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长江》再说重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再说长江导演 《再说长江》再说重庆

《再说长江》再说重庆

2023-09-16 0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昨晚,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之重庆部分在中央台惊艳亮相完毕,一时掀起收视飓风。当长江系列与重庆再次触电,较之20多年前的初次碰撞,多了一份成熟和厚重。重庆,这座集古典沉韵和时尚光华于一身,融似水柔韧与如火艳烈为一体的城市,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聚焦,去评说。说,是一种爱重庆的姿态;而《话说长江》元老陈铎的悠长回忆,又是另一种爱的姿态。最后,所有的情感都汇集入长江,人沿江而生,江因人而美。

  【旁白】

  20多年前,首次出现在电视节目《话说长江》中的重庆,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喷薄欲出的新生力量。20多年过去了,以重庆为首的沿江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昔日江上依稀渔火,变幻成山城万家灯火的辉煌倒影;以往山中声声虫鸣,叠化做比火锅还沸腾的欢声笑语。长江系列再度聚焦重庆,和《话说长江》的初恋山城相比,《再说长江》与山城的第二次亲密接触也许少了那份纯粹的惊艳,却多了一种沉甸甸的细腻。

  【特写】

  再获垂青

  20年前的《话说长江》中,涉及重庆的只有《宜宾到重庆》短短一集。此次央视似乎格外垂青重庆,《再说长江》中共有“大佛东渐”、“行走江上”、“水火山城”、“三峡存证”、“告别家园”等5集多内容,涉及重庆城市演变、三峡移民、历史考古甚至美女文化等方面。为什么对重庆情有独钟?李近朱透露,摄制组认为重庆作为中国最大直辖市,更能体现长江流域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去年航拍山城夜景,我看了都不知道是哪儿,感觉就像维多利亚湾或是曼哈顿!”

  再显平凡

  “把普通人的故事融入33集之中,是《再说长江》最大的特点。”当年《话说长江》的音乐编辑、如今《再说长江》的总编导李近朱,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20年后画面上山河巨变,20年后电视人的理念也已改变。他解释说,“《再说长江》拍摄了100多位在长江边生活的人,鲜活的人讲述鲜活的故事:50岁开始下海的教师,扛自行车的人造起了摩托车;下岗女工自强不息,办起了山城家喻户晓的火锅……”

  再创奇迹

  20年前,《话说长江》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40%的收视奇迹。20年后,100余人组成团队再次将镜头对准12个省市,拍摄了5.5万组高清影像素材,航拍近300航时,10万字的拍摄方案前后修改10余次,最终形成了这部长990分钟、33集的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

  【闪回】

  脱胎于中日合拍

  李近朱是典型的北方人,1982年《话说长江》开拍时,他在央视当了8年为专题片配乐的音乐编辑。他透露,当年日本电视机和电视节目一起向中国涌入,“《话说长江》脱胎于一次日方出钱出设备、中方出人出力的合拍,拍完后日方剪成单本纪录片《生生不息》,随后中方编辑出25集《话说长江》”。

  直升机“变脸”

  为了从高空拍摄长江源头,《再说长江》动用了军方可在低气压飞行的“黑鹰”直升机,这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采用高清摄像机航拍的长江源头新影像。在表现重庆城市变化的“水火山城”剧集里,央视使用的是直十一型直升机航拍――当长大后的李曦在长江大桥上跑步时,镜头从他身上拉开,从一座桥到灯火璀璨的朝天门码头,再到壮观的城市全景。

  【声音】

  今天的重庆,是另外3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的地图每3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如同当地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再说长江》画外音

  【特写】

  电视人说

  《再说长江・水火山城》的总编导王影就是一位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重庆娃。作为重庆人,能拍自己的家乡,他感到分外自豪。除了航拍的重庆全貌,他还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激情。王导用“不可思议的高速”来形容重庆直辖后的发展,同时也在纪录片中体现着山城巨变中的不变。变与不变如何表现?他把聚焦点定格在了一个个重庆人身上,试图用人来观照这个城市。他认为,是人使得这座城市有了精神。

  镜中人说

  李曦,在重庆,他是惟一一位在两部“长江”剧集中都出现的人,这是他的不变;但当年奔跑的小男孩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孩子。奔跑间,李曦见证了重庆的变化。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曦的感觉相当平淡,他的小女儿没有耐心等到自己露面,便到楼下和小朋友去玩了。李曦对重庆的发展抱有很大希望,他说等他的小女儿和他现在一样大时,重庆一定会有更大的巨变。

  苏兴蓉,对苏大姐火锅来说,改变的只是经营规模,不变的是火锅所代表的码头文化,还有他们如火锅般火辣辣的热情。

  向文利(苏兴蓉之女):节目播出后,很多没有通知的朋友都发来短信表示祝贺。她告诉记者,当时剧组来拍摄时,她母亲苏大姐腿受了伤,当时又是酷暑,但是为了配合剧组的拍摄,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依然陪同工作人员到农贸市场去挑选辣椒。

  观看者说

  周先生(媒体从业者):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20多年的时间,当年的小观众现在都已成年。《再说长江》的播出,给了我很亲切的感觉,听到这个名字,就有了一种沧桑感。作为重庆人,我从未离开过重庆,没有离开过三峡,我们把青春都交给了长江。如今《再说长江》,我们当年的观众在变,长江在变,重庆城市在变,相比过去,这部新纪录片中的重庆更美了。

  【闪回】

  20几年前,《话说长江》剧组到李曦所在的游泳队来选人。当时12个男孩,导演一眼就挑中了李曦。就是为了拍那个奔跑的镜头,李曦培训了整整一个星期。不过,当时来重庆的外国人少,而《话说长江》剧组有日本人的参与,小李曦感到自己能跟着外国人在山城玩,很洋气,很来劲。

  《水火山城》是去年8月拍摄的。当时摄影机很重,许多围观者不顾酷暑,过来充当棒棒扛摄像机。

  【声音】

  我的遗憾就是集数太少了,否则拍个十集不成问题。

  ――王影

  【旁白】

  《话说长江》是与陈铎的声音连在一起的,他白发皑皑的主持人形象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他本人也成为了长江的代言人。无论从时间的长度上还是从空间的广度上,陈老对重庆都有着悠长的情感。采访陈老是在一个深夜,但他说到重庆依然妙语连珠,毫无倦意。22年过去了,当记者问到陈老对《话说长江》里重庆章节的印象时,陈老竟能脱口而出当年的解说词:“看重庆,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特写】

  岁月之长

  镜头1:重庆电视台演播室

  1963年,陈老把一部苏联的译制剧送到了重庆。当时条件简陋,只能把电视剧放到重庆电视台的演播室进行直播。不过,这是在重庆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

  镜头2:朝天门码头

  1982年,陈老和《话说长江》摄制组来到了重庆。当时是酷暑,他在朝天门码头上看到很多人汗流浃背地在吃火锅,不禁羡慕起重庆人的好体质。

  镜头3:南温泉

  1990年,陈老到重庆拍摄《开发大西南》。肖杨陪同他前往南温泉。在热气腾腾的泉水里,陈老泡了个痛快。他说:“重庆冬天都能游泳,令人难忘。”

  镜头4:枇杷山公园观景台

  重庆被划为直辖市之后,陈老两次登上观景台看夜景。陈老对重庆的变化做出评价:以前是人多,车不多;后来是人多,车多;再后来是车多,人多,商店多。

  情谊之长

  片段1:陈老当交管

  陈老一次在重庆遭遇堵车。他下去走了一段才发现原因:原来竟是两辆卡车的司机好久不见,扒着车窗聊得热火朝天。陈老笑着说:“你们摆龙门阵摆得舒服,但我们就被堵了。”两个司机急忙把车开到一边。陈老很得意地开始疏导交通。

  片段2:陈老当司机

  陈老拥有的第一辆车是奥拓车,重庆奥拓车厂家的谭厂长是他的朋友。一次,谭厂长到北京开会,陈老邀请他乘坐自己的奥拓车,亲自当司机,从天安门一路开到复兴门。

  【闪回】

  陈铎对《话说长江》剧组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认为这个节目的特点就是与观众距离近,“观众觉得陈铎随时可能推开门走进来,大家一起看节目”。至于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把自己当成了观众的教师爷”。不过,他认为当年也有些缺陷,“因为经费紧张,主持人的服装都是自己的衣服,不算很好看”。

  在《再说长江》的策划期,陈老非常热心地出谋献策。记者问陈老是否很想再次主持《再说长江》,他表示剧组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采取了画外音而不是主持人”。

  【声音】

  ●重庆的泥沙被长江冲到了下游,就成了我的家乡上海。

  ●重庆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它已经奏响了新的旋律,开始了新的交响诗。

  ――陈铎

  【特写】

  城之于江

  镜头1:水兵营

  长江和嘉陵江在重庆交汇,赋予了重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19世纪,开始与外界通航,形成商业中心;现在又成为了大西南的经济枢纽。滨江路上的法国水兵营就是通航历史的遗留。如今,水兵营已被改建成年轻人聚会的休闲茶楼。夜晚江面灯火通明,美不胜收。

  镜头2:解放碑

  王导认为,重庆人的性格由是长江塑造的:既有江水一般的隐忍坚持,又有浪潮一样的爆发力。这种特质在抗战期间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象征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解放碑成为了重庆人的“精神堡垒”。

  江之于城

  片段1:三峡博物馆

  长江塑造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性格,而重庆也为长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三峡博物馆,这座2000年建起来的恢宏建筑就是为了保护、展现长江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而重庆政府为此投资了6.5亿。

  片段2:三峡移民

  如果说宏伟的三峡工程是壮观的历史手笔,那么重庆人就以自己的牺牲为这幅巨作铺开了宣纸。《告别家园》、《他乡、故乡》两集以饱含热泪的赞美之笔,讴歌了重庆人为了回报长江而做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伟大贡献。

  离开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温暖故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安家落户,这犹如离根之痛。然而,三峡两岸的重庆居民却以山城人特有的巨大奉献精神做到了。在《他乡、故乡》中,导演安排了这样一个镜头,他们在移民船上回首而望时,背景中那火烧般的落日如同一滴眼泪,使他们的迁徙之旅悲壮而伟大;而当他们到达彼岸时,天边始现绚烂的曙光,展示着他们会凭借长江所赋予重庆人的特有韧劲,在新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新家园。

  【闪回】

  在《话说长江》里,《壮丽的三峡》和《长江第一坝》让人们看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而在《再说长江》中,人们透过三峡看到了重庆人的伟大奉献。

  【声音】

  “当年,李曦在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上晨跑,现在,连同6座长江大桥在内,横跨这个城市各个水域的大桥有十几座。”

  ――《再说长江》画外音

  见习记者吴迎盈记者隆准制图任洁 特别鸣谢陈铎网络编辑:孔祥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