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职规作品,应包含哪些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 一份好的职规作品,应包含哪些特征?

一份好的职规作品,应包含哪些特征?

2023-03-24 2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陈璐 本文发自华南师范大学

自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下简称“职规赛”)2009年5月举办以来,数十年间,大学生职规赛持续在不同省份及高校举办着。从评审及参与作品打磨的角度,甚至从参赛选手后续职业发展实际角度来看,我们不禁要思考:举办职规赛的目的及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到底该是怎样一副模样”?

在当今社会、科技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种类甚至是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都在“被重构”中,职业发展路径也由传统的阶梯式发展为现今的网格式,原有“知己-知彼-匹配”的职业定位逻辑需被重新审视。时至今日,举办职规赛的目的,更多是为引导学生以终为始,主动思考、了解职业发展趋势以及定位未来的职业方向,以做好当下的学业规划。与此同时,通过获奖选手的榜样力量,带动更多大学生思考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激发学生发展内驱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结构性困难问题。

那么,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以下简称“职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这里分析三个关键点:

从人生使命到专业学习

职规作品的逻辑不宜简单定调为“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所以我适合做什么职业”。而是“我想过怎样的人生?这个人生使命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如何选择职业,更有利于人生目标的实现?如何考量当前专业学习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能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应有使命担当”。

比如,有些作品名称就已展现出其立志的使命与担当,比如《“驻”就美好——做美丽乡村建设者》;有些作品则是从“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这样的困惑开始叙事的,通过一步一步的实践探索,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作品是有力量的,符合了职规作品以终为始的原则。

当今社会的职业发展正在加速,新就业创业态及新职业不断涌现,我们也可以预估到,未来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小众、有个性及主观性,也即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而不是匹配属于自己的人生或工作方式。即使在普通的工作里,也可以赋予独特的人生价值及生命的意义。正如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把职业经营成什么样子”才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因此,学生思考职业选择时,可根据自身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及发展实际决定是否需要专业对口就业,想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实现人生目标。

职规作品之“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

生涯建构理论下的“知彼-知己-再知彼-再知己”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兴起。其中,克朗伯兹强调个体要善用机缘,要能接受生涯犹豫(即拥抱不确定性,提升生涯适应力),能够保持持续学习及适应。生涯建构论则强调个人生涯建构系统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可以建构出独特的问题解决之道。

常规职规作品的“知己-知彼-决策定位-行动计划-备选方案”思路是基于特质因素论搭建的,于大学生而言,特质因素论过于强调匹配,学生容易过分挑剔职业与自身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之间的匹配度,在职业选择上做“减法”,反而忽略了不足部分的弥补以及职业发展的多元路径。

职规作品之“常见的内容框架”

在生涯建构论视角下,首先要把个体置于更加宏大的视角中,在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中,重新认知自己,不过于强调匹配的部分,而是关注不适的部分以及如何进一步地学习、协调与发展。其次,生涯建构论更关注个体的生涯适应。比如,尽管个体测出来的兴趣代码各异,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岗位,在入职前五年,都不可能完全避免C类型的事务性工作,这时个体则要关注自己缺乏的特质如何进行弥补或调整。最后,职业体验及调研是重要的突破口,只有通过真实感受及分析职业,才不会凭想象做分析。当我们将自己置于变化的职业世界中,看到职业现状、趋势甚至职业道德要求,才有可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毋庸置疑,从匹配到建构,从饭碗到使命,新生代在变,职业世界也在变,每个人的职业都可由个人自行建构意义及使命感,甚至创造新的职业……以上变化倒逼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最终转向“知彼—知己—再知彼—再知己……”的逻辑,更强调策略思维,做到逻辑自洽。

具体到每个模块,还可相应做细化打磨——

比如在“职业探索”模块,现有作品的内容普遍较为单薄。比如说,家庭环境分析中的家庭条件现状、家庭是否支持自己深造、是否支持自己的职业选择;学校环境分析中对学校层次、专业特色、近三年就业方向等形势的分析都是必要的。具体在职业分析上,国家相关政策、行业、职业及目标求职单位分析不可或缺;具体到岗位分析,还应包含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要求、晋升机会及未来发展趋势。如果还能有岗位调研数据、职业访谈、跟岗或实习,则是加分点。理论上,备选职业方向也应有相应的职业分析,以便学生做出一个较为稳定、可行的职业决策。

在“自我探索”模块,基本维度应包含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此外,可增加个人优势(参考VIA或盖洛普优势)以及360度评估(即他人对你的评价如何)。这个模块要注意主观及客观相结合,既要有测评,也不能过于依赖测评,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评价,验证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最终得出自我探索的结论。

在“职业定位”模块,这是综合了自我及外部环境分析结果开展的信息加工和决策的过程,不宜没有推理及信息整理,直接下结论说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在哪个专业深造……此模块建议探索路径应包含五个部分:出路决策—职业决策—地域决策—职业匹配度—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职业定位。

之后的“行动计划”模块,则是举办学生群体职规赛的意义所在。在这一模块,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看到存在的差距,更主动地进行积累和提升。在具体呈现上,应有长、中、短阶段的目标,尤其是聚焦在短期实施计划上,可以结合身上的多重角色分别做计划,以体现出角色多元、生涯平衡的价值主张。同时,要注重行动与计划的关联性。比如,某参赛学生的职业目标是从事设计工作,行动计划中包含了“每天背十个单词”。当被问及每天学习单词的目标指向时,对方提到是为了应对以后客户中有国外客户的情景。

在生涯建构论视角下,备选方案模块的比重应有所增加,且该模块要注意备选职业间的关联性。比如有些学生将教师作为自己的备选职业,但从所学专业及学业规划中无法看到其与备选方案之间的关联性。建议参照PDCA法进行复盘或者借鉴关键事件法、动态调整法、自我反省法等方法,说明评估内容、评估方式、成长反馈、曲线路径。

好的作品会讲故事,有用户体验视角

我们每个人都在演一部“人生大戏”,编辑、导演及主角都是我们自己。而职规书恰似一份关于人生的独特剧本,这份作品叙说着一个关于个人生命意义建构、职业探索、规划及发展的故事。

我尝试提供以下的叙事思路,供大家参考——

我是一个……的人(简单介绍自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人生思考是……存在的困惑有……(谈问题起源)。为此,我做了……尝试(谈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动态适配的过程及收获),经过探索及实践,我的发现是……(谈体验及验证),收获是……最终的定位是……我准备如何实现目标(谈职业发展策略及学业规划),为了适应可能存在的变化,我有哪些备选方案……(谈动态调整的方法及策略)。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的人(谈意义、价值,回应主题,升华泛化)。

此外,做好以下四点可优化作品:其一,注意文本格式及数据等信息出处的整理和检查,包括错别字;其二,注意理想信念,比如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家国情怀的体现,将小我融入大我,讲好职业定位和发展的故事;其三,增加在校期间实践活动参加情况介绍,会帮助评委更全面地了解及评估选手;最后,受限于评审时间,评委一般难以一字一句阅读评审,因此,排版中如何以用户体验视角,将信息更有效地呈现在评委面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当然,参加比赛只是一个契机,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借助比赛,在比赛作品的框架下一步步地开展职业探索及自我探索,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点亮生涯,逆风成长!

——END

关于本生涯豆~生涯教育创始人;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进入中国第一人;《笙芽》杂志创办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涯产品超30种,服务高校1863所,培训学员1776483人,间接影响5000多万名大学生。带你了解更多生涯规划知识关注我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