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龄]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 · 中国民俗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九九歌里有几个九 [李松龄]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 · 中国民俗学网

[李松龄]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 · 中国民俗学网

2024-03-28 14: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夏至入伏,冬至数九”。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道的270度时,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即“冬至”开始,称作“数九寒天”。 从这天开始,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风尚习俗,后来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也盛行于清代宫廷之中。本文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著述所载,简述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物详述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使用方法和记载内容,阐述清代对九九消寒图的嬗变发展,蠡测清代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

  一 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

  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谚。[1]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我们从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却发现有“九九”的残文。虽然这与数九习俗,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起码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九九”的说法了。我们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九九歌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编排出各自的九九谚语和顺口溜,供人们记忆和应用。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在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2]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琅琅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帝京景物略》中说: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3] 而在南方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另有说法。浙江一带流传的是: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蝇虼蚤出。[4]

  江苏常州等吴文化地区流传的是: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5]江苏丹阳地区为: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喜荫地,九九八十一,送饭地里吃(意即农忙了)。[6]

  总之,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九九歌,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对冬去春来季节交替变化和耕作、生活情景的描绘,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表明了冬九九中的气候变化发展规律。同时,人们根据九九歌与节气的变化规律,逐渐形成了一些谚语。像“春打六九头”,是说立春一般总是在六九前一天。又有头九暖主寒,谚云“头九暖,九九寒”。又谓四九时必多雪雨,谚云“雨雪连绵四九天”。又云冬至前宜寒,谚云“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等等。九九歌与谚语的在民间的流传,既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寒暑更迭信息、农耕的时令以及在生产、生活上如何适应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娱乐审美的精神需要。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我国最早有“画九”之法。相传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据文天祥的意趣,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云:“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 [7] 。更有韵致的是,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8]

  不过也有人对此举颇有微词,查嗣瑮在《燕京杂咏》有诗为证:学画消寒九九图,红窗费尽好工夫。朝朝和墨番番数,算到花朝得了无。[9]孙雄《燕京岁时杂咏》亦云;素梅一瓣染成朱,画出消寒九九图。过客光阴如箭激,撝戈迴日费工夫。[1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