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3.16 商品拜物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典商品经济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3.16 商品拜物教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3.16 商品拜物教

2024-06-17 1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转载自江苏省-资料室编-出版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6、商品拜物教[i]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物和物[ii]的关系。这些物[iii]好像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支配着人们的命运,并为人们所崇拜,就仿佛信奉宗教的人崇拜自己绘制的偶像一样。马老师把这种情况称做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之所以发生,完全是由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这种条性下,一方面各个生产者在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相互依存着,彼此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生产者都是私有者,因而他们之间的生产联系不能直接体现,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商品交换是完全受自发的经济规律支配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他在生产中所耗费的个人劳动时间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一致,从而,他的商品能否在市场上卖掉,出卖后又能否赢利及赢利大小,都是事先不知道的。只有来到市场,在商品生产者互相接触后,各个人的命运才见分晓。如果商品生产者能够把商品卖掉,就表明他的劳动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如果他的商品在市场上卖不掉,或不能完全卖掉,就表明他们的劳动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社会需要,因而不为社会所承认,这样他就要“倒霉”。或者某个商品生产者把商品卖掉,但没有或很少赢利甚至亏了老本,在一般情况下,这就表明他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之,如果他由于出卖商品而获得超过一般水平的厚利,在一般情况下,这就表明他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来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好坏,赚钱还是亏本,是决定于他和社会的经济联系中的具体情况,产生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但商品生产者在实际生活中却把它看做是商品、货币等物的超自然的、不可捉摸的力量的作用,并屈服在它的面前。商品生产者受着自发的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而无能为力,他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商品的命运,于是就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马老师指出,“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起因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的性质”[iv]。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不需要通过交换表现出来,而是直接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的话,就不会发生商品拜物教。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8页。

[ii] 商品和商品。

[iii] 商品。

[iv]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4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