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之妻邑姜:姜子牙之女,前夫伯邑考?是不是乱臣十人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伯邑考的爸爸 周武王之妻邑姜:姜子牙之女,前夫伯邑考?是不是乱臣十人之一?

周武王之妻邑姜:姜子牙之女,前夫伯邑考?是不是乱臣十人之一?

2024-05-30 08: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周成王姬诵的母亲。

作为西周的开国王后,历史上对她的记载并不算多。并且,史书记载的重点,是她作为周成王之母的德行: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这段记载,出自《大戴礼记·保傅》,意思说,邑姜怀着周成王的时候,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独处的时候不倨傲,生气的时候不骂人。

古人认为,邑姜的行为,给肚子里的周成王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周成王后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这也是史书上关于“胎教”较早的记载。

除此之外,邑姜在史书上的形象,就相当模糊了。

而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以及她的称号里,我们也会有几个迷惑:

她是不是曾是周武王大哥伯邑考的妻子,以嫂子的身份嫁给了周武王?

姜子牙,究竟是不是她的父亲?

周武王曾说,“予有乱臣十人”,这10人里,包不包括邑姜?

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谜团1:邑姜是不是曾是伯邑考的妻子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西周时期对于贵族男子和女子的称呼。

因为人们怀疑邑姜和伯邑考关系的原因,就隐藏在他们的称呼里。

我们先需要明确一件事:什么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武圣人姜子牙,这些都是后人的叫法。

“姬”和“姜”是他们的姓。在西周的时候,贵族男子,是称氏不称姓的,而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所以,周武王和周成王,在当时的叫法是武王发、成王诵,或者是以国号为称呼,叫周发、周姬。

而姜子牙,他的姓是“姜”,氏是“吕”,名是“尚”,子是“子牙”,所以当时人称他“吕尚”,或根据周文王“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叫他“太公望”,从而又叫做“吕望”。

而女性的称呼,则相对复杂一些。和男性的称呼相反,女性是称姓不称氏的。

不过,和现代人把姓放在第一个字不同,西周的女性,是把姓放在最后一个字的,用来表现姻亲关系。

比较常见的称呼方式有:

其一,排行+姓。比如伯姬,就是姬姓、排行老大的女子。这一般是出嫁前的称呼。

其二,父亲的国名+姓。比如我们熟悉的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褒姒,就是周幽王从褒国掳来的战利品,姓姒。

其三,丈夫的国名+姓。比如号称春秋四大美人之一的息妫,就是姓妫,嫁给息国国君。

其四,丈夫的谥号+姓。比如被诗经称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大美人庄姜,就是姓姜,嫁给了卫庄公。

其五,丈夫的爵位+姓。比如西周文物叔勉方彝中,出现了王姒的字样,普遍认为这是一位姓姒的王后。

其六,尊称+姓。周武王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分别叫做太姜、太任、太姒,一般认为,太是尊称,而姜、任、姒,则是她们的姓。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西周贵族女子的称呼,一般和她们的丈夫相关。

尤其是出嫁之后,和丈夫相关的称呼,往往成为她们载入史册的名号。

而周武王的王后,被称为“邑姜”。

根据西周的惯例,姜,是王后的姓。而邑,要么与她的父亲有关,要么与她的丈夫有关。由于她已嫁人生子,和丈夫有关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邑”,会不会和武王后的父亲有关。

一般认为,武王后是姜子牙的女儿。

而无论是姜子牙,还是当时有记载的姓姜的人,其封国和尊号,都和“邑”字没有关系。

那么,如果这个“邑”字,和丈夫有关呢?

首先,这个邑字,不太可能是出自周武王。周武王是天子,是王,他的王后,是可以称为“王姜”的。

而在邑姜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人有可能可以授予邑姜“邑”的称号,那就是周武王的兄长,伯邑考。

“伯邑考”这三个字,自然不可能是名字,而是当时人对他的一种尊称。

关于伯邑考的名到底是什么,也成了史学界争议不休的问题。

这三个字中,“伯”字最没有疑问,这应当是指排行。史书也的确记载,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长子。

关于“邑”字和“考”字,就众说纷纭了。

先说邑字。

有人认为,邑就是伯邑考的名,按照现代的叫法,他该叫做“姬邑”。

有人认为,伯邑考可能担任过“邑”这个官职,毕竟古代有“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的说法。

有人认为,邑可能代表伯邑考身份尊贵,或者是谥号。

再说考字。

有人认为,考才是伯邑考的名,按照现代的叫法,他该叫做“姬考”。

有人认为,考是当时对逝者的尊称。后世把去世的父亲称为考,可能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也有人认为,他的名就叫“邑考”,或者邑考是他的字。

总之,关于“伯邑考”这三个字的含义,以及他真正的名字,众说纷纭,也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只能看以后有没有相关的考古发现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伯邑考的“邑”字,代表官职或者尊称、谥号的时候,“邑姜”这个名字,真有可能和他有关。

毕竟,丈夫的尊号、爵位、谥号,再加上妻子的姓,本就是西周常见的女子称呼。

而在周朝,也有“蒸婚”和“报婚”的习惯,也就是后世常说的“收继婚”,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为妻,兄长死后,弟弟娶嫂子为妻。

例如,卫宣公为太子伋娶妻,选中了齐僖公的女儿宣姜。可是卫宣公见宣姜美貌,就把她霸占了。

而卫宣公和太子伋去世后,宣姜的兄长齐襄公把宣姜嫁给了卫宣公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伋的弟弟,卫昭伯,理由是,宣姜本来要嫁太子,太子死了,嫁太子的兄弟也是理所应当。

因此,周武王在大哥伯邑考去世之后,娶嫂子邑姜为妻,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由于史料记载太少,我们也无法确定,邑姜的“邑”,是否真的和伯邑考相关。

有人提出,“邑”有都城的意思,也可以作为女子的尊称。而邑姜的称呼,也有可能是为了和周武王的曾祖母太姜的称呼区别开来。

在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之前,这注定是一个谜团了。

谜团2:邑姜是不是姜子牙的女儿

邑姜是姜子牙女儿的说法,最早见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

不过这不是出自正文,而是出自经学家杜预的注解: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

齐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西周建立之后,他被分封到了齐国。

但是西晋离邑姜的年代,已经1000多年了。这个记载是不是可信,也有待商榷。

不过,这不是孤证。在和《春秋经传集解》差不多同一年代、但稍微早一些的《帝王世纪》里,也说: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

不过,帝王世纪的很多章节,都已经失散。上面的这段话,是唐朝的《艺文类聚》和宋朝的《太平御览》引用的。

而且,这同样是距离邑姜的年代,太过久远。

这只能说明,在魏晋时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但要进一步确认,最好是有更早的资料。

毕竟,邑姜是姜子牙之女,也就意味着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岳父。这在周朝,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姜子牙又是如此重要的人物,不至于一丝痕迹都没有。

我们可以继续翻找更早的史料作证。

在《左传》的《子革对灵王》里,有一句话: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

这里说的,是春秋各国的起源。

晋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虞。那时候的国号还叫做“唐”,从唐叔虞的儿子开始,才改成“晋”。

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则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大名鼎鼎的周公旦。

卫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卫康叔。

他们确实都是周武王或周成王的同母弟。这里的“王”,指的并不是特定某个天子,而是指这些封国创建之时,在位的周天子。

而齐国的第一任君主,是姜子牙。

《说文解字》里,是这么解释“舅”字的: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

也就是说,在古汉语里,“舅”不仅指我们现代人说的舅舅,也就是母亲的兄弟,也可以指妻子的父亲,也就是岳父。

由于周武王的母亲是太姒,姓姒。这里的“齐,王舅也”,指的应该是齐国的第一任君主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岳父。

这和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是姜子牙女儿的记载,对上了。

所以我觉得,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这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谜团3:邑姜是不是周武王说的“乱臣十人”之一

根据《尚书·太誓篇》记载,周武王说过一句话:予有乱臣十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