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志,知非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东绣眼鸟分布地区有哪些 读方志,知非遗

读方志,知非遗

2023-12-18 2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潮绣(广东潮汕地区的刺绣)合称粤绣,为四大名绣之一[1]35,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粤绣(广绣、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04。

  广绣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唐朝。唐人苏颚在其《杜阳杂编》中就写到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显示出唐代广州地区已有高超的刺绣工艺水平。宋代,朝廷舆服制度促进了纺织与刺绣的发展,广州民间节日活动的兴旺也扩大了对刺绣产品的需求,广绣工艺日臻成熟。明代,广绣发展成民间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品。增城女子陈瑞贞因擅长刺绣,又精通经书,于明洪武初年被选入宫,管理皇宫贵族生活事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任命为司彩(即专管刺绣的女官)。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王室绣庄,使广绣工艺在英国得到传播。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受庞大的出口外销订单刺激,广绣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绣坊、绣庄成行成市[2]504。清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刺绣等工艺。民国初年,广绣行业出现了专业分工,名师辈出[3]8。

图片 1.png

图1 清代白缎地绣花鸟纹画屏(广州博物馆藏)

  广绣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主要针法有“钉、垫、拼、缀、铺”五种,品种按刺绣材料来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有威彩和淡彩两大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3]8。

图片 2.png

图2 广绣作品

  广绣题材广泛,尤其擅长表现岭南风物,如荔枝、红棉、百鸟等;色彩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强[1]35,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更是特色产品。广绣的风格、针法在不同地区之间稍有差异,如顺德广绣产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双面实用绣品,绣品底面不串线、不交叠,其图案色彩、纹理与绣品正面难分轩轾;番禺广绣多为传统题材,分实用刺绣(日用品)和艺术刺绣两种,以绒绣为主[3]9。

图片 3.png

图3 广绣作品

  广绣与同为四大名绣的苏绣、蜀绣、湘绣比较,在整体风格上则表现为布局紧凑饱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迥然有异于其他绣种。在技法上,广绣善“留水路”,具体是指每一个相邻的刺绣面积间,起针和落针之间,会留出0.5毫米左右的等距离,形成镂空的线条,从而在花瓣、鸟羽间留下一条清晰、均齐的“水路”。这样既能使前后层次更突出,也能使绣面上的主体形象更醒目[1]35,也是广绣区分其他三大名绣的显著标志[2]517。

图片 4.png

图4 清代广绣锦鸡补子(文官二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沈从文说:“广绣有一特征,为一般谈刺绣的较少道及,就是它始终不受较前或同时文人画影响,还保留女红传统中不可少的巧手慧心,以细密针线繁复色彩自出心裁来进行创作。”经过千年洗礼的广绣,饱经沧桑、历练成行,风雨变迁后仍能断续传承,其成长历程与岭南文化发展的轨迹紧密相连[]。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刻苦钻研,广绣技艺有了长足发展,千年历史的广绣,是最具广府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

  [2]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广州:方志出版社,2015年.

  [3]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乡村非遗.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年.

  [4]胡大芬,雷动.传统广绣美学.广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

  馆藏图书推荐:

  1.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K296.5(79)/73

  2. 《广东乡村非遗》,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G127.65/56

  3.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G127.65(79)/21

  4. 《传统广绣美学》,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J523.6(65)/2

  5. 《万缕金丝——广州刺绣》,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J523.6(79)/1

  6. 《广绣》,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K296.5/238

  《广东民间工艺精品集》,馆藏地:省方志馆五楼地方文献中心(馆内阅览),索书号:J521.65/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