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艺‖王国仲:对偶思维与对联创作浅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对偶的对联分别有哪些 联艺‖王国仲:对偶思维与对联创作浅论

联艺‖王国仲:对偶思维与对联创作浅论

2023-07-17 2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偶与对联的有机契合,熔铸了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内质和表现形式。对联作为独立文体,它以别有风味的意境给人以美感。它以并置、对比的分层形式表达联对关系,表达完整意义,采用对偶思维,把握对比离合之度,引发模拟、类比、联想,表述情、志、义、理。它形制小,但指向性强,以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透出作者的机敏、迅捷、智慧,切合具体情事。它以对偶为主要特征的格律作为统一的艺术表达形式,以整饬而又灵便的构章手段,以同义句式表达差异,进而扩大了对联的信息和思想容量。对联具有意境之美(意象之美),调合之美(均衡之美),熔铸之美(凝聚之美),切合之美,格律之美,概括为美、精、切、趣、律、谐、巧、格(修辞)、采(文采),而所有这些,都和对偶相关联,对联之美,重在对偶之美;对联之精,贵在对偶之精。

二、对偶思维是对联创作的骨干思维方式

对联的构思创作是一个发现和表现生活联意美的过程。发现和表现生活的联意美,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思维规律,对偶思维便是这种独特的思维规律的一个突出点。

对偶思维,我的理解是:运用对偶的相称性引发联想,进而形成“意象”,它的特点是通过“分而为二”、“类比而思”求得“相称均衡”。对偶思维,更多地带有对称思维、联想思维、模拟思维、对比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诸多特征。在对联创作中,对偶贯穿着构思的全过程。在有了创作的冲动之后,对联作者便进入构思阶段,开始提炼素材,选择角度,组织材料,刻画形象,表现主题诸环节的运作,这期间,对偶思维就一直指导着这个深化生活认识的过程和艺术表现的酝酿过程,指导着对联孕育过程。

对偶思维,是从古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生两仪”,认为世界这个大宇宙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离卦》中包含着对偶、对称、对比等对立因素可以引起美感的思想,“离者丽也”(离者,《易卦》、《易经》内容)。孔子善于运用“叩其两端”的方法进而折中圣道,主张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已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在对偶思维问题上的观念发端。对偶形式在古代诗文上的运用,对偶修辞格在古代的形成,都反映了对偶思维的成果。以至古人说:夫为文章诗赋,皆须属对,不得有跛眇者。有人还考察,大凡古来的名言佳句,必是骈偶的,“自古文章珍偶丽”(樊增祥语)。阮元说:“骈偶是天赋予中国文字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方才有许多美文。”刘勰把对偶称为俪辞,他使用骈文形式写作了《文心雕龙》,里面专设一章来讲对偶。他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文心雕龙·丽辞》)。对联作为对偶思维艺术,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陈寅恪语)的一种体裁,不仅可以加深对联思想内容的表达,而且增强了对联文学作品的形式美,给对联带来独有的艺术特色。

对偶思维对于对联创作的意义和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反映了重视经验、重视实际效用的特点。张岱年、姜广辉在《中国文化传统简论》中指出:“从哲学方面说,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常常表现了辩证思维特征”,“中国人不注重形式逻辑的方法,而注重辩证逻辑的方法,这与中国人重视经验、重视实际效用的特点有关。这种思维方法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对联是一种实用文体,是一种雅俗共赏在民间大众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可悼可挽,可贺可赠、可箴可铭、可读可赏、可书可刻、可挂可贴等实际功用。而对偶是可以让人感觉到它有着让人体验实体或者经验的完整意义”的表达潜势的结构,对偶思维恰可应用于对联创作。第二,强调直觉、顿悟——灵感对于对联创作的作用。重视直觉体悟,也是我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对联创作有一定的现场性和即兴性。而这又和它的指向性有关。它要求切合具体情势,把具体的特定的景、物、事传神如话地凝结在对联之中,使之灵境生辉,意境深远。一般说来,一副好的对联不得挪作它处它用。对偶思维带有直觉的特性。“直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深层心理结构的表现。它在迅捷的顿悟中含有深刻的辩证内容。”(皇甫修文:《美学与艺术构思》)。直觉、顿悟、灵感在对联创作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三,具有联想的哲学表达潜势。对联创作需要联想,而对偶思维正具有联想的哲学功能。对偶具有依据言谈者的经验整合的、可以激活听、读者相关想象的表达潜势。对偶总是运用极为精炼的语言来构成广阔的供读者的想象驰骋的空间。范文澜先生在《文心雕龙注》中对对偶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分析,认为骈俪之辞的产生,是出于人们在从事写作时自然的联想,指出对偶具有联想意义,联想属思维之需要,借取类以加深记忆,亦与联想有关。“用骈体组成的语句,容易引起联想与美感。”(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创作对联,往往多边思索,触发种种联想,比如并列类比触发联想,连贯并列引起深思,利用并置或对比,产生特定感受,比如类同感、接近感、发展感。联家感物的思维特征,是艺术想象力沿着事物以“类”相通的渠道而展开。按照事物“类聚群分”“以类相通”的渠道而去“推类而求”、“聚类而求”、“触类而推”、“类此而思”进而完成对联创作过程,以达到表达睿智、人生情怀、思想境界的创作目的。第四,表达艺术辩证法的思维强势。对偶由于本身就具有“对立”或“相对”的外观与内涵,它的表述具有“对立统一”、“相对立而转化”之类的辩证法思维要素。上下联是“相对为文”的固定表达式,它有助于表现内容,使内容与形式统一,即“理圆事密,联壁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做到“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在上、下联中,联家常用一实一虚的艺术手法,它和对偶思维密切相关。对联创作,还大量使用修辞格,有人说,几乎所有汉语修辞方法都可用在对联上。对偶以及和对偶相近似的对照、映衬、排比,就是运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道理来形成上下联,有利于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对联作品形式上协调匀称,内容上凝炼、集中、缜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内涵的丰富与优美。

总的来说对偶连接并贯通了哲学、美学和文学,从而赋予对联以更大的艺术空间;对偶联起了古代和当代对联艺术,丰富活跃了对联文化;对偶将创作主体——人和反映对象——客观世界、语言表达式统一连接起来,进而将对联作者——创作对象——作品也统一连接起来;对联创作需要艺术、文学、联对技术的融合,如果将创作对联视为交际——汉语修辞表达方式的话,需要正确使用语言,认清反映对象,摆正自我位置,适应语境,确定前提,把握视点。

三、活跃对偶思维对推动当代对联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对联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复苏并长足进步。和国学及诗词赋的复兴一样,对联创作正逐渐走向繁荣。应该说,当今的对偶思维和对联创作和古代相比,其各种因素发生了嬗变,但对偶思维对对联创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变,活跃对偶思维对对联创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活跃对偶思维,对于对联的构思和出新,提高对联的文学艺术含量和审美程度具有很大关联度;对于破解对联创作中的“意境难、相称难、切合难”的难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创作时代感强、具有独特生命力的佳联,使对联更具有可赏性、实用性、亲和性方面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对联创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对联在反映生活、抒发情志、阐明事理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当前,在关于活跃对偶思维促进对联创作关系方面,存在一些模糊的、偏差性的认识。例如,有的认为对偶思维讲的仅仅是对联形式,和内容无关。实际上骈俪之辞在意义上、语句结构以及词性上都是对称的,如果只是语句结构、词性上的对称,人们并不能体会到它的内容意义和平衡对称之美,骈辞如此,更不用说对联了。“其实,我们区分内容和形式,就是抽象出同一事物看法的两个方面”(《美学与艺术总论》)。对偶思维对对联创作,是整体指导性的,贯穿于整个对联创作过程。具体说来,创作对联,就是运用对偶思维方式,通过形象、意境,把生活内容和格律形式密切结合起来,融汇起来,形成作品。再如,认为对偶思维对对联创作过于拘束,因此造成创作上的偏向。有的把对联做成标语口号式,一味突出说教内容,堆砌大词,觉得这样才有分量,实际恰恰是直、白、浅、露;有的偏重于平仄、对仗,拼凑硬对,结果上下联词意、语意重复(合掌)和罗嗦(辞费),内容空洞,意义重复。曾有人指出过分追求对偶,致使行文纡余屈折,妨碍文脉的贯通,造成文气靡弱、文义朦胧、文脉散漫的弊端。

针对当前对联创作上存在的问题,活跃对偶思维深化对联创作要突出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雅俗互补并存,情志并用,寓理蕴意。我认为对联不能专意于抒情。对联最好入文入史,含趣亦庄亦谐。一味用来抒情,容易流于花哨、飘浮。没有内容上的厚重和意境上的深远含蕴难有精品力作。二是寓意于言,信息丰富,以求得尺幅千里的效果。防止草率成章,作品过于单薄,一览无余,缺少联味,必须使对联具有文学意味、艺术品味、审美趣味。三是把握随时敏捷和反常合道的创作要求,努力做到灵动活泼的构章,紧凑匀称的行文,摇曳多姿的辞采风格。这里的“道”包含格律,大致分成对仗律、平仄律、形制律、辞格律、书写律、特殊律。应遵从这些律,在律的约束规范下创作。律是基本要求,实际上难在运用格律求得“正反合”,求得辩证艺术,求得完整、严谨、和谐、自然的对联创作美。将上下联做得对偶精切、辞意均敌,这里面就有不少讲究。例如横向延展,各分句大小、奇偶,上下联逻辑、语法关系,马蹄韵、句脚声韵摆布等等,都须认真去做。有人讲,上联强下联弱,为劣;上下联强弱相当,最妥,但难以做到;上联弱下联强,一般容易达到。这有一定道理,是专门从语气轻重角度来考量对联是否均衡相称的。我在分析上下联关系时,曾做过如下分析:可将上下联适当分工,如上景下情,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上正下反或上反下正,上轻下重,上问下答,上否下肯或上肯下否,以此形成映衬、联属、承接、对举、骈列诸种关系,这样即可结构清晰合理,突出联意,避免合掌,扩大容量。对联有春联、贺联、挽联等诸多品类,不同品类的对联创作还有一些不同的具体形制和要求,这也是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依我看,对联就是典型的修辞艺术。有人说,每副对联至少使用了两种修辞方法。反常合道而出新是离不开修辞的。一些联显得平庸少采,常常和不善于运用修辞相关。我们读郑板桥、曾国藩、郭沫若等大师的联作,无不为其讲求技巧、倾于修辞而赞叹不已。修辞是从思维中抽象出来的。修辞不足,反映的是思维方面的不足。

对偶思维与对联创作,是我近来侧重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写作本文过程中,自感该题重大,关涉对联的创作、欣赏、评论、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但限于认识局限,对诸如对偶思维的哲学意义,古往今来对偶思维的变化,二者的内在联系等问题的认识尚待深化。文内一些观点、提法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