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债券信息查询网官网 读诗

读诗

2024-01-05 2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被晚年昏庸的唐玄宗和一帮奸臣折腾了二十年,表面荣光的盛世已在根基上溃烂。杜甫授官之后回奉先县(长安东北100公里)探亲,刚进家门,迎来的却是幼子饿死的噩耗,杜甫悲愤之下,结合一路所见,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在杜甫探亲期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pí)鼓动地来”,叛军声势浩大,兵锋甚劲,自河北一路南下,连续攻下汴州(开封)、洛阳,好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挡住了史思明后援兵力,而封常清、李仙芝在潼关守住了长安的门户,安禄山的大军一时首尾难顾,形势十分有利于唐军。

但此时唐玄宗听信谗言,怪封、李只守不攻,竟将二人处死。替换的是已经告老还乡的名将哥舒翰,哥舒翰继续执行封、李坚守的策略,但玄宗严令出击,哥舒翰挥泪出关,结果被叛军打了一场歼灭战,唐军主力尽失。长安失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马嵬坡,将士哗变,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兵变之后,玄宗继续入川,太子李亨北上甘肃灵武(朔方节度使驻地,安史之乱两京陷落期间唐军的大本营),756年自行登基,遥拜玄宗为太上皇。

此时杜甫已将全家迁到鄜(fū)州(奉先县继续往北)避难,听说肃宗在灵武登基,就从鄜州北上去灵武,结果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时被叛军俘虏的还有王维。初二课本所选的《春望》就是作于此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破亡,百姓涂炭,所余只有山河,欣欣向荣的春天里,昔日车水马龙的长安却只有深深的草木。此情此景,令人何堪,在心情激荡的时候,看到娇艳的花朵却会滴下眼泪,听见婉转的鸟鸣也不禁心惊。若非经历国破家亡,很难体会到这样的心情。

757年,郭子仪率军攻长安,杜甫冒险出逃,终于来到了灵武,被任命为左拾遗(监察部门的普通干事),官职仍不高,但杜甫也很满足了,他希望能在国家危急时为朝廷出把力,也能为自己的后半生谋得一个好出路。可惜因为肃宗罢免宰相房琯,杜甫替房琯说话,也被肃宗贬到了华州,之后始终不再受重用。

这一阶段,政府军与叛军进入胶着状态,杜甫因贬官、探亲奔走于长安、华州、洛阳,一路上见证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祸,写下了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二课本选了《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的背景是安禄山夺取长安后,行事暴戾,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内乱,唐军收复长安,叛军连失长安、洛阳,退守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758年,唐军调集九个节度使的兵力围攻邺城,但久攻不下,因此四处征发兵役。杜甫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以素描式的冷峻笔调,记录下了这些被历史车轮碾压过的世态民情。

759年,华州和关中大旱,杜甫离开华州,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并于760年入蜀,来到成都。从此,杜甫在四川经历了8年相对安稳的时光。他虽是流浪之人,但相继受到了故交好友严武、高适、柏茂林的关照,在成都有草堂安居,在夔州的两年,更是颇有田产。生活的安定带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杜甫一多半作品都是在四川的八年创作的。中小学课本所选的杜甫诗,自然也多半是这个时期的,其中不少表现了轻松愉悦的心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但蜀中虽好,却还是不免思念家乡: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

赶上草堂遭遇暴风雨,这种思乡的心情大概就更迫切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杜甫入川之后的几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之后又发生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唐军和借来的回纥军队终于剿灭了史朝义残部,终结了安史之乱。小学课本所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做于此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但这首诗并非写实,只是表达了杜甫当时激动的心情。杜甫并没有立即出川回乡,他继续再四川又呆了五年。期间,始终在成都接济他的严武于766年去世,杜甫只好离开成都,来到夔州,夔州都督柏茂林对他更为优待,送给他粮田、菜园、果林好几十亩,并让他代管公田一百顷,杜甫在夔州的生活应该是相当优裕的。

但杜甫在夔州虽然诗作很多,却没有多少像在草堂居住时写的那些清新愉悦的作品,而是显得沉郁寡欢,这自然不是东道主的原因,而是经历了家国巨变后,晚年的杜甫老来多病,知交渐少,悲凉、寂寞、愁苦主导了他的情绪,这其中尤以高中课本所选《登高》为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我心目中的唐诗七律第一,杜甫是公认的七律圣手,而这首诗正是他在诗艺炉火纯青时的作品,对仗、押韵、平仄没有一丝纰漏,还不甘于律诗仅需颈联颔联对仗的要求,四联全都对仗,单句里面还要套着对仗,非要用沉重的锁链将自己重重锁紧。但就在这沉重的镣铐紧锁之下,感时伤逝之情却喷薄而出,力透纸背,令人读之心惊,读之泪下。这就是律诗的最高境界——戴着镣铐而挥洒起舞。诗圣之名,名不虚传。

夔州虽好,老年杜甫还是希望叶落归根。他于768年离开夔州,顺长江而下,此时的杜甫已没有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情,高中课本选了他此阶段的作品《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伤痛之语,能过此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由于行囊拮据,且湖南一带也不太平,杜甫困于湖南无法北上,770年,他经过长沙,遇到一位故人——李龟年。李龟年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宫廷乐师,极得唐玄宗喜爱,安史之乱后,他流落江南,以卖艺为生,不期竟与杜甫相见,唏嘘之下,杜甫写下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当年曾助玄宗与太平公主夺权,是玄宗极为信赖的亲王。崔九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都是京师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像李龟年这样著名的乐师,自然少不了参与他们府上的聚会。而杜甫在长安虽然仕途落魄,但他的诗文还是颇有名的,免不了在这样的聚会上作为清谈的帮衬。因此杜甫与李龟年早在天宝年间就已熟识。安史乱起,岐王宅与崔九堂早已不知何在,没想到在这江南暮春时节,正是落花之时,却与你相遇了。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杜甫生命最后的时光,他的诗力已臻化境,他已无需炫耀繁复的技巧,展示充沛的情感,短短几句平淡白描的诗句,已囊括了整整一部盛世转衰的历史。这首诗是安史之乱的压卷之作,是大唐盛世的压卷之作,也是杜甫的压卷之作。

就在写完这首诗的那年冬天,杜甫病逝于一只北上的小舟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