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多元融合的新疆建筑文化丨中华建筑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季即景优秀作文 天山南北:多元融合的新疆建筑文化丨中华建筑文化

天山南北:多元融合的新疆建筑文化丨中华建筑文化

2024-06-12 2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辽时期,随创建者耶律大石西迁的大量汉族工匠将中原的建筑技术和造像艺术带入西域,瓦、泥塑、炕式取暖系统等建筑材料和技术被当地采用。

及至清代,新疆建省后修建的十余座城市都遵循了中原传统筑城理念,成为中原文化在新疆传播的重要载体。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哈密回王府,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瓦顶的设计充分彰显了中原建筑特色。

▲哈密回王府,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图片来源:哈密市人民政府网站

建于乾隆年间的惠远城是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空间布局以钟鼓楼为中心,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座城门。城内建筑整齐,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为繁华。将军府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花园中的台榭、曲径、回廊均是仿照中原地区的园林建筑而建,体现出边疆与中原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

阿以旺:聚合生土宅院的中心空间

因气候地理的差异,新疆各地的建筑风貌亦有差别。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以“阿以旺”为维吾尔族最典型的民居形式,意为“明亮的处所”。

阿以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古于阗 (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境内,现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库车等地。历史上这一区域不仅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雪域高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影响。

▲喀什古城阿以旺民居。 闵天怡供图

阿以旺由尼雅古民居“阿克塞乃”演变而来,属于生土建筑。生土即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沉积的原生土壤,是取之自然、返还自然的生态性建筑材料。生土材料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为居住者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

为了适应干热气候和阻挡风沙的需求,喀什等地民众将原本露天的中心庭院覆以高出四周屋顶2米左右的顶盖,并在其上设置木刻窗花作装饰的天窗,通过侧向采光通风,形成精美且明亮的阿以旺厅,又称“夏室”。阿以旺厅是统领整座住宅的核心空间,也是一个家庭日常起居及佳节喜庆时欢聚弹唱、载歌载舞的活动空间。厅的四周设土炕台,上铺毛毡,主要用于待客就餐、儿童嬉戏和妇女纺织。其他卧室房间均围绕阿以旺厅布置,称作“冬室”,各房间壁面都设有尖券式壁龛,配以石膏花饰,精巧华丽。

另有庭院开敞的外廊式阿以旺,土炕设于柱廊下,是家庭劳作、用餐、夏季夜寝之处。院内皆栽种花卉和石榴等果树,葡萄架下多作室外活动场所,其间花叶扶疏,清凉宜人。喀什古城因用地紧张,阿以旺发展为楼居式,夏室被改设于晒台之上,部分民居之间还连结成过街楼,既节约了用地,又提供了阴凉避暑的室外空间。

在建筑装饰方面,一些阿以旺民居的梁柱、门窗部分保留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特征,例如,门窗棂格除采用汉式建筑中直棂、万字格、井字格、菱形格等图案形式,还创造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四宛双交棂花格,其拼装均采用汉式木作的榫卯工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