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功效与主治与用量是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参可以直接嚼服吗怎么吃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与用量是多少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与用量是多少

2023-04-18 0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炙黄芪,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直径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浅棕黄或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生黄芪、炙黄芪两者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详细为你分析。1、生黄芪的名称有非常之多,比如黄耆,棉芪,绵芪,绵黄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种类别,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生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生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生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生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生黄芪。生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2、炙黄芪是传统黄芪炮制而成的,是将生黄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较为粗糙,劳动强度大。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适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医生常常给“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的患者使用。炙黄芪重在补气升阳,在黄芪的诸炮制品中应用最多,由于饮片的临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视。如传统方法的改进、炮制温度、炮制时间、辅料用量、成品质量分析等研究报道较多。相信通过上面几段文字内容的学习,广大朋友们对生黄芪和熟黄芪的具体差别也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但我也想再多说一句,黄芪总体来说都是一种比较滋补的中药,所以在我们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对应人群和正确的使用量,而它的一些禁忌也是我们必须知道的,这样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2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生黄芪的功效: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生黄芪的作用: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1、黄芪建中汤: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2、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本方以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3、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4、黄芪补肺饮: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5、参芪大枣粥:黄芪15g,党参10g,大枣30g,粳米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食。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6、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7、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250克洗净,切块,当归15克、黄芪20克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3生黄芪泡水喝好吗黄芪泡水喝的禁忌很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要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喜欢将黄芪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但是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如果黄芪使用过量,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老中医告诉我们,其实黄芪泡水喝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过量服用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呢?这主要就是由于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之后打破了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就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情况的出现。黄芪属于一种温补性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身体主要表现为心烦气躁以及脸颊泛红。虽然我们说想要获得最好的保健效果每天要服用一杯黄芪水,但是这个黄芪水最好能够分为两三次服用,千万别一次性喝完。另外,每次黄芪泡水最好能够控制在15克左右,但是网上有些方子中建议是使用20~30克左右,这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黄芪泡水的使用量和煮粥的使用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泡水那就是上文所说的15克,如果是熬粥,那么最好使用50克左右。事实上,无论你是熬粥还是泡水,黄芪的使用量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千万不要超量哦!黄芪泡水喝的禁忌人群黄芪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材,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泡水、熬粥以及煮汤。虽然黄芪和人参的功效是一样的,但是价格相差非常巨大。所以平常人家都喜欢选择黄芪作为日常保健的药材质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黄芪并不适合天天服用,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喝的。具体如下:1.如果是属于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那么千万不要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不仅不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一类型的患者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就应该将黄连、大黄、败酱草以及栀子一起泡水服用,千万不能够选择黄芪。2.如果是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的,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合适的中药。3.正在月经期间的女性也是不能够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4.感冒发热的患者也别服用黄芪,这不利于身体退烧;5.怀孕期间的女性服用黄芪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很有可能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特别是孕晚期的准妈妈更是需要特别注意。孕妇如果不小心使用了黄芪,那么有可能导致体内的羊水减少,这样在分娩的时候产程就有可能增加,这增加了胎儿的危险。另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黄芪之后会增加染色体畸形以及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对于将来孩子的身体以及智力发育造成损伤,所以正在备孕以及怀孕的女性服用黄芪都需要谨慎。小编建议黄芪泡水喝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直接将黄芪泡水之外,也可以搭配其他的中药材或者是花草茶,例如红枣、五味子、甘草、桂枝、红花、枸杞、玫瑰花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将黄芪和红枣以及枸杞一起搭配泡茶喝,能够有效的增强体质,同时还具有明目以及补血的作用,非常的适合白领人群。也可以将黄芪直接用开水进行冲泡,这样不仅能够令身体更加的有精神,体质也会越来越好,肌肤也会更加的白皙,一举多得。最后小编提醒,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4生黄芪太子参的药用方法对于生黄芪太子参匠药用方法,你知道多少呢?大家常说的慢性萎缩胃炎,它属于中医当中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脘痛连胁、反复发作、身倦乏力、嗳气嘈杂、大便不调等。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常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此病,疗效满意。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上药每日一剂,水煎分服。中医认为,生黄芪甘而微温,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太子参甘微苦平,功能补脾肺心,益气生津;丹参辛苦微寒,功能活血凉血,除烦安神;淮山药甘平,功能补脾肺肾之气阴;白术甘苦温,功能补脾燥湿;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功能补血平肝,缓急止痛;鸡内金甘平功能消食健脾;乌梅酸平,功能止泻、生津、止血;山楂酸甘微辛微温,功能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三七辛甘微涩而温,功能止血化瘀止痛;生甘草甘而微寒,功能补心脾气,缓急止痛。全方共济益气养阴活血之效。以上,是专家们征对生黄芪太子参的药用方法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长期脾胃功能失调,中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久之血运无力滞于胃络而致瘀滞,所谓“久病入络”、“久病必于瘀”。故慢性萎缩性胃炎从中医角度分析,主要病机是气虚阴亏血瘀。5生黄芪等四味药代茶饮可预防感冒11月7日已进入立冬时节。这预示着真正的严寒考验即将到来。接踵而来的还有流感病毒的侵袭。这个冬天,意欲和感冒“分道扬镳”的人不妨看看由各位专家提供的预防和选药的小窍门。■预防篇体弱者远离感冒小偏方随着寒冷冬天的临近,近一个月前往医院就诊的感冒病人逐渐增多。年轻力壮的感冒患者吃些药、多喝水,一般过上一周左右就会好,但如果是体弱的老年人或抵抗力较差的人,普通感冒也会如临大敌。比如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感冒后很容易出现急性发作,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慢性鼻炎患者,也会成为感冒的直接受害者,鼻炎复发及加重;心脏病患者由于感冒加重病情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再如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感冒更是加重其病情的一大原因。所以,要远离感冒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俗话说:春捂秋冻,这种预防感冒的方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如果你是火力壮、抵抗力好的年轻人倒是可以尝试将此法当作寒冬前的“热身锻炼”。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抵抗力较弱的人反倒应该采取相反的方式,即做好保暖、进行力所能及的身体锻炼以及适当进行有预防感冒辅助功效的养生“药疗”,才有可能拒感冒于千里之外。这里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有助于益气固表的小方子,可大大提高机体抵御严寒的能力及机体抵抗力,减少感冒侵袭的机会。药方生黄芪30g白术45g防风15g知母30g服用方法:将以上4味药物打碎装胶囊,一次4粒,一天2-3次;或将四味药取少量,代茶频饮。功效:生黄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其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生黄芪固表之力尤为突出。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与生黄芪共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药类法象》中记载:“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其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知母:《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故针对目前气候及饮食习惯,湿热或阳热体质者偏多,佐以知母以制约黄芪之热,全方共奏益气固表之功用。黄芪片的功效与主治盛晓茜副主任医师沈阳市中医院黄芪片有补气固表,生肌利尿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身体虚弱等症状,对于儿童以及老年人可以用黄芪来提高免疫力,气血亏损也可以用黄芪调理。黄芪还可以跟枸杞和大枣同时服用,不过在服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以免用量不当引起不良反应,平时如果身体虚弱最好多吃一些补气血食物来进行调理。

ˋ0ˊ 黄芪主治什么文章目录一、黄芪主治什么二、黄芪怎么吃三、黄芪怎么挑选黄芪主治什么1、黄芪主治什么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2、黄芪的食疗功效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3、黄芪的中药疗效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黄芪怎么吃1、黄芪泡水,方法同沏茶一般。取两三片黄芪(5g到10g为宜),用沸腾的开水冲泡,等待晾凉一点的时候就可以饮用了,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可以长期饮用,但是如果遇到身体不适,尤其是上火、湿热的时候则不能饮用,以免会上火更加严重。2、黄芪炖鸡取三黄鸡一只,适量料酒、香葱、盐、当归、黄芪、枸杞、鸡精。将三黄鸡洗干净,切成小块;香葱打成小结的样子。把鸡块放在凉水中,加入适量的料酒,大火煮沸焯水。取另外一个锅,加入适量的凉水之后,用中火或者小火加热。鸡块煮沸之后,在冒水花的地方将鸡块家出来。将鸡块放入步骤4)中的锅中。放入当归、黄芪、姜片、葱结等,小伙慢炖一个小时。放入枸杞,继续慢炖5分钟左右。最后放入盐和鸡精调味。此外,黄芪还可以煮粥,经过慢炖之后的黄芪,更容易实现其功效。黄芪怎么挑选看外形黄芪药材呈圆柱形,上端较粗,少数老根的中心木质有枯巧状,灰褐色或呈空洞(俗称胡椒眼),向下渐细。挑选黄芪,先要看外皮,外皮发白,内心发黄为佳;再看黄芪切片的断面,有没有洞,因为黄芪容易霉蛀,有黑洞就质量不佳。闻气味黄芪气微、凑近闻有股豆腥气为佳,嚼之味道略甜。挑选黄芪时,以身干、条粗壮、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味甜、无黑心为佳。黄芪的用法与用量是多少?疏欣杨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每日用量大概在15克到50克左右,具体用量去根据疾病类型决定,但用药时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私自用药。黄芪性温对于缓解气虚引起的乏力、盗汗等现象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但服用过量可能会引起上火,出现心烦气躁、口腔溃疡等副作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黄芪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与用量(黄芪的作用和用量)红墙健康行1. 黄芪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与用量。黄芪养猪作为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加快机体物质代谢,促进畜禽生长发育之功效。2. 黄芪的作用和用量。黄芪当归是中药里养气养血的两种药物,其他人还搜了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生黄芪黄芪的药用价值黄芪主治功效土黄芪的功效与主治。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应用夏昆鹏副主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患者问]: 补充说明:黄芪的功效与主治应用[医生答]: 黄芪可以起到补气生阳的效果,比如黄芪水可以治疗说话没劲、气短、神疲等。有固表止汗的作用,比如玉屏风颗粒就由黄芪、防风、炒白术组成,可以治疗多汗症,尤其是白天出汗。利水消肿,比如浮肿可以服用煮黄芪水来治疗。如果出现先兆流产,可以用一些含有黄芪成分的中药。受伤以后,可用黄芪促进愈合。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刘浩庆医师肇庆市大旺开发区医院生黄芪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蜜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适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炒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酒炙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每用时的用量是10克--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60克.是补气升阳用炙黄芪.而在其它方面多生用.生黄芪与炙黄芪在补气上是一样的,只是后者的作用被加强了.一般本品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诅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主用于;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2.用于卫气虚所致的表虚自汗.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3.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痈诅不溃或溃久不敛.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4.用于浮肿尿少.还可用于.气虚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气虚津亏的消渴证.简而言之.可补元气.也可补中补气升阳宜用炙,其它方面的多用生的.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体内无邪纯补多用炙黄芪有邪兼补用生黄芪因为生用药性外达而具拖利功能炙用药性内敛而宜于无邪纯补之用【炙制过程以黄芪炒至微变颜色手抓不粘手为度这个过程有使药性内敛的作用而煎药过程假如蜂蜜的话就没有这种作用了】生黄芪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蜜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适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炒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酒炙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当然是生黄芪适合固表了,加点大枣桂圆枸杞无妨取黄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指导意见: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黄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肝,托毒生肌.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以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炙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黄芪:本品为黄色粉末或颗粒;气微香,味微苦,略回甜.炙黄芪:本品为黄棕色的颗粒;气微香,味微甜或微苦,略回甜。

●▽● 黄芪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用法用量】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黄芪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则固表止汗,是其中的主打药物;白术能健脾益气,增强黄芪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而防风又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玉屏风散就像是给体质虚弱的人加了一面结实坚固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主要是被用来抗感冒并提高免疫力,降低重复患病的几率。常用于感冒、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汗症等。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防己黄芪汤:方中防己利水渗湿以消肿,祛风盛湿以止痛;黄芪益气补虚而固表,兼可利水,二药合用,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共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力,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营卫,调脾胃,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属表虚之风水、风湿者。【黄芪】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主治及用法用量-药素网黄芪主要含有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有增强免疫力、双向调节血糖、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抗衰老、耐缺氧、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我国有多少人有驾照,目前中国有多少人有驾照 http://www.jhxhjt.com/article/4f251a875e750b301b0c602c.html

原创文章,作者:创芝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hxhjt.com/1in0rt6e.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