌,更有别与玛西娅的“单纯”的版本。

从绘画技巧上,他挥洒天赋才情,插画大气中又不失细腻考究。细致入微的视角,从中读到生存与阔达的共处,还有作者对大千世界的思虑,意蕴丰富。

从故事的情节上,原来一个极简单的故事,却变为有极丰富内涵的呈现。故事的趣味、情节的丰满、意境的优美、智慧的思想层次,都藏在绘本的精美文图里。杰里·平克尼版本的价值在于结构的扩展性。

从阅读的层次看,玛西娅的版本故事简单、角色单一,更适合3岁左右孩子阅读,而杰里的版本情节反转、人物增加更适合5岁左右的孩子阅读。

【封&底】

解析:

护封的封底和封面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也能找到山羊家族的身影。

为什么巨魔会出现在山羊的后方呢?在大、中、小三只山羊的身后,趴在石缝间的巨魔在瞅啥呢?一只黑漆漆的黑鸟在张大嘴巴,在惊呼什么呢?

这时的山羊骨瘦如柴,还不曾吃到鲜嫩可口的绿草,他们急切盼望着鲜嫩的美食,但又面临着巨魔的侵扰。

这不巨魔深入山羊的腹地,藏在岩石缝隙中,试图偷袭呢!可黑鸟已经发出了讯息,大山羊也警觉了起来,看来一场偷袭失败了。

四、作者信息

杰里·平克尼,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童书插画家之一,6次荣获凯迪克奖,作品分别为《狮子和老鼠》《诺亚方舟》《丑小鸭》《米兰迪和风哥哥》《约翰·亨利》《会说话的蛋》;5次荣获科丽塔·斯科特·金金奖;4次荣获科丽塔·斯科特·金银奖;5次荣获《纽约时报》最佳插画奖;2次荣获插画家协会金质奖章;4次荣获插画家协会银质奖章;2006年荣获插画家协会原创艺术终身成就奖;2016年荣获劳拉·英格斯·怀德大奖;1998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美国候选人;平克尼的绘画连年在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出。

即可进入购买链接,享受秒杀优惠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