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宏村作文抒情 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

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

2024-01-28 05: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www.jxscct.com--材料报告】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以下是查查通作文网分享的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

  摘   要:宏村坐落在安徽黟县县城东北角,以其典雅秀美的景色和古朴精妙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历史悠久,数百栋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宗族祠堂、书院、牌坊、砖石雕刻等建筑设计精美,内涵丰富,为世间罕见。宏村的民风民俗和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成为后世无价的文化瑰宝,因此针对宏村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开发方案是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宏村;徽派建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宏村坐落在安徽黟县县城东北角,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以其典雅秀美的景色和古朴精妙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历史悠久,数百栋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宗族祠堂、书院、牌坊、砖石雕刻等建筑设计精美,内涵丰富,为世间罕见。同时,宏村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成为后世无价的文化瑰宝,因此针对宏村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开发方案是一项重要任务。

  一、安徽宏村介绍

  南宋时期,宏村是汪姓聚居之地,坐落在五岳之首的黄山脚下,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可谓一绝。天水氤氲,云蒸霞蔚,山水间宏村的徽派古建筑群如点点水墨零星点缀于画卷之中。

  宏村的古建筑群规划被称为近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全村依水而建,村落设计为“牛”之身型,有村头“牛角”古树、村中“牛胃”人工湖等奇特的景观。别出心裁的科学设计,为村民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在房屋间隔密集的宏村村落中,这种水系无疑成为消防安全的保障。同时清泉水调节了气温,给村民营造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宏村古建筑保存十分完好。“中国民间故宫”承志堂雕梁画栋,富丽豪华,设计可谓是皖南一带豪宅之典范;宏村南湖前亭台楼阁倒影水中,与山影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风韵;敬修堂、叙仁堂朴实端庄,古色古香;汪家宗祠肃穆典雅,令人敬畏。民居墙头的藤蔓绕墙而上,庭中百年牡丹依旧傲然挺立,村口如牛角般的参天古木默默伫立,仿佛一步一景,一停一画,宏村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韵味十足。

  除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精妙绝伦的徽派建筑,宏村的民俗活动也别有趣味。从清朝时期开始,宏村人民就把赛鸟作为一项传统的春节民俗活动。自解放到现在,宏村已经举办了二十多届赛鸟活动。在活动中雄性画眉会比赛歌声,人们以气势和“武”来判断最后谁是胜者。此类活动给村民的生活亦带来无穷的乐趣。

  二、宏村的传统历史文化

  宏村特色徽派建筑的深厚内涵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便是建筑布局设计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根据当地传说,在汪家祖先的遗梦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泽子孙的保证。因此家族的女头领胡氏依据对祖先遗梦的解读,把新建的村庄规划为一个牛形村落:凿清泉为池塘,引溪水为补充,扩建为村内奇观“月沼”,以其为“牛胃”;通过第二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的“牛肠”环绕家家户户,最终全部汇聚到南湖。

  宏村村口的两棵400年高龄的古树,一棵为雄伟的红杨,一棵是挺拔的白果,如同两个巨人般戍守村口,也成为宏村的标识之一。村里人嫁娶,花轿要绕红杨三圈,老人辞世要绕白果三圈,称可以百年好合,吉祥如意。

  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誉,巍峨耸立的中门上雕刻着“百子闹元宵图”,即元宵佳节百子闹花灯的热闹景致,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古代传统期望“多子多福”,在徽派建筑中随处可见此类传统观念。前厅横梁上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官员们在赴宴前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表现了宅主人对官场的向往之心。在“宴官图”两边的额枋上又雕有“元宝”与“金钩钓鱼”图,寓意着年年有余,福贵荣华。

  作为明清时期宏村民居的集大成者,敬德堂生动地展示了古老宏村人家日常的生活环境与人生意趣。顾名思义,“敬德”反映的是主人对后代敬人爱人、保持良好德行的美好寄望。纵观敬德堂之布置,门庭多雕刻花鸟人物形象,寄寓佳愿。如“喜鹊登梅”图,有“喜上眉梢”的愿景,而“东鹿西马”则是有“福禄双全”、“飞黄腾达”之意。屋内门板上刻有五个为一组的蝙蝠,有“五福临门”之意。东西厢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厢房上镂空雕刻着铜钱图案,是希望后代能够多财多福。

  虽然徽商以商贾业发家,但对于教育方面,商人们从不吝啬投资。宏村的南湖书院便是村内孩童学习之所,书院由志道堂、启蒙阁、文昌阁、望湖楼、会文和祗园构成,书院选址为风景最秀美的南湖旁,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外有青山碧水,院内松柏耸立,生机盎然。书院文昌阁孔子牌位前的先圣格言“祖宗遗训抵万金”正道出了宏村人民对历史传统的敬畏之情。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安徽宏村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宏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树一帜的建筑特色亦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然而随着宏村的曝光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宏村景区,对景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威胁。

  据调查,宏村古村落生态环境系统尤其是古水系面临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上游水土严重流失,水资源面临不足。由于生态植被系统被破坏,多雨季节山泥滑落导致砂石淤积河道,造成部分水系枯涸。

  第二,水圳水质量不合格,污染严重。宏村高峰期日接待量高达3400余人次,大量游客生活用水、旅行垃圾等的污染对水圳水质影响巨大。

  第三,人工水圳建造年代久远,亟需进行整体修葺。作为先民的智慧成果,宏村人工水圳建造至今已几百年之久,年代久远造成的自然破坏与当今游客如云造成的人为损坏都对水圳有着不可挽回的破坏。

  水圳的水质恶化和水体破坏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宏村的观赏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将宏村古建筑及古水系进行原貌修复,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作为徽派建筑代表的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历经风雨沧桑,急需相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如今的宏村商业气息愈加浓厚,古村落本身已没有了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商业利益驱动下居民区变成了民宿客栈,古村落变成商业的背景,这虽不与历史文化保护背道而驰,但也没有体现保护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造成了“千村一面”的尴尬景象。更有甚者,人们将古家具等从文物贩子手中收购倒卖,对古文物造成不可磨灭的毁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政府对与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还没有完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方面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政府主管部门应履行相应的法律职责,开发商的认知和当地村民的文化意识也应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现代社会与以前相比,传播能力和方法是有空前提高的,因此发挥宣传与舆论的作用,增强各层次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引导村民和开发商珍惜这一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积极地加入保护队伍中来,将传统文化以文化遗产这一形式不断传承下去,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文化遗产,是社会各界都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

  美麗鄉村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党的十八大關於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宏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鄉鎮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建築景觀、群落保護較為完整,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美倫美奐的山水田園,為世人留下了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樣板。尤其是其通過發展保護開發古民居带動鄉村旅游和傳承中華文化,带動村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驗,非常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眼帘中的宏村印象

  去年,筆者带著就如何保護開發古村落和文化這一課題對宏村進行了社會調查。進入宏村,給人第一感覺就是靈秀,動靜相宜、空靈蘊藉,宛如仙境。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中國奧組委向全世界推介的8大名片之一。

  地理位置優越。隸屬於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地理坐標是:東經117°38′,北緯30°11′,位於黃山西南麓,黟城之北,全村面積4.1平方公里,村落面積19.11公頃,整個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地勢高爽,可擋北面來風,既無山洪暴發沖擊之危機,又有仰視山色泉聲之樂。

  氣候溫暖宜人,旅游資源豐富。全村有耕地面積768畝,13個村民組,437戶,1368人。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全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是皖南古民居之最。獨特的牛形村落原型、舉世無雙的人工古水系、精良的建築藝術和美倫美奐的山水田園,構成了皖南古村落特有的景觀風貌,素有“中國畫里鄉村”之美譽。

  宏村文化絕世精湛

  漫步在宏村之中,撲面而來的是雕刻細膩的古建築群落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使人陶醉,流連忘返。留存千年的歷史。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為防火灌田,宏村祖先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而後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處處彰顯悠久的歷史和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別具一格的建築。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南湖書院位於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興建的六座私塾,稱“倚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合並重建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

  世人精湛的藝術。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可謂“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

  宏村保護的啟思

  近年來,標准化在提升鄉村城鎮化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也带來了城鎮和鄉村“千城一面”同質化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鄉村、鄉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宏村通過旅游方式對傳統村落和文化在繼承中弘揚,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其啟思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突出民俗文化這個靈魂。宏村屹立在世上千年不倒,百世流芳,其原因也是最大的價值就是文化。這種文化鐫刻在宏村古老民居的每一個地方,包括建築風格、用材、雕飾,更包括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的規劃、建造。在近30多年的開發保護中,宏村對古人留下的這種文化遺產較好地把握了兩點:一是像愛護生命一樣地呵護。他們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對各種古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使之得以光大弘揚;二是大力宣傳推介。當地政府利用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推介宏村文化,特別是通過發展旅游讓村民形成生態和環保意識。

  (二)抓住農民增收這個根本。據村民講:本世紀初,宏村旅游業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但發生著的一件件怪事卻讓當地政府陷入了沉思:在旅游旺季,村民公然用馬車阻攔游客,甚至用牛馬糞塗牆,驅趕游客;古民居沒人維修,搖搖欲墜;游客花30元買門票,卻只能參觀兩個民居。不僅如此,736名村民還把該村所在的黟縣縣政府告上法庭,聲稱縣政府侵犯了他們的財產權。痛定思痛,當地政府深刻認識到:在通過發展旅游對古老民居進行保護開發不能把農民摒棄在外,而應該把作為保護開發工作的主體。對此,當地政府從解決旅游資源產權和經營權矛盾入手,並與北京一家公司合作開發宏村古村落旅游,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方式,啟動了實質性的古村落保護和整治行動,老房子得以修葺,古村落得以保護,旅游的興起,農民的腰包日漸鼓起來。

  據資料,目前宏村景區村民收入的70%左右來自於旅游業。交談了解,10年來,村民人均收入增長了5倍。

  (三)強化現代經營這個方法。宏村的旅游開發利用則經歷了三個時段,先是行政型企業運營;之後交付鎮里經營。但由於產權和經營權的關系沒有解決理清,各種矛盾糾紛一直不斷,嚴重影響了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保護開發。2000年左右,他們將產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采用轉移經營權方式,引入北京中坤集團的“黃山京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宏村古村落進行旅游開發利用。旅游發展公司按照現代理念在保護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大前提下,對景區開發經營,提高了服務水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得到提升。

  (四)貫穿“保”“開”融合這根紅線。一是把保護工作當作頭等大事。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游客巨增,在巨大商機和現實利益驅動下,村民紛紛改造老房子建旅館、開餐廳,或打通沿街牆體開店擺攤,古民居保護面臨新難題,。對此,當地政府先後編制了宏村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等一系列規劃,劃定核心保護區、建築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范圍,嚴禁在古村落內新建住宅和附屬物。先後處理違章建築50多戶,拆除違章攤點1350多平方米。二是推動保護工作制度化。成立民間保護協會,制訂村規民約,與農戶簽訂保護協議:凡存在破壞古民居行為的農戶,一律不發放年度旅游基金;對違法違章建設,一經發現立即拆除。三是對保護工作舍得投入。宏村規定:每年的門票收入中有33%要返還給當地政府與村民,用於古村落和古民居保護。隨著村民古村落保護意識的增強,宏村正實現從被動保護到主動保護、從單一保護到全面保護、從靜態保護向“活態”整體性保護轉變。

  宏村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传统宏村保护开发

  西递、宏村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以来,黟县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依法对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实行系统性、规范化的保护管理,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古村落保护管理要求、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双赢模式。日前,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对西递、宏村实地考察后,再次对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内完整地保存了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众多古村落,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古建筑成为展示徽文化的“活化石”。特别是西递、宏村,作为徽文化和徽商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传统特色的古村落,由于保持了真实完整的乡村原始风貌,并因其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水系广泛结合的独特历史遗存,于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成功后,黟县积极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机制,及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领导组,综合协调、指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西递、宏村专门建立了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及民间保护协会,强化了保护工作的日常监管监控。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的形成,使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该县对参与两村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每年都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文物局举办的各种形式的遗产管理培训班、短训班、研讨会等,并与其他各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在编制具体保护项目时,主动联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与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学习、交流、咨询等活动,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本地化的专业管理队伍。同时狠抓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使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依法加大整治工作力度,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由于古民居是砖木结构,维修技术要求高,其维修成本远远超过同面积砖混和框架结构的现代住宅,加大了古民居修缮压力。为此,黟县大胆创新保护管理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着力实施保护管理项目。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460万元、省专项保护资金1338万元,另一方面县里每年从旅游企业门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护资金,加上县、镇、村三级投入和个人自筹11410万元,几年来,共筹措资金16378万元,投入遗产保护。该县还成立了安徽省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保护基金会。首次建立了文物建筑认领保护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共同参与抢救古民居资源。对于部分濒临倒塌、个人私有且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尝试通过市场运作募集社会资金,实行易主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旷古斋等一批古民居现已投入保护资金1500余万元。该县大力争取和实施保护管理项目,近年来,共整治改造建筑152处,拆除无法改造的新建筑12处,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了古建筑83幢。为全面提升全民参与保护管理意识,该县千方百计加大保护管理法规宣传力度。印发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皖南古村落保护条例》等宣传手册,并通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魅力名镇、4A景区等各类荣誉,通过举办国际山地车节、中国黟县摄影节、中国乡村旅游节、中国遗产日宣传等重大节庆活动,广泛宣传,增强人们对西递、宏村遗产地的热爱和自豪感,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2002年6月18日,西递村全体村民在村老年人协会的倡议下,男女老少自发组织起来,在村前的牌坊下集会,以“宣誓和签名”的方式向社会承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并集体联名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发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自觉保护古村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好愿望。该县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与古民居使用人或所有人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西递、宏村还分别制订了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如何合理利用历史遗存,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是黟县积极探索的又一个重要课题。该县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合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促进了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大力研发生产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等各种旅游商品。目前,全县拥有重点骨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家,有500多户个体私营业主直接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年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不断开发适应各种旅游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产品。比如,旷古斋、大夫第、百可园、“宰相食府”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徽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效保护了濒临倒塌、且个人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又丰富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推进黟县乡村旅游大景区的规划与建设。该县正在研究制定全县乡村旅游规划,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推进其它古村落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高品位建设的目标,切实解决西递、宏村的游客量超负荷问题。同时,引导农民通过出租房屋、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等方式,主动参与旅游配套服务,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村民自觉参与保护管理的积极性,构建保护与利用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为西递、宏村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以来,知名度、美誉度的持续提升,使慕名而来的游客每年按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遗产地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促进了当地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西递、宏村共接待游客近110万人次,西递景区农民收入75%以上来自于旅游业,宏村景区农民收入67%来自于旅游业。2006年,全县旅游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21%,为地方税收贡献33%。今年1—3月,西递、宏村旅游总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71%和16.62%,门票直接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17%和25.76%。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9404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