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名词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商品经济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名词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名词解释

2024-02-08 18: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60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阐述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面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法律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则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个总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分别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挑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抓手。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推进了改革任务的实现和改革部署的落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最新概括,完整提法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概括和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任务、总的方针、总的政策,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提法用“美好生活需要”取代“物质文化需要”,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划时代进步和面临的新挑战,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际,推进新时代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指针。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为我国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提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生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不断得到细化。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极大提升和丰富了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力;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建设创新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七是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六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之所以要推动供给侧改革,是因为需求侧发生重大变化,但供给侧未能适应需求侧的变化,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改革内容包括: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即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方式和主要经济手段,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港澳台投资经济、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中,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并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首先体现在速度上,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还体现在结构上,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具体的表现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新常态最后还体现在动力上,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创新驱动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有利于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模式是各国民主政治发展所呈现的标准形式。我国的政治制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结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我国一再强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而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一套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还能够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体现,是指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具体形式,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自由:人的自由状况从本质上讲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不自由的制度根源,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体系,为创造真正的自由提供了前提。因此,与资本主义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自由不同,社会主义自由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的最广泛、最真实的自由。同时,社会主义自由的实现又是一个渐进过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上逐步实现。

创新思维:是指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为党员干部提高履职尽责、执政为民本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战略思维:是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科学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为党员干部提高履职尽责、执政为民本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底线思维:是指从客观设定最低目标出发,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科学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底线思维的重要性,为党员干部提高履职尽责、执政为民本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法治思维:是指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准绳的一种科学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底线思维的重要性,为党员干部提高履职尽责、执政为民本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在我国,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爱国统一战线: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它具体包含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另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服务。

文化软实力:就是基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而形成的体系,涉及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产业及国际话语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化等方面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和文化建设实践的推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友善:首先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也引申为善待自然。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公民的价值要求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诚信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公民的价值要求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明:是指国家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状态。文明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当代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论断,为弘扬当代中国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次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又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同时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和社会制度机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平安中国:所谓“平安中国”,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全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平安中国”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升为基本方略,并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促进人们形成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和消费习惯,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绿色发展方式: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促进发展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绿色中国建设:是指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促进全面建设的建设路径。开展绿色中国建设,是我国在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建设绿色中国,要求我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奢侈浪费的不合理生活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党的执政理念更加先进。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1)我国推动一带一路的背景,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规则深刻调整;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2)主要内容:“一带一路”沟通了中国与南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和欧洲,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通过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和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平台的建设性作用,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3)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既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又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世界贡献了合作共赢的路径与方案。

和平发展道路:是党依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际国内局势对我国国际战略所做的新概括,是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其目的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其内容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坚持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发展自己;确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观点,坚持互利双赢的发展战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现在不称霸,将来我们发展强大了也绝不称霸。

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内涵包括: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同。

“伟大工程”:即党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次提出,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又被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着党的建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三严三实”的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新要求,2015年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旨在引导和激励党的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两学一做”: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的简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始于2016年,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

“四个意识”: 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其中,政治意识是根本,核心意识是关键。“四个意识”是检验党员和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促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