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时代性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军事理论概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哪些 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时代性特征

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时代性特征

#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时代性特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田淑贞,谢有光,刘 佳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思政教育到现代思政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主题和社会的转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迈入了新征程。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教材作为教育载体也必然体现时代性内容,呈现时代性的发展变化特征。为此,探讨《概论》教材的时代性特征,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概论》教材时代性的内涵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时代”的含义是“指历史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由此可见,时代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概念,时间上,它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较长的时期;空间上,它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的本质概括;从发展方向上,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概论》作为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的理论课程,教材的时代性要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召唤,体现时代特点,不断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个方面。

1.因事而化是《概论》教材时代性特征的基础

“事”是国家大事、国际大事、历史事实,“化”是变化、转化、深化、强化。《概论》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因事而化”。不同时代的历史主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时而化”也成为《概论》教材体系时代性特征的基础。

2.因时而进是《概论》教材时代性特征的实质

“时”是时代,“进”是进步。“因时而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这就决定了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开拓创新。“因时而进”是《概论》教材体系的时代性要求的实质,《概论》教材时代性发展的过程,就是“因时而进”的过程。

3.因势而新是《概论》教材的时代性特征的核心

“势”指形势,“新”指“新鲜、发展、创新”,“因势而新”就是指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教材名称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的表现。坚持“因势而新”的核心要求,以“新思想”为灵魂,以“新时代”为坐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魂聚力,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成为大有作为的“强国一代”。

二、《概论》教材时代性特征的成因

《概论》教材的时代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时代主题的演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它是一种不断更新、开放发展的学说,具有自我变革精神和强大生命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发展。《概论》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也必然体现时代性特征。事实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同时代的具体产物。

2.实践是教材内容体系的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不是外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时髦名词,而是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迫切现实任务结合程度的内在的标志,内在的尺度。[1]正是实践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新理论的诞生。《概论》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概括。因此,《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课程,是在不同的实践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崭新内容,因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3.时代主题的转换呼唤理论创新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当时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从容应对,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问题积聚,社会矛盾凸显,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三、《概论》教材时代性特征的教学启示

《概论》教材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敏锐地抓住其“变”的新特质,同时也要牢牢把握其“不变”的精神内核,在“变”和“不变”的交互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万变不离其宗,突出《概论》教材的价值目标

《概论》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来,历经数次改版,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概论》课程设置的初心,就是《概论》课程的价值目标。众所周知,《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而《概论》课的最高目标是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目标,帮助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使他们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世界的发展熔铸在一起,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认识历史与现实、责任与使命,把远大抱负付诸于脚踏实地的践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的价值目标才是《概论》课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

随着教材的改版,知识目标也会改变,而贯穿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中最具有根本性和长久性的就是价值目标。《概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强化目标意识,正确把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者的关系,始终把价值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否则,就失去了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2.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善于探索教材的发展变化规律

《概论》课教材作为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其政治性、科学性、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其偏重理论的静态、平面的阐述相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显得宏大、抽象、空泛,而且虽然教材在不断改版,但是教材的更新毕竟有其自身的周期,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不能也不可能随时出现在教材中,使其难免在时效上滞后。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善于探索教材的发展变化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体系。

首先,教学内容要把握时代。要不断展示新观点、充实新材料、讲授新内容、传播新思想,联系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联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联系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和学界的新成果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有鲜活性,更富时代感,更具说服力 。

其次,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理论教学不是纯粹的理论论证和逻辑推演,否则就会让学生觉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理论要照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贴近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可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关心和关切,搞清楚他们的思想需求和困惑,聚焦热点,触碰痛点,有的放矢。对错误思潮,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理直气壮,绝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躲躲闪闪,绝不不着边际,无关痛痒,使学生真正觉得《概论》课有用,管用,好用。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是单纯迎合学生,而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方法传授严肃的深刻的人生和社会的大道理,把“高大上”的理论和热点素材、教学方法、学生实际有机统一,吸引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怦然心动、豁然开朗,真正受益。

其次,要正确处理教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内容要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为此,必须深耕教材,吃透教材,对每一章的教学核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材料的取舍上得心应手,做到既离开教材,又紧扣教材。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教材,洋洋洒洒,离题千里,二是拘泥于书本,循规蹈矩,照本宣科。要努力做到“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3.以不变应万变,加强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与方法论指导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其中有些问题是教学中必须面对不容回避的,而理论因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虽然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但很多问题在理论上的阐释凝练概括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以不变应万变,运用基本理论和原理结合新的实践给出合理的解答,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与方法论指导,帮助学生能够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思考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发现其内在规律。[2]

加强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与方法论指导,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强化问题导向,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思维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可以设问:对于十九大的这一重大判断,如果你是记者,可以现场提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怎么才能把问题问到“点”上。针对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总结梳理:首先应该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新”在哪里?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其次问“这是真的吗?”提出质疑;然后问“这个论断从何而来?”综合把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再问“因何而立?”,认识内在依据,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最后问“因何而成”,了解目标任务,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不要急于否定或纠正,否则学生就不会畅所欲言,这样就会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影响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点评总结时不仅仅是给出答案,更要讲清楚思考的方法和具体路径:首先明确观点,其次给出支撑观点的根据,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教师应着重点评:一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动力转化。[3]二是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三是讲清楚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我党制定了哪些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哪些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四是要充分展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的新状态,展现的新亮点。

在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链,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习惯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时代性概论马克思主义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中华诗词(2022年8期)2022-12-31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中华诗词(2022年2期)2022-12-3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党员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11期)2021-03-08青铜器辨伪概论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诗词的时代性中华诗词(2020年11期)2020-07-22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年12期)2020-06-05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4期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张家口文明城市创建实践路径研究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意蕴、困境与优化路径民间艺术博物馆产业化的意义及策略——以河北民间艺术博物馆发展为例校企合作下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新模式研究——以惠州学院·金迈思助学计划为例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论从高职到本科“3+2分段培养”的平稳过渡探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