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离去,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折柳打鼓最基础,求平安才是王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人离别的诗句有哪些呢 友人离去,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折柳打鼓最基础,求平安才是王道

友人离去,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折柳打鼓最基础,求平安才是王道

2023-06-07 1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引言:

朋友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家人,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也是一个人行走在世界最大的牵挂之一。友情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就是因为与朋友相交,贵在真心换真心。朋友有相聚的欢畅时刻,自然也有离别的悲情时分。送别友人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当中的画面,也成为了他们吟诗作赋的重要素材。从流传于世的诗词中来看,折柳、击鼓、赠送平安扣,这些都是送别友人时基本的习俗。不同的习俗分别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人们送别友人时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来看一场中国古代文人的送别。

折下柳枝,表达情意

在阅读中国古代诗词作品时,我们经常会在其中看到关于友人送别的场景。离别本身是一个相当伤感的话题,但中国传统文人又习惯在伤感的情境下,通过某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于是,一些与送别有关的专门意象和专门的习俗便出现了。

折柳相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朋友送别习俗。

看到这四个字,你的脑海中仿佛能够浮现一个非常具体的画面。在一个烟雾飘渺的早晨,一对朋友站在城墙前,即将面对未知归期的离别。

即将远行的人面对着城墙,也面对着他的朋友。而送别的人手中拿着一枝柳条,正相当庄重地将它交到朋友的手中。

柳树的柳与挽留的留是谐音字,所以在离别时赠送朋友柳枝,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对朋友的挽留。这份挽留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目的,但它能够真切地表达深厚的感情。

柳树大多生长在河边,所以朋友离别的场景通常会跟水有着很深的牵扯。“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剪的不仅仅是肆意生长的柳枝,也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情谊。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因为赠送柳枝代表着离别,所以逐渐的,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当中,“折柳”二字又被赋予了思念的意义。

一曲折柳,便能够勾起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异乡,突然听到这样一曲饱含着浓重情感的小调,怎么可能不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呢?

随着文学的发展,赠送柳枝逐渐成为了送别友人时的一个固定习俗。即使分离的地点没有柳树生长,有心之人也会提前准备好柳枝,在真正的离别那一刻到来时,献上这充满仪式感的东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李白一生中仅存的词中,送别出现的场景也并不少。因为折柳相赠,灞桥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因为李白这一曲词的存在,这个地方被改名叫折柳桥。

从那之后,这里也就成为了专门承载着送别意义的地点。可见,古人充沛的情感不仅能够给某一个特定的事物赋予特定的意义,还能够改变一个地方所承载的价值。

柳色绿意,能够伴随着离别之人走上未知的道路。看到手中的柳枝,人们总是能够怀疑起自己熟悉的地方那一草一木,能够回忆起曾经饮酒作乐的好友,回忆起那些也许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

这些珍贵的记忆终将变成时光赋予我们的宝藏,它们并不会时时出现,但却会在我们深陷黑暗与孤独时,给予我们一点难能可贵的温暖和慰藉。

这或许才是送别的意义,也是送别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送别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表达挽留,还是为了给这一段短暂相聚的美好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从此以后,关于这段记忆,人们所能记住的只有正面的东西。

赠送柳枝,这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一个送别习俗。而对于更加豪迈的人来说,一根小小的柳枝显然是不够表达情感的。

河边击鼓,长恨离别

当离开的人将要从水路出发时,赠送柳枝已经不是唯一可以表达离别之情的习俗了。有人会选择在河边架一座大鼓,通过击鼓来营造长恨离别的氛围。

说到这个,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关于击鼓送别的一个经典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位国君的手下都有不少能人志士。他们一心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而他们效忠本国国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去行刺对于他们来说残忍暴力的国君。

《荆轲刺秦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世俗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单纯去判断荆轲刺秦的行为正义与否。但是对于荆轲本人来说,他一定将自己视为代表正义的刺客。

在大家的送别下,荆轲离开国土。“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在这样充满悲情的送别氛围之中,前文提到的折枝相赠自然已经完全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在送别荆轲这样一位悲情英雄时,高渐离选择了击筑而歌。

虽然没有办法亲身参与到那个场景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寥寥几语的描述去想象那个画面。荆轲在大家的包围下,充满感情地望向这片他牵挂着的土地。送行的人围在他的身侧,大家伴随着击鼓的节奏唱着歌,借用悲创的曲调去抒发自己内心的豪迈之感。

那时的天一定是苍凉的,场面一定是悲壮的。荆轲在大家的目送下渐渐离开,或许送别人和离别者心中都明白,这一去就是永别。

这个场景并不是《荆轲刺秦王》当中的高潮片段,但却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击鼓的习俗,也逐渐在送别的场景当中被固定下来。

实际上,这个习俗确实也一直被传承了下来。不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隋唐封建文化鼎盛时代,我们都能在送别的场景中看见击鼓的存在。

击鼓击出来的不是热闹,而是一种长恨离别的氛围。没有人会喜欢离别,也没有人会坦然自若地去接受离别。但离别是生命中一定会存在的主旋律,就算从情感上接受不了,我们也必须学着去适应。

而鼓声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在逐渐适应离别的过程当中,送别的双方主体内心的遗憾和悲伤情感。它更加豪迈,更加悲壮,但同时也更加让人无奈。

古人在送行时,除了会真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还会在送别仪式当中寄托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愿你一路平安,这就是最好的祝福。

祭祀河神,酒肉开道

对于注重离别仪式的人来说,送别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更重要的目的是为朋友这一路的行程祈祷一个平安的结果。

如果朋友从陆地上离开,那么大家离别的地点通常会是在城墙外的某一个小亭子当中。这时候,送行之人往往会举行一场简单的祭祀仪式,用酒肉来开道,为朋友祈求接下来一路上的平安。

他们的口中会念着专门的祷告语,也会带着满心的诚意去完成祭祀当中的所有步骤。不管朋友行走的路程是长还是短,他们心中对朋友的惦念和牵挂都永远不会减少。

而一场简单的祭祀仪式所展现出来的,除了有表达平安这种最真挚的美好祝愿之外,还有友情的真诚与可贵。

在朋友选择从水路离开时,祭祀河神也是一种常见的习俗。

传说,水路上的河神通常脾气古怪。如果他心情好,便能保佑行走水路的人一路通畅。如果他心情不好,那么他或许就会在路途过程当中掀起风浪,给行走之人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

为了避免这样危险的情况发生,通常在友人送别之时,人们都会安排一场专门祭祀河神或者船神的小型仪式。

“南方逐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这不正是最好的体现吗?我愿意尽我所能给你供奉,只希望你能护佑我的朋友一路安康。

从这些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表达情感并不是送别最本质的目的。本质上来说,平安才是离别之人最需要的东西。所以祈祷平安,这才是送别的王道。

而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的送别,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送别双方的深厚感情。这份感情千金不换,也能够成为接下来双方分开的生活当中对彼此的惦念。

当送别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时,某一个特定的意象或者场景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这些外在的客观存在,都被文人墨客写进了荡气回肠的诗篇当中,流传到现在。

跨越漫长的时空,我们也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同样的情绪。

结语:

有哲学家说,人生来就是为了离别。离别是人生的主旋律,没有人可以逃脱离别带来的悲伤情绪。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充满悲情基调的离别被某些特定的事物所承载着。不管是折枝相送还是击鼓而歌,不管是表达真挚的情谊还是祈求对方的平安,这些都是送别过程中最美好的存在。送别习俗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