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汉朝举孝廉制度中孝道的深远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举孝廉 “百善孝为先”:汉朝举孝廉制度中孝道的深远意义

“百善孝为先”:汉朝举孝廉制度中孝道的深远意义

2023-01-23 1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孝,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甚至认为对君主的忠诚贯通于对父母的孝敬。所以,汉朝时期的孝文化对举孝廉政策有着深远影响,不仅表现在政治上,更是体现在文化上,使得孝对于个人品德的评判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孝”更是深入家家户户。

古代汉朝时期的举孝廉制度

古代汉朝以察举来进行官员选拔,又以举孝廉制度来进行官员的晋升。自汉武帝时期确立以来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均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不仅包含了孝道的深远意义,更包含了统治者对于朝代政治文化的看法及态度。举孝廉制度作为汉朝时期的选官方式在政治上有着深刻的导向作用。

举孝廉制度的由来:

历史传统

举孝廉制度隶属察举制的一种,满足了汉朝政治发展对于思想统治的需求,但其在汉武帝时候举孝廉制度被正式确立以前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时代背景

汉朝初年以来,随着国家的稳定发展,以军功为主要标准的官员选拔具有一定随机性,无法满足国家需求。而对于存在的“任子”和“赀选”两种选官方式既无法选拔出有才能官员,又引起大多数阶层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汉朝时期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往的选官方式已不足以让王朝政治生活进行正常运作人才的空缺使得汉文帝不得不下令规定官员选拔的考试科目和考查内容,这一举动使得察举制随着汉朝的兴盛开始不断完备。

举孝廉制度的内涵:

具体要求

起初“孝”和“廉”被看作两种不同的道德,并且考察对象也不一样。后来,将孝廉逐渐合称起来,成为每年的察举科目,也成为了西汉晚期独有的察举方式。除了道德修养高尚、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外,在发展过程中“举孝廉制度”的内涵更上一层楼。

却由于东汉时期的腐败,“举孝廉”逐渐落入少数民族手中,为其所把持。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举孝廉制度最终将能力这一项考核引入,还对察举人员进行了明文规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全方面能力的选拔方式,使得在西汉和东汉初期选拔出了大量人才。

优点与弊端

举孝廉制度中的“四科取士”,不仅考察了选拔者的品德、能力、学识,还将其儒家学说和伦理道德弘扬在外,渲染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更为汉朝的统治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朝代的发展,举孝廉制度缺乏考核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使得地方权重操控了这一制度,东汉中后期以来越发腐败,彻底沦为士族发展的工具。

孝治和孝道文化对察举制度的影响

古代汉朝的“孝治”为举孝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孝道文化”为“孝”成为社会个人品德标准的衡量提供了思想文化体系。

(一)孝治方略的确立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统治者认识到了“暴政”和“酷刑”对一个朝代深远的影响,意识到单独依靠法治似乎不能促进社会的根本稳定,从而提高了德治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在兼顾法治社会的同时,对道德的教化作用越发重视。汉王朝时期的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所以其稳定性直接关乎国学稳定,因此越发重视对小农家庭的管理。小农家庭中父子关系最为重要,而“孝”则是可以促进小农家庭内部和谐,因此确立了孝治方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举孝廉制度也在汉朝汉武帝时候得到规范化。“孝治”政策使得汉朝统治者对儒家伦理越发重视,地位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发展,举孝廉制度的考试内容开始以儒家道德和儒家经学为重,进一步促进了举孝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二)孝道文化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孝道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从古至今,对于社会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从政治领域到家庭伦理,皆有着不同内涵,“孝”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一步步不断提高。

随着“孝”文化的不断发展,儒家文化的伦理孝道也逐渐运用到政治文化和社会上,形成了“忠孝一体”的政治观念。在逻辑上看来,将“孝”和“忠”看作同一性质,得到了“移孝作忠”的观念,认为孝顺父母的人便会对君王忠诚,“孝”对于道德评判和人才选拔越发重要。

举孝廉制度中“孝”的内涵

(一)“孝”对人行为的要求

孔子在先贤学说中对“孝”进行的阐述对举孝廉制度中“孝”的建立有着深远意义。正是孔子将“孝”进行了理论和行为的具体化概括,从而促进儒家行为规范的形成。孔子认为唯有家庭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孝”成为“仁”的根本。

但是由于汉朝时期的“孝道”沦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失去了“孝”的真正含义,从次对“孝”进行了重新定义,也在行为规范上做出了具体要求,r仍然还是以孔子的“孝”思想为核心。

(二)“移孝作忠”的君臣理论

孔子较为朴素的孝道观念更有有利于贴近生活实际,但“孝”与“忠”在法理上没有联系。在汉朝时期“孝”一直作为衡量道德标准的核心,后来却成为了统治工具,认为对父母孝顺才能对君主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儒家学说占据主流地位,先前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汉朝的统治者将孝道认定为对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孝”的定义也由此得到了延伸,不仅仅是对于父母,更包含对君主的“忠”,因此在家庭和国家上有了等同结构的内涵。

举孝廉制度中“孝”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对后世孝忠观念和选官标准的影响,“孝”在举孝廉制度中由家到国的延伸逻辑思想对后世的孝忠观念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随着汉朝时期儒家文化的发展,“孝”还赋予了政治色彩,而家国同构的理念又使“孝”和“忠”联系到了一起。而“孝”文化在选官标准上的利弊给予了后世科举制度的内涵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封建孝道异化的开端,五四时期的文人对传统的孝文化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此时的“孝”文化已经不断发展并上升到了“天理”地位,已将孝道异化成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已扭曲了孔子对于孝道的解读。而汉朝时期的“移孝作忠”的观念开始逐渐将“孝”偏离孔子阐述的孝道,从此孝道开始逐渐异化。

(二)“孝”的现代价值

汉朝时期所主张的“以孝治国”观念有效促进了人们所倡行的孝道社会,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府对于养老和尊老政策的处理带来了极其重大的意义。

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得不说孝道文化中在关于家庭和谐问题这一方面有着深远意义,对于举孝廉制度中的孝道在政治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表现,其涵义更是对于当今德治社会对于官员的行为标准有借鉴意义。对于当今政府,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还一定要重视官员的道德思想,弘扬孝道文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