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2024-06-02 1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活着追求幸福,其实幸福是什么?幸福不过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并有一颗流露真情的心情。今一早读到苏轼的《点绛唇》: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一大早就有了好心情,觉得这首词描写的心境太让人羡慕了,苏轼就是那位特别能善于发现幸福且毫不吝啬肯与人分享的那个人。

词的上阙画面感很强,“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就像微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先渲染气氛,通过环境描写,你看不见这个微电影的主角是谁,你只看到一个悠闲倚靠在胡床上的人身背影,然后镜头慢慢移动过肩,透过庾公楼的窗户向外望去,我们看见了远处的山峰,如同鲜花绽放,层林尽染。然后进入第下一个镜头,主角出现,微风轻轻吹拂,好像带着问号向他掠来,像是问你问我又像是问他自己,“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这句话太美了,可能只有苏轼这样的大家才能信手拈来。有人曾经把这句话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做对比,一动一静,意境不同。李白是谪仙人,读他的文章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在微醺的半醉半醒之中,举杯对着明月,低头看着对影,仿佛三个人在饮酒,同样是这种与自然风景同在的场景,李白用的是动词“邀”,画面是动态的,但苏轼不是,他的画面是静态的美,很安静,很安详,很享用。主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清风明月,它们似乎也在静静地陪伴着主人,不需要做什么动作,清风明月始终都在那儿陪着你,不增不减,不浓不淡,不弃不离,它们一直都在,这个画面所表述的心境就是上阙的第一个字“闲”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生活中即便无人作陪,也有清风明月伴我左右,还怕什么孤独寂寞?幸福既是心灵的快乐,又是一种愉悦的感受,更是由痛苦历程而促成的一种力量体验,苏轼写这首词时是第二次被贬杭州,他用大自然进行自我调适,方法很管用,我真是特别佩服他。

明月当空,静静坐在亭子里,一盏灯,一杯清茶,月光如水,照着清澈的湖面,山水与我同在,美景与我共存,孤独也有孤独的惬意。千百年来,谁能说出这样的话,只有苏轼才说出“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样特能治愈人心的话来。这个意境很好了,但还不是高潮,你看下阙:“别称以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别称是个官职,苏东坡在这里只呆了很短时间,这里有一个人叫做袁毂袁公济,那个时候在事业上跟他搭档。袁毂也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他来了,苏轼就有机会跟他一起,在公务闲暇时结伴游山玩水,赋诗唱和。所以,苏轼说,自从他来了以后,风月平分,清风明月,他俩可以一人一半了,他在分享他的心境,他把他的一半恬淡和清闲给出去,虽然看起来一人一半,但这快乐是加倍的,因为有他的应和和共鸣。

我之前在读苏轼的《赤壁赋》里,印象最深的那句话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遇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它入了你的耳朵便有了声音,入了你的眼帘,就有了形色,这是大自然恩赐的宝藏,在这里,苏轼与袁毂可以共同享受这种幸福感,就是这种我们在大自然里收获的这种恬淡心境,在两人之间流动,同频共振,这份感受倍加美好。“风月平分破”,这个“破”字好像把上阙那种安静的画面一下子破开了,就像是湖面泛起了层层的涟漪,心灵顿时得到了震动。

苏轼的这首《点绛唇》确实非常美,词的上下阕,一静一动,各有各的赏心悦目,苏轼在这首词里面向我们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却一样美妙的心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自在,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其乐无穷。

历史上很多诗人特别可爱,例如浪漫的李白,也有一些诗人确实可敬,譬如现实派的杜甫,忧国忧民,但既可爱又可敬的还要数苏轼,苏轼的词为什么那么有治愈性,我觉得任何情况下,他的内心都是丰盈、丰盛、丰满的,他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犹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那么,为何不闲庭信步,且行且赏且快乐?

所以,幸福是一种发现,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真情,是一种比较,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付出。平淡的日子里,有许多平凡的事物,恰恰是平常心掩盖下的不易觉察的幸福,这要靠我们用心发现,用情体会。无疑,苏轼就是一个对生活比较用心用情的人,无论他置身何处,都能找到生活中醉人的美丽风景:小桥流水、夕阳昏鸦、梧桐疏雨、朝阳晨露等等,都能找到浪漫可爱的风景,何处都可以让生命沉入幸福的体悟和享受中。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即便是一个人孤独地踽踽而行,他也会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