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民族文化挖掘与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初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合肥三河口古镇门票价格 马边民族文化挖掘与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初探

马边民族文化挖掘与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初探

2024-06-17 06: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边民族文化挖掘与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初探

马边彝族自治县文体广新局   陈 远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南小凉山区,有22万彝、汉、苗等各族群众,遍布在2304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长期以来彝、汉、苗杂居,以大凉山为背景的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原为依托的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马边地方文化发展,既具凉山彝族文化的传统特点,又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色成份。马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文化产业却数量少、规模小,马边文化产业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

一、马边民族文化资源现状

马边民族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马边这个地域里特有的彝族文化、汉族文化和苗族文化的总和。

(一)马边彝族文化概况。主要是以彝族祈福、祭祀、经诵为主的毕摩文化和以山歌、情歌、传说、民俗为主的大众文化。马边彝族毕摩,传承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祭祀活动中,散发着彝文化的神秘魅力,毕摩走刀山、趟火海、下油锅、舔红铁的绝技让人叹为观止。祭祀活动中,毕摩用草编扎出“热布”,用泥捏出的塑像叫“扎布”,汉语称为“草偶”、“泥偶”,它们不但是一种独特的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符号,更是彝族文化的活态记忆,与三星堆文明有着近乎完美的相似。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反映出的神话。彝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彝族传统的舞蹈有:节日舞、婚礼舞、铃鼓舞、劳动舞、征战舞、对脚舞、手帕舞、手镯舞等。彝族的美术有绘画、雕刻、刺绣、银器工艺美术等。彝族习俗有:传统彝族饮食、饮酒、房舍、婚俗、葬俗、年节、服饰等。马边彝族民俗“彝族年”、“阿依美格”、民歌《阿惹妞》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马边汉族文化概况。主要是以永乐明王寺、荣丁东皇殿佛殿为代表的228处不可移动文物反映马边历史,汉族民间传说、歌谣、谚语体现马边民间文化的特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王寺是马边先辈留下来精典的文化遗产。坐落在民建镇永乐溪后村,传说是明代逃亡皇帝朱允汶在游历西南时修建的。在寺庙中汉族佛像和彝族神像同时出现,目前在国内常属首例。马边汉族山歌中的精品是“打鼓草”山歌,是特有的劳动歌谣,优秀的打鼓匠从早唱到晚可以唱四五百首,这些歌谣已由马边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收集1000多首,并整理成册,已正式出版成书。汉族民间传说、民间谚语也很丰富,如“石仗空的传说”,说明了马边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的古战场。《马边民间传说》、《大风顶传说故事》均已出书。

(三)马边苗族文化概况。主要是苗族服饰、饮食文化、节日文化、苗族歌舞等。苗族木叶、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独具风格。“马边苗族花山节”、“苗族芦笙舞”、“苗族服饰”已申报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马边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6年7月,马边文化产业企业一共有52家,其中:网吧20家,歌舞娱乐场所11家,游戏游艺场所1家,出版物零售网点10家,文化演艺公司1家,数字电影院1家,广告公司6家;国有企业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马边书店、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马边分公司2家。马边现有的文化产业规模小,数量少,年产值只有1800多万元,约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

    马边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现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全县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体现在:文化产业投资不足,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竞争力不强;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总体规划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开发层次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组成了马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源泉,马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文风情的打造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美丽景致依然无人知晓,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无人问津。二是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道路不便捷,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品牌意识不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全县文化产业企业每家年均纳税不到10万元。

三、马边民族文化挖掘与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的建议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抓好文化产业扶贫开发是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马边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抢救和开发工作,给予了政策上的保障。2012年8月,县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强县的决定》,为今后几年马边的文化工作及文化产业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抓住特色、突出重点应该成为马边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文化扶贫的工作思路,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做好马边民族文化挖掘和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的结合。

(一)重视文旅产业,制定规划措施。马边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又属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已列入我国限制工业开发区域,农业生态发展和文化旅游开发将是今后数十年马边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马边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重点抓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尽快拟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试点县,出台相关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整理生成一批文化旅游开发招商项目,让马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迅速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修缮重点古迹,新建民俗展馆。修缮马边明王寺,恢复展示彝族悬托石像,积极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可将县内可移动文物植入其中,把明王寺打造成马边大型文物广场,并对外开放,建成马边境内一处可供旅游观光、游人朝拜和文化研究的极佳景点。出版《世界之谜——马边明王寺》一书。可以充分利用明王寺、宝华山摩崖造像、石仗空、靖氛雕、荞坝古镇、晒鼓坝、汪公路、靛兰坝龙桥、三河口古城墙等古迹、遗址的资源,加以保护、修缮,并可添置一些附属设施,让这些古迹得到保护和修缮,并以完美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可看、可游、可评的良好景点。新建一个民族文化博物馆(含活态文化传承馆),将彝族民间“卓卓文化”、“毕摩文化”、汉族特色文化、苗族文化在馆内进行全面的展示。并注重开发出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附加值。

(三)打造特色品牌,举办节庆活动。重点打造“火把节”和“彝族年节”。农历6月下旬,大小凉山盛行的彝族火把节,是我们应该利用机遇积极打造的。西昌打造“国际火把节”,马边可以打造“小凉山火把节·东方狂欢之夜”,突出我们的地方特色。每年十一月的彝族年节,彝家丰收之后,家家杀猪宰羊,走亲访友,小庆三天,大庆七天,一片欢乐祥和氛围。彝族年节加以文化歌舞庆典活动打造,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马边参加彝族年庆典活动,可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火把节”和“彝族年节”已分别由西昌和马边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火把节”和“彝族年节”民俗文化活动,将会大大地促进马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景观。马边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诸葛亮南征途经马边的故事、彝族英雄阿树时惹大战诸葛亮的传说、马边河——彝语“姆河拉打”(即:孟获之河)的传说、大风顶与熊猫仙子的传说、明王寺彝族悬佛、彝族毕摩文化、彝族年节、苗族花山节等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马边特色和较高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可以用歌舞剧、实景剧、影视片的形式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开发中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古貌,又要有开拓创新,使地方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大竹堡仰天窝的五彩枫林,如诗如画;月子山上云杉林海,令人称绝;金河银河的山水风光,叫人称奇;三国古战场遗迹,神秘幽静;大风顶万亩杜鹃令人眼花缭乱,万亩草甸成为西南最大的高山草甸区,这些都是马边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同时,组织一批文人墨客,将这些景点赋予文化内涵,以文艺的形式展现,这些景区文化品味将会极大地提升,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五)多种渠道投入,发展文旅产业。马边在民族文化的挖掘开发工作中,可以采取多渠道投入的方式结合旅游开发来进行,比如:明王寺、东皇殿佛殿、石梁站佛、靛兰坝龙桥、马边古城墙、靖氛雕等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恢复修缮需要由政府来投入;荞坝古镇的保护和改造、马边民族风情村的打造,可以采取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主体风貌打造由政府投入,居民的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补助性投入,经营场馆改建主要由企业或个人投入;新建民族风情村方面,带有经营性质的,可采取政府出地,企业或彝族家族投资的方式来建设,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财政建设资金;三国古战场遗址(石仗空、晒鼓坝)、荞坝贡茶园等的保护、开发也可以采取政府投入加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黄莲山森林公园度假区、大风顶风景区、牵牛鼻度假村、沙腔温泉度假村、民族风情艺术团、民族风情电影等景区或项目则可采取企业投资运营的方式进行。

挖掘和开发马边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结合马边自身的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促进马边文化旅游发展。马边可以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有:彝族年节、彝族火把节、阿依美格节、彝族毕摩文化、毕摩热布扎布展、毕摩经诵、彝族摔跤赛、阿惹妞情歌、苗族年节、苗族花山节、苗族姊妹节、汉族“打鼓草”山歌、春茶节等等。同时,以征文赛、书画展、摄影展、奇石展、兰花展、歌咏赛、马边发展论坛等形式,邀请众多文艺家、媒体和游人看马边、写马边、画马边、唱马边、赞马边,让马边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