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之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众生之母是谁 众生之母

众生之母

2023-09-27 1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美的沉思——默想时刻

创世纪3:16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奇妙的爱

3:18 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

安慰

3:19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你最珍贵

3:20 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

异象

箴言4:23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宝贵的心

箴言4:21-22

“要存记在你心中(既神的话语)。因为得着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医全体的良药。”

爱与陪伴

器官之用——心

耳朵辨别话语,正如舌头品尝食物

用心倾听 ——(承上启下)

让自己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无论老人说什么、说几遍都是可以的、都是第一次听到让老人在倾诉中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被接纳……

瑶琳仙境 夏养心

夏养心

1、夏季时节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2、入夏时节需要注意防晚睡晚起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中医养生,延年益寿。

3、入夏时节需要加强锻炼

入夏时节可以加强锻炼,但运动后要适当饮水或饮温盐水,以补充体液。夏季锻炼身体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

4、入夏时节需要注意养心

入夏养生,首先要养心。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故夏季与心气相通,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易出现失眠、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

心在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应,故为阳脏,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并主神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其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其应虚里,在液为汗,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联系的心功能系统。

所以,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做好自我调节,重点关注心脏保养。

入夏时节的食疗食谱

1、牛奶红茶

材料:牛奶、红茶、白砂糖。

做法:将牛奶倒入锅中,随后将红茶加入,并且要完全浸泡住,随后小火熬煮五分钟,等到牛奶的颜色变成咖啡色的时候就可以了,加入少量的白砂糖就可直接服用。

功效:红茶具有很好的暖胃以及刮油的作用,所以是非常适合养生减肥的食物之一。老中医告诉我们,红茶在进入身体之后具有暖胃以及暖宫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身体的代谢功能,分解过多的油脂。

2、红豆薏仁粥

材料:红豆60克、薏仁60克、红枣12颗、水适量。

做法:红豆、薏仁洗净后,分别泡水30分钟备用。将红枣洗净、切成两半、去籽备用。将汤锅中加入泡好的红豆、薏仁及红枣,倒入适量的水,以小火煮至熟烂即可起锅。

功效:红豆、薏仁皆有良好的利水、去湿功能,加上以红枣替代热量高的糖,是一道极佳的减重食谱,当正餐或当点心都很适合。

入夏时节要警惕的疾病

1、预防红眼病

立夏时节要注意预防流行红眼病。此病潜伏期短,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患者的洗漱和擦拭物品要专用,尤其在集体场所,更要做好各项隔离工作。预防红眼病的关键是,在高温高湿的初夏,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眼部保健,少去人多的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2、预防菌痢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繁殖、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

控制菌痢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对饮食、水源管理,消灭苍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水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