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汇报材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写好通报材料 如何写好汇报材料

如何写好汇报材料

2024-06-03 16: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再次,要撰写初稿“充里子”。有了好的路子,占有丰富的素材,一般就可以直接动笔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拿初稿。拿初稿的质量高低和速度快慢决定了整篇汇报材料的进度,更影响最后成稿的水平。主要应做到“六会”。一会开头。万事开头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既要点题、又要简洁,使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材料的精髓所在,给人耳目一新、为之一震的感觉。二会站位。就是撰写汇报材料时既能站在本级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梳理工作,又能站在“材料受众”的角度找准入口、把准方向。一方面,要对本单位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每个领域的情况,尤其是特色做法、突出成绩和薄弱环节的事例、数据要了如指掌,正确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另一方面换位思考,材料的受众想看什么,想了解掌握什么。三会切入。框架搭好后,要从高度凝练的标题引出做法和事例,就要有一个好的切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性的话。切入点选的过高或过低、过宽或过窄都会让整段衔接不紧,不是“盖不住”,就是“贴不紧”。一般来说,习惯用上级精神、特色做法、思路方法做引子,既盖住了下文,又解释了标题,是目前很标准的一种写法。四会破层。一般来说,列纲只列到三级标题,但每一小段里必须有逻辑、有层次,这样材料看起来才上档次、很整装。小段里的层比较灵活,有的用分号隔开,有的用句号隔开,有的可能写三种做法,有的可能举两个事例,也有的做法加事例加成果,但每层意思一定要清楚,互相之间要有明显界限,不然就会显得很“搅”。通常,我们习惯用比较明显的逻辑分层,像“坚持刀口向内带头查、坚持令行禁止带头做、坚持敢于担当带头抓”的“三个坚持”,就是比较明显的分层方式。还有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区分不是十分明显,用做法或事例分割。五会用语。毛泽东同志曾把写好的材料比喻成糖葫芦,意思就是材料里面的词句要饱满,看着好看,吃着香甜,像糖葫芦一样,一颗接着一颗,每颗都很丰满圆润,一条主线把它串起来。汇报材料的标准莫过于一个“实”字,文章要写的实,在写的实的基础上,还要写的漂亮,这就要求语言既要“接地气”,又要“上的去”,让材料者看着满意、读着顺口,让听材料人听的明白、听的舒服。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像“爆料”“被淘汰”“忐忑”等这些词语,都是时下比较流行的,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加以运用。六会说事。一个好的材料,一靠观点的思想性,二靠事例的真实性,这样才能既有骨头又有肉,还是前面说的,一定要实,有数据、有事例、有论证,让人信服。

 最后,要反复修改“增面子”。我们在写汇报材料的时候都有体会,就是一稿就能成的很少。初稿完成,一篇材料应该说只能算是完成了60%到70%,还需要我们通过精雕细琢,反复修改,才能把质量提上来。一是反复推敲,理顺逻辑关系。一篇好的汇报材料,首先一点是思路脉络清晰、行文逻辑顺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人听了感觉不杂、不乱,对基本脉络能有个初步了解。一个是,标题与内容。就是看二级、三级标题下面的做法、事例,包括点思想的话,与标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否一致,是否紧扣主题。如若不然,那么就需要我们重新选择做法或者事例,千万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舍不得仍、舍不得改。另一个是,导语与行文。就是各部分、各段落开始时的导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冒”,衔接是否顺畅、过度是否自然,能不能盖住下面的小标题或者主要内容。再一个是,做法与事例。要相互佐证、相辅相成,对于前后关联不大,明显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二是去粗取精,突出特色亮点。汇报材料是通过文字来说明情况、报告工作的,受时间、空间、听众兴趣等条件的影响,要求我们写出的汇报材料必须在短时间内既把基本情况说清楚,又能把单位建设的特色亮点展现出来,让上级领导听了能感兴趣、受触动。具体就是做到“三看”:一看内容准不准。就是看所写的一些做法事例,是否有违背上级精神要求的地方,是否有与当前形势结合不紧密的地方,是否有明显不符合单位实际的地方,一经发现要及时进行修改。二看特色亮不亮。写材料讲究一句话叫“人无我有、人有我高、人高我新”,所以在修改汇报材料的时候就要看我们一些特色经验、个性做法写的够不够丰满,挖的够不够深,能不能引起领导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看层次明不明。写初稿的时候,由于思考的不一定很深入,对整体掌握不一定很全面,在材料某一方面工作时难免会有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的情况。修改的时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要,对特色的工作浓墨重彩、集中反映,使之成为整个材料的重头戏;对于一般化、共性的东西则尽量少材料,或者一笔带过,或点到为止,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三是总结凝练,体现思想高度。毛主席关于如何写材料曾说过:“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经过加工,要产生观点,用观点统率材料。”修改材料初稿,就是一个再加工、再提炼的过程,要对已经成文的初稿,进行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总结提炼观点、思路,把材料的思想高度提上来。一要先声夺人。就是对具体的工作内容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提升材料的思想性,能够反映出抓工作的思想站位很高、针对性很强。二要精准概括。就是把零散的做法用生动的语言系统串起来,总结出本单位带经验性、指导性的思路和做法,给人留下比较直观的印象,让人听着很直接、很明了,也反映抓工作很有思路。三要画龙点睛。就是在叙述完具体的经验做法之后,会用成绩、事例或者一句总结性的语言进行印证,使经验做法显得更加真实、有效。四是字斟句酌,提升语言质感。汇报材料一般是本单位向上级领导进行的口头工作报告,不像书面材料具有较强的“即视感”,需要我们在修改时要充分考虑有声语言的特点,逐字逐句的打磨雕饰,使材料内容更加简明、新颖,引人入胜。具体要做到:简洁精练。叙述要力求简单、明了,既把事情说明白,又不显得啰嗦。这就要求我们在修改过程中,对于可有可无、意义不大的地方该删就删,该压缩就压缩,尽量把长句变短句,用一句说清一个事。用词新颖。就是在修改的过程中,要敢于大胆引用新话新词,为材料增添新意,给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材料更加有灵气,更加有特色有时代感,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但是切忌用生僻词、自造词,不仅不会给材料加分,反而让受听者感到不舒服。上口流畅。我们常说“三分稿七分念”,一次汇报材料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念起来是否朗朗上口、流畅通顺,让读材料的人感到很轻松,听材料的人感到很享受。这就需要我们在完成修改雕饰后,从头到尾发出声来通读两遍,着重感受一下前后衔接是否顺畅、顿点设计是否合理、助词使用是否恰当,把材料修改到最佳效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材料当同此理,积累得多了,胸中的“货”多了,自然材料就“不在话下”。学无止境,每天在“向党看齐”上学习,借鉴各位“写手大神”的材料感到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希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都成为过硬的“笔杆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