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6:夏图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夏鹏辉是什么人 皇皇者华6:夏图腾

皇皇者华6:夏图腾

2023-09-07 1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现代汉语中,“头”的含义主要是指“人头”,说其它动物的头,要加定语:如牛头、马头、羊头等。单独说头,一般被理解为“人头”。

在古汉语中“头”是统称,并不固定指人头,远古人认为“万物都有头”,有生命无生命的物体,都有头,如火头、山头、石头、木头、水头、日头、云头、风头等,头不仅仅是指人头。

“万物有头”即是“万物有灵”。远古人认为“头”很神奇,模糊地认识到头和生命(灵魂)有着神秘的联系,有一种控制生命的力量住在头里,有头则万物有精气神,头是生命之源。这个控制生命的力量后来才被命名为“灵”。因为“头”是“灵”的居所,所以“头”也就是“灵”,在“灵”的命名没有出现前,人们就把“灵”叫做“头”。其实在更远古的汉语中,也没有“头”的语音,当时人们把“头”叫做作“夏”(音SA)。

在远古汉语中,“夏”( sa)是“头”的意思,“头”的含义是“灵”,原始的“夏崇拜”也就是“灵崇拜”。

二、“人面鱼纹图”的内涵

“人面鱼纹图”的中心,从平面看是“人面”,从立体看是“人头”。所以“人面鱼纹图”,是“人头”和“耳双鱼”的组合图。也有的“人面鱼纹图”是“人头 ”和“耳双羊角”的组合图。

人面鱼纹图-羊角(图片来自网络)

人面鱼纹图-鱼(图片来自网络)

我认为,这个人面鱼纹图表现的原始内容,是“人由生到死到再生的过程”,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来源和女性生殖的崇拜,幻想的是“生命轮回”,延伸出的是“祖灵崇拜”。

1、“人面鱼纹图”是对人由生到死到再生的过程的描绘和表达,其原始内涵是生命的来源和女性生殖崇拜

嘴两边分置的两个变形“鱼纹”——实际是“女阴”(黄饮冰制作)

先看嘴两边分置的两个变形“鱼纹”:学界一般认为是鱼纹,也有人认为是谷穗,我看不是,我认为是“女阴”,描绘的是女性的生殖器,表现的是女性生殖崇拜,即女阴崇拜 ——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说明此图出现的时代,此族群还处于女性为主导的姓族时代。

人面鱼纹图中的人面(人头)(黄饮冰制作)

圆形人头:对应的是一个婴儿正从母亲的阴唇内出来。此婴儿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体现的是人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生命。圆形人面,从平面看是“人面”,从立体看人面就是“人头”。人头从母亲的阴部生出来,很形象。人有了“头”就有了生命,所以在构图中就只画人头。

食物(黄饮冰制作)

耳旁分置的两个变形鱼纹:这是很形象的鱼纹,代表的是“食物”,鱼是活人一生生存的必须品。表现的是人在食物的滋养下平安渡过一生。食物,有多种,所以有些“人面鱼纹图”人耳两边的食物,画的不是鱼,而是羊角。所以出土的“人面鱼文图”的构图在食物上有一些差别。主要是“人头”和“耳双鱼”的构图,反映出这个图出现时该族群食物的主要成分是“鱼”或者贵重食物是“鱼”。“人头”和“耳双羊角”图的出现,也表明该族群的主食物或贵重食物发生了由“鱼”到“羊”的变化,他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由“捕鱼”到“捕羊”(养羊)的变化。这个情况也说明,半坡的农业,此时还是副业,半坡人过的是种植和采集渔猎都重要的生活。

人面鱼纹图中的“黑色弧形物”(黄饮冰制作)

额的左半部的黑色形物和额的右半部的黑色半弧形物:直观看是人的眉毛,仔细看与人的眉毛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可能是眉毛。是眉毛的话就应该描画成对称的形状,因为“人面鱼纹图”中人头上的嘴、鼻、口、眼睛、脸面都是直描,而处于眉毛位置的两片在位置上对称,但在构图上不对称,所以左右的黑形半弧形物,尽管处于眉毛的位置,但不能理解是眉毛,应该是两座相连的 “山”。两座山相连,表现的不是连山的意思。有人把它理解为连山,联想到炎帝连山的称号,认为它是炎帝的族徽,是错误的。两座山相连,是群山的意思。

山是祖宗的生活故地。如我现在生活的村庄在平原,但人死后,不称作“埋葬”,而称作“送上山”,但我们这里没有山,小时候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明白“送上山”含有“送死人回到祖先那里去”的意思。 “山”代表的是“祖灵驻地”,体现的是人死后回到大山林,回到祖驻地。

人死归祖,是中国人的生死观的原始点。

人面鱼纹图中的“发髻形物”(黄饮冰制作)

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象竖立的头发,有人认为是发髻,但是发髻不会是尖状角形的状态,所以不是发髻,而是“火烛”。 “火烛”表现的是“火崇拜”,在这里要表达的是光明。远古人认为,人死后进入的是黑暗世界,没有火炬,人的灵魂要归于祖灵是很难不迷路的。远古人为了确保人的灵魂在回到祖灵驻地的过程中,不因为经历黑暗旅程而迷失,为亡灵点燃起火烛。在火烛的照耀下,人的灵魂不会害怕,也不会迷路,可以安全地回到祖灵驻地。

人面鱼纹图人头顶上的鱼鳍形物(黄饮冰制作)

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上的鱼鳍形物:我认为是另一位母亲的阴唇。表示人灵进入到另一母亲的生殖器,获得再生。体现的是人灵在祖驻地一段时间后,获得重新投胎的机会,进入另一位母亲的怀抱,再次获得生命。

从“人面鱼纹图”的构图可以看到,“人面鱼纹图”是对生殖过程和生命过程的描述。那时的人崇拜生命,渴望繁殖,集中体现在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上。所以“人面鱼纹图”的原始意义是女性生殖崇拜图腾和生命来源崇拜图腾。

2、“人面鱼纹图”含义的延伸——人灵、生命轮回观念和先祖崇拜

“人面鱼纹图”的主要部分是“人头”,其它的构件都是为“人头”服务的,所以,“人面鱼纹图”存在的年代,“灵”的观点已经出现,但没有“灵”这个语音的表达,只有“头”存在。“人面鱼纹图”中的“人头”就是“人灵”。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到,“人面鱼纹图”的图画表现的内容也是人的生、死、再生的过程——人从母亲的阴部出生——渡过一生死亡——人灵带上食物,在火柱的指引下,回到祖先居住的群山——人灵到新母亲怀抱获得再生。由“人面鱼纹图”延伸出的第二个文化内涵就是“生命轮回”。

回到“祖驻地”是“人灵”获得再生机会最重要的一环,人灵不能回到祖驻地,就是孤魂野鬼,不能再生。所以“人面鱼纹图”延伸出的第三个文化内涵就是“祖灵崇拜”。

基于以上分析,“人头”代表的是生命,所以“人头”即“人灵”。“人面鱼纹图”的中心是“人头”(人灵),人们的一切幻想和思索,都是围绕“人头”展开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头”重新成为“人”而设计的。为了“人头”重新成为生命,人们崇拜母亲,崇拜生命,崇拜祖先。在对母亲、生命和先祖的崇拜中,先祖演变成了人类的保护神。为了祈求先祖的护佑,“先祖祭祀”也自然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风尚。

3、“人面鱼纹图”地位的独尊——族徽(图腾)

“人面鱼纹图”的出现,代表了当时的古人已经有了成熟的“生命轮回”的观点,由于对生命的尊重,人们就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来源,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重视、对“祖灵”崇拜的观念必然要产生,对“祖灵”的祭祀就必然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在其它族群依然在崇拜自然物的时候,拥有“人面鱼纹图”的族群已经超越了自然,认识到人本身的重要性,预示着这个族群,要开始突破自然的限制,开创人类依靠自身发展壮大的历史。

“人面鱼纹图”是一个文化和文明成熟的标志,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族群认同的符号,最后演变成了该族群共同的族徽。认同这个徽章的人,就是一个族群。

4、“人面鱼纹图”的神化——与祖灵沟通的神器——归祖、告祖、护灵、招魂、祭祖的神幡

这个徽章,是这个族群的神圣之物——最后演变成了族群与祖灵沟通的神器,用于人群与祖灵的通联。

人们建立了崇拜的观念后,祭祀是经常进行的。“人面鱼纹图”最早是描画在用作埋葬婴儿的瓮棺的上盖的彩陶盆内壁,是送死亡的小孩之灵回归祖灵的引路幡,为死亡的小孩指引回到祖灵驻地的路,起到的是护灵的用途,这就是半坡时代“人面鱼纹图”多发现于小孩瓮棺的原因。这些小孩为什么都埋在居住区的房屋下呢?因为当时人类定居建房时,要举行祭祀仪式,告诉祖先建房的举动。祭祀的时候要奉献牺牲,这些处置于瓮棺内的小孩,就是奉献与祖先的“牺牲”。“人面鱼纹图”可以确保这些小孩的灵魂回归先祖,带去消息。

经过较长的历史积累,“人面鱼纹图”发展成为了族群中的巫师举行迎生送死、祭祀祖先活动时手中的招幡。在迎接族人出生时,要举行祭祖仪式,用此图昭告祖先——子孙已平安降生,请祖灵安心;在送别族人的亡灵时,要举行祭祖仪式,用此图昭告祖先——子孙的灵魂已经走在归祖的路上,请祖先保佑其平安归祖;在族群举行盛大祭祖仪式上,要用此图作为族群与祖灵联通的工具——祈求祖先降福于族人、庇护好族人。

总而言之,这个“人面鱼纹图”,最后演变成了族群的图腾,成为了族人和祖灵沟通的工具、神化成了求得祖宗保佑的法器。

三、“人面鱼纹图”是“夏图腾”

(一)“人面鱼纹图”是一个字——“夏”字。

“人面鱼纹图”是一个字,就是“夏”字,当然是图文“夏”字,不是甲骨文“夏”字。

1、“人面鱼纹图”中的 “人头”与文字“夏”中的“页” 的传承和传化关系

文字“页”( xie)就是“人头”。在“头”在语言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古人用“页”指代“人头”。

“夏”字的上部,就是“页”。而“人面鱼纹图”的中心是“人头”。所以“夏”和“人面鱼纹图”的共性是:夏和“人面鱼纹图”的构造主部件都是“人头”——“页”。

人头——来自小篆“夏”

人头——来自“人面鱼纹图”

来自小篆夏的“人头”在构造上与来自人面鱼纹图中的“人头”有非常契合的一致性,所以人面鱼纹图中的“人头”是文字“夏”中的“人头”的本源。一个是人头的原始面貌,一个是人头文字化的模拟。

小篆——页金文——页 頁——页的繁体字,就是“夏”的上半部

頁 (页),象形。甲骨文字形是人体的全身形。小篆字形,上面是“夏”的上部,下面是“人”。

汉字中,凡含有页字旁的字,都跟头有关。“页”本意就是指人的头部,即“人面”。所以“页”是“头”的本字。

头的繁体字是“ 頭”,形声,从页,从豆,豆亦声。“豆”指豆荚。豆荚包含了一系列同胞种子。故“豆”可以表示“一父所生的一群同胞兄弟”。“页”指脑袋。“豆”与“页”联合起来表示“各封国的首脑”。本义:地方首脑。封国国君。转义:脑袋。

“頭”字在战国时代才出现,在“頭”字出现以前,页字就是头字。

“页”在古汉语中的读音,我认为是读tou,也可能是tu,就是“土”的读音,古人读“土”是什么音,“页”就可能是什么读音。

在“人面鱼纹图”中,“人头”是一个显着的标志,而“页”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体,表现的主题都是“人头”。可以看到,由两者的传承关系和由图到文字的变化轨迹。特别是小篆体的“页”,其上部完全就是对“人头”的抽象描画,是对人面鱼纹图中的人头的抽象描画。

“人面鱼纹图”中的“人头”是文字“页”的本源。

2、“人面鱼纹图”、“夏”、“页”的演变

金文——页小篆——页 頁繁体字——页

金文-夏----中心是“页”

小篆-夏—中心是“页”

金文“夏”和小篆“夏”,首部都是“页”。

小篆体“页”和小篆体“夏”,上部是相同的,下部“小篆体“页”是“人”字,小篆体“夏”是“攵”,“攵”也是人,它们实际是同义异字。

前面说过,“夏”的本意是“头”。“夏”起源时期是“头”的总称,各种生物的首部都是“头”,在由“夏”分离出“萨”后,“夏”的“头”的总称转移给了“萨”,“夏”成为了“人头”的专称。由“夏”分离出“萨”,或者是人们专门创造出一个“萨”,是因为“人面鱼纹图”成为了图腾的原因,“人面鱼纹图”从出现之日起,就被称为“夏”,就必须有新的词汇来指代“头”,“萨”就自然出现了。

“页”本来是“夏”构件,但因为“夏”成为了图腾,夏的内涵也发生了进一步的深化,“夏”就不能继续承担指代“人头”的义务了,“页”被从“夏”中分离出来,继承了夏的“人头”含义,此时“页”是“人头”,“夏”是“祭祀祖先”。

所以,先有图文“夏”(人面鱼纹图),后有文字“夏”,由“夏”最后才分离出 “页”。

故“夏”是本字,“页”是“夏”的变体,是“夏”指代“人头”的一部分,先有“夏”字,后分化出“页”。

(二)夏的造字本源物——人面鱼纹图

1、人面鱼纹图与金文夏、小篆夏在构造上的比较

比较下面的三个构图,我可以肯定“夏”的造字根据,就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原始的图文“夏”。

夏的演变(黄饮冰制作)

图文夏(黄饮冰制作)

从图文夏(人面鱼纹图)看:中间是人头,中部左右是鱼,代表食物或敬奉给祖先、鬼神的牺牲,下部是女阴。

金文——夏(黄饮冰制作)

从金文看,其上为“人头”(页),中间为“人的躯干”,两侧为“人手”,其下为“止”,实际上就是“人”形。

小篆——夏(黄饮冰制作)

夏的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与金文夏相比,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

夏的比较图(黄饮冰制作)

2、人面鱼纹图从图文向金文夏和小篆夏的演变过程和对应部件的演变关系

夏的变化图(黄饮冰制作)

由金文夏到小篆夏,人头是一直没有变化的。

图文夏(人面鱼纹图)、金文夏、小篆夏,“人头”是统一的,只是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用图画来表达,所以在人面鱼纹图中,人头是真的人头,在文字构造中人头转化成“页”。

人面鱼纹图之人头两边是“食物”,金文夏和小篆夏人头两边是“人手”。从祭祀文化看,它们是统一的。在图文时代,可以用画的“鱼”来代表食物,跟当时人的生活习俗有关,因为这个族群的贵重食物或者是人们的日常食物是“鱼”,在祭祀时他们当然用鱼来敬奉祖灵。 所以,人面鱼纹中的鱼,实际就是“敬奉给祖灵的牺牲”,在造字时,取“敬奉祖灵”的意思,不用具体的食物,而是用人手代替,意思还是一样的,人手奉献的牺牲,就不仅仅是鱼了,还有其它贵重的食物。所以,“人面鱼纹”图文中用“鱼”,和金文夏、小篆夏用“手”,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人面鱼纹图”中,人头的下部,是女性的阴部图案。从金文夏看,“人头”下为“人的躯干”,再其下为“止”,实际上就是“人”形。小篆夏,人头下为“攵”,合起来象人形。为什么人面鱼纹图中下部是女阴呢?因为人面鱼纹图产生的时候,它要表现的就是“生命轮回”和“女性生殖崇拜”,还没有用于祭祀祖灵,只是用来为亡灵特别是为小孩的亡灵引路,所以保持原貌。在造字时,不可能画上女阴,只能简化或者指代。在女性姓族时代,夏字的主体可能是“人头 +人手+女阴形”,体现女性生殖崇拜:在男性氏族时代,夏字的主体可能是“人头 +人手+男阴形”,体现男性生殖崇拜。在祭祀祖灵的时候,参入的都是人,祭祀活动上,人要跳祭祀舞蹈,所以,造出来的夏字,下部也可能是舞蹈的“人”形(金文夏),或者是恭谦的祭祀者的形状(小篆夏),而不会是女阴形或男阴的直描。

所以,夏字,是由“人面鱼纹图”演变而来的。“人面鱼纹图”是夏字的造字依据和本源物。在人面鱼纹图在它出世的时候,人们就称它为“夏”。在祭祀先祖的时候,人们要把“夏”拿出来接受供奉,夏就演变成了图腾。

“人面鱼纹图”产生在西安的半坡,周和秦都是以关中为发源地,周视夏为正统,秦为周的继承,在文化上,由夏人到夏朝再到周秦,是一统的。用周的金文和秦的小篆来研究夏字,是可信的。

四、夏的内涵的演变

根据前文分析,夏的本源,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图文夏的中心是“人头”,也被俗称为“脑袋”。“人面鱼纹图”中的 “人头”是文字“页”(人头)的本源。

人面鱼纹图--图文夏

图文夏由“人头” +耳边两条鱼+女阴(被人嘴分开,中间是阴道,两边是密闭阴毛的阴唇)构成。

人头

两条鱼

女性阴道和阴唇

世界上很多岩画中都有“人面”的构图,但是,他们仅仅是“人面”图而已,跟图文夏中的“人头”是不同的。

夏的原始内涵,是“人面鱼纹图”,是由“人头”为中心不断扩展和深化的人文象征,是一种文化和人群的标志,这个标志发展成了夏图腾(夏人的族徽)。夏族徽在祭祀中经常被拿出来置于祖先的位置接受祭祀,夏崇拜就演变成了“先祖崇拜”,夏图腾中的“人头”升格为“祖灵”。“夏人”与其它各地存在的“人面岩画”族群相比,先进就在于此。

在半坡时代,夏就是“人面鱼纹”图文,就是生殖崇拜、生命崇拜和祖灵崇拜,最后兴盛于祖灵崇拜经久不衰,这个族群,就是夏人。

金文夏

金文夏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人头)+(手)+(手)+ (耒)+(人)+ (止)

从金文夏的字形看,“人头”是核心,其它都是为“人头”服务的。“人头”代表的是接受祭祀的“祖灵”,两边的手的表意是“敬奉牺牲给祖灵”,下面是舞蹈的人。描画的是祭祀祖灵的场面和过程。

小篆夏

小篆夏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人头)+(双手)+ (与“攵”是不同的,我理解为腰系飘带的弯腰低头十分恭谦的人)

小篆夏的字形看,“人头”是核心,其它也都是为“人头”服务的。“人头”代表的是接受祭祀的“祖灵”,两边的手的表意是“敬奉牺牲给祖灵”,下面的“攵”,“攵”实际也是“人”形,代表的是腰系飘带的弯腰低头十分恭谦的人,是对在先祖祭祀中的人的装着和态度的形象描画。描画的也是祭祀祖灵的场面和过程。

夏最后的含义,就是“祭祀祖灵”,代表的是祖先崇拜——对祖先灵的祭祀,“夏”的表现形式,是一整套的祭祀程序、礼仪和盛会的总汇。

用夏祭祀祖灵的人,就是夏人。夏人是最早有祖灵观念以祭祀祖灵为盛事的人之一。

前人对于“夏”的解释有三种,一是夏者大也,二是夏者舞也,三是夏者中国之人也。都对,也都不对。对是因为,在举行盛大的祭祀大典时,声势从来是浩大的、场面从来都是壮大的,在这种大典中,舞也是盛大的,夏人当然是中国之人。不对是这些解释,都没有深究“夏”的本质和本源,或者指涉及到了夏内涵的一个局部。

五、夏和尼的区别和联系

夏和尼都是先祖崇拜。尼是夏的本源,即夏是由尼演化而来的。尼起源自对生命本源的认识,人们当然知道生命来源于母亲,但母亲怎么来的后人不知道,这就产生了尼,女娲用尼(泥)创造了人,然后才是母亲生殖出人。所以在祭祀祖先时用“尼”指代祖先。夏是后发的祭祖文化,从母亲开始,到人再生结束,比尼更为进步。

在祭祀仪式上,夏用的是“图”(人面鱼纹图),尼用的是人。夏把“夏图腾”置于祭祀的位置代替先祖接受祭祀。尼是用“尸”代表先祖接受祭祀,这个代表先祖接受祭祀的“尸”被称作尼。

在以后的发展中,尼保持了祭祀的人性化,夏却一步一步带着血腥。

人面鱼纹图多发现于婴儿的瓮棺上,目的是在祖灵的引导下回归祖灵,本来是很人性化的设计。但是,这些瓮棺所处的位置暴露了残酷的历史信息。这些瓮棺一般处于居住区,而不在埋葬区,我们这个民族对夭折的小孩是实行乱葬的,夭折的小孩既不会集中安葬,也不会葬在人的聚居区。所以这些小孩是用于祭祀的,他们是祭祀中奉献给先祖的牺牲。夏人在建城造屋动工前,都要用小孩来奠基,即把小孩置于基础下,而且用的是活小孩。当然,对于现在来说是残酷的,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但在远古时期,自己家的小孩能被选作牺牲,是一件光荣和神圣的事情,是功德无限的。

在以后的历史中,夏人祭祖不再用图腾,而是用活人的人头,所以夏人以掠取别人的人头为快事,用敌人的头颅制作饮酒器皿以泄恨,表现出的则是野蛮和凶残。当然,有这种用人头祭祖的恶习的人群,都是由夏分离出去的夏的后裔,在华夏民族则继续向人文和祥和发展,残暴的习俗被华夏所抛弃。

六、华夏

“人面鱼纹”图即“夏”的产生,是因为在原始时代,古人认识到头(夏)者元也,头是人的元神,是人的生命的源泉。元神就是人的灵魂。认识到人有灵魂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事情,这是古人对于人的生命本身认识的一个飞跃,是一个文化成熟的标志,也是此族群不同与其它族群的标志。由于人类认识到了人的灵魂的存在,也就有了鬼的观念。鬼者归也,人死曰鬼,就是人死后要回到祖先那里去。祖和神的观念,生命轮回观念,也就相伴而生,以鬼神为基础的原始迷信,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了,人的生命和生死才被赋予神圣的意义。中国的迷信,实际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敬鬼、敬神、敬祖,以敬祖为核心、三位一体,现在还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鬼神祖的观念,都源自对夏的认识。

华夏文化是从“人头”即人的本身的认识开始的,她以人为中心,天地鬼神都是要为人服务的,祭祀的目的,也是要天地鬼神为活人来服务。

脑袋和祖灵的联系,我是从我自己家的祭祀发现的。我这里的方言,人头叫做“脑壳 naokuo”,就是脑袋的意思。每年清明等节日祭祖,上好饭菜碗筷酒,我的父亲会念叨“脑壳们回来用饭”,烧纸时也念叨“脑壳们回来接钱去用”,我父亲口中的“脑壳”,指的就是我家历代祖先们,即祖灵。

人面鱼纹图的出现,代表祭祀文化已经成熟并成为一个族群区别与其它族群的文化标志,这个族群,就是以半坡文化为代表的族群,这个新的标志,就是“夏”(人面鱼纹图)。

在古老的中国,远古原始人群已经形成了“华”的标志,我说过,“华”就是“火” ,用火改变的是人的饮食习惯,使人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年代,也促进了人本身的进化,人高超于动物。在华族群中,在半坡时代,半坡为代表的族群,又形成了“夏”的标志,那么,以半坡为代表的族群,就是古华夏族群。( 2012年11月5日)

七、夏的进化和变异

夏的核心,是“人头” +“耳双鱼”(耳双羊角)。这个“人头”+“耳双鱼”是夏文化的源头。从这个构图线索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夏文化的进化和变异。

《山海经》中有“耳双蛇”的记载,“耳双蛇”实际说的就是变异了的夏图腾,即“人头” +“耳双蛇”。在红山文化中就发现了蛇形耳坠,遗憾的是只发现了一个蛇形耳坠而不是一对。

在石家河文化中,就出现了明显的“耳双蛇”,也有“耳双鹰”,还有“耳双牛角”,石家河文明与古夏人文明的联系清晰可见。

石家河文化连体双人头像——“珥双蛇”(图片来自网络)

石家河文化耳双鹰玉人头像(图片来自网络)

石家河文化“耳双角”(图片来自网络)

古埃及人信仰灵魂“巴”。古埃及的灵魂“巴”形状是长着人头,人手的鸟,就是“人头” +“双手”+“鸟身”的构图。这个灵魂“巴”明显是“夏”的变体。古埃及文明与古夏人文明的联系清晰可见。

古埃及灵魂“巴”

前面说过金文夏和小篆夏的文字结构都是“人头” +“耳双手”,就是下部构件有所不同,可以看到“人面鱼纹图”、金文夏、小篆夏一脉相承的演变关系。

有点可惜的是,甲骨文夏目前没有定案。不过按照“人头” +“双手”的模式,我支持这个字是甲骨文夏字:

甲骨文夏(黄饮冰制作)

为什么呢?因为夏人的政权被殷商推翻。在殷商统治时期,处于殷商统治下的夏人就变成了劳动者了,是个被殷商贵族看不起的族群。这个甲骨文,很符合夏人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其造字结构也是保持了“人头” +“双手”的造型,头上梳起三股辫子、一颗大脑袋、两只手拿着劳动工具,身体瘦弱得像根棍子,两腿上还带着枷锁,不是奴隶是什么?

夏是存在的,在我的研究中,古夏人的学名是“华尼夏”,简称“尼夏”。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都是尼夏文明。建立夏后朝的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夏人原住地在中国西部,发源地在渭水上游大地湾,所谓的仰韶文化,就是尼夏文明。

从中国的中原到中国西部、到西北,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和环地中海,在史前一个时期,都属于尼夏文明圈。尼夏文明毁于欧亚草原民族华尼安(雅利安)人。

在公元前1000 年前后,世界尼夏人发起了复国运动,中国的周人,环地中海的古希腊人,以及西亚中亚南亚的尼夏人,成功复国,这些地区的华尼安(雅利安)融入尼夏人中消失于无形。华尼安人在西欧和北欧存在,日耳曼尼就是华尼安人的后裔。(黄饮冰2012年11月5日。本文由我们为什么称华夏一文解析而出。原标题人面鱼纹图是一个字——即夏字。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修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