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咏史诗为例,浅谈唐代项羽形象的变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的简史 以咏史诗为例,浅谈唐代项羽形象的变化

以咏史诗为例,浅谈唐代项羽形象的变化

2023-06-19 0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引言

项羽,历来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他,力可抗重鼎,气能贯九州;他,在章邯势如破竹之际击溃二十万长城军团,逼迫秦军最后的主力投降;他被称为“妇人之仁”,对手下有仁厚之名,却焚咸阳,坑降兵,多次屠城。

他以霸王之名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却在仅仅四年之后英雄末路,自刎乌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关于项羽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文化繁盛的唐代更是如此。让我们通过唐人的诗,一窥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项羽的观点看法。

二、初唐时代的批评

在初唐时代,诗歌创作尚未从南北朝时期的文风中挣脱出来,整体来看远没有达到巅峰。受此影响,此时的项羽题材诗歌的创作也处在一个萌发期,并没有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出现。这一时期的项羽题材诗歌基本围绕唐太宗以及其群臣展开,在这一阶段的诗歌往往以对项羽的批评为主要思想。

比如初唐王珪的作品《咏淮阴侯》这样写道: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作者吟咏了韩信被项羽冷落,不被重用,转而投奔汉王,君臣相得,成功“名位彰”的历史。韩信的军事才能对楚汉争霸的最终结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里王珪表面写淮阴侯,其实在以韩信自比,隐喻自己在李建成麾下不被重用,转而投身李世民的经历。

而作者这次转投也确实让他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在这个故事中,项羽的形象就是一个“不能够任用贤才”的形象。

在初唐,项羽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正当大争之时,战争频繁之下,是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很多看到了上升通道的文人都希望能够遇到明主,一展心中的宏图壮志;相应的,不能任用贤臣,多次错失贤臣良将的项羽也只能得到一个很低的评价。

三、过渡期的盛唐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点。在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盛,国力强大,文化昌明,涌现出了无数极富天才的诗人。从李白、杜甫,到高适、岑参,再到王维、孟浩然……盛唐诗坛里随手采撷,便是后世难以仰望的高峰。

但是盛唐时代,由于整体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诗人们一般都对功名利禄充满了热情,因此更加关注的是山川河流、社会生活、政治环境,而很少去关注极富悲剧色彩的项羽的故事。项羽在唐诗的整体繁盛之中反而受到了冷落。不过这一时期也并没完全没有与项羽有关的作品。

例如张九龄曾经作《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诗中关于项羽的部分如此写道: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上宰议扬贤,中阿桓感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张九龄身份与其他的诗人不同,他在朝堂之中曾经官居宰相的高位,因此也有与其他诗人不同的站位。张九龄的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秦朝灭亡的过程。

而一个“屠”字可以说是为项羽的暴虐形象定性了。作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从项羽对国家人民的破坏的角度进行评判。可见在盛唐时期项羽的整体形象开始有所改变但仍然是负面的。

四、咏史诗顶点的中晚唐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了急剧衰落,处于“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的局面。宦官、党争、割据势力成为了晚唐的附骨之蛆,最终也无法解决。而面对着王朝末路的凄凉境遇,文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之中很多依然十分关心时政,渴望建功立业。比如李贺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壮志豪情,但是这种抱负却始终无法实现,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诗人的诗词风格整体也走向压抑悲凉。对于现实之中政治的无力感让他们更多的去关注历史变迁,咏史怀古、借古讽今。因此中晚唐咏史诗的数量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而唐代历来又有以汉代唐的传统。

唐人经常以汉自比,自然对于项羽这位与汉高祖刘邦争霸天下的霸王赋予了更多的关注。此时项羽的形象也变得复杂多样。而且,由于诗人们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也更能与感叹“天亡我”的项羽共情。项羽的负面形象逐渐被减弱,甚至会被赞扬。

1. 对不渡乌江的批评

在后世多有对项羽不肯渡过乌江的赞颂,将其作为知耻的典型。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以说是其中的经典。但是在唐代这种观点却基本没有出现。究其原因,后人对项羽宁肯放弃生命也要坚守气节的赞赏,更多是因为在外族入侵的环境之下,对于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崇高精神的赞扬。

但是唐代,哪怕是到晚期,外族也没有能力深入唐朝腹地,因此对于这种情感自然无法共情。他们之中大多数对于唐朝依旧抱有希望,自然认为放弃生还希望是一件不值得称道的事情。此类作品数量颇多。比如于季子的《咏项羽》: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虽然全诗只是直叙其事,未加评价,但是却将褒贬寓于其中。作者用一个“虽”字,表现出对“不王秦”的批判。如此无远见,哪怕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而“空”,“羞”也都意蕴深刻。纵使有扛鼎之力,却只因为自己的羞愧抛下方圆千里,人口数十万的江东,这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否定。

李山甫的《项羽庙》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作者这样写道: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作者在诗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成王败寇都是偶然,何必因为一时的羞愧而不愿渡江。甚至他还对项羽进行了嘲讽,你既然平分天下都觉得不足,又何必收下行人给你的纸钱呢?

当然,此类诗歌中最为经典的还属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牧认为项羽应当由不屈不挠的意志,卷土重来。虽然有对项羽自刎的惋惜,但是主要思想依然在批评项羽不渡乌江的行为。

2. 对项羽的惋惜

中晚唐诗歌中虽然对项羽仍然存在上述的批评,但是我们也能看出,批评的力度是很浅的,更多是一种戏谑的嘲讽或者包含对其失败的惋惜。而有的诗人表达的干脆就是对项羽的同情。

中晚唐诗人胡曾《咏史诗·垓下》里曾经这样写道: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这首词里诗人感叹戎马一生的项羽最终不得已和虞姬生离死别,一生的辉煌,力拔山兮的乞丐,最终都化为了自刎的遗憾。这首词就以深刻的笔触表达了对项羽无限的同情。

3. 褒扬项羽“重情重义”

韩信曾经评价项羽为“妇人之仁”。对于争雄天下来说,这当然是一种不利的品质,但是在对身边的人或物的时候,项羽确实会表露出他的闪光点。因此也有诗人对项羽重情重义表达了赞美。

比如,白居易的《病中诗十五首·卖骆马》中写道: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这首诗写的是白居易晚年卖掉陪伴自己五年的骆马的故事。离开的时候螺马对天嘶鸣,让作者联想起了乌江亭边将乌骓马赠与乌江亭长的项羽,不由得悲从中来。从这里我们能看出白居易的不舍,也能看出项羽的柔仁。

再比如胡曾的《咏史诗·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垓下被合围,败退至乌江,走向了穷途末路,“争地图王”已经不再可能,项羽也已经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选择不再渡江。

“耻向东吴再起兵”中的一个“耻”字,点明了项羽的心境。昔日出征的儿郎已经尽数战死,失败已经再难避免,对江东死去子弟的愧疚,让他再无颜面将战火继续带到江东,因此选择自刎而死。在这里作者塑造出的,无疑就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项羽形象。

结语:

如果我们去看唐代的咏史诗,其中可能确实有诸多不符合真实历史的评价,比如项羽已经日暮途穷,依靠江东对抗天下绝无可能,但杜牧还在说这“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很多人也可能对诗人无视项羽屠城杀降的行为,却去称赞他对身边人的小仁慈不满。

但是咏史诗不是真正的历史,其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并非客观的历史真相而是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我们从这些咏史诗中真正能看到的,是从初唐到晚唐社会风气的变迁以及诗人们心境的普遍变化。

参考文献:

《全唐诗》

《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