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腑是阴还是阳 六腑

六腑

2023-10-16 0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腑,①人体器官名。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的合称。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常用推法。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目录 1 简介 1.1 中医解释 1.2 推拿部位名 2 穴位 2.1 位置 2.2 操作 2.3 主治 3 介绍 3.1 胆 3.2 胃 3.3 小肠 3.4 大肠 3.5 膀胱 3.6 三焦 4 参考 简介 中医解释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常用推法。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穴位 位置

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约推100~500次。  

主治

一切热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介绍 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

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

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来自胃中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清者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二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经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故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 六腑 中医百科基础 阴阳 五行 五运六气脏象 五脏 心、肝、脾、肺、肾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女子胞血气精神 精 气 血 津液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络脉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穴位 人体穴位图 互动穴位图 十四经穴 标准穴位表体质 体质病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 温邪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津液失常四诊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脉象) 《中医诊断学》辨证论治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 论治治则治法 治则(三因制宜) 治法(中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食疗) 内治法(八法) 外治法病症 时病 杂病 妇科 产科 外科 伤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中药 中药列表 中药图典 中药方剂列表 性味(四气、五味) 归经 中药配伍(七情、十九畏、十八反) 中成药 《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经》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学》针灸 针法(九针、晕针) 灸法 《针灸学》 《中医刺灸》电子书 700本中医电子书 经典中医古籍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其它 中医史 医学名人 中医院列表 医学视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