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清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念好“山海经”拓宽“致富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孙典生 流清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念好“山海经”拓宽“致富路”

流清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念好“山海经”拓宽“致富路”

2024-06-03 01: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流清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青岛市东部,北靠崂山,南面大海。片区覆盖沙子口街道的东麦窑、西麦窑、流清河、南窑、大河东、小河东、砖塔岭、马鞍子8个村庄社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人均山地0.3亩。土地资源极度匮乏,成为制约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该示范片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要,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8万元,成为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地。

  统筹谋划推进

  增强示范引领效应

  流清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是青岛市唯一的紧邻5A级风景名胜区的海滨乡村组团,也是城乡融合度最高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片区8个村庄依山傍海,沿河拥湾。近年来,沙子口街道坚持“筹划、策划、规划”三划联动,深度挖潜土地、文化、旅游等资源,不断强化片区“山海+”IP定位。一是高标准推进片区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任片区建设总指挥,进一步理清责任体系,细化分解任务,协调区街力量,组建20余人的工作专班,高质量推进示范片区建设。二是高水平策划规划。聘请青岛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联手编制片区建设方案、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等,坚持景区、片区、村庄一体化发展,以“山海间·流清湾”为地域品牌,以凉水河和流清湾为脉络构建片区发展骨架,打造田园生态体验区、特色文旅引领区、山海休闲度假区三个功能发展区,构建“滨河拥湾、三区联动”的总体布局,做精东麦窑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示范点等6大示范点,构建起片区发展大环线,全面激发片区活力。三是高效能推进项目落实。三年总投资约3.3亿元,布局30个重点项目,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落实化、落实高效化”的工作推进机制,保障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增收、以增收实现共富。

  夯实基础保障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深化片区建设“一盘棋”思想,结合各村实际,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面貌提档升级。一是以项目为驱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实施厕所革命、市政管线、清洁取暖改造、村庄道路硬化亮化、村庄标识导视系统建设等基础保障工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道路“户户通”通达率、通户道路硬化率、行政村路灯覆盖率均达100%,气代煤、电代煤使用率达到70%,打造生活城市化新乡村。二是以整治为重点,焕颜升级村容村貌。持续深化“微整治、精提升”,做优村庄关键节点打造;坚持城乡环卫公共服务一体化全覆盖,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以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行动为抓手,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组织群众对房前屋后、自家小院、室内环境等进行全面整治,创建“美丽庭院”860余户。三是以民心为导向,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片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超市、快递、网络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建有养老院1处,东麦窑等5个村卫生室已达省级标准,三年内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达“7+X”标准要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村民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示范片区共创建3个省级、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拥有1个中国最美村镇、2个省级景区化村庄。

  集聚要素资源

  释放乡村旅游动能

  整合分散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发展要素有序流动,持续放大片区山海禀赋及文旅资源优势,将乡村旅游多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助推乡村要素增值、功能升级。一是聚焦宅基地盘活,壮大民宿产业。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村庄老旧石头房,发展壮大民宿产业集群,片区共发展民宿260余家,片区民宿、渔家宴带动营业收入4亿余元,带动村民房屋租金年收益1000余万元,周边居民参与民宿保洁服务年增收700万元。二是聚焦龙头带动,助推茶业升级。统筹辖区内六家规模化茶企组成崂山茶产业联盟,流转茶园1400余亩,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周边茶企、茶农加入到茶业联盟中,打造“龙头企业+联盟+基地+茶农”的崂山茶发展新样板,带动3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约5000元。三是聚焦文化赋能,丰富旅游场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举办拉大网等民俗活动,培育鲅鱼节、茶文化节、桂花节等节庆品牌,实现文化活动全季覆盖;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成沙滩公园房车营地、流清湾生态会客厅、流清湾体育公园等休闲场所,不断点亮文旅新地标;推出农民丰收节、乡村休闲体验节、滨海度假季暨民宿节、沙滩啤酒节等特色文旅活动,把深厚的文化积淀全面转化为蓬勃的文旅发展活力。

  强化自我造血

  激发共富内生动力

  深挖乡村特色资源,促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有效模式,不断壮大共富经济规模。一是巧用资源致富。东麦窑村成立麦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村庄党建、乡村振兴等资源,通过开展研学、团建等经营活动,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东麦窑、西麦窑、流清河村联合青岛祥源集团成立流清湾党建产业联盟,以第十海水浴场获批为契机,对沙滩进行管理运营,村集体增收120余万元。二是村企共建带富。流清河村借力数字平台,与专业运营公司合作拓展民宿、渔家宴网络推介运营渠道,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大河东村与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桶装水生产业务,开启村集体经济参与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例,带动集体年增收165万元;小河东村与全球财富公司结对合作,承揽劳务工程100万元,带动集体年增收40万元;三是艺术品牌创富。马鞍子村党支部领办共富公司,成立青岛马鞍子商贸有限公司,深耕细挖乡村文化资源,创新开发崂山文创产品,“马鞍红”文创品牌初具规模,累计签约21位艺术家,成功开发崂山十二景、《绿水青山图》百米长卷等多种文创产品,入选全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作者单位:姜兆,青岛市沙子口街道党工委;孙同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