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人民楷模”朱彦夫再次感动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哪里都是你热评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人民楷模”朱彦夫再次感动中国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人民楷模”朱彦夫再次感动中国

2023-06-04 1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济南报道

“人生的极限在哪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一位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他是一位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然而,他躲开众人的目光,回到家乡,不仅帮助乡亲们走向了富裕的生活,而且还在年岁不小的时候,他又转型成为一个作家,其中他一本书的名字就是他人生的写照——《极限人生》。

这一段,是主持人白岩松介绍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开场白。

前不久,“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再次感动中国!

颁奖词这样写道:“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回顾朱彦夫的一生,他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血战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朱彦夫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他的钢铁人生,就是答案!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中,长津湖老兵、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入选。(图为视频截图)

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

去年国庆期间,一部电影《长津湖》把人们带回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而朱彦夫的战斗岁月、极限人生也再一次被拉进人们的视野。

1950年11月,中美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朱彦夫的连队战友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或战亡或冻亡,17岁的朱彦夫是其中唯一的幸存者。当增援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

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朱彦夫苏醒了,但他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视力0.3的右眼,成为一级伤残军人。伤势稳定后,倔强的朱彦夫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为了牺牲的战友们,他要坚强地活着,做一个有用的人。

在1996年拍摄的一段视频采访中,朱彦夫说:“休养人的生活不能抒发自己的心情,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副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最微小的事情。”

于是,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朱彦夫回到家乡,一切从零开始。

开山劈岭、治山改水……失去双手的他,把老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双脚的他,带领老百姓蹚出一条脱贫新路。凭借顽强的毅力,朱彦夫用25年的时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愧》。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朱彦夫都书写得如此精彩。

2014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称号。

正是这样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穿越时代,生生不息。

朱彦夫在家中观看颁奖典礼 (来源:淄博日报)

三代接力,传承朱彦夫精神

由于朱彦夫年事已高,未能现身“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他的四女儿朱向欣带着父亲的嘱托,到北京领奖。

节目现场,朱向欣轻轻展开父亲专门写下的两幅大字:“光荣属于二连”和“感动中国”,“二连”是朱彦夫曾战斗过的连队,那里有他一生最牵挂的战友;“感动中国”,则是朱彦夫对国家的深切感恩。

“我来自沂蒙革命老区,沂蒙人民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我父亲就是受此影响,走向了革命道路。”朱向欣说,她也是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今天我来给父亲领感动中国奖,既紧张又激动,感到很荣光,我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也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我的学生,更要把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当年回到家乡的朱彦夫,曾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建起全公社第一个农村图书室,他亲自担任老师,办起夜校,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质。当时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竟有100多人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受父亲的影响,朱向欣成为沂源县实验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2020年,她获得了“沂源最美教师”的称号。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也深受父亲鼓舞。三年前,他接过了父亲朱彦夫的接力棒,成为张家泉村现任的党支部书记。

“张家泉村一直是我父亲的牵挂,我回来以后算是完成了老爷子原来还没完成的一些事情,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目前,朱向峰正在考虑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在村里发展旅游、发展民宿,把红色片区打造起来,让村民们有个可观的收入,“我父亲曾经说过,他是党的人,这一生都在为党干事,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干事。”

朱向峰告诉记者:“回村里之后,父亲叮嘱了我两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实他当年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干部,我要在父亲曾战斗过的地方,传承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抓实干,像父亲一样造福四方。”

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则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员。看着电视中领奖的爷爷,朱帅宗眼噙泪水,心里充满了自豪,“爷爷今年89岁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觉得自己还有用。他一直思考自己还能为国家做什么,还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在朱帅宗看来,爷爷的梦想是让大家吃饱饭,父亲的梦想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到了他这,就是希望让朱彦夫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

“我想把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朱帅宗的手机里,一直保留着爷爷写下的“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的照片,“爷爷的精神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标。”

由于朱彦夫年事已高,未能现身“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他的四女儿朱向欣则带着父亲的嘱托,到北京领奖。(图为视频截图)

“朱彦夫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时代的精神!”

了解了朱彦夫的故事以后,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四肢全无、失去左眼、头部背部还残留着弹片、腹部有严重刀伤的特残军人,在其重伤致残后的漫长岁月中,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了艰难却又辉煌的历程?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或许,读懂了朱彦夫说过的这句话,就能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的答案。“对党忠诚、一心为民、敢于担当、自强不息”,这是朱彦夫精神的最佳诠释。

也有不少人,会发出像主持人敬一丹一样的疑问:“朱彦夫的妻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颁奖仪式现场,朱向欣回答:“我母亲的命是八路军战士捡回来的,她把革命军人视为恩人。1955年在医院做护理员的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身高1米73,长得也漂亮,别人问她为什么要嫁给父亲的时候,母亲就跟别人解释:他是为了国家没有了手脚。对于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双手双脚。”

如今,齐鲁大地再次掀起一股学习朱彦夫精神的热潮。

淄博市沂源县南麻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志叶说:“朱彦夫同志以无手之臂书写人生传奇,以坚定信念创造人生辉煌,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为党、为人民挥洒热血的光辉事迹,感动人,更鼓舞人。”

沂源一中语文教师陈田田不由感慨:“回顾朱老伟大又艰辛的极限人生,我被深深震撼和感动。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我将继续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2021级学生王鹏睿激动地说:“他是守卫祖国的一棵松,是坚韧不拔的一种魂。朱彦夫爷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勇敢与毅力,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朱彦夫的名字,点亮了革命的历史,更点亮了后世青年的精神追求。作为青年人应当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朱彦夫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时代的精神!”将感动珍藏于心、外化于行,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赛场上顽强拼搏,终将汇聚成国家发展进步的时代强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