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理乳扇的故事和传说 乳扇

乳扇

2023-09-04 0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大理的白族聚居地区,这样的情形更是屡见不鲜。白族人用相似的手法,将液态的牛奶,转化成了固态的乳扇。

乳扇出锅后,要迅速晾到院坝的一排排竹竿上风干。在阳光的映照下,那一挂挂的乳扇,就像是一片片洁白的小风帆。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专题片中,对牛奶到乳扇的这一“转化”过程,曾有过简约的介绍,窃以为还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层面。因为这种特色到风味的转化过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有文化、有民俗、有饮食习惯、有食材选择等诸多的成因。特色到风味的转化过程,既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譬如乳扇。也有简单到简单的过程,譬如生皮。一切以“风味”为起点,也以“风味”为归宿。譬如生猪到生皮的转化,就非常简单,为了服从于“风味”,生皮完全保留了猪肉原生态的新鲜特点,一切都着眼于一个“鲜”字,鲜香、鲜美、鲜甜。而牛奶到乳扇的转化过程,则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技术含量的过程,出彩在一个“特”字,特殊的口味,特别的造型。

烹饪学家认为,乳扇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化过程中那种食材属性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土的元代。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同时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后来因战乱平息而定居于大理的蒙古人,便把家乡的奶食味道,作为舌尖上的乡愁,永远地继承了下来,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这种从牛奶到乳扇的转化的技艺,也被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一直被流传下来,并且发扬光大,生机勃勃。

乳扇是主产于大理洱源的一种“奶酪”,在大理市的喜洲镇、下关镇亦有出产,其中又以洱源邓川出产的最为著名。因为乳扇是由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乳白色,片状,成卷,状如折扇,所以得名乳扇。乳扇生吃、干吃、油炸、煎烤、烹蒸均可。对于习惯了乳扇这种特殊口味的食客而言,它既是一道上好的下酒菜,也可与云腿等材料一起用于烹调。切碎成丝状后,还可加入到三道茶中的第二道甜茶里饮用。

由于白族的史书在明初的时候,几乎被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受朱元璋派遣率兵平定云南平的沐英焚毁殆尽,所以关于乳扇的起源,至今无法找到确切的记载。现在能够查阅到的,是明朝才子杨升庵在1563年所编纂的《南诏野史》,其中有着“酥花乳线浮杯绿”的记载。据考证,杨升庵记载的“乳线”,就是乳扇早期的汉名。《南诏野史》这本奇书,是以更早期的《白古通纪》为蓝本而编纂的。毫无疑问,乳扇这个东西在志书编成之前,在邓川就已存在和成了规模,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普及度和影响力,这才足以引起史志家的注意,被正式记录于史册。由此推断,乳扇出现,绝对是在明朝以前。烹饪学家说是由远征到云南的蒙古人后裔所发明创制,应该说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历史悠久的杨氏乳扇加工厂,我们目睹了乳扇由鲜奶到成型的整个加工制作过程:

制作乳扇的师傅先是在锅内加入半勺由木瓜制成的酸水,加温至70℃左右,再以小碗(约500毫升)盛上鲜奶倒入锅内,牛奶在酸和热的作用下迅速凝固。此时迅速加以搅拌,使牛奶变为丝状凝块。然后,把凝块用竹筷夹出并用手揉成饼状,再将其两翼卷在筷子上,并将筷子的一端向外撑大,使凝块大致变为扇状,最后把它悬挂在固定的架子上晾干,即成乳扇。在晾挂中间,必须用手松动一次,以便干固后容易取下。

按此法制造乳扇还有一个要领,就是在每制作完一张乳扇之后,都必须将锅内的酸水倒出,重新放入新的酸水。使用过的酸水,可以收集起来,经发酵后继续备用。一般放入锅内的酸水与鲜奶的比例,约为1∶2,每10千克鲜奶,大约可以制1千克乳扇。

酸水是制作乳扇的重要原料,所以制作酸水的技法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要精选成熟的鲜木瓜,或自然风干的且不曾受潮的木瓜片,加水煮沸,经过一定时间的煮熬,取其汁液即为酸水。在没有木瓜的季节或北方地区,可用乌梅代替木瓜。制作时按乌梅与水1∶3的比例煮沸半小时,然后取其清液即为酸水。

在大理地区,乳扇的吃法极其丰富。最常见的是油炸卷筒乳扇,这是白族人家一道非常著名的风味小吃。具体做法是备好白糖,熟猪油各50克。将乳扇洗净并用碾去水分的菜叶包上,约发两小时。待乳扇回软,一张一张的拆开,再取潮纱布平铺在菜板上。放上乳扇用纱布包好,压上重物,将乳扇压平整。炒锅内注入熟猪油两百克(实耗油五十克),在小火上烧热(保持三成热,过大则易糊),左手握住乳扇的一端,右手持竹筷夹住乳扇的另一端,然后放入锅中,边炸边转动竹筷,乳扇受热收缩即卷在竹筷上成筒状,将乳扇炸至金黄色时(不能焦),一卷一卷地理码在盘内,撒上白糖即成。特点是酥脆可口,奶油芳香味较浓。再就是烤乳扇,这是大理古城街头最常见的一种小吃,这种把乳扇烤了来吃的做法,应该是旅游业在大理兴起之后的一种创新。凡是到过大理的游人都知道,在古城的街头,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个简朴的小吃摊。小吃摊上,白族老奶正用一只小小的火炉,炙烤着一种特殊的小吃,看起来像是在烤一种白色的“薄饼”,可是闻到的却是浓郁的奶香味儿。老奶说,这不是什么面粉做的“薄饼”,而是用牛奶做成的乳扇。在古城,烤乳扇是非常受人欢迎的小吃,五块钱一个,想吃还得排队,生意非常的火爆。买吃烤乳扇的,一多半是外地的游客。这并非是他们对这种食物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完全是因为对“牛奶烤着吃”的一种好奇。因为很多人对乳制品并不陌生,也都吃过,但要像这样烤着吃的,却非常罕见。品尝的就是那份新鲜,那份怪异。也恐怕只有在大理,才会遇到这般独到的体验。

作者简介:李智红,彝族,云南永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读者》杂志连续四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任大理州文联党组成员,副调研员。作品曾先后在全国5000多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以及海外100多家报刊发表并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00多个。已出版《西双版纳的美》《花开的声音》等文集10部。其中,散文集《布衣滇西》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文艺基金奖,记实散文集《乡愁大理》入选“云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文艺创作文学图书”项目扶持,长卷散文《云南表情》获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点作品项目扶持。

编 委

统编:海怡责编:钟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