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龙兴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潍坊抗日著名战役 寿光龙兴寺

寿光龙兴寺

2024-06-16 16: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寿光龙兴寺   寿光龙兴寺是寿光历史上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圣地。原龙兴寺所处之地为今寿光东南部弥河东岸一块高崇之地上,民间称为寿光之“龙头”,史称“寿光甲地”。龙兴寺大殿东南侧原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祠与东方朔墓,墓前有传为东方朔二子的多人合围而不抱的“大白二白”之巨杨。抗日战争爆发后,寿光国民党地方军队十五旅在张景月领导下举行著名的“四五”战役牺牲将士陵园亦设于此(目前龙兴寺和“四五”战役烈士陵园的残碑断柱皆散于地)。   民国《寿光县志·金石志》载“元孟过重修龙兴寺碑”铭曰:龙兴寺“西邻弥水,东望孤山,群峰竞秀,草木丛茂,良田美稷,桑枣成行,乃寿光甲地也。土人张仲并男化义、张宣、张安、张志、张忠、张元盍家以修,香火之传。金□□□年(碑上年份模糊不清,无法辨识,作者注),钦奉圣恩,遂有主僧道政暨僧道宝、道寄辈重立此寺,复立门额,命僧道宝为寺主主之。道宝本县垒村人,亡宋神宗元祐有以文资入仕曾为驾部员外郎王铣者,宝公乃其后也。为人详雅,资性坚忍,有立事之望。自是土木稍加营造焉。初起大殿,作室其旁,以为释子栖息之地。不及三五年,东有厨舍,西建僧堂,北有讲堂,南有三门、护法武安王庙。僧房库厩,无不毕备”。   史籍还记载山东著名文学家、寿光人刘概与龙兴寺的一段因缘。史载刘概“少师种放,笃古好学,天资绝俗,举进士及第”,“庆历(1041-1049)中朝廷以海上巨屿山地震,逾年不止,遣使遗问安抚使,以先生名闻诏命之官,不就”,“青之南有冶源,昔欧冶子铸剑之所,山奇水清,旁无人烟,丛筠古木,气象幽绝,富郑公守青州为筑室泉上,并序以饯之,曰:先生已归隐,山东人物空”,“谓先生虽隐,其道与日月雷霆相震辉,后范文正公(范仲淹)、文潞公(文彦博)皆优礼欲荐之,先生恳祈亦不能强,以成其高,性僻嗜山水,常独挈饭一罂,穷探幽险,无所不至,夜则宿于岩石之下或累日乃返,不畏虎豹蛇虺”,“少时尝寓龙兴寺僧舍之西轩,往往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或独以手拍栏杆咏诗以自适”。史载刘概《寓龙兴寺西轩感怀》诗:“昔年曾作潇湘客,憔悴东秦归未得。西轩忽见好溪山,如何尚有楚梦忆。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正因为龙兴寺旧址有着这样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立寺(476年)至1968年寺院大殿被毁(一侧的东方朔庙亦同时被毁),一直是寿光的文化重地,金、元、清时期都进行过大规模整修,民国期间为东方庄正始乡立高小学校址。寺的东南侧有东方朔祠(俗称朔爷庙),庙西为东方朔墓。清康熙年间县令刘有成还为重修东方朔祠而作《撰东方先生墓碑》,讲了邑中魏姓绅士梦有二童子求助,他去见童子却发现有人盗伐“大白二白”树,遂将两树买下的故事,讲出了朔爷的神明及百姓对他的爱戴。

元孟过重修龙兴寺碑

残存的龙兴寺建筑构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