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 第五章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人民服务的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 第五章笔记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 第五章笔记

2024-06-18 0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马克思的道德起源论的三个条件

①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作用

●   道德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引导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 规范 调节 激励 导向 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三)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  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显著的先进性特征

●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三、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它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着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根本要求,************和长远利益。

●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一)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  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二)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集体主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一是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

二是先公后私 先人后己

 三是公私兼顾,不损私肥公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①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③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⑤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②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③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   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   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   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一、遵守社会公德

●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不重要】

●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维护公共秩序?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③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④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

●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内容:①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加强网络文明自律

③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二、恪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   职业的含义: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  职业生活的含义:职业生活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  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4.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三、弘扬家庭美德【自己看看就行】

(一)注重家庭 家教 家风

●  注重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  注重家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注重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

●  爱情含义: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  婚姻含义: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家庭美德内容: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

●   尊老爱幼:子女要孝敬赡养父母以及长辈,父母要抚育爱护子女

●   男女平等:既表现为夫妻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又表现为平等的对待子女

●   夫妻和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互助互让

●   勤俭持家:勤俭持家既要勤劳致富,也要量入为出

●   邻里互助: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  大学生在恋爱中要避免以下误区

第一,不能把友谊当爱情

第二,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第三,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第四,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第五,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还要处理几种关系

一是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二是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四、锤炼个人品德

●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  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  如何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1.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2.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3.强化坚定地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二)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  如何践行?

1.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2.向道德模范学习

3.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  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  知荣辱: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  讲正气: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

●  做奉献: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  促和谐: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