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于金国,却为何一生以恢复南宋中原为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高宗画像是谁画的 辛弃疾生于金国,却为何一生以恢复南宋中原为志?

辛弃疾生于金国,却为何一生以恢复南宋中原为志?

2024-06-02 0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辛赞和儿子文郁身处金国,内心却每时每刻都希望宋军收复中原。辛赞常常领着儿孙,登高望远,指点山河,作起义抗金的打算。辛弃疾十多岁时,两次以应科举考试为名,北上燕山(今北京),考察地理形势。他之所以成为一个抗金志士,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弃疾二十二岁,他乘金完颜亮南侵的时机,聚众二千,参加了济南人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斗争。当时中原反金武装蜂起,耿京结合李铁枪等六人起义,从几十人、一百多人发展到几十万。其时辛赞已死,弃疾毅然起兵,并且投到耿京部下。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一个世家子弟,从谈兵发展到起兵,从与土大夫交往到在江湖上粗豪汉子中生活,这是同自己的过去决裂。辛弃疾胜利地实现了这转变。当然,他不是毫无准备的,从他下一步的活动看,他显然学过武艺,也显然结识过一些豪客。

辛弃疾斩义端,弃疾威望大涨

耿京自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唐朝的天平军以郓州为治所,辖地在山东,耿京用的就是这个唐朝的官名。辛弃疾是他的军队中的头号知识分子,耿京便请他担任掌书记(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中原反金义军是自己打天下呢?还是归附宋朝替赵家皇帝恢复事业效劳呢?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辛弃疾是世家子弟,当然主张走归宋的道路。他劝耿京决策归宋,耿京很赞同他的意见。

▲抗金起义

这时军中发生了一件事变,结果是提高了辛弃疾在军的威望。有一个义端和尚,本来是弃疾的朋友,欢喜议论兵事。弃疾参加义军后,听说义端也聚众一千多人,自成一军。弃疾前去劝他归附耿京。义端听他的劝告,参加了京军,但是过了不久,又在夜里潜逃。耿京大怒,要杀弃疾。弃疾请求给他三天期限,追捕异端,逾期而不获甘当死罪。耿京很爽快地同意了。

到哪里去捉义端呢?辛弃疾估计这个和尚一定是去投奔当地金军主将,把耿京军中的情况做见面礼的。果然,义端的行动不出辛弃疾所料,他逃跑的路线也恰如辛弃疾的估计。辛弃疾飞骑赶上,抓住叛徒,斩首回报。耿京对他的胆识武艺,十分钦佩,全军将士无不敬服。义端显然是辛弃疾平素结识的江湖豪客。义端被弃疾追上时,说了几句故弄玄虚的话,“我识得足下真相,是青兕转世,力能杀人,请您饶我一命!”这明显是义端知道自己的武艺不如弃疾,不敢力敌。

▲和尚义端 画像

耿京诸军都提领贾瑞南下,向朝延报告起义抗金情况。贾瑞怕见了朝廷大官,不会说话,要求一位文人同去。耿京就派了辛弃疾。他们一行十一个人,先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和宋朝地方官取得联系。其时,南金军已自动撤退,宋军并不追击,形势已经缓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十八日,贾瑞、辛弃疾等到达建康。第二天,就受高宗召见。我们可以想见,辛弃疾的心情异常激动,多少年来一直想望的大宋皇帝,出现在面前了,他必然会利用完颜亮已死、金军厌战自退的大好形势,恢复中原,满足中原父老的愿望的吧!

他怎么会知道,这个皇帝尽管从临安进驻建康,却料定“此事终归于和”,而且不想以较好的条件实现和平,仍打着“以小事大,朕所不耻”的主意。假使辛弃疾看得出这点,他一定会既失望,又愤怒。他自然会看出这点的,不过这是后来的事情。

▲宋高宗 画像

宋高宗任命耿京做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做右承务,天平节度掌书记,贾瑞等也都授了官职。一行人随即奉命还报耿京。二月,他们北上到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得到北方传来的坏消息,耿京已被将张安所杀。原来金世宗即位之后,宣布“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的命令,用来瓦解中原起义军。义军绝大多数是为完颜亮的兵役、劳役所迫,群起反抗。完颜亮既死金朝新政府改用怀柔政策,很多人就想回家了。宋朝又不想恢复中原,议和使人已经仆仆道途,抗金义军很感失望。一部分投机分子转而投向金朝,谋取一官半职,张安国就是这等样人。他贪金朝的重赏,竟把耿京的脑袋作了见面礼。

辛弃疾突袭军营抓捕张安国

怎么办?辛弃疾不肯就此罢体,下定决心,深入重地,把张安国抓来。宋朝的京东招讨使李宝出身北方义军,做过岳飞的部将。他很支持辛弃疾,派手下的统制官王世隆帮助他进行突袭。辛弃疾和王世隆等带了一小队人马,一共五十骑,闪电般的冲进张安国的军营。张安国虽有五万人马,但是毫无戒备,他本人正在宴请金军将领喝得兴高采烈。辛弃疾带着部下,到宴会厅上,把这个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张安国,抓起来捆上,拖了就走。辛弃疾飞身上马,把捆得像粽子般的叛徒挟在马上,带着全队人马,又是闪电般的疾驰而去。金军将领先是吓呆了,又是坐着吃喝,手里没有武器,怎敢动弹。等辛弃疾的突击队走了,他们惊魂方定,站起来发号施令,集合队伍,出发追击,突击队早已走得远了。

▲张安国 画像

辛弃疾疾驰南下,日夜不停,过了河,才用正常速度前进。他把叛徒交给朝廷,明正典刑。辛弃疾的名声从此大振,朝廷任命他做江阴签判。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就在这一年,高宗传位给嗣子赵昚。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的和议金朝有所让步,可见金朝也有困难,不比从前可以一味仗勢凌人。宋朝许多有识之土都反对议和,归期不久的辛弃疾自然更加气愤。乾道元年(1165年),“隆兴和议”正式成立后,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分析金国内部各种矛盾,主张坚持恢复中原的政策。芹是蔬菜,古人把提建议叫做“献芹”,是表示谦逊的意思。孝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很可能根本没有好好看过。

乾道六年(1170年),辛弃疾从建康通判调到临安,做司农寺主簿。当时,曾在采石击退金军的虞允文做宰相,辛弃疾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有作为的人,又写了《九议》献给虞允文。这九篇文章讲的当然是恢复大计,内容却不同了。当时和局已经维持了多年,宋朝实力有限,贸然开战并不是上策,所以《九议》的宗旨在于备战,要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养成实力,然后乘敌国有衅可乘的时候,一挙收复中原。刚逾而立之年的辛弃疾显然比过去成熟了他对南宋内部的弱点也了解得比较深了。

▲虞允文 画像

虞允文有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呢?宋朝内部的弱点都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任何人执政,要在短期内叫它大有起色,实在是不可能的。虞允文做宰相不过三年就出去做四川宣抚使了。他即使赞赏辛弃疾的意见,愿意照他的话办,也实现不了多少的。

弃疾当作父母官,八字便解江西闹饥荒

以后,辛弃疾做过知滁州、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知江陵府、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等职。他是个千练的地方官,在江西做安抚使时,到碰到饥荒,他出一张榜文,只有八个字,叫做“劫禾者折,闭粜者配”(抢粮的要杀,拒不出售粮食的充军发配)。前四个字制止混乱状态,后四个字保证粮食供应。

另外,他把公家所有现钱银器,交给社会上有才干的人土,责成他们到外地收购粮食,限期回江西发卖。不久,米船陆续到达,粮价自然下跌,饥荒便趋于缓和了。但是这样一个有才干的人物,却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十二月被人弹劾落职。从此,他在江西上饶带湖新造的住宅里闲居。他把自已的屋子叫“稼轩”,自称稼轩居士。稼是耕田的意思,辛弃疾自称稼轩,实际上是对朝廷不满,表示与官场告别的意思。这年,他是四十二岁的中年人

▲稼轩居

辛弃疾在带湖一住十年。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被朝廷起用,做福建提点刑狱。不久,又任福建安抚使。两年后,又被人弹劾罢官,回到上饶。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搬到江西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下的新居。这时他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

他不想再出山了。但是韩侂胄当国,想立一番大功名,起用主张恢复的人士。宁宗嘉泰三年(1208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渐东安抚使。第二年,又调任知镇江府。

稼轩老了,雄心仍在,金国必乱必亡的情况,他了解得很深。他出了山,便派人到北方侦察金国内情。北方好些城市都是稼轩旧游之地,山川官衙的位置,他都有数。侦察人员如果没有真的到达目的地,回来混说一气,一盘问,就要显出原形,所以他得到的情报,都很可靠。

▲韩侂胄 画像

他又深知宋朝现有的军队,战斗力很差,非在沿河一带招募士丁不可。他的意见,显然与韩侂胄匆匆出兵的主张不合。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他罢官回到铅山。第二年,开禧北伐失败,老人的心里很难过。朝廷几次下令起用,他都辞而不就。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日,在铅山去世,这时正在朝廷杀韩侂胄向金求和的前夜。

结语

辛稼轩南归四十多年,做官和闲居的时间大致各占一半,闲居当然不是他的本意,那些官职又何尝是他要做的,他希望的是收复中原,他念念不忘的是青年时起兵抗金的壮举。所以晚年在《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一开头说“壮岁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何等慷慨;而结尾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又是何等感。这首词正是稼轩平生心事的写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