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要求”的最佳搭档,真的是“高标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严安承的搭档是谁 “严要求”的最佳搭档,真的是“高标准”吗?

“严要求”的最佳搭档,真的是“高标准”吗?

2023-08-30 1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严要求”的最佳搭档,真的是“高标准”吗?

文/跟谁学

“高标准,严要求”,几乎是工作中的一句口头禅。然而,现实的经验却直白地告诉我们,这句话虽然一直被提及,却未必是真理。不是说“高标准,严要求”不好,而是这个画面太过于美好,以至于到了基本上无法实现的程度。

我们会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上级交待给下级一项艰巨的任务,咆哮着说:“这个任务非常重要,我要你立下军令状,一定要保证完成任务。”这个标准应该是够高的吧,确保任务能完成。但紧随其后的,一定还有一句:“不管你用什么办法。”

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每到关键时刻,领导就会跟下属说:“这件事必须在今天解决。”相应的还有后话:“我不问过程,只要结果。”这大概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看出来没有,在“高标准”的大前提下,与之相匹配的往往是“低标准”。很少有人会傻到既要结果,“一定要做到”,又要过程,“必须这么做”。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人人都懂,有了高标准,就得舍弃严要求。

一般说来,只有在“低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严要求”。而且,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严要求”,而不是高或低的标准。

比如大家每天都要做的打卡考勤。公司规定9点上班,你就只能要求大家不要迟到,而不是要求大家必须提前一小时到岗。不迟到属于低标准,可以严要求,而且必须严要求。但是提前到岗就属于高标准,根本无法执行。不信你试试,员工不骂死你才怪。

美国流传着“巴顿治军”的故事:二战时期,美军第二军在北非战场被德军打得狼狈不堪,巴顿临危受命,担任了新任指挥官。为整顿军纪,巴顿把已有的部队纪律进行了重申,并严格执行。比如规定大家必须在早上七点半之前到食堂吃早餐,迟到一秒都没饭吃;比如规定每天都要刮胡子让脸面洁净,时刻都要戴钢盔打领带扎绑腿等。无论任何人,只要触犯纪律,要么重重罚款,要么军法从事。这些事情原本就是部队最基本的纪律要求,完全是“低标准”的事情,但就是在这么折腾了一阵子,第二军的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就是战斗力大幅提升,建立了一系列功勋。

中国流传着“孙武练兵”的典故:春秋时期,在伍子胥的大力推荐下,孙武见到了吴王阖闾。吴王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你的《兵书十三篇》(即《孙子兵法》),你能不能现场练兵给我看看啊。这相当于现在面试时的即兴才艺表演啊,孙武是来找工作的,只好同意。于是吴王召集了一帮妃嫔和宫女,让孙武现场演练阵法。一开始,孙武向这群“女兵”宣布了军队纪律,要求大家服从指挥。然后开始训练,结果大家以为是吴王的消遣娱乐,嘻嘻哈哈的完全不听指挥。孙武说可能是我刚才没说清楚,我再重申一遍纪律,请大家服从指挥。重申过后,继续训练,大家还是嘻嘻哈哈的。孙武二话没说,抓出最不听话的两个,依照军法当场斩杀。那两个女人还是吴王颇为宠信的妃子,斩杀之前,吴王慌忙出面求情,也被孙武义正辞严地驳回去了。一看这不是游戏而是动真格的,其他人马上老实了,非常认真地进行操练。其实孙武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大家服从指挥,是普通士兵必须要遵守的最低要求。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完全是由于“严要求”的原因。

管理的着力点从来都不是标准,而是要求。标准的高低,由客观因素决定,要求严不严,由主观因素决定。

在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看来,管理者首先要明确的,一定是“严要求”,不严格的管理,肯定不是有效的管理。至于“高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在过去,一年开一家分店就是很高的标准,但现在,一年开一百家分店都不算什么高标准。

而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当我们做好了“低标准,严要求”之后,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常抓不懈的坚持,才有可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如果从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无异于黄粱美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在面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团队时,比如创业团队或者状态低迷的团队,唯有从“低标准,严要求”入口,才有希望找到突破口,建立团队信心。

从根本上来说,标准和要求是两回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严要求”的最佳搭档,很难会是“高标准”,那只不过是我们向往的美好世界罢了。更多的时候,“低标准,严要求”才是管理的常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