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叫姬昌,次子周武王叫姬发,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姬发的哥哥为什么叫伯邑考 周文王叫姬昌,次子周武王叫姬发,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

周文王叫姬昌,次子周武王叫姬发,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

2024-03-13 2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到周文王姬昌,以及他的儿子伯邑考和姬发,我们都会想起那一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特别是武王伐纣,更是家喻户晓。另外,姬昌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特别是被商纣王迫害时的种种表现,更让他在史书上的记载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有的看官会发现,伯邑考虽是姬昌的儿子,但他却不姓姬,而姬昌的其他儿子都姓姬,这其中就包括姬发。这时会有人感到不解了,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难道他不是姬昌亲生的吗?接下来就请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史料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认识人物

要了解事情,就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事情当中的几位主人公。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侯,周朝的奠基人,四书五经中的《易经》就是姬昌所著。

伯邑考,姬昌的嫡长子,具体的生卒年份已不可考。周武王姬发,姬昌的次子,西周的开国君王。伯邑考和姬发的母亲都是太姒,是同母兄长。

据史书《大戴礼》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翻译归来就是姬昌十三岁的时候,伯邑考出生;姬昌十五岁的时候,姬发出生。

二、了解历史

姬昌原本是商朝的诸侯之一,他勤政爱民,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名望。姬昌主政西岐期间,不断有贤能之士先后投奔到姬昌的门下,太颠和散宜生就是其中的二位。

彼时,纣王当政,暴虐无道。因为姬昌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开始怀疑姬昌心怀不轨,于是将他囚禁在羑里。而身为姬昌嫡长子的伯邑考也被纣王扣下做了人质,做了纣王的车夫。

一个是暴虐无道的昏王,一个是爱民如子的好王,高下立判,姬昌被抓的原因不言而喻。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纣王无预警的残忍杀害了伯邑考,并将其烹制成羹。

纣王认为,姬昌是圣人,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况圣人,更不会吃用自己儿子的肉烹制而成的肉羹。但是姬昌却吃下了这碗肉羹,这让纣王还感到有点意外,可他又阴阳怪气的说姬昌不是圣人,连吃了拿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都不知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伯邑考扮演了伐纣第一牺牲者的角色。在姬昌获释回到西岐之后,他发誓要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只可惜他生前还是未能如愿。在姬昌离世之后,姬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最终打败商纣,开创周朝。

伯邑考的墓葬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羑里城故址的西北角。墓地离当年姬昌的演易处并不算远,墓地不大,前有一碑,上书“伯邑考之墓”。

当地的老百姓把伯邑考的墓称之为“兔儿冢”。据说,当年姬昌每次在吃下用伯邑考烹制的肉羹后,找地方把肉吐了出来,而“兔儿冢”就是姬昌吐肉的地方。

传说,在姬昌吐下肉之后,肉都变成了一只只兔子,蹦蹦跳跳的都四散跑掉了。因此,当地老百姓至今都流传着一个说法,那就是的兔子是绝不能打的,因为每一只兔子都是伯邑考的魂。

但肉羹的故事,也只是其中一个说法,关于伯邑考的死,还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其中还有一个立太子的风波。这个说法简单说是姬昌废了伯邑考的太子位,新立姬发为太子,最后伯邑考郁郁而终。

据说,伯邑考在才能方面不如弟弟姬发,至于姬发的才能与成绩之前已经有过一定赘述,此处就不再重复了。毕竟,姬昌要做的事情不是小事,推翻有着几百年统治历史的商朝,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挑选自己的继承人上,姬昌深深知道,他的继承人必须是一个贤明之士一步错,那就是步步错。如果出了问题,那就不只是姬昌先前的地位能不能保住的问题了,而是家族的生死存亡。

故而为了长远的打算,姬昌还是免了伯邑考的位,新立了姬发为太子。而且,当时忠臣都是站在认可并支持姬发的。西汉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中说,伯邑考知道大臣都肯定姬发,并站在了他的那一边,于是自己退出了。不久后,伯邑考病逝。

但在姬发起兵伐纣前夕,他还没有忘了自己的哥哥。为了集聚人心,他在起兵之前的祭祀上,将伯邑考排在了祭祀的序列中,以此来表示尊重,毕竟伯邑考是为了伐纣第一个作出牺牲的人。

也是在这时,他正式被赐予谥号“邑考”,伯邑考这个名字就此确定。不过,姬发在胜利之后,大封兄弟和群臣,受封的序列中却没有伯邑考的后人,这也算体现政治的残酷了。

三、伯邑考名字的含义

回到开始的问题中来,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其实,伯邑考这个名字是有着很浓烈的历史气息的。伯邑考并不是他本人的本名,他本姓也是姬姓,名考,全名“姬考”。

那时,称呼对方并不用本名称呼,而是用另外的名字,伯邑考就是一个范例。在古代,人们以“伯、仲、叔、季”来表达长幼辈分的次序。而姬考正是姬昌的嫡长子,在后辈中是辈分最高的,故而得以排到“伯”字辈。长幼辈分的次序由此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把“伯邑考”这个名字拆开来看。“伯”不用说了,之前提到的是表达长幼辈分的次序。而“邑”的含义就不一样了,意思就是诸侯的封地,这是一个很有权威的代名词。

另说,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他必然有一天要继承姬昌被赐封的头衔,所以要在名字当中加一个“邑”。而“考”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他的本名。整个组合起来之后的意思就是:“姬昌的嫡长子,将来要继承姬昌的爵位,他的本名叫‘考’”。

不过,“姬考”这个名字在史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少很少,相反的是“伯邑考”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就多得多了。所以就催生出了本文前言中的那个内容:伯邑考虽是姬昌的儿子,但他却不姓姬,而姬昌的其他儿子都姓姬,这其中就包括姬发。

四、总结

从今人的角度看,伯邑考不失为一个悲剧人物。他虽为长子,但并没有长子相对的地位,反倒落了个凄惨的结局。但在那,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正式的确定,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是在周朝立国后才开始逐步确立下来的。

由此,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了,这其中不仅涉及了当时的礼制问题,更是反映了当时那个波诡云谲的历史。回顾这段名字背后的历史,我们不仅能看到伯邑考名字的真正含义,更能看到当时政治的残酷,以及一个家族崛起所必然经历的过程。

发布于:山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