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体中的智子如何被破解的 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报告

2023-04-22 0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商道纵横: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72页).pdf

联系人:曹原电 话: 861065012846邮 箱:网 址: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7层1725(100020)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编者目录编委会成员任飞 李心荷 丁力 张琪编写组成员编写:曹原 李典奕 张华轩 陈丰 李雨馨 李依风统筹:杨虔发布机构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多边合作部牵头设立的产业委员会,致力于组织中国工商界深度参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落实联合国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综合行动协调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中国国际商会(CCOIC)是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在中国从事国际商事活动的企业、团体和其他组织组成的全国性商会组织,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商会(ICC)工作的国家商会,在开展与国际商会有关业务时使用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名称。商道纵横:商道咨询创立于 2005 年,是商道纵横旗下的独立咨询机构,专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与责任投资(ESG)的咨询服务。我们凭借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致力于与企业共同制定促进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协助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有办公室。详细信息,敬请访问商道咨询公司主页 以及微信公众号。关于本报告摘要序言报告总论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支撑低碳转型的三大支柱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手脚并重:企业减碳双重作用具体举措:企业低碳转型行动“双碳”目标下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四大产业板块局面分析转型定位:机遇风险特征四象限各行业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与举措分析中国企业高质量低碳-零碳转型战略高质量低碳转型 100 家企业案例免责声明0102030404060608151516181820243133139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0201关于本报告摘要研究目的本报告选取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性的100家企业,研究案例企业近两年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标、路径、行动进展与实施成效,构建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特征全景图,归纳企业“双碳”行动策略选择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方式,确认了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了各类型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策略。报告研究成果或能对企业设定发展目标、制定零碳战略、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指引与参照。研究方法1.研究范围通过公开征集以及机构推荐的方式,本研究选择了来自15大行业(矿产采掘、能源生产、农林牧渔、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房地产、纺织家具、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玩具日化、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物流运输和信息技术)的 100 家企业案例。2.信息来源本报告成果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案例企业近两年中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CSR/ESG 报告,以及 CDP 气候问卷披露信息等来源。3.关键模型“双碳”目标下企业机遇与风险特征模型,是根据低碳转型对企业影响程度、企业拥有的脱碳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活性),将企业编入“高敏感-高活性”“高敏感-低活性”“低敏感-高活性”和“高敏感-低活性”特征矩阵,归纳四类特征各自的驱动因素与优势策略,结合外部环境和内在禀赋,定义风险规避与机遇拓展两类行动逻辑。高质量低碳/零碳转型评价模型,按照“企业碳中和六大路径”,即电力脱碳化、用能电气化、燃料脱碳化、原料脱碳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负碳化,识别企业已采取“双碳”行动的类型、项目的成本或投资属性,评估企业行动在其价值链内外产生的碳减排效果,评价行动对企业经营表现的潜在影响,以判定企业低碳转型的策略和质量。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深入领会中国“双碳”目标和“1 N”政策精神,从“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和“基础服务”四大板块,建立高质量低碳转型理论框架,遴选来自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百项企业案例,系统性呈现中国企业在“六大脱碳路径”下的创新行动,提炼了中国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中的优势策略,点亮“百舸争流、激荡 40 年”的中国企业脱碳之路。“气候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必然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报告首次提出“企业高质量低碳转型”的战略框架,将低碳转型放在创新驱动和产业逻辑下,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企业脱碳行动,通过零碳转型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负成本-零排放-正增长”的路径特征;报告也是首份全面看待企业对经济脱碳的双重贡献的报告(“减低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展示全球低碳转型下企业战略机遇,体现案例企业向全球交付零碳解决方案的核心角色和贡献。报告强调案例企业内生优势对制定零碳战略的重要性,呈现案例企业双碳行动涌现出的“系统性变革”典型成果。通过分析百家案例的特征,首次提出“负成本零碳”和“零碳正增长”的高质量脱碳路径即通过选取合理的路径(资源可及-技术可达-财务可行),提升脱碳支出的资产形成率(而不是边际成本),在不影响主营业务可持续经营前提下实现脱碳。伴随主营业务脱碳,同时能够整合新技术或新场景,实现原有业务优势变大、市场规模放大,甚至扩展出新业务和新市场,呈现出业务的成长性。报告为工商界领袖制定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系统性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的零碳转型,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碳转型的框架和案例集,也是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0403序言报告总论2020 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作出“双碳”承诺。这份承诺响应联合国减排号召,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将为之付出巨大努力。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必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企业应从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特征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布局,着力实现智能服务作业,通过物联网、数字化等措施,实现企业节能低碳的发展路径。同时,企业还需考虑实际情况,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性,制定系列切实可行的低碳战略。在此背景下,这份报告聚焦分析中国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路径,旨在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引导和借鉴。基于理论框架和实践调研,此次报告系统、清晰地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的零碳转型路径,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碳转型的框架和案例集,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未来三年,报告计划收录 500 家实现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企业,通过详细刻画、具象阐述其转型成果,加强成功案例对全行业甚至全社会企业的指引作用。同时,被报告收录的案例企业将有机会未来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低碳故事,传播中国低碳理念。工商界是促进绿色合作的活跃力量,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正因如此,中国国际商会将持续发挥开放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服务企业职能,织密服务企业网。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方加快低碳转型,把全球绿色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碳中和目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罗盘,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低碳转型的可靠路径。2021 年 3 月,中国国家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上强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愿景和战略定位。主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一论述为正确看待应对气候变化、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最重要的全局性视角“发展”与“减碳”不是全然对立,也不是简单取舍的关系。气候问题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新发展阶段召唤新型企业:中国企业在过去 40 年在规模上的崛起是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所选择的增长模式共同决定的。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需要全新的经济微观基础,需要大批具有成长性、投资资本收益率很高的企业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效率的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化程度已经显著提升。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已经大幅度减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2010 年,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平均 9.4%的速度增长,大致对应同期的 GDP 增长速度;2010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降低到 3.3%,显著低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能耗强度下降,体现了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增速放缓,预示未来发展需要“换马”。以终为始,方得始终:碳达峰,尤其是碳中和为未来 40 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标和目标,也为中国企业把握新发展阶段机遇提供了北极星,为企业制定长期战略提供了确定性。大量传统企业设立碳中和目标、承诺将消除自身运营碳足迹,宣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众多新兴企业凭借低碳解决方案从缝隙中崛起,涌现弯道超车的新势力想象站在 2060 回头看,必定又是激荡的四十年。企业低碳转型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根据“索洛模型”,将那些不能由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来解释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被笼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衡量要素的使用效率,它可能由技术、生产组织形式、更好的激励相容机制、更好的管理水平等决定。而技术是经济内生因素,也是经济增长模式得以更新、发展得以延续的关键变量。技术创新不仅是中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力量源泉。多少好答案在等一个好问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挑战性,其必要性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带动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新过程的技术创新加速涌现,成就了经济低碳转型产业逻辑。对于技术创新企业而言,“双碳”目标催生了大量传统行业的减碳需求,提供了难得应用场景。对传统企业而言,低碳转型融合不同行业边界,打破既有市场格局,催生新动能。绿色金融正在成为关键杠杆,为传统行业低碳转型、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0605中国正在成为清洁能源创新的世界领袖:2020 年,中国的能源研发公共支出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低碳能源研发支出占全球的 15%。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研发公共支出从 2015 年的约 472 亿元增加到了2019 年的 573 亿元,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能源研发支出总量最大的国家(IEA-CNZ)。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也是关键清洁能源技术产品,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动车电池的最大制造商。中国诸多优势使其有能力成功实现碳中和,同时在引领技术创新、制定能源政策方面展示出国际领导力。中国企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对防止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至关重要,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提供解决方案。“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支撑低碳转型的三大支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对各阶段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任务和目标,也体现了支撑未来 40 年时间低碳和零碳转型的三大支柱: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以及和谐共生负碳的生态系统。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主线: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生产与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建设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系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能源转型的关键指标是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是至 2025 年提高到 20%,2030 年达到 25%,到 2060 年达到 80%以上。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提升社会电气化水平与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水平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供给侧,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平价绿电”时代已经开启: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逐渐成熟,发电设备效率大幅提高,2018-2021 年,光伏及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 31%和 22%。若考虑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对火电成本影响时,2022 年各项新能源发电的度电成本有望全部低于火电。2021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是国家层面首次确认可再生能源参加现货市场交易。在未来,新能源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竞争上网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需求侧,乘电力市场改革东风,绿电直购加速企业降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落地,“十四五”期间市场化交易电量将迅猛发展。2021 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 37,787.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9.3%,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 45.5%(中电联,2021 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简况)。2022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引导有需求的用户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首次提出,高耗能企业需要采购最低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此外超过省级可再生能源消纳激励比例外的绿电消纳量不计入能耗“双控”考核。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经济体系绿色转型的主线: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绿色化、资源循环再生化资源开发利用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是除能源活动之外最重要的碳排放源。资源利用方式和再生率很决定了非能源经济活动碳排放水平。资源开发、流通和利用过程都需要消耗能源,资源效率是经济活动单位产值能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0807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除了具体设备效率提升外,更多是通过数字化升级、流程再造等方式,实现利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交付相同产出系统效率提升耗水平的决定因素。循环经济有望在 2050 年减少全球水泥、钢铁、塑料和铝生产过程 中 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等于 37 亿吨(EMF)。“双碳”目标下,钢铁与铝生产中废钢和废铝使用比重增加,熟料-水泥比例下降,这两个因素将共同推动 2020-2030 年间中国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32%(IEA-CNZ,2021)。通过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即便是石化行业,在下游产品与生产工艺不发生根本变化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从大气或其他行业捕集 CO2合成基础化工原料,逐步向生物精炼或“太阳能化工”演化。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和绿氢储能价值提升,目前行业认为 2050 年左右利用绿氢为原料合成甲醇或其他化工原料将具备成本竞争力(RMI,中国化工零碳之路)。和谐共生负碳的生态系统中国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者,在国内已开展诸多生态保护与气候减缓协同并举的成功实践。目前中国人工林面积已居全球第一,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开发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潜能,也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倡导者。固碳是生态系统重要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除了增加森林碳汇外,“1 N 政策体系”也提到,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等固碳方式。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碳捕集与封存(CCS、BECCS)技术、直接空气捕获(DAC)技术,是实现能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逆向碳循环的关键方式。根据 IEA 预测,到 2060 年,BECCS 捕集的二氧化碳将达到 5.05 亿吨左右,DAC 捕集并封存的二氧化碳为 1.15 亿吨。捕集的二氧化碳除了通过注入地下永久封存,也有一部分将被用于原料回到能源和经济系统中,使得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能源系统之间碳循环实现“气候中性”。例如,在 2060 年捕集的所有二氧化碳中,1.2 亿吨(4%)将用于制造航空燃料这类燃料燃烧依然会排放二氧化碳,但这部分二氧化碳属于非化石来源,不会造成大气中 CO2浓度累积增长。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实现碳中和,企业需要通过上述三大支柱能源体系、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赋能。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按照来源、转化、利用和处置四个过程,报告归纳了 2021 和 2020 年 100家企业所采取的脱碳举措,概括为以下六大路径(简称“六化”)。能量流物质流电力脱碳化:初级能源脱碳(使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尤其在电力系统中,提高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占比,逐步实现电力系统净零碳排放用能电气化:能改用电动或电热的环节更换设备和工艺,例如车辆油改电燃料脱碳化:不能用电能替代的燃料需求改为使用生物基、CO2中性或电合成燃料,例如可持续航空燃料来源转化利用处置原料脱碳化:通过利用生物基、CO2中性材料、再生材料替代化石原料完成产品生产加工,避免上游开采和下游处置过程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负碳化:包括捕集大气中CO2或尾气中的CO2,通过生态碳汇(造林等)、地质封存、土壤固碳、生产建材或其他稳定耐用品实现持续从大气中消除 CO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1009典 型 案 例电力脱碳化:发电部门即是中国当前主要排放源,也是“双碳”目标下的降碳主战场。2020 年,中国发电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 54 亿吨,占全国能源体系总排放量的 47%左右。“双碳”目标情景下,通过大力建设新能源、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0-2060 年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预计将增长 6 倍,到 2060 年发电总量占比将达到 80%以上。发电行业排放量可在 2025 年前后达到峰值,然后在 2055 年之前实现零碳排放,期间累计减排量在各行业中占比 55%以上(IEA-CNZ,2021)。中国能源体系转型为实现“电力脱碳”提供了最巨大确定性。2020-2060 年间电力系统单位隐含碳排放(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将以年均 3%的速度下降,速度显著高于过去十年。电力脱碳的确定性,为各行业降低能源消费隐含碳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撑(IEA-CNZ,2021)。电力市场改革为各行业持续释放参与“电力脱碳”红利的机遇。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为绿电成为新的交易品种并通过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石。对用能企业而言,短期内绿色电力既包含了“绿色溢价”,也有来自市场化购电的“改革红利”受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扩大及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取消影响,上浮后的火电价格有可能高于绿电的溢价部分。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签署协议采购绿电(PPA)采购绿色电力证书(REC)安装屋顶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供电 投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电源2018 年以来,苹果公司制定了覆盖全球的 1,000 多座办公楼、零售店、数据中心和分销中心等场所及设施 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通过全资开发并持有(约占开发项目的 9%)、参与股权投资(3%)等形式建设太阳能、水电、光伏、风能、和沼气燃料电池项目满足价值链电力需求,其余电力需求通过签订长期可再生能源合同(87%)满足。2021 财年,苹果获得的可再生能源可覆盖90%电力需求,省域缺口则直接采购可再生电力(约占公司总用电负荷 4.5%),并在某些短暂过渡期购入可再生能源证书(REC)。另外苹果带动供应商共同投资成立中国清洁能源基金,至 2021年已经开发 134MW 新能源电站(苹果 2020/2022 年环境进展报告、Annual Green Bond Impact Report Fiscal Year 2021)。用能电气化:基于高确定性的“电力脱碳”趋势,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电气化,提升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成为重要的脱碳路径。2020 年电力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有 25%,预计在 2060 年将超过 50%。通过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持续推进“再电气化”改造,2021-2060 年间电力占各部门用能总量的比重上升,二氧化碳累计减排量贡献占比为 13%,其中约 1/3 贡献来自交通运输行业推广新能源载具、实施“油改电”(IEA-CNZ,2021)。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氢”),是当前基于天然气制氢(“灰氢”)进行替换进而实现脱碳的路径。在“双碳”目标情景中,至 2060 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电力的水电解技术将贡献总产量的 80%,煤炭和天然气结合 CCUS 的制氢产量将分别占 9%和 7%(IEA-CNZ,2021)。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营运车辆、通勤车辆以及物流运输车队采用新能源车辆 工程机械和车辆采用氢燃料电池或纯电驱动 机场提供地面供电、码头提供岸电,以替代飞机或船只燃料供电 采用电锅炉、热泵技术供热;工业过程电气化改造,例如动力设备由蒸汽驱动改为电力驱动典 型 案 例徐工集团探索尝试高效热泵、地源热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方式,利用新型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装备,公司用车逐步实现全面电动化。徐工集团推出针对隧道、地铁及特殊施工工况的新能源工程机械,以及满足城市作业需求的纯电动环卫装备、高空作业车等产品(徐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刚要)。中远海运实施船舶港口岸电工程二次电气化,2020 年中远海运港口下属国内控股公司均已安装船舶岸电系统;广州南沙码头外贸新建岸电系统成功投用“中远美洲”轮,船电与岸电实现无缝切换(中国航海学会)。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1211燃料脱碳化:对于航空、航运、长距离公路货运这些难以电气化的领域,需要采用新的零碳燃料通常是基于生物质、绿氢及氢衍生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双碳”目标情景下,到 2060 年,中国氢产量预计占全球的 30%以上,生物天然气产量占全球的 30%,绿氢和氢基燃料在中国终端能源用量中的比重共计将接近 10%(IEA-CNZ,2021)。工业是拉动氢能需求增长的主要部门,2060 年工业需求将占氢能总产量的 40%,交通运输领域占 25%左右,另外 20%是将其转化为其他燃料(主要是航运用氨和航空用合成煤油)。在“双碳”目标情景中,氨将会越来越多地作为海上交通运输的一种低碳燃料使用,2060 年预计 67%的氨将用于航运业。对航空业而言,2030 年以后,氢衍生合成煤油的用量将迅速提升,至 2060 年将满足中国航空燃料需求总量的 1/4(IEA-CNZ,2021)。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用生物质废弃物作燃料替代燃煤 用生物质燃油、绿氨、绿色甲醇等绿氢衍生合成燃料替代柴油、煤油(例如 SAF 替代航油)用绿氢、生物质天然气替代传统天然气或煤气做燃料原料脱碳化: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降低多个工业领域过程碳排放和原料隐含碳足迹。金属(钢铁和铝)、石化产品(例如塑料、纤维、橡胶)、水泥熟料都有较高隐含能耗及碳排放。提升再生资源占比,将提升基础原材料生产的低碳化水平。通过在钢铁与铝生产中增加废钢和废铝使用比重,或降低熟料-水泥比例,可以推动 2020-2030 年间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32%。对一般制造业、商业消费领域,通过循环经济提升包材的再生率,也将明显减少终端消费带来的碳足迹(IEA-CNZ,2021)。随着中国完成工业化的历史延续,本土再生资源储量也将持续积累。以钢铁为例,要实现发达国家以短流程-电炉炼钢,需要具有重组的废钢供给:2020 年,中国可统计废钢供应量约 2.6 亿吨,相比目前中国粗钢产量 10 亿吨量级,废钢资源供应远未达到可以支撑高比例短流程炼钢的程度。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计,到2050 年,预计钢铁行业废钢供给量 5.0 亿吨,此时再生钢生产对废钢的消费量占到总废钢供给的 8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以废钢不断再生循环的需求(RMI,碳中和背景下中国钢铁零碳之路)。在“双碳”目标下,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和潜力将提升。2030 年前,塑料回收利用潜力的释放主要来自物理回收水平的提高,而化学回收在 2030 年后有望得到较大规模的应前。目前巴斯夫、科思创、陶氏等领先企业均在塑料化学循环领域进行 了系列布局,在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也一直密切关注相关领域。中石油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布局相关研究,包括单一化塑料材料回收利用技术、新型废塑料优化技术等;中石化也已全面启动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同时着手相关产品标准研究(RMI,中国化工零碳之路)。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采用回收电池生产电极材料,采用回收金属原料,回收非金属材料,实现“闭环制造”采用植物基包装,采用植物基染料,采用植物基纤维 采用捕集 CO2为原料合成化工原料 采用 PET 等塑料再生原料 采用矿渣替代熟料或生料典 型 案 例典 型 案 例壳牌与罗尔斯罗伊斯等制造商、Lanzatech 和 Vattenfall 等公司以及 AMEX GBT 合作,以增加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在航空领域的使用,并开发用于航运的初始生物燃料组合。预计到 2025 年每年生产约 200 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到 2030 年,公司全球航空燃料销售额至少占全球航空燃料销售额的 10%。壳牌子公司在荷兰建设的氢气工厂电解槽电力由壳牌部分拥有的海上风电场提供,每天可生产多达 6 万公斤的可再生氢,生产的可再生氢通过管道供应鹿特丹壳牌能源和化工园区,用绿氢取代炼油厂中部分灰色氢气,使得生产的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等能源产品部分脱碳(shell,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长城汽车在产品设计初期重视产品的可拆解性和易拆解性,优先选择绿色原材料,并配备先进、高效的拆解设备,研究和使用完善的报废汽车绿色精拆技术,实现报废车材料回收利用率 95及以上,拆解报废汽车年拆解能力 1 万辆。长城汽车已经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前照灯和变速器再制造产业等方面自主再制造工艺。另外,长城汽车构建了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退役电池可通回收网络进行回收,通过湿法冶金提炼出碳酸锂等电极原料,形成回收闭环。采用绿氢或绿电金属原料 采用绿氢作为原料 采用再生原材料包材 采用植物蛋白原料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1413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效率,通常是能源和资源的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构成的三要素,它们自身的动态流转,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约束关系,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 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变革,通过信息流提升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放眼未来,数字技术将在各行各业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效率提升,是实现绿色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发布的SMARTer 2030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内数字技术有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贡献全球碳排放减少量的 20%,是自身排放量的 10 倍。“双碳”目标下,仅能效一项就将贡献 2030 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的 25%左右(IEA-CNZ,2021)。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资源和能源效率,提升生产工艺和成品率 智能绿色建筑提升能效 采用高效数据中心技术 余热回收,冷能回收,能源系统改进提升效率 生产过程节能技改,生产工艺升级提升效率 智能交通提升运输效率 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能效 引导需求减少浪费环境影响负碳化:碳移除,尤其是 CCUS 在工业减排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少数可以用于减少水泥、钢铁和化工生产过程排放的技术之一。截止 2021 年,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 CCUS 示范项目约为 40 个,遍布 19 个省份,捕集源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分布。其中13个涉及电厂和水泥厂的纯捕集示范项目总体CO2捕集规模达 85.65 万吨/年,11 个 CO2 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规模达 182.1 万吨/年,其中 EOR 的 CO2利用规模约为 154 万吨/年,CO2 封存及利用涉及咸水层封存、EOR、驱替煤层气(ECBM)、地浸采铀、CO2矿化利用、CO2合成可降解聚合物、重整制备合成气和微藻固定等多种方式(中国 CCUS 年度报告,2021)。“双碳”目标情景下,2030 年以后 CCUS 技术将加速部署,到 2060 年在电力、工业和石化部门可实现的减排量将增加到 26 亿吨。此外,预计 2060 年通过 BECCS、DAC 结合二氧化碳封存,将有约 6.2 亿吨减排量,占二氧化碳捕集总量的 25%,可完全抵消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剩余排放(IEA-CNZ,2021)。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CCS:配备 CO2捕集与封存技术 CCU:配备 CO2捕集与利用技术,配备 CO2回收做耐用材料技术 开展或支持土壤固碳项目 开展或支持森林增汇项目 开展或支持其他 NBS 方案典 型 案 例典 型 案 例宁德时代于 2020 年提出高效率低能耗的极限制造理念,利用人工智能、先进分析和边缘/云计算等技术,预计在三年内实现每组电池生产耗时 1.7 秒的速度下仅有十亿分之一缺陷率的目标,每年能源消耗可降低 10%。2022 年,宁德时代将极限制造升级为绿色极限制造,宜宾工厂建成世界上第一家电池零碳工厂,搭建了 CFMS 智慧厂房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生产中控管理系统,通过对厂房系统及设备运行数据的自动获取,实现厂房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绿色低碳运行。未来,宁德时代将在全球各大生产基地复制和推广灯塔工厂和零碳工厂经验,助力产业链构建更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华润集团子公司华润电力深圳电厂于 2021 年对 CCUS 测试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微藻固碳和干冰转化技术应用,建立了国内首个立柱式微藻光合反应器转化燃煤电厂烟气 CO2示范工程,配套一套 1t/h 的干冰转化系统,于 2021 年 8 月试产成功,打通从碳捕集到碳利用全产业链条。中国石化于 2021 年启动我国首个百万吨级 CCUS 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 CCUS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00 万吨,预计未来 15 年可实现增产原油 296.5 万吨。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对我国CCUS规模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提升我国碳减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1615本报告通过归纳 100 个案例企业的低碳转型行动,按照企业可以控制的运营边界(包含价值链碳排放),企业行动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同时产生双重作用减小碳足迹,以及放大碳手印根据报告收录的 100 个企业案例,企业管理层采取的以下举措,以减小碳足迹、放大碳手印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手脚并重:企业减碳双重作用具体举措:企业低碳转型行动-减小碳足迹-减小碳足迹碳足迹:企业经营活动价值链碳排放(范围 1-3) 放大碳手印 放大碳手印减小碳足迹:采取各种举措和路径,降低经营活动碳足迹,同时不影响主营业务存续,实现自身经营活动净零碳目标。所有企业都有减小碳足迹的需求,对于高敏感型企业,更看重减小碳足迹(自身业务如何零碳转型,例如传统钢铁、石化等行业)碳足迹企业标杆特点:在降低碳足迹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不仅企业减碳力度和进度领先,在策略上通常依靠业务调整、技术升级等方式,通过零碳负成本的路径,采取无损于自身业务持续经营能力的举措,实现有序转型、可持续经营,在市场获得相对优势放大碳手印:通过将自身技术能力与客户场景结合,创建有效的低碳或零碳解决方案,通过市场化手段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业务增长同时放大碳手印碳手印企业标杆特点:具有放大碳手印能力的企业,通常是具有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的活力企业(例如特斯拉)。这类企业碳足迹下降不是其价值重点,投资者更看重如何凭借解决方案在“双碳”目标下活动爆发式增长机遇此类标杆企业案例应体现其赋能众多行业或社会整体零碳转型碳手印:企业产品或服务在自身价值链以外(beyond value chian)可以通过替代效应,避免潜在碳排放或帮助客户价值链减小碳足迹减小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企业运营控制边界内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后者是在企业控制能力和运营边界之外,凭借向市场提供具有低碳特点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碳移除效果的举措。推动低碳/负碳技术开发(资助或参与碳移除技术开发)开发低碳/零碳替代产品(向市场提供受欢迎,且零碳的替代选项)提供场景化降碳解决方案(针对特定场景或市场需求,扩展自身产品服务的边界,提供从设计到运营的降碳方案)提供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提供面向企业或金融市场的绿色信贷或绿色金融服务)引导需求和行为转变(倡导节约、避免浪费,引导消费者参与到降碳行动中)提供碳移除解决方案(开展气候公益项目、直接推动碳汇或固碳量增加)推进供应链降碳计划(通过要求供应商加入共同的碳减排目标、提供减碳支持方案)实施内部碳定价(通过对各业务单元的碳排放定价,并按照价格收取一定费用,或作为投资决策依据、绩效考核因素)应用绿色可持续金融工具推动转型垂直一体化或建立创新联盟(通过并购或自研方式获得固有业务降碳所需的技术能力)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低碳比重、培育绿色创新业务,降低企业单位营收碳强度)优化产品或服务设计(改进产品设计,从而实现上游或下游碳排放下降)根据报告收录的 100 个企业案例,减小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具有以下相关性:具有可迁移的降碳能力的技术型企业,往往可以在减小碳足迹过程具有“能力溢出”:企业减小碳足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对转型风险的基本策略,但“活力”型企业,例如互联网行业、信息技术企业在探索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实现 100%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过程中,会尝试依靠自身数据能力、研发能力创建解决方案。一但实现良好的减碳效果,企业可以把能力产品化,面向具有类似需求的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具有“放大碳手印”作用的新型业务,实现“零碳正增长”。其中,企业降低碳足迹采取的措施呈现出明显“带动”作用:垂直一体化企业优势:企业直接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的能力突出。链长企业带动效果突出:处于值链核心地位的企业设定价值链减排目标(范围 3),可以有效带动供应链降低碳足迹。考虑到此类企业范围 3 碳排放占比通常大于 70%,其带动供应链减排的作用将非常显著。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1817其中,企业放大碳手印采取的措施呈现出明显“溢出”特性:技术扩散的溢出性:放大碳手印的潜力来自企业技术开发与产品化,通过加速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在各类场景的应用落地,低碳技术应用成本伴随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持续降低,而成本下降可以继续扩展技术应用场景。行业解决方案的作用:低碳技术驱动型企业为了市场份额增长,重视“产品服务化”,即针对各类典型行业转型需求,整合更多资源,提供行业解决方案,通过服务于行业转型获得增长。引导下游需求转变:传统企业凭借场景优势,具有对低碳技术应用的吸引力。在引入新技术后,传统企业将带动下游用户行为转变,从而实现其低碳转型的市场价值。高质量零碳转型路径特征负成本-零排放-正增长。在分析了本报告 100 家企业低碳转型实践,我们注意到以下特征:“技术创新周期与场景捕获时机”:一方面,钢铁、航空等行业碳中和需要尚未成熟的试点技术,企业对加速零碳转型的不确定性存在担忧;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一但明确自身零碳转型目标,会吸引未被注意到的可迁移技术在行业场景验证落地。类似技术成熟曲线,最终规模化应用技术方案未必是当前专门针对碳中和目标开发的新技术,而是遇到行业零碳转型新场景的成熟技术。例如,中国基于煤化工基础发展的甲醇制烯烃技术路线,目前对于回收 CO2用于合成化工原料恰好具有实用性。资本支出与研发驱动:具有可迁移能力的“高活性”企业,例如信息技术行业采取能效提升时,会优先配套研发支出,采用软硬件协同优化技术、算力效能优化等举措。研发驱动的通用能效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通讯和数据服务领域,也可以迁移到建筑、交通系统,形成具有收益能力的产品能力。零碳负成本:目前电力脱碳和能效提升是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采用的脱碳技术,这两种路径都属于可以”提质、节能、降费、减碳”的负成本路径。例如,对建筑部门或一般工业企业而言,参与电力市场采购绿色电力将很可能相比以往从电网公司购电节省成本,且绿色电力发电成本并不直接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在当下化石燃料价格高涨时的经济性和保障性都更高。零碳正增长:目前积极立足低碳定位开发低碳产品、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的企业都已经抢占先发优势,从所在行业中获得增量市场机遇,成为带动企业拓展新的行业客户的增长利器。华为在推出极简基站、高效数据中心和智慧光伏组合解决方案后,已经在包括电力、能源、工业等行业推出了数字零碳解决方案,带动了新业务增长。“双碳”目标下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四大产业板块局面分析报告对企业主营业务的行业分类采用以下框架,通过下列四大产业板块,及其所包含行业分类对企业进行分组:I 初级资源:II 工业制造:III 商业消费:矿产采掘 材料制造 房地产 食品饮料 能源生产 设备制造 纺织家具 玩具日化 农林牧渔 工程建设 商贸服务IV 基础服务:公共事业 金融服务 物流运输 信息技术报告选取了来自初级资源(6 家)、工业制造(32 家)、商业消费(30 家)、基础服务(30 家)四大产业板块企业,以及综合集团(2 家)共 100 家具有引领示范性的企业:高质量低碳转型 100 家企业案例行业分布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商业消费初级资源 32 家30 家30 家6 家金融服务 10商贸服务 8食品饮料 8纺织家具 3家电电子 3玩具日化 4房地产 4能源生产3综合集团2农林牧渔2矿产采掘1信息技术 9物流运输 8公共事业 3设备制造 25材料制造 6工程建设1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2019转型定位:机遇风险特征四象限“度假村迁移模型”下的四类单位不同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具有不同的外部约束和内在能力。根据企业对低碳转型影响的敏感性、自主脱碳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描述企业低碳转型的基础特征。为了更形象地描绘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微观处境,报告引入“迁移度假村”模型,以诠释不同行业的企业如何制定策略、如何在动态均衡中探寻零碳转型路径。通过分析企业披露的“双碳”战略、目标,近两年低碳转型取得进展的行业引领示范型企业,评估企业在碳足迹下降和碳手印增长两个领域的长期潜力发现:中国工业制造和基础服务板块企业呈现“碳手印 碳足迹”特征:这两个板块中更多企业低碳转型以释放碳手印潜力为主,例如设备制造(包含新能源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公共事业(发电与供电服务)、金融服务(证券与银行)和信息技术(通讯和数据服务)对降低社会和其他产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这些行业不仅具有支撑中国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枢纽作用,也具有为全球各个经济体交付“低碳转型解决方案”的能力。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也具有“巨大碳手印”的潜力:煤炭和油气资源开发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体现出对氢能、碳捕集与封存利用等技术的重视、拥有土地等必要的资源,长期碳手印潜力与降低碳足迹的作用同样显著;钢铁、水泥、化工等材料制造行业中领先企业已经在布局基于绿氢和循环经济的新技术路线,长期可与下游行业形成 CO2与关键原材料闭环生产模式。工业制造和基础服务两个板块长期碳手印增长潜力巨大的样本明显多于碳足迹下降潜力巨大的企业数量,尤其设备制造(包含新能源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初级资源55矿产采掘11能源生产33农林牧渔11工业制造2532材料制造66工程建设1设备制造1925基础服务1928公共事业13金融服务610物流运输66信息技术69商业消费187房地产34纺织家具2家电电子3商贸服务23食品饮料8玩具日化综合集团22长期碳足迹下降潜力巨大长期碳手印增长潜力巨大低碳转型策略与“迁移度假村”模型我们想象一座山区的度假村,由“木屋”“房车”“的士”以及“侍者”四个单位组成。对各单位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可以描述为这样一个任务:“在洪水威胁下,度假村各单位都要按政府指引,在较短时间内整体迁移到更安全地带”。这个任务隐含的约束条件在于,各单位制定策略时,不仅要保存自己的功能的完整性,而且只有四个单位同时成功迁徙,才能确保度假村能够营业、保持迁徙后业务的稳定性。按照受洪水或迁移影响的敏感程度、以及迁移能力的差异,四个单位呈现出以下特点:“房车”“木屋”“的士”“侍者”敏感度高,迁移能力强(高活性)敏感性高,迁移能力弱(低活性)敏感性低,迁移能力强(高活性)敏感性低,迁移能力弱(低活性)高低 敏感(受影响程度)评价外部环境与风险管理属于重点排放行业,或经营活动(范围 1-3)碳排放显著,营收和成本变动趋势受“双碳”目标影响明显以风险驱动为主不属于重点排放行业,经营活动(范围 1-3)碳排放不显著,营收和成本变动趋势受“双碳”目标影响不明显呈现跟随观望特征 活性(迁移能力)评价内在能力与机遇发掘拥有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内在能力,不仅能更早实现低碳或零碳转型,也能够赋能其他行业降碳甚至脱碳以机遇驱动为主缺乏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内在能力,无法更早实现低碳转型,亦很难对其他行业降碳发挥显著作用呈现路径依赖特征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2221按照“敏感程度”(Y 轴)和“迁移能力(活性)”(X 轴)组成的四个象限,四个单位分别代表了一个象限的特点(见图):图 1“迁移度假村”模型“木屋”高敏感低敏感低活性高活性“房车”“侍者”“的士”Log cabinSensitivity InsensitivityUntrasnsferableTransferableRecreational vehicleStaffTaxi当前企业低碳转型风险机遇特征根据 2021-2022 年案例企业主营业务和碳排放特征,报告对 100 家企业当前的机遇和风险特征做了标定。在“迁移度假村”模型中,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和商业消费四大板块企业的特征分布如下:初级资源基础服务0P0%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初级资源板块:煤矿、油气能源生产行业呈现“木屋”特征,当前面临转型风险,例如估值衰退,需要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融资工具支持其有序转型:利用其矿区资源、或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开展生态修复 新能源开发,可以提供清洁能源,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形成负排放业务能力。工业制造板块:总体呈现出“房车”特征,机遇和风险并存。其中,材料制造行业存在转型风险,根据2030 年前工业领域和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行业有明确的 2030 年前碳达峰任务,严控准入,执行产能置换和产能退出是重要的碳排放总量控制手段。目前案例企业行动反映出上述行业中领先企业已经具备利用电力脱碳、电气化、燃料脱碳和负碳化手段,实现有序转型的能力。设备制造,尤其是汽车、工程设备制造均拥有很强的自主脱碳能力,通过推出低碳甚至零碳设备,不仅可以获得增量市场机会,也将通过低碳替代而发掘存量市场新机遇。基础服务板块:呈现“房车”和“的士”特征,以机遇为主。其中,公共服务,尤其是电力行业,兼具电力脱碳和再电气化的双重红利,业务机会随着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量比重提升而增加。但为了承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需要持续投资参与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风险和机遇并存。信息技术通过提供各行业数字化升级、数智降碳解决方案,在低碳转型中拥有进入新市场的契机。物流交通行业中,公路货运、航空和航运业是脱碳技术难度较大的行业,通过调整资产和业务结构,以轻资产方式运营规避风险能力更强。商业消费板块:呈现“侍者”特征,敏感程度和迁移能力均弱于其他板块。房地产、纺织家具、食品饮料行业的传统业务难借低碳转型而增加市场销售量,或能通过差异化定位,为具有低碳消费偏好的用户提供新卖点可能带动增长。消费互联网企业则可通过需求引导,帮助上游已经采用低碳技术和原料的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大碳手印潜力。案例企业转型机遇风险特征分布情况I.木屋(高敏感-低活性)III.侍者(低敏感-低活性)II.房车(高敏感-高活性)IV.的士(低敏感-高活性)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2423高敏感-低活性(木屋)有形资产主导,存在风险暴露“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造成风险压力,缺乏实现内在低碳演化的能力,有显著的资产搁浅风险例如,油气开发等初级资源生产,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业低敏感-低活性(侍者)边际成本驱动,缺乏增长潜力“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没有显著压力,也缺乏自身零碳演化能力或其他行业零碳转型解决方案,缺乏双碳红利下业务增长的直接机会例如,商业贸易、服装家具等高敏感-高活性(房车)有形资产主导,风险可以有效应对“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造成了风险压力,同时拥有实现内在低碳演化的能力,可以平稳低碳转型,并持续获得双碳红利下的业务增长例如,电力等公用事业,新材料或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低敏感-高活性(的士)无形资产驱动,具有增长潜力“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没有显著压力,不仅拥有实现自身零碳演化的能力,也能提供其他行业零碳转型需要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双碳红利下的业务增长例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企业低碳转型风险机遇特征演化趋势从“木屋”向“房车”进化短期看,2030 年前,例如电力行业呈现“房车”型特征,行业中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储能技术的发展等对其他行业的零碳转型起到关键作用。长期看,2030 至 2060 年间的阶段,石化、钢铁、建材以及房地产行业零碳转型的优胜者也都将进化至“房车”类型:通过充分利用绿色电力、氢能,以及 CCUS 技术,这些行业有望在 2060 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同时带动其他行业零碳转型。从“的士”向“木屋”靠拢,共同向房车进化新材料、信息通讯行业和金融行业是典型的“的士”型特征。新材料行业支撑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储能以及氢能的发展;信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各行业的管理和技术脱碳提供更加庞大、精确和及时的信息服务。金融行业则肩负满足经济零碳转型所需资本需求的角色当资本市场为企业应用低碳新技术提供市场信号、融资渠道时,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财务核算逻辑、提供更充足的转型动力完成脱碳的工作。“木屋”与“的士”协同进化在整个零碳转型周期中,石油和煤矿开采业是典型的“木屋”型特征。在全球制定“去化石能源”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帮助石油、煤矿开采业企业转型,规避此类资产搁浅、保障从业者妥善安置不仅是各国政府要考虑的风险,也依靠“高活性”行业参与到此类行业转型中,一起努力解决的问题。从短期看,当前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和有色行业、地产和交通运输(尤其航空、航运业)也都属于此类角色,这几类行业均需要依靠“房车”特征行业(如绿色电力)以及“的士”行业(如数字化转型、新材料、绿色金融)帮助挖掘降碳潜力、提升零碳经济中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其零碳转型。“侍者”找“的士”搭车包括零售业、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行业属于“侍者”型特征。这类角色不属于核心排放源,因此“双碳”政策带来的生存压力不明显;同时,该类角色也缺乏自主脱碳的技术能力,有可能在零碳转型中被边缘化,但这类行业也有潜在的可以把握的机遇。它们可以通过“搭车迁徙”的模式实现零碳增长。例如,零售业和服务业均可以成为各种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在居民消费领域应用的“加速器”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拉动上游制造业强化其低碳特征优势,利用零碳转型能力赋能“创建绿色生活方式”过程,实现价值链增长。各行业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与举措分析初级资源能源生产:传统化石能源初级生产在 2030 年前需求依然平稳,但 2030 年后将被快速替代。以传统油气开采行业为例,“双碳”目标情景下,2060 年中国终端石油需求将下降近 60%,基本只保留作为化工原料的石油需求消费。天然气方面,受到更高效技术降低的热能需求、电热泵和能效更高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的建筑采暖需求影响,预计 2020-2060 年天然气用量将下降 60%以上。通过押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可以凭借再电气化和电力脱碳机遇,对冲传统油气消费量下降的风险(IEA-CNZ,2021)。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2625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双碳”目标下,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现在到 2060 年将下降近 95%,剩余排放量将由电力和燃料转化部门的负排放所抵消。短期内能效提高和电气化是减排的主要推动力,而新兴创新近零排放技术,特别是水泥、钢铁和化工领域的氢能以及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将在长期发挥主导作用。水泥行业 2020 至 2060 年产量预计由约 13 亿吨下降到约 3,000 万吨,碳排强度将从 0.55 下降到仅 0.03 吨 CO2/吨水泥。钢铁行业至 2030 年,相较于 2020 年钢铁生产碳排放量将从 15 亿吨下降到 14 亿吨,至 206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 1.2 亿吨左右。2020-2060 年,材料和能效措施(主要与增加废钢使用有关)将贡献累计减排量的 50%左右,其余减排重任将落在目前尚未商业化的(以 CCUS 和电解氢技术为主)创新技术部署上,将总共贡献累计减排量的 15%左右。化工行业在中长期初级化工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化工生产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面临减少 90%的压力(2020-2060 年 5.3 下降至 0.6 亿吨),二氧化碳强度从约 2.5 降低至约 0.2 吨CO2/吨初级化工产品)。短期内,主要减排措施依靠提高能效和材料利用效率,2020-2030 年,两种措施将合计贡献累计减排量的 80%左右。另外,利用机械和化学回收技术对热塑性塑料进行回收以及对一次性塑料减少和重复使用,可将高价值化学品需求减少约 400 万吨,即 3%(到2060 年将减少 3,500 万吨,即 17%)(IEA-CNZ,2021)。设备制造:除材料制造业以外的工业部门减排主要通过电气化实现。设备制造过程的能源需求主要包括加热、电动机,照明和冷藏等。至 2060 年电力将满足轻工业热能 75%的需求,剩余部分主要依靠氢能、生物能、太阳能光热和地热发电(IEA-CNZ,2021)。工业制造企业集中于“房车”特征(高敏感-高活性),其中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行业均重视采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路径降碳。此外,通过在工厂安装屋顶光伏实现电力脱碳,是工业制造企业的通用做法。材料制造主要反映钢铁、水泥、化工等上游重化工业转型风险机遇特征,需要依靠生产过程改造,实现电气化、环境影响负碳化这类更有挑战的脱碳路径。宝武钢铁既验证以富氢碳循环高炉为核心长流程工艺碳中和绿色产线,也同时布局氢基竖炉为核心的氢冶金工艺路径。在碳移除方面,中国石化、宝武钢铁、海螺水泥等企业为代表:2021 年,中国石化启动齐鲁石化胜利油田 CCUS 项目,成为我国首个百万吨级同类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CCUS 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普遍探索更高效的生产工艺 APP(中国)作为农林牧渔企业在工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风机、制冷设备等入手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生产企业中,中国海油持续升级生产工艺和设备,以降低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开采过程的碳排放。矿产采掘企业中,天齐锂业重点关注锂产品工艺优化,建立了精确详实的工艺技术数据库,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电解能耗,以及减少辅料使用和细品产生。循环经济和碳移除潜力,是初级资源行业关键优势:“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企业具有负碳资源优势。例如APP(中国)通过把土地、营林、制浆、造纸结合起来,形成了林纸结合、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可持续管理下的原料林在为造纸提供木浆原料的同时,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矿产采掘企业中,天齐锂业将目光投向可再生锂项目,并于 2021 年启动了“锂渣高值化综合回收利用工艺开发”项目,探索逐步使用固废资源化产品替代原生矿产。中国海油 2022 年在山东青岛完成了国内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该项目将海上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后,回注并封存于地层深处,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46万吨以上。在新能源产业垂直一体化方面有较大潜力:能源生产企业方面,中国海油成立了海油发展清洁能源公司,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并于 2021 年完成了首个光伏发电投建运一体化项目。bp 与内地企业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其中与滴滴的合资公司“碧辟小桔”目前已在国内23 个城市投入运营,并于 2021 年实现充电业务碳中和。壳牌中国计划未来 5 年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 6-10 座加氢站,到 2030 年扩增至 30 座,这会是壳牌在亚洲的首个加氢站网络。初级资源板块的机遇和风险特征集中在“木屋”类型,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碳足迹,但由于当前的业务属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性,通常缺乏大规模减排的内在能力。企业目前的减排战略主要关注优化生产流程,并探索重塑商业模式和借助新型科技从大气中移除不可避免的排放的可行性。农林牧渔:作为负碳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些行业的机遇来自持续创造单位土地更高的生产能力。参考芬兰经验,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模式结合生物精炼,在保持原木纸浆造纸产能前提下,芬兰森林蓄积量依然翻倍。因此中国草场林区生态保护、沙漠治理都可以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增加固碳量,也将支撑生物精炼所需要的生物质资源开发。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2827材料制造行业推动氢能、碳移除等关键低碳技术开发,贡献明显:材料制造行业,尤其钢铁、化工和水泥行业脱碳挑战明显,国企比例高,普遍通过推动关键新材料、新过程技术开发,尤其对电解制氢工艺装备、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贡献突出。中国石化启动投用首套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示范站,打通了从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整套流程。优化业务结构是材料工业对冲低碳转型风险的重要举措:例如,中国交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进现有港机装备更新改造,推广使用新一代港口智慧集成系统。中石化大力推进多种能源供应格局的升级,强化非油商品和服务的跨界转型,努力从传统、单一性的油品服务向一站式、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转变,积极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站。设备制造行业,垂直一体化低碳转型优势明显:特斯拉发挥“光伏-动力电池-储能-新能源车”一体化优势,提升车辆效能、降低电池生产过程碳足迹能力突出。国内新能源车企也采用了多领域布局、纵向一体化整合的思路,例如北汽集团实行“纯电、混动、氢燃料”三线并举技术路线;长城汽车打造“太阳能-电池-氢能-动力”全价值链布局。通过开发低碳产品,带动设备制造行业低碳升级至关重要:传统汽车制造型企业确定转向电动车后,会提升全价值链的电气化水平,并争取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利用覆盖。例如,上汽大众推出包括ID.4X在内的三款大众品牌ID.家族纯电动车型;华晨宝马确定电动化目标后,开展“BMW 绿色能源联盟”行动,针对生产基地、供应链、经销商和不动产合作伙伴,开展多场景可再生能源电力解决方案研究和落地。循环经济,实现材料制造与工业制造低碳转型衔接:回收金属等材料进行闭环制造,是汽车工业降低整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关键举措。例如沃尔沃、华晨宝马、广汽丰田、北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一系列汽车制造企业多采用回收金属原料进行闭环制造,一些企业还会采用绿氢或利用绿电生产金属原料,以此降低原料生产碳排放。具有高活性的新能源设备企业,在推广场景化解决方案突出: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普遍在降低自身碳足迹方面表现领先,善于通过建立创新联盟、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创造业务增长。例如,隆基提供的“绿电 绿氢”解决方案能全面覆盖钢铁冶炼等多领域。商业消费根据 IEA 预测,在电气化、区域清洁采暖和能效提高的推动下,现场分布式发电(以屋顶太阳能光伏板为主)将迅速增长。到 2060 年,中国全部建筑面积基本具备零碳排放条件。商业消费板块,得益于绿色电力、绿色建筑技术、数智赋能运行实现效率提升,具有提前实现碳中和的条件。商业消费板块关注价值链碳足迹下降,多家企业已经设立碳中和目标机遇和风险特征集中在“侍者”和“木屋”类型,主要排放源来自价值链外购电力,企业典型策略是围绕降低价值链碳足迹目标,主要采取以下举措和路径:普遍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获取绿色电力、实现电力脱碳:包括签署协议采购绿电(PPA),采购绿色电力证书 REC,安装屋顶光伏供电等方式提高使用清洁能源比例。普遍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价值链运营效率,通过供应量管理降低价值链碳足迹,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资源和能源效率,提升生产工艺和成品率,生产过程节能技改和工艺升级,通过物流电动化 智能交通,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其中,商贸服务、房地产和家电电子行业普遍通过智能绿色建筑提升能效,其中,丝芙兰、中免集团、唯品会和捷成集团,主要提供线上和线下产品贸易,主要依靠智能绿色建筑提升能效,智能交通提升运输效率;消费互联网企业,例如蚂蚁集团和腾讯通过开发高效数据中心技术可实现能源效率使用优化,降低能耗。纺织家具、食品饮料和玩具日化的企业均关注包装材料再生和创新材料应用:例如乐高作为积木玩具全球最大的生产商,持续开展可持续材料项目,扩大使用生物基制造积木颗粒;欧莱雅为减少包装带来的环境影响,推出空瓶回收项目,珀莱雅成立绿色包装工作小组。太古可口可乐、星巴克、伊利和达能等企业通过采用 PET 再生材料和植物基包装,饮料瓶/罐回收利用降低自身碳足迹,太古可口可乐已建设香港第一家食品级 PET 回收工厂。英特飞所有地毯原材料中采用再生材料或生物基材料,并回收废弃地毯和废弃尼龙投入模块地毯生产。李宁携手供应链合作方开展植物染料替代化学染料的尝试性项目,以蓝色染料为例,其生产能源单耗降低超过 40%。房地产行业企业普遍应用绿色可持续金融工具推动转型:行国内房企首单绿色 碳中和 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绿色金融成为房企融资新通道。商业消费板块企业在引导需求、带动消费行为转变方面具有价值链以外减碳的潜力:家电电子行业企业提升产品能效,制造符合当前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观的电子产品,通过替代效应,扩大此类产品市场份额,减少潜在的使用同类高能耗电子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消费互联网企业,正在探索提供场景化降碳解决方案,引导消费者需求和行为转变。例如,蚂蚁集团推出企业数字化碳中和管理平台“碳矩阵”,腾讯建立深度适配智慧建筑场景的物联网类操作系统(微瓴),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3029基础服务公共事业:以电网企业为例,“双碳”目标下,业务模式将产生显著变化。2030 年后,随着可再生能源比重加速提高,可调度化石电厂数量减少,中国对非化石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将迅速增加,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越发重要。预计到 2060 年,化学储能和蓄水储能可以为峰值用电提供24%灵活容量。随着电动车、空调和电解制氢可调节灵活负荷增加,需求响应能力将会迅速提升。通过电力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可在短时间提供近 5%的灵活容量,以替代现在的火电,成为最主要的短期灵活容量来源。需要电网企业和电力能源相关方持续投资并更新运营方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形态升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系统投资占电网投资总额的比重将从 60%上升到 70%,累计配电投资中有 3/4 将用于升级现有电网(IEA-CNZ,2021)。物流运输:电气化和数字化是交通部门脱碳的关键因素。“双碳”目标下,公路交通运输方面,约60%的累计减排量将来自电气化,4%来自低碳氢。在航运业,预计利用低碳氢制造的氨将在 2050年后成为主要燃料,到 2060 年航运业排放可下降至 2020 年的 1/4。数字化技术使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无缝衔接、柔性互动。智能交通应用对实现中国交通部门双碳目标非常重要,通过持续提高高铁在长距离出行分担率,改进运营效率和载具能源效率、采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举措,预计 2030 年后国内航空排放量可以开始下降(IEA-CNZ,2021)。信息技术:行业高增长带来能耗快速增长,通讯和数据基础设施运营则以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主(范围 2),预计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在 2023 年增加 66%(绿色和平,绿色云端 2021)。从降低碳足迹角度,信息技术企业当下开始加大提升绿色电力在能耗中占比,通过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电源来降低基站或数据中心外购电量,或通过售电公司每年采购一定数量或比例的绿色电力。从放大碳手印角度,行业已经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碳中和加速器”作用,结合“用能电气化”趋势,积极开发适用于工业领域、建筑和交通部门的解决方案,推动其“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等脱碳措施落地。以工业互联网形态为例,可加速低碳技术在各行业中渗透,助力重点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包括利用数据智能优化现有系统效能,提升碳效率;利用信息流改变能源流和物质流,降低碳足迹;利用人工智能和算力赋能,加速绿色低碳新材料开发。推动更大范围企业和行业碳减排,并通过绿色公益平台和小游戏倡导和推广消费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理念。例如美团,通过改进产品服务设计,引导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习惯、避免食物浪费。商业消费板块重视气候公益项目,通过支持森林增汇、土壤固碳项目和其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抵消价值链剩余排放,实现碳中和甚至负排放:例如,苹果设立 Restore Fund,投资高达 2 亿美元加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支持力度,未来通过类似计划清除二氧化碳,抵消公司整个价值链中无法直接避免的直接排放。英特飞通过碳中和地材计划,利用可再生能源、燃料转换和重新造林等项目进行碳抵消。基础服务板块的机遇和风险特征集中在“房车”和“的士”类型,成员以高活性为主导,但在脱碳方面上面临着差异化的压力和挑战。企业的典型策略是结合排放热点开展减排行动,并利用产业特点赋能其他行业减排,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主要采取以下举措和路径:普遍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获取绿色电力、实现电力脱碳:包括签署协议采购绿电(PPA),采购绿色电力证书 REC,安装屋顶光伏供电等方式提高使用清洁能源比例。普遍持续提升自身运营的能源效率包括京东、顺丰在内的物流运输企业关注物流园区的能效提升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企业将重点放在数据中心,例如世纪互联从设计、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环节出发,并结合智能化运维与 AI 节能等技术,深入挖掘各环节的减排潜力。金融服务企业,例如恒生中国持续推进低碳空间建设,截止 2021年底,过半数的办公和营业场所通过了 LEED 和/或中国绿色建筑认证。普遍发挥可迁移能力赋能其他行业减排公共事业企业,例如国网浙江电力在台州大陈岛建设绿氢示范工程,利用海岛丰富的风电,构建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为岛上各产业发展“零碳赋能”。哈啰等物流运输企业通过打造低碳共享交通体系,引导人们出行行为的绿色转变。信息技术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宽其他行业的减排潜力,例如工业互联网被用作“管理脱碳”或“技术脱碳”措施,加速低碳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金融服务企业利用金融支持绿色转型,主要包括三个作用域,碳金融、绿色金融以及转型金融。公共事业企业持续发展新能源基础设施与综合能源业务例如三峡集团建立综合能源服务渠道,通过整合地热、光伏、生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提供低碳解决方案。国网浙江电力在丽水建设全域零碳能源网,推进规模化绿电资源开发工程,充分挖掘不同场景的绿电潜力,同时开展多形式的储能技术研究,让其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可以灵活转换。物流运输企业普遍积极参与电气化进程,航空领域已着手可持续燃料开发例如京东于 2021 年发起“青流计划”五年倡议,携手合作伙伴推进全国重点城市清洁能源汽车上路,并制定了 2030 年物流运输车 100%电气化目标。顺丰在试点区域探索氢燃料以及天然气车辆的使用。国泰航空与研发机构合作参与可持续航空燃油的研发。金融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能源领域投资需求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每年约4万亿人民币,2060年达到近6万亿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将持续增长,每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会逐步下降,2016-2020 年平均为 2.5%,到 2060 年将下降到只有 1.1%(IEA-CNZ,2021)。金融行业总体上将释放巨大碳手印潜力,在满足中国低碳转型投融资需求同时降低风险、获得绿色金融发展机遇。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3231以火电和工业部门为例,按照 2021-2030 年间累计排放量计算,在“双碳”目标下,预计仍将有 13%排放来自期间目前在建和将新建的火电机组。除非配套 CCUS 措施,这些新增火电机组在经济寿命内仍然存在大规模改造甚至关闭的可能。因此,通过设定远期碳中和目标,争取加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转型,相关发电企业和工业企业可以避免“碳锁定”及其带来的“资产搁浅”风险。根据 IEA 加速转型情景,可以避免“双碳”目标下 2030 年之前电力和工业部门新增长寿命固定资产带来的约 200 亿吨的“锁定”排放,降低碳中和压力达到碳中和所需的年均减排幅度比“双碳”目标情景低大约 20%,为市场调整、企业及消费者参与低碳转型,实现有序转型创造有利条件。要实现“高质量零碳转型”关键在于依靠有效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实现“高敏感”与“高活性”的耦合。中国企业高质量低碳-零碳转型战略避免碳排放锁定,管理资产搁浅风险,企业需要加速低碳转型中国实现“有序转型”、走高质量发展路径,“高活性”企业是关键变量:“高活性”企业通过提供低碳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帮助“高敏感”企业实现有序转型,通过“技术 场景”的模式,新材料、新能源、新智能和新流程等零碳经济要素也会呈现“溢出”,带动“低敏感”“低活性”企业融入零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程。因此,企业在制定“双碳”战略时,应结合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不仅持续降低自身业务“碳足迹”,也应高度关注零碳转型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投资布局,通过做大业务“碳手印”(实现价值链以外碳减排)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按照“迁移度假村模型”:如果各板块孤立转型,“木屋”型企业难以跳出路径依赖,“碳锁定”和资产搁浅风险是经济转型中的首要风险;“侍者”型企业从低碳转型中直接获得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因此,完成整体有序转型、实现低碳转型任务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让“木屋”和“侍者”也能同步迁移成功。侍者只要上了“车”,就不会掉队。要避免“木屋”被洪水淹没,需要尽快给木屋装上“挂钩”和“轮子”,让“的士”或“房车”能够牵引木屋一起迁徙,从而实现整个度假村的“成功转移”(如图)。一方面,“低敏感 高活性”企业(“的士”),例如通讯与信息技术企业倾向于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提供相较于市场现有解决方案更低碳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样需要固定资产投资,以建立规模化生产替代产品的能力,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会考虑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联姻”。另一方面,“高敏感 低活性”企业(“木屋”),亟需获取包括储能、绿氢制造、碳捕集与封存利用技术,从而规避“资产搁浅风险”,也需要通过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增强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或与新技术企业“联姻”,从而实现价值链脱碳,例如钢铁和化工行业。报告认为,产业协同演化是实现经济有序低碳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优策略。通过“迁移度假村”模型,各种基于和风险特征企业的具体建议如下:高敏感 低活性(木屋)优势策略:优先解决资产搁浅风险,积极寻求与高活性企业合作,利用技术成熟曲线规划负成本减碳路径低敏感 低活性(侍者)优势策略:积极参与相关行业零碳转型,优先挖掘既有场景中的技术和品牌要素并驱动的增长高敏感 高活性(房车)优势策略:围绕自身减碳需求,加速既有能力产品化,在加速自身零碳的前提下,追求碳手印大于碳足迹低敏感 高活性(的士)优势策略:寻求高敏感场景合作或整合,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开发,以放大碳手印作为主要路径结语:产业迁移与演化“非零和-碳中和”之路“NET ZERO via NON ZERO”技术突破与市场创新驱动下,产业迁移与演化呈现“非零和博弈”的特征,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出发,通过分析 100 家典型企业案例,我们相信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垂直一体化整合、横向零碳产业联盟等方式,完全能走出一条“负成本-零排放-正增长的”高质量零碳转型之路。木屋变身房车侍者主动上车的士牵引木屋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3433天齐锂业基础服务信息技术高质量低碳转型 100 家企业案例中国海洋石油建立碳效率管理抓手,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比例天齐锂业从顶层设计开始,在董事会 ESG 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成立碳管理工作小组,参考欧盟 PEF 指南、ISO 14064、ISO 14047 等标准,深入核查组织层面碳排放数据,并运用 LCA 法进行产品碳足迹分析评价。在绿色制造方面,2021 年四川射洪生产基地采购水电电量,实现全面使用零碳电力,通过煤改气全面淘汰原煤、精煤,按吨产品能耗测算,当年综合能耗下降 1.5 万吨标煤;2021 年重庆铜梁生产基地通过更换电解硅整流器,显著提升其功率因数,大幅改进了电能有效利用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致力提升锂业全价值链碳效率推动下游锂产品升级:以“资源科技”的双核驱动模式为基础,锚定下一代高比能固态锂离子电池用核心原材料,2021 年探索开辟了低成本硫化锂制备技术,旨在为下一代以硫基固态电解质为基础的全固态电池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固态电解质原材料。天齐锂业将持续开展产品低碳路径变化影响研究,助力上下游企业创建低碳转型“锂想”方案。持续优化锂产品工艺:2021 年天齐锂业各基地开展了碳酸锂、氢氧化锂工艺技术包采集和编制工作,建立更加精确、详实的主营锂盐产品的工艺技术大数据库,进一步深入挖掘现有工艺技术的优化提升空间。2021 年建立结晶法制备无水氯化锂的工艺数据包,推动现有工艺优化,减少辅料使用和细品产生,提升氯化锂产品质量同时降低金属锂电解的生产能耗。挖掘再生资源潜力:积极建设锂渣高值化综合回收利用实验室,开展锂矿、锂渣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相关工作。2021 年开发了可再生锂项目,推动锂渣转化为锂质硅铝微粉产品的产业化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等环节实验工厂的孵化示范,推进“锂渣高值化综合回收利用工艺开发”项目,探索利用固废资源化产品高比例替代原生矿产,为延伸矿产资源生命周期提供技术保障。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齐锂业”)是全球领先的、集上游锂资源储备、开发和中游锂化工产品加工为一体的锂材料供应商,在中国及澳大利亚都拥有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生产基地,主要业务涵盖了锂产业链的关键阶段,主要产品为锂精矿产品、锂化合物及衍生物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终端市场,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储能系统、飞机、陶瓷和玻璃等。根据伍德麦肯兹报告,按 2021 年产量计算,天齐锂业是全球第四大及亚洲第二大锂化物生产商,全球十大电池级氢氧化锂供应商之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公司注册资本 1,138 亿元,共有 5 家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与销售、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等,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2020 年,中国海油在财富杂志“世界 500 强企业”排名第 64 位,在石油情报周刊(PIW)评选的“世界最大 50 家石油公司”中排名第 30 位。公司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在央企位居前列,连续18 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A 级。公司穆迪评级为 A1,标普评级为 A ,展望均为稳定。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目标是到 2025 年“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 60%以上”。中国海油方面表示,60%的占比构成主要包括国内的天然气、进口 LNG 以及配套新能源三个方面。2021 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础锂电材料生产国和锂电消费国。天齐锂业致力于实现“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的长期发展战略,紧跟国家政策和行业机遇,加速可再生锂资源技术创新与升级,以推动公司可持续稳定增长,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社会能源结构的全面绿色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举措与路径持续升级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清洁能源开采过程碳足迹:中国海油一方面在新建项目中引进先进装置、设备和工艺,另一方面持续实施现有装置、设备和工艺的节能减排改造。湛江分公司“崖城 13-1”气田通过改造湿气压编机,实现高低压压编机串联使用,升级改造后每天可节约 2 万-3 万立方米燃料气;天津分公司通过对 LD16-3CEPA 平台实施改造及继电保护整定,对海洋石油 924 钻井平台进行船体等适应性改造,日减少天然气放空量 1.7 万立方米,日节约柴油消耗 15 立方米;深圳分公司改造“惠州 21-1”平台伴生气回收压缩机,开展天然气增压系统余压回收利用,一年可回收天然气约 282 万立方米等。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业务结构绿色发展:2021 年 11 月,中国海油首个兆瓦级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珠海管道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成为海油发展清洁能源公司成立以来首个光伏发电投建运一体化项目,总装机容量为 0.99MW,年平均发电量约 108 万度,与同等装机容量的火力发电装置相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9 吨,是传统油气管道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探索。2022 年 1 月完成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风光储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立项申报,在涠洲终端已投用 4.519MWp 光伏电站,计划在涠洲终端新建 5MW/10MWh 储能电站及海上新建 2 台 9MW 风电,将实现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电网清洁能源消纳。开展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布局负碳技术:中国海油目前完成多项“首个”示范工程,加大新能源兴业态培育力度,大力减少生产经营过程碳足迹。中国海油在南海东部“思平 15-1”油田群启动国内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 30 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 146 万吨以上。举措与路径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矿产采掘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初级资源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3635bp(英国石油)英国石油公司(以下简称“bp”)是世界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之一,总部位于伦敦,在全球超过 65 个国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是国内能源行业领先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bp 在华的主要商业活动包括:航空燃油供应、成品油零售、润滑油混合及销售业务、油气供应与贸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干线运营、未来移动出行以及风投业务。bp 以到 2050 年或之前成为一家“净零”公司,并帮助世界实现“净零”为远景,正转型成为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能源公司。bp 承诺 2050 年或之前,所有运营业务以绝对减排为基础实现净零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项目以绝对减排为基础实现净零排放,销售的所有能源产品均实现净零排放。在新能源投资领域,至 2025 年低碳能源资产规模将增长 400%,每年投资达到 340 亿美金,开发 20GW 可再生能源电站,2030 年达到 50GW。到 2030 年达到至少 50 亿美金,以支持 bp 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电气化以及 CCUS领域突破。2022 年 2 月,bp 宣布到 2025 年,计划将转型期增长型业务的投资增加到资本支出的 40%以上,到 2030 年增加到 50%左右。举措与路径传统油气业务持续降低碳足迹,开发负碳技术通过提升能源效率,集中设施电气化,减少甲烷逸散排放和采用CCS,2019年上游油气开发过程碳排放为3.61亿吨,2021年减少5,700万吨(下降16%),预计到2030年下降40%,并在2050年前实现绝对零排放。2019年,bp 全球运营过程(范围 1 和 2)碳排放为 5,400 万吨,2021 年已经下降至 3,560 万吨 CO2(下降 35%)。持续发展新能源业务,为用户提供面向未来的综合能源和低碳解决方案在新能源发电方面:2021 年底,完成 4.4G 光伏电站投资,并储备 24.9GW 待启动项目资源;正在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已经达到 5.2GW,其中美国的项目 2.2GW,在英国的海上风电项目 3GW。在生物质燃料方面:预计 2050 年生物质燃料使用量将增加两倍以上,达到 6-7Mb/d,2050 年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将占航空燃料市场的 30%。bp 的目标是在 2030 年将生物质能源产量增加三倍,达到每天 10万桶以上。在清洁氢能方面:bp 将争取到 2030 年占据全球 10%的核心市场份额,在 2027 年实现 1GW 的蓝氢生产,每年采用 CCS 捕集 CO2达到 200 万吨。2030 年达到 1.5GW 的蓝氢生产能力,计划在欧洲、中东、澳洲建立七大世界级低碳氢能中心。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从 2019 年的 7,500 个充电枪,2021 年增长达到 13,000 以上,预计 2030年在全球安装超过 10 万个充电枪。截至 2022 年 8 月初,bp 与滴滴的合资公司“碧辟小桔”已在国内 23个城市运营管理182座快速充电站4,300多个充电枪,并于2021年实现充电业务碳中和,通过匹配绿色电力,在中国境内使用碧辟小桔充电网络充电的所有客户将获得碳中和充电服务。在此基础上,2022 年,bp 与阿维塔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中国超快速充电网络的发展,2023 年底在中国 19 座城市建设百余个合作超快充电站,充电短短 10 分钟即可续航 200 公里。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壳牌增加低碳产品比例可持续燃料:壳牌致力于投资、供应和合作,到2025年每年生产约200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到2030年,公司全球航空燃料销售额至少占全球航空燃料销售额的 10%。SAF 可以由可再生资源例如废弃油脂、城市垃圾以及氢和碳制成,公司正在与罗尔斯罗伊斯等制造商、Lanzatech和Vattenfall等公司以及AMEX GBT合作,以增加 SAF 在航空领域的使用。壳牌正在开发用于航运的初始生物燃料组合,并于 2021 年在荷兰鹿特丹进行了首次生物液化天然气加注试验。制氢 加氢站网络:上海申能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未来 5 年内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 610 座加氢站。到 2030 年,其规模将扩展至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 30 座加氢站,每天可以为约 3,000 辆燃料电池卡车或公交车供应氢气将成为壳牌在亚洲的首个加氢站网络。壳牌中国在张家口市投资建设 20 兆瓦(MW)可再生电力制氢电解槽项目和加氢站,2022 年 1 月开始生产。该设施利用太阳能和陆上风能,每天可产生8 吨可再生氢,将提供约 50%的脱碳氢供应,冬奥会期间为张家口 600 多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供电。碳捕集和封存(CCS)2021 年,壳牌对 CCS 机会的运营成本和投资约为 1.46 亿美元,力求在 2035 年之前获得每年额外 2,500 万吨的碳捕集和封存(CCS)能力。至 2021 年底,加拿大 Quest CCS 项目自 2015 年运营以来已捕获并安全储存了超过 650 万吨的二氧化碳;澳大利亚 Gorgon CCS 项目(壳牌持股 25%,由雪佛龙运营,是世界上最大的 CCS 运营商)于 2019 年 8 月到 2021 年底已储存超过 500 万吨的二氧化碳。壳牌石油公司(以下简称“壳牌”)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仅次于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是壳牌全球交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壳牌数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国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多元化的 LNG 产品组合,和二氧化碳排放管理与战略方案。到 2030 年将运营过程碳排放量相比 2016 年下降 50%;到 2030 年将销售的能源产品碳强度降低 20%,建成 250 万个充电站,到 2035 年降低 45%,到 2050 年成为净零排放企业。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能源生产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初级资源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3837金光集团 APP(中国)亿利集团森林碳汇与森林保护:作为中国“林浆纸一体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APP(中国)从 1996 年开始先后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大力发展人工林种植。集团秉承“科技营林、生态营林、依法营林”的理念,坚持以可持续的方式对森林进行管理。2020 年 9 月,APP(中国)成立林业碳汇项目组,并委托第三方权威专业机构对自有林地碳汇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截至 2020 年底,APP(中国)共拥有自营林 27.11万公顷,累计吸收二氧化碳约 4,240 万吨,2020 年碳汇净增量达 462 万吨。绿色工厂与节能降碳:APP(中国)旗下工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并不断健全能源、水资源、废气、废弃物等管理体系,持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2020 年,APP(中国)从集团层面积极推动节能减排设备升级试点项目。例如,广西金桂浆纸新建项目配套污水厂采用的磁悬浮风机,与传统风机相比,可节约电能10%-20%。在新基地和新建项目中,工厂使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来替代电压缩式制冷,该制冷模式采用蒸汽作为驱动能源,可有效提高热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APP(中国)还在部分工厂开展光伏发电项目。金东纸业利用工厂的屋顶资源,建成了规模化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厂区。项目采用连续建设、同期并网方案,所有电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2018 年至2020 年,金东纸业每年光伏发电量均超过2,500 万千瓦时。宁波亚浆也启动了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集团计划在未来新基地的建设中继续加强绿色电力的应用。开发“碳中和”概念产品:2021 年5 月,APP(中国)发布了集团旗下首批“碳中和”概念生活用纸系列产品。产品经过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的“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计算覆盖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产品生产三大生命周期环节。此次发布“碳中和”产品旨在促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碳中和”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人参与“减碳”行动。金光集团(Sinar Mas Group)由印尼知名华人黄奕聪先生于 1938 年创立。集团拥有七大核心产业:制浆造纸业、金融业、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能源与基础设施、移动通讯和健康医疗。金光集团旗下的浆纸业集团APP(Asia Pulp&Paper Co.,Ltd.)创立于 1972 年,旗下拥有数十家制浆、造纸公司及 100多万公顷速生林,分布于印尼、中国等地。APP 的产品和业务遍及全球,涵盖林、浆、工业用纸、文化用纸、生活用纸以及各类纸制品。自 1992 年进入中国以来,APP(中国)积极践行“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的“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理念。目前,APP(中国)旗下拥有林务事业部、纸浆事业部、大纸事业部、生活用纸事业部等。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利集团”)是中国光伏治沙先导型企业、城市生态康养服务商,核心产业包括亿利生态、亿利洁能和亿利金融等三大板块。亿利在沙漠农牧、生态修复、生态小镇建设、清洁热力、生态光伏和绿色金融等领域耕耘数十载,为全球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亿利集团在光伏治沙领域持续钻研,并借鉴成功经验将库布其模式推向青藏高原,开创了在高原地区增加森林碳汇的新可能性。凭借在光伏治沙领域的成就和在清洁能源减排领域的贡献,亿利集团王文彪董事长荣获联合国授予的“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中国经营报和中经未来颁发的2021年“年度碳中和先锋企业”称号。如今,在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引领下,亿利集团确立了新亿利发展战略和目标,坚持“沙漠光伏新能源”主业不动摇,持续创新发展新材料、新热力、生态科技服务业务,构建以光氢农融合的新发展样式,打造千万千瓦级“光氢农”一体化综合体,继续效力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碳中和事业。APP(中国)秉承绿色使命,长期致力于开展减小产业链环境影响的管理和实践。作为造纸行业的从业者,集团坚持通过可持续营林、负责任生产、可持续消费倡导等方式,努力成为积极的气候行动者。举措与路径“光氢沙农化”立体循环光氢治沙产业,减少碳足迹亿利洁能股份聚焦“光氢新能源治沙”,重点发展光伏和氢新能源产业链,构造“千万千瓦级光伏治沙 光伏制氢 绿氢绿肥工业 板下健康产业”的立体循环光氢治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在西部沙区推广。亿利在库布其沙漠核心区建成两大具有消纳优势和绿色产业基础的工业园区,采取“光氢化一体”减碳技术路线,打造国家级光氢零碳产业示范区。亿利1GW级的光伏治沙新模式实现了1,000万吨以上的碳减排。利用智慧能源云平台,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亿利集团围绕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以能源规划为平台,以能源控制、屋顶光伏、生物质能源、燃气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新能源技术为依托,通过区域能源规划,因地制宜实现能源、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和实施。利用智慧能源云平台,亿利集团构建了“安全稳定、经济高效、清洁低碳、智慧运营”的区域能源互联网,为城镇、园区、工商等客户提供区域能源互联网搭建的全过程服务。为下游高耗能企业提供减排方案,放大碳手印,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事业先行者 亿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厂,推广其节能科技,不仅投资地方公用事业和低效燃煤锅炉的节能改造,而且为能源供应链下游的医药、化工、纺织、印染、造纸、酿酒、食品等高耗能企业和污染源较集中的产业园区提供节能减排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努力降低工业消耗,实现资源的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举措与路径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农林牧渔初级资源农林牧渔初级资源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4039工程建设工业制造中国交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建设了港珠澳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蒙内铁路、科伦坡港口城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工程。公司简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进现有港机装备更新改造,推广使用新一代港口智慧集成系统,促进港口低碳化运营。创建绿色智能港机制造示范工厂,完善绿色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提高港口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环保工程船、海洋工程船等装备技术研发,打造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示范项目。推动公路基础设施 BIM、GIS、VR 等新技术运用,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新工艺、新材料,推广沉管、盾构等装配式隧道施工技术。中交雄安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积极落实推动 CEC 创新城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和运营 弹性公交经济模式创新,于 2020 年 9 月正式运营以来,投入运营 77 辆新能源车,较传统燃油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500 吨/年。运营期内 CEC 截停车辆 115 万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为 3,680 吨。另外,弹性公交模式通过更科学的调度算法和智能匹配拼单,减少运营车辆空驶率,从而实现减排约 350 吨。工程技术创新助力新能源开发:2019 年至 2021 年,中交三航局参与建设了三峡阳西沙扒一至五期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建设,该项目风机基础采用新型的三桩植入式嵌岩导管架结构型式,减少了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研发了装配一体化集成式嵌岩平台及配套施工工艺,较传统的独立嵌岩平台,节省了钢材约 680850 吨。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 47 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15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400 万吨。节能环保设备开发带动水务降碳:2021 年 5 月旗下控股子公司碧水源建设的国内外第一座振动 MBR 示范工程,与传统MBR技术相比,该厂振动MBR组器污染控制能耗降低70%以上,全流程运行能耗降低20%以上。中国交建致力成为世界一流交通基建领域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聚焦重点业务领域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2030 年达到峰值,装备制造领域 2028 年达到峰值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巴斯夫(中国)减少碳足迹-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份额在迈向气候中和之路上,巴斯夫正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21 年,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位于上海、江苏以及广东的六个生产基地参与了国内直接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作为此次绿电交易中长三角地区最大、珠三角地区第二大的购买方,巴斯夫计划与多家能源生产商合作,到 2025 年前采购共计约 44 万兆瓦时可再生能源电力。其中,湛江一体化基地确保了首批装置 100%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供应,南京一体化基地认购电量 10.7 万兆瓦时,有效期至 2022 年底,所购电力均来自江苏省内的太阳能光伏。放大碳手印-携手价值链共创可持续发展巴斯夫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积极与价值链上下游伙伴开展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公司推出“供应商二氧化碳管理”计划,邀请供应商共同参与,其中也包括中国供应商。该计划旨在通过与供应商分享巴斯夫的产品碳足迹评估方法和工具知识,帮助提高巴斯夫外购原材料的碳排放透明度,助力供应商确定中期优化措施。此外,巴斯夫联合 13 家价值链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并启动“可持续发展共建联盟”,针对国内关键行业,在低碳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社会参与领域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减排项目。同时,作为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领先的化工合作伙伴,巴斯夫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合作伙伴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先进的电池材料及回收、汽车涂料、工程塑料等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作为中国化工领域重要的外商投资企业,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南京和重庆,而上海创新园更是全球和亚太地区的研发枢纽。2021 年,巴斯夫向大中华区客户的销售额约为 120 亿欧元,员工人数约 11,070 名。巴斯夫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包括石油化学品、特性材料、特性化学品、护理化学品、营养与健康和农业解决方案等,产品覆盖日常生活几乎所有领域。大中华区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基于巴斯夫集团范围 1 和范围 2 的排放量,巴斯夫提出到 2030 年,将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较 2018 年减少 25%,并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材料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4241拜耳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耳”)是一家全球化创新型企业,在医药保健和作物科学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公司致力于以创新的产品帮助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拜耳1882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是拜耳集团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拜耳将长期植根中国市场,以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拜耳在中国主要运营处方药、健康消费品和作物科学三大事业部及多家工厂。作为一家以科学为基础的公司,拜耳已经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拜耳加入科学碳目标,致力于在公司内部和整个价值链中不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摄氏度。公司承诺到 2029 年,将范围 1 和范围 2 温室气体排绝对放量减少 42%(较 2019 年),并将范围 3 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包括采购商品和服务、资本货物、燃料和能源相关活动、上游运输和分销以及商务旅行)减少 12%。举措与路径设定内部碳价格,放大碳手印 为推动气候目标的实现,拜耳将资本支出与气候目标进行结合,计划在 2030 年前投资 5 亿欧元用于能源效率和气候友好型措施。同时,为了预测与气候相关的业务风险和机遇并推动内部变革,公司在考虑了减排的成本削减曲线、可再生天然气的高质量能源属性证书的成本以及能源税收趋势后,设定了每公吨 100 欧元的内部碳价用以计算资本支出项目成本,这种影子定价方法提高了气候友好型项目的净现值(NPV),并赋予它们更高的优先级。赋能供应商,助力农业碳中和拜耳积极关注农业领域碳中和,并计划到 2030 年,帮助并赋能 1 亿小农户,将主要农业市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公斤作物产量)减少 30%。这适用于拜耳运营地区排放量最大的种植系统。具体措施包括帮助农民使用气候友好型方法(例如减少耕作和使用数字解决方案)以减少 CO2排放。同时,公司提出不仅要帮助农民农场减排,还要帮助大农场去吸收碳。土壤和作物不仅能够减碳,而且可以从空气当中吸收碳。拜耳计划通过测碳的吸收量,把碳拿到碳交易市场为农民换取额外的收入。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材料制造工业制造中国石化迈向“可再生化工”,持续降低碳足迹因地制宜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2021 年建成首个陆上风力发电项目陕西大荔 20MW 陆上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实现了中国石化在风力发电领域零的突破。该项目可满足2万余户家庭清洁用电需求,每年减碳约3.5万吨。2021 年完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 100MW,新增年发电能力 1.2 亿度,碳减排能力 10.4 万吨。在地热开发领域,已实现供暖能力达 8,000 余万平方米,每年可减碳 352 万吨。发展氢能全价值链开发:2021 年 11 月,中国石化首套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示范站在燕山石化启动投用,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国产 PEM 制氢设备打通了从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整套流程。这是中国石化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为企业利用“绿电”制“绿氢”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和工程示范。2021 年 11 月,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 2 万吨。2021 年,中国石化制定氢能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按照“千站加氢引领,百万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创第一,替代减碳超千万吨”的目标,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围绕氢能交通和氢基炼化推进氢能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建设。CCUS 开发:2021 年,中国石化启动我国首个百万吨级 CCUS 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 CCUS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00 万吨,预计未来 15 年可实现增产原油 296.5 万吨。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CCUS 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对我国 CCUS 规模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提升我国碳减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能源服务站,满足多元化需求 中国石化大力推进多种能源供应格局的升级,强化非油商品和服务的跨界转型,努力从传统、单一性的油品服务向一站式、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转变,积极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站。中国石化利用全国 3 万多座加油站的网点优势,统筹布局充电业务,探索换电模式,规划到 2025 年充换电站达到 5,000 座,努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出行的破局者和引领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在 2021 年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中排名第 5 位。2021 年中国石化提出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材料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4443中国宝武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是全球最大钢铁企业,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独资的钢铁联合企业,总部位于上海。中国宝武致力于构建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业、资源环境业、产业园区业、产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基五元”格局。围绕“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低碳冶金和智慧制造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以精品化实现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为构建碳中和社会作贡献”的绿色低碳发展思路。中国宝武将在 2023 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 年具备减碳 30工艺技术能力,2035 年力争减碳 30,2050 年力争实现碳中和。举措与路径“新材料-新智能-新能源-新流程”“四新”并发,迈向净零碳冶金新流程:改进与颠覆并重,布局绿色冶金技术路线宝武着力形成全球钢铁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技术减碳方面,中国宝武部署了六大方面:极致能效、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近终形制造、冶金资源循环利用和 CO2回收及利用。六个技术方向深层次融合为两条主要工艺路径,其一是以富氢碳循环高炉为核心长流程工艺碳中和绿色产线,其二是氢基竖炉为核心的氢冶金工艺路径。这两条工艺路径加上碳资源综合利用、电加热等技术,形成中国宝武碳中和冶金技术路线图。新能源:因地制宜布局开发,形成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宝武依托各基地的负荷及资源优势,以建设自备绿色电厂为目的,加快风光核等绿色电力布局与开发,同时探索绿电异地输送通道,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组建技术,开展熔盐储能、规模化水电解制氢等示范应用工程,夯实“零碳冶金”所需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的保障基础。新智能:数字化升级加速产业链迭代,培育新生态宝武坚持以数据智能驱动高科技创新,打造数字化工程设计与工程服务、先进装备制造、设备智能运维服务业务平台,发展相关场景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为钢铁及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提供全生命周期智慧制造和智慧服务的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新材料:开发高性能绿色产品,降低碳足迹 放大碳手印性能提升和材料替代都可以降低产品隐含碳足迹,也可以在使用场景中降低碳排放。宝武通过新材料和钢铁的协同耦合,为用户提供综合材料解决方案,实现全产业链绿色制造和全生命周期降碳。首发超规格重型 H 型钢实现民用建筑低碳应用,该产品突破了高性能重型热轧 H 型钢的生产技术瓶颈,与焊接用钢相比吨钢可降碳 12%。宝武耐微生物腐蚀管线管的耐微生物腐蚀性能提高 3 倍以上,服役寿命延长 5 倍以上,已批量应用于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气田的开发及输送。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海螺水泥原料替代 能源替代 工艺革新,打造水泥行业降碳行动标杆,降低碳足迹原料替代降碳:海螺 LP 公司采用黄磷渣配料,煅烧温度降低,吨熟料煤耗下降 1.5kg,通过采用电石渣、粉煤灰、硫酸渣等工业废料替代部分原料,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燃料替代降碳:海螺水泥开发生物质替代燃料系统,降低煤炭资源的消耗。海螺 ZL 公司替代燃料项目总规模为 30 万 t/a,已于 2020 年 10 月建成投产,年减排二氧化碳 20 万吨。电源替代降碳:2022 年,海螺水泥将投资 50 亿元用于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等新能源业务,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全覆盖。截至 2021 年 11 月,已建成 17 个光伏电站、3 个储能电站、1 个风力发电项目,拥有 145 兆瓦光伏并网容量和 44 兆瓦时的储能规模,年发电量达 1.1 亿度。山东济宁海螺已签约、并网发电多个光伏项目,打造了全球水泥行业首个“零外购电”标杆工厂。富氧燃烧降碳:海螺水泥以海螺 CZ 公司 2#线为项目载体实施富氧燃烧技术,制取富氧代替一次风和窑炉送煤风,助力煤粉的燃烧。项目按照年产熟料 200 万吨,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约 31,000 吨。配备碳捕集与利用:海螺在芜湖白马山水泥厂建成世界首个水泥窑碳捕捉示范项目和干冰生产线,开创了水泥工业捕集二氧化碳的先河,通过回收处理“变废为宝”,利用尾气生产纯度为 99.9%以上工业级和纯度为 99.99%以上食品级二氧化碳,年生产 5 万吨干冰,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水泥”)成立于 1997 年 9 月 1 日,1997 年 10 月 21 日在香港挂牌上市,开创了中国水泥行业境外上市的先河。公司主要从事水泥及商品熟料的生产和销售。2022 年 5月,入选福布斯 2022 全球企业 2,000 强榜单。2020 年 1 月 3 日,上榜 2019 年上市公司市值 500 强。海螺水泥积制定海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图,研发应用节能环保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节约资源能源,降低各类消耗,大力研发碳科技,拓展环保产业,全面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力争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项目全覆盖。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材料制造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4645隆基成立于 2000 年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绿能以“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为使命,秉承“稳健可靠、科技引领”的品牌定位,聚焦科技创新,构建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工商业分布式解决方案、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氢能装备五大业务板块。形成支撑全球零碳发展的“绿电” “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隆基共有 3 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隆基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加入气候组织三个“100”和科学碳目标(SBTi)的企业。隆基加入 RE100,承诺在 2028 年前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及运营所需电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入 EP100,计划在 2025年前完成能源管理系统的部署,并以 2015 年为基准年,提高 35%能源;加入 EV100,在未来十年内,将安装充足的电动车充电设施,引导员工将家庭用车转换为电动汽车。隆基承诺以 2020 年为基准,2030 年运营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下降 60%;在 2030 年采购的每吨硅料、每瓦电池片和每吨玻璃的碳排放强度相比 2020 年下降 20%;到 2030 年在 100%生产经营场所安装充电设施。举措与路径放大碳手印开发绿色氢能:2021 年 3 月 31 日,正式成立了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型绿氢装备技术公司。2021 年底,隆基氢能具备 500MW 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生产能力。隆基提供的“绿电 绿氢”解决方案能全面覆盖钢铁冶炼、石油炼化、合成氨、合成甲醇等生产、生活领域。多台电解槽对应一个气液分离装置及纯化装置的设计,可以在帮助客户实现大规模直径的同时解决设备占地整体投资高的问题。全面布局光伏产业:隆基与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实践,形成光伏 行业全场景解决方案,在“光伏 交通”“光伏 工业”“光伏 建筑”等领域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光伏 建筑”,在建筑领域,隆基与全球领先的金属维护系统领航者森特股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 2021 年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期间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合森特在大型公共建筑屋面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资源优势,共同促进建筑绿色能源发展。绿色管理助力减碳:隆基着力节能降耗、废弃物排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节能降耗包括节能管理、节能技改、节能宣传;废弃物管理包括废弃减排、固态废弃物管理;供应链履行责任采购、加强供应商管理等。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特斯拉发挥“垂直一体化”优势,带动价值链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像打造新能源车一样打造自己的超级工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凭借更高效率,将整车制造能耗降低到新的水平。以 Model3 为例,上海超级工厂的造车减少总装流程,比 Fremont 工厂更加简洁,可减少零部件在工厂内的转移,减少汽车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的使用,减少能耗使用。在上海工厂,特斯拉每生产一辆车的能耗比在 Fremont 工厂减少了 17%。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优化策略,降低电池供应链排放:特斯拉着力优化电池供应链,开展举措包括跟踪电池供应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延长电池组寿命,建立电池组成熟的内部生态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 100%回收利用。通过“横向一体化”协同,推动零碳电力基础设施,放大新能源车辆碳手印太阳能储能一体化,为用户提供灵活绿色电力解决方案:通过为家庭用户提供太阳能电池板和 Powerwall、为全球供应链提供 Megapack 等储能产品,实现家庭用户或供应链工厂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全覆盖,可为电力系统提供可调节性、提升可再生能源在使用时的可靠性。100%可再生能源超级充电站网络:特斯拉已经在 2021 年实现 100%利用可再生电力为超级充电站用户充电。特斯拉注重产品使用端绿电的推广,通过当地绿电资源和年度绿电交易实现终端绿电消费。通过运用自身真实数据优势,可以准确逐年计算产品使用排放量,为用户优化使用过程充电策略,降低单位里程碳排放。特斯拉科技(以下简称“特斯拉”)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驾驶汽车生产商,以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为目标,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制造产品的发展,将可持续产品影响力扩展全球。特斯拉注重自身新能源产品的影响力,在环境、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布局提升自身产品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围绕“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目标,特斯拉凭借在太阳能发电和储能产品的优势,寻求为电力系统脱碳提供解决方案,为特斯拉电动车用户匹配更高比例绿色电力,支持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030年,特斯拉计划将旗下电动汽车销量推升至 2,000 万辆/年(2021 年销量约为 94 万辆),并部署 1,500GWh 储能设备(2021 年约为 4GWh)。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特斯拉基于真实的能耗将电动汽车与同级别燃油车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四川省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占比很高,2021 年特斯拉四川用户使用过程的碳排放强度已经低于全球大部分地区。设备制造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4847沃尔沃沃尔沃集团(以下简称“沃尔沃”)是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专注于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的制造与服务,同时还为客户提供金融及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沃尔沃已经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即相比 2019 年的排放量,承诺自营业务到 2030 年,实现温室气体绝对减排量减少 50%(范围 1 和 2),客车和卡车业务每车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40%(范围 3),在 2040 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以便到 2050 年实现全部运营车辆的价值链净零排放(考虑到产品“在路上”的平均时间约为 10 年)。举措与路径与上游企业建立“零碳联盟”,推动新材料、新工艺落地,减少碳足迹:采用绿氢钢材原料:2021 年 10 月沃尔沃集团推出全球首款由瑞典钢铁集团(SSAB)提供的非化石能源钢材制造车辆,宣布将在 2022 年推出更多使用非化石能源钢材制造的概念车和零部件。产品采用循环设计,使用再生材料:沃尔沃的再制造项目涉及发动机、过滤器、变速箱和后桥变速箱等,目标是以 2018 年为基准,到 2025 年实现再制造业务增长 60%,将再制造扩展到更多市场和更多零部件。目前沃尔沃有 7 个经营场所实现了零垃圾填埋,以 2018 年为基准年,设定了到 2025 年实现 55 个经营场所零垃圾填埋的目标。发力先进燃料电池系统制造,推动非化石商用车解决方案,放大碳手印电动和氢能源产品:沃尔沃的目标是到 2030 年纯电动车辆的销量至少达到 35%。同时发展氢燃料电池重载和长途卡车,计划在 21 世纪下半叶批量生产配备燃料电池的重型车辆,以满足长途运输的需求。沃尔沃和戴姆勒卡车股份公司在欧洲成立了新的合资企业 cellcentric,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2021 年 8 月,沃尔沃卡车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线上仪式正式签署协议,依托中国在新能源上的高速发展,目标是从 2022 年底开始在太原为中国客户生产沃尔沃 FM、FH 和 FMX 系列重型卡车。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华晨宝马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可再生比例,打造零碳整车制造体系,减少碳足迹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生产基地能源排放“屋顶光伏 绿电/绿证”,实现沈阳基地 100%利用可再生电力。2021 年,电力占工厂能源消耗量的53%,为了进一步提升可再生电力的能源占比,华晨宝马沈阳基地对工厂光伏电站实施扩容,从 15.1MW 增加值 31.1MW,进一步提升工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此外,积极参与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采购绿色电力27.8 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其余用电量通过采购国际绿色电力证书(iREC),实现沈阳基地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 100%。打造“BMW 绿色能源联盟”,将绿电进行到底2021 年华晨宝马启动了“BMW 绿色能源联盟”项目,推动全价值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型,针对生产基地、供应链、经销商和不动产合作伙伴,开展了不同场景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解决方案可行性研究,包括分布式太阳能、购电协议(PPA)和国际绿色电力证书(iRECs)。在供应链方面,2021 年 2 万吨铝锭采购均来自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铝锭供应商,电池供应商也提供了 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 4.14GW 动力电池。在经销商方面,华晨宝马根据经销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开展“领创绿星”认证和“领创绿星灯塔”认证活动(前者要求绿色电力占比达到 80%,后者要求达到 100%且至少 10%来自分布式屋顶光伏)。在充电桩方面,宝马客户可以实现在公共充电桩使用绿色电力充电,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绿色电力溯源追踪,用户在使用绿色电力充电服务后,会收到有溯源追踪信息的绿色电力证书。充分回收利用,完善原材料的闭环生产系统再生金属材料:通过与钢铁制造商紧密协作,2021 年再生钢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钢铁废料重新投入上游的生产制造流程,累计实现了 7.1 万吨的钢材回收量。通过对铸造厂的铝锭进行了闭环生产测试,2021 年铝锭的再生率达到 12%。零部件再制造:2021 年共回收了超 278,000 个零配件,包括自动变速箱、转向器、空调压缩机和变速箱阀板,重量达 867 吨以上,均已投入再制造流程。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宝马”)成立于 2003 年 5 月,是宝马集团和华晨集团共同设立的合资企业。2021 年华晨宝马生产了超过 70 万辆汽车,在中国首次成为豪华汽车产量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华晨宝马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并致力于推动全价值链的碳减排,碳排放目标是 2030 年之前实现单台车辆生产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19 年减少 80%。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华晨宝马将于 2023 年前在中国市场推出 12 款纯电动车型,2025 年纯电动汽车占国内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达 25%。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5049上汽大众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大众”)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由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经营。公司于 1984 年 10 月签约奠基,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安亭,并先后在南京、仪征、乌鲁木齐、宁波、长沙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上汽大众以“值得信赖、最具价值、富有创新精神的汽车合资企业”为愿景,以“用富有情感、高价值、操作简便的产品和创新的服务打动客户,用领先的移动在线服务和生态系统吸引客户,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者”为使命,以“创造价值、负责任、创新进取、可持续”为价值观。为响应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上汽大众“共创 2025”战略,持续管理和推进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2020 年上汽大众发布了 CSR2025 战略,从合规经营、产品、零碳之路、员工、伙伴责任和社会公益几大方面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其中,上汽大众“零碳之路”提出从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物流与回收等环节入手,持续降低生产制造及运营中的环境影响,减低碳足迹。举措与路径降低碳足迹 上汽大众高度关注电力脱碳化,积极在各工厂推行清洁能源的使用,通过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供电,实现电力二氧化碳零排放,开启绿色能源使用的环保之路。2021 年,上汽大众安亭生产基地实现 100%水电接入,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20 万吨,上汽大众也成为上海第一家实现 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的汽车制造企业。此外,上汽大众还在各工厂推广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34.12M,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 8.7 万吨。上汽大众致力于自身绿色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绿色低碳,打造绿色低碳的汽车生命周期。公司内部通过 E-Paper 电子纸项目,不断推进无纸化绿色物流,宁波工厂和新能源汽车工厂无纸化通关率达 100%。同时,公司积极开展室外无人驾驶的技术可行性验证,该技术可适用于厂区内短驳及供应商园区等场景,实现对短途接驳运输的智能化规划,提高物流环节效率,降低排放。放大碳手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通过环保技术创新和环保产品开发,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节能环保的产品,引领公众绿色出行。2021 年,公司加速布局智能电动车新赛道,推出包括 ID.4X 在内的三款大众品牌ID.家族纯电动车型。同时,为践行公司降低燃油车型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战略目标,上汽大众持续投入智能环保技术,从超低滚阻轮胎开发、整车轻量化、发动机技术、变速器技术、多效空调滤芯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推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助力车辆节能减排。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广汽丰田减小碳足迹广汽丰田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公司在投产之初即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对各用能单体的能耗数据及运行状态进行在线数据采集和监控。同时,广汽丰田全面布局可再生能源利用、导入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厂房屋面及停车场铺设太阳能板,力图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电能供应模式。待新生产线等光伏项目投产并网后,预计每年发电量达 8,100 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 CO2排放 6 万吨。广汽丰田携手经销商共同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优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运营体制,广汽丰田导入 GTCS App 智能化电池溯源系统,实现动力电池 100%回收。此外,还新增了报废处理报告管理系统,实现废旧动力电池 100%无害化报废处理。放大碳手印 电动化低碳产品:广汽丰田实施“全方位电动化,全周期碳中和”战略,计划到 2025 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 60%,在 2035 年实现销售车型的 100%电动化。2022 年,广汽丰田开始全面投放 e-TNGA 架构纯电车型,为用户提供清洁低碳产品。数字化绿色服务:广汽丰田联合广州联通成立了 5G AI 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汽车销售服务全场景数字化应用,同时通过服务聚能云平台(Apad),实现销售与售后服务全场景数字化绿色服务。此外,广汽丰田持续通过落实“导入节能设备”“建立销售店环境风险对应机制”“实施新开业销售店 DERAP(Dealer Environment Risk Audit Program)线上考试及认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合规性处置”四大措施来推动经销商的绿色运营,为客户提供更低碳绿色的服务体验。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以下简称“广汽丰田”)成立于 2004 年 9 月 1 日,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各出资 50%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合资年限 30 年。公司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占地面积 288 万平方米,共有员工超 1.7 万人。公司已建成四条生产线,产能 80 万辆。目前,广汽丰田共有经销店 672 家,已经导入凯美瑞、汉兰达、威兰达、赛那、锋兰达、威飒、致炫、致享、凌尚、雷凌、C-HR、广汽丰田 iA5等 15 款车型,实现了从轿车到 SUV 各主流细分市场的全覆盖。根据股东方的环境战略规划,制定了环境中期规划和环境能源方针,提出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环保企业”为环境管理目标,从“体系强化”“全领域 CO2减排”“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扩大社会贡献度”四个维度开展工作,并制定了量化的 KPI 目标和明确的环境管理实施内容。2022 年,公司加入了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合作发起的碳普惠合作网络。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5251北汽集团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北京。现已发展成为涵盖整车及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汽车服务贸易、综合出行服务、金融与投资等业务的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北汽集团是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车企,在发展壮大自主研发团队的同时,加强技术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研发体系与供应链体系,为美好出行需求提供“北汽方案”。2022 年 6 月北汽集团宣布集团“双碳”行动目标:全力在 2025 年实现碳达峰,2050 年实现产品全面脱碳、运营碳中和。“十四五”期间实现产品平均碳排放下降 33%,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 21%,单车碳排放下降 24%。举措与路径降低碳足迹建立供应链碳管理体系,带动价值链降碳:制定供应链“碳排放地图”,优化含有碳排放指标的供应链管理,推动原材料、工艺流程、能源使用等各环节初始低碳设计;加大物流节绿色及数字化管理,推进公铁水等多式联运模式,推动包装物精简化和循环利用,逐步推进清洁燃料物流系统更换,打造电动或氢燃料牵引车等绿色运输服务。北汽集团积极推动建立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在研发、生产制造过程中,优先使用可再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汽车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及零部件再制造,减少碳足迹。承担汽车生产企业作为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扩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租赁模式,拉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发展,构建新能源行业减碳“生态圈”。扩大碳手印“纯电、混动、氢燃料”三线并举技术路线,全面推进新能源技术产业化、产品化:在乘用车方面,北汽集团持续聚焦“三电”核心技术,做到“电池、电驱、电控”自主可控,2021 年推出极狐阿尔法等一批纯电、混动新能源车型。在商用车方面,北汽集团已突破大功率石墨板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产业化。继氢燃料电池客车和换电重卡投运之后,2021 年北汽福田在商用车领域推出国内首款续航超 1,000 公里液氢重卡、多种氢燃料驱动形式的系列重卡。“共享、共用、共建”跨界合作加快战略布局,全力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汽集团联合华为、百度、京东等企业扩大新能源产品阵容,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合作打造北汽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聚焦三电系统的创新和研发;与亿华通科技等单位合作开发氢能及燃料电池全链大数据监管平台,可联动氢能全产业链运营大数据,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北汽福田与中石油合建,首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比亚迪建立绿色整体解决方案,系统减少碳足迹比亚迪制定了年度“温室气体量化和报告管理程序”,完善绿色能源管理体系,从总部到每一个事业部门均设立专业的能耗管理部门,推进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开展技术和管理节能,建立绿色园区、绿色采购、绿色经营,绿色能源管理体系。未来比亚迪将会强化全产业链的节能减排,探索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碳足迹,力争成为全球行业标杆企业。新能源技术整合优势明显,横向扩展潜力突出,碳手印潜力巨大技术垂直整合优势:比亚迪是全球率先同时拥有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的车企,拥有动力双模技术、双向逆变充放电技术,注重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引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道路交通零碳解决方案:比亚迪在公共交通、城市卡车及专用车和私家车三领域布局,提出了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多方面布局零碳解决方案。继 2010 年推出全球首个公共交通电动化方案之后,比亚迪将电动汽车产业链延伸到轨道交通领域,推行中运量云轨和小运量云巴,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大中小运量协同发展。光储一体,价值链协同:比亚迪实现了光储一体化模式,通过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设计、集成及服务,实现了核级认证的储能备用电源技术突破,具有全球领先的储能解决方案和电池产业基础。同时,比亚迪拥有完整太阳能产业链,覆盖了硅锭、硅片、电池、组件、智能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在两大产业的基础上,比亚迪给太阳能系统配置储能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应用,帮助电网吸纳更多安全稳定的可再生电力。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是提供全方位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在自身减排方面,比亚迪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研发,构建了电动汽车、储能和太阳能三大新能源产业。2020 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79,054 辆,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比亚迪仍稳居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坚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打通了从能源获取、存储到应用各个环节,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同时,为城市提供一揽子绿色整体解决方案。在第 26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比亚迪承诺在 2040 年或之前实现零排放汽车和货车的销售占比达到 100。比亚迪签署了零排放中、重型车辆全球谅解备忘录,目标是在 2030 年之前实现零排放中、重型卡车的销售占比达到 30,2040 年之前实现零排放中、重型卡车的销售占比达到 100,以促进 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5453吉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是中国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已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企业 500 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 50 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十强。吉利实施全价值链零碳变革,实现真正 100%自主研发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获得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 2021 年汽车行业绿色发展指数 5A。吉利是参与科学碳目标并发布碳中和目标的首家中国乘用车企业。2022 年 6 月 27 日,吉利发布 2021 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披露 2045 年实现全链路碳中和目标,子品牌吉利汽车承诺到 2025 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比 2020 年减少 25%以上,到 2045年实现碳中和。举措与路径布局多个新能源技术路线,放大碳手印纯电技术打造世界首个开源电动汽车架构:2021 年吉利推出全新纯电品牌极氪,同时发布基于 SEA 浩瀚架构开发的首款智能电动汽车ZEEKR 001,加速构建吉利完整的纯电智能科技生态体系。SEA(Sustainab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是世界第一个开源电动汽车架构,实现硬件层、系统层、生态层三位一体。甲醇技术建立全球首个实现甲醇汽车量产的主机厂:吉利深耕甲醇汽车 17 年,掌握了甲醇汽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专利 200 余件,开发甲醇燃料车型 20 余款,累计行驶里程接近 100 亿公里,最高单车运行里程超过 120 万公里,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甲醇汽车量产的主机厂。吉利正在构建甲醇经济运营模式,形成醇、运、站、车、捕的循环生态,全面推动甲醇能源和甲醇汽车的发展。换电技术形成行业首个“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换电生态在换电站的布局上,吉利打造了行业首个集换电技术研发、换电车制造和换电站运营“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换电生态。截至 2021 年底,激励已经签约换电站超过 1,000 座。易易唤能换电运营品牌:易智能换电站提供全方位充换电补能服务,用户无需下车操作,最快可在 60 秒内完成换电全过程。易易唤能真正实现车电分离模式。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长安汽车降低碳足迹,打造绿色汽车制造标杆:围绕低碳制造、循环经济、绿色排放、愉快制造四大抓手,通过低碳工艺设计、设备能效提升、能源智能调配、能效机构调整、碳汇技术开发、废固循环、废液循环、三废处理、作业环境改善等 13 项关键路径,提升绿色制造体系的有效性,实现制造全过程高效化、节能化、环保化,建立全球一体化绿色制造管理体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打造绿色汽车制造标杆工厂。发展新能源汽车,放大碳手印:长安汽车 2017 年 10 月,发布“香格里拉计划”,致力于成为智慧新能源汽车领导者。长安汽车掌握新能源“大三电”等核心技术 384 项,完全独立自主开发的七合一电驱动系统将在 2022 年 3 月投产。长安汽车发展电驱动系统,从分体式总成、三合一系统到七合一系统。长安汽车打造完全自主整车域控制器“长安智慧芯”,已经成功推出 34 款新能源产品,销量累计 26.3 万辆。培育数智网联生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长安汽车聚焦智能、科技、出行,签订 33 项战略合作协议;与华为、腾讯、宁德时代、一汽、东风等深度合作;与中汽中心、中汽院、国药集团等强强联手,持续扩大开放共享“朋友圈”。长安汽车整合全球资源,构建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立体交通三大产业生态联盟,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上市公司。长安汽车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拥有 159 年历史底蕴、37 年造车积累,全球有 14 个生产基地、33 个整车、发动机及变速器工厂。长安汽车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第一自主品牌、第一研发实力企业,始终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连续 5 届 10 年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截至 2020 年,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累计突破 1,980 万辆。推出了 CS 系列、逸动系列、UNI-T、锐程 CC 等一系列热销产品,坚持“节能环保、科技智能”造车理念,大力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2022 年 4 月中旬长安汽车在举办的全球伙伴大会上公布了一系列重大目标,其中包括长安汽车计划在 2027年实现碳达峰,2045 年实现碳中和。其中,2030 年,长安汽车销量达到 550 万辆,自主品牌 450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270 万辆,占比达到 60%,海外销量占比达到 30%。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5655长城汽车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是一家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致力于服务全球用户的智能、绿色出行。长城汽车多次入选“中国企业 500 强”“中国机械 500 强”“中国制造 500 强”,连续多年上榜“福布斯亚太最佳上市公司”“福布斯 2000 强”“财富中国 500 强”“BrandZ 最具价值中国品牌 100 强”等,并被评为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推荐出口品牌”,是商务部、发改委授予的“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还是国际氢能委员会成员中的首家中国汽车企业。长城汽车宣布将在 2045 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内首个公开提出“碳中和”时间表的汽车企业。在短期内,2023 年实现首个零碳工厂,2025 年将推出 50 余款新能源车型,新能源组占比 80%,持续推广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落地应用。从长期看,长城汽车在技术路线上将沿着纯电动、氢能、混动三条路线投入,进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举措与路径建立汽车闭环制造体系,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产品可持续回收性设计:在产品设计的初期,优先选择绿色原材料,重视产品的可拆解性和易拆解性,从而提高整车产品的回收利用效率和效益,最终达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长城汽车现已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前照灯等 3 款再制造产品生产能力,正在建设变速器再制造产业并获取第三方再制造质量认证。汽车和电池回收体系:长城汽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公司,建立完善的拆解工艺,配备先进、高效的拆解设备,具备报废汽车绿色精拆技术,实现报废车材料回收利用率 95,达到年拆解报废汽车 1 万辆的拆解能力。长城汽车构建了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退役电池可通过回收网络进行回收,通过湿法冶金提炼出碳酸锂等电极原料,形成回收闭环。开展国际行业低碳合作:长城汽车 2020 年正式加入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及其下属的可持续发展联合组织(Drive sustainability),成为首家加入的中国汽车企业,积极参与国内“汽车产业链碳排放数据体系”共建体系倡议书的签署,与相关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汽车碳排放管理体系及低碳产业链的建设。“太阳能-电池-氢能-动力”全价值链布局,技术优势提升未来零碳竞争力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长城汽车在清洁能源布局的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世界纪录的 20%光电转化效率。动力电池技术:拥有入门级的磷酸铁锂电池、中长续航的无钴电池、高端长续航的三元锂电池。在储能方面,长城汽车已经实现分布式储能系统应用,逐步构建业内领先集中式氢能、储能体系。氢能关键技术:长城汽车推出的氢柠技术拥有电堆、燃料电池、高压储氢阀门、氢安全、液氢技术 6大核心技术。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理想汽车理想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豪华智能电动车。在中国,理想汽车是成功将增程式电动车商业化的先驱。理想汽车的自主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其特有的增程系统,下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同时推出更多纯电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以扩展产品线,进而拓宽用户群体。目前,理想汽车正在积极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希望通过在产品组合、生产流程、供应链以及物流等方面的努力,降低价值链各组成部分的碳排放量。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理想汽车已针对碳足迹的评估开展了一些工作,包括能耗统计计算、跟踪以及分析控制,标煤排放计算等,计划于 2022 年全面开展。举措与路径降低碳足迹轻量化设计研发应用降低能耗:理想汽车在车身、内外饰、底盘、电池、电驱等系统,通过材料、工艺、结构的综合优化,在保证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减重,从而实现能耗降低。生产过程低碳运营:2021 年理想汽车开展了余热回收及温控等节能行动,从源头上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理想汽车整车生产环节每年可节约天然气消耗 20 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 460 吨。公司的常州制造基地采用了节能环保方式,实现了远低于国家废水废气排放标准的绿色低碳生产模式。自建网点第三方合作共建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为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理想汽车也特别重视废旧电池有价金属的回收,以减少电池遗弃对环境的伤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理想汽车采用了自建网点 第三方合作回收的模式,搭建了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对出售全国各地的报废电池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已与华东、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的电池回收处理机构沟通合作,未来电池回收网点及机构将遍布国内多个地区。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5857小鹏汽车性能持续精进,降低驾驶过程碳足迹:小鹏汽车通过风阻控制、电驱系统效率提升、低压功耗控制等手段,降低整车能耗。依托 David、Edward 两大造车平台,可以开发轴距 2,600mm3,100mm 的车辆。采用先进热泵系统、低风阻、超低滚阻轮胎等行业领先节能技术降低整车能耗,续航能力处于行业同级别车辆领先水平。同时,小鹏汽车预计量产 800V 高压 SiC 平台的车型,充电 5 分钟最高可补充续航 200 公里,电驱最高效率 95以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据专业第三方机构测算,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2021 年小鹏汽车交付的智能汽车共计减少了 100 万吨碳排放量。开发低碳材料,降低材料周期碳足迹:小鹏汽车积极推动采用可持续材料,小鹏汽车全系车型材料可再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可回收利用率达到 97以上,远高于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中的要求。同时,小鹏汽车开展低碳材料的开发与技术储备,与多家国际主流开发低碳材料供应商交流碳减排技术方案。在过去的 2021 年里,小鹏汽车共交付了 98,155 台车,100%都为低碳产品。提升能效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制造周期碳足迹:2021 年,企业整体能耗强度较 2020 年同比下降50%。其中,肇庆工厂通过管理、技术改善等措施,节约电量 16.5 万千瓦时,折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7 吨。小鹏汽车现已在肇庆工厂投产光伏项目,2021 年 11 和 12 月光伏发电量 290.5 万千瓦时,折合减排二氧化碳 1,531 吨。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汽车”)成立于 2014 年,是一家专注未来出行的科技公司。公司一直坚持饱和式研发投入,构建全栈自研的核心能力,今天小鹏汽车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之一。小鹏汽车的使命是,用科技为人类创造更便捷愉悦的出行生活。小鹏汽车针对范围 1、2、3 分别制定减碳措施,力求减少生命周期碳排放。针对范围 1,制造工厂和公务车辆几乎不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能源;针对范围 2,持续推动光伏项目建设及运营,年发电量预计可取代肇庆工厂 10的工业用电需求,同时,推进办公节能,减少电能使用带来的碳排放。针对范围 3,鼓励减少不必要的出差,降低员工差旅碳排放。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宇通客车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客车”)是中国客车行业上市公司,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产品主要服务于公交、客运、旅游、团体、校车及专用出行等细分市场。作为中国客车行业领导者,宇通客车多年来一直积极研发新能源技术,致力于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并于 2016 年成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新能源整车企业。2021 年 9 月,宇通客车加入“净零排放倡议联盟(Race to Zero)”。宇通将持续发力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技术创新,加快零碳、智慧商用车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探索纯电动、氢能产业链前瞻布局,推动新能源客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建立新能源商用车可持续化商业模式,助力全球商用车领域加快“脱碳入氢”进程,同时以车联网等智能科技驱动城市交通绿色发展,让零排放绿色出行惠及全球每一城。举措与路径降低碳足迹-绿色出行助力公共交通低碳转型人-车-路,数据赋能低碳交通:人 开发蓝芯节能驾驶辅助技术,通过油门及扭矩自适应控制、可视化驾驶辅助提醒、空调智能启停等功能,综合工况节油 5%以上。同时对影响车辆能耗的驾驶行为进行评分,并利用中控大屏给出节油指导建议,实现与驾驶员的可视化交互。车 通过发动机热管理技术、整车低风阻技术和 CAN 总线空调节能技术降低车辆附件能耗及行驶阻力,提升整车能量利用效率,分别可实现节油 5%,降阻 10%,节油 5%以上。路 应用智联大数据技术,提升车辆对客户实际行驶工况进行自适应。绿色出行,打造全球化公共服务出行典范:宇通客车已牢牢掌握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三大新能源技术和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至2020年底,宇通新能源客车已累计推广14.7万多辆,其中纯电动销量超过11万台,产品遍布法国、英国、挪威、瑞典、丹麦、智利、卡塔尔等众多国家和地区。新能源关键技术睿控 4.0 通过系统型改进、整车轻量化、集成五合一控制器、附件系统电动化改造、复合制动系统应用等技术应用,实现中国典型城市工况的节油率最高可达 60%,每年可节省燃油 21.33亿升、节气 3.35 亿立方米,累计减少碳排放约 2,325 万吨。氢燃料电池 宇通早在 2009 年提前布局,研发第一代燃料电池客车。截至 2022 年 7 月,宇通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运营达 3,800 万公里,其中,宇通交付 1,000 辆氢能源汽车作为北京冬奥会赛事用车,实现全球最大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供应链绿色化加快绿色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聚焦公共出行和市政、物流等领域,持续探索绿色低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系统推进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绿色运输,实现采购过程全链条的绿色化将是未来绿色出行的系统保障。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6059宁德时代高效率低能耗的极限制造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满足高质量的产品需求,宁德时代在 2020 年提出极限制造理念。利用人工智能、先进分析和边缘/云计算等技术,在三年内实现在生产每组电池耗时 1.7 秒的速度下仅有十亿分之一的缺陷率,每年的能源消耗降低了10%。2021年9月,宁德时代宁德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灯塔工厂”,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认可的电池工厂。工厂智慧能源管理实现零碳生产2022 年,宁德时代将极限制造升级为绿色极限制造,3 月,宜宾建成世界上第一家电池零碳工厂。宜宾工厂搭建了 CFMS 智慧厂房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生产中控管理系统,通过对厂房系统及设备运行数据的自动获取,实现厂房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绿色低碳运行,大幅降低工序损失。宜宾工厂对物流链条以及厂区交通进行全面升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将全部投入回收利用。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 40 万吨碳排放。未来,宁德时代将在全球各大生产基地复制和推广灯塔工厂和零碳工厂经验,助力产业链构建更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技术创新助力能源和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在快充、高比能、长寿命、电池安全等维度持续技术创新,直击行业痛点。2022 年 6 月,公司发布第三代 CTP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能量密度可达 255Wh/kg,实现整车 1,000 公里续航。储能电池方面,公司力求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储能产品的度电成本,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目前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可以达到 12,000-15,000 次。未来,宁德时代将继续突破智能电池、千兆瓦时级锂电池规模储能等技术,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电池全产业链循环体系促进低碳发展宁德时代在 2015 年收购了广东邦普做电池及材料的回收工作,实现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回收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目前,核心金属总回收率可达 99.3%。公司在 2022 年推出了 EVOGO 组合换电解决方案,适配市场上大部分车型,以最大程度掌握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流向,确保电池退役后能够得到科学处置,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在全球已设立十一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同时在德、法、日、美设有子公司。2021 年储能电池产量市占率全球第一,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公司致力于以先进电池和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电力系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固定和移动能源系统,并以电动化 智能化为核心,实现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飞利浦飞利浦中国在 2018-2020 年实现了运营活动直接碳排放(范围 1)连续三年下降,废弃产品回收量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持续降低医疗服务行业碳足迹。生态设计开发,持续提升可持续表现:飞利浦中国提出 Eco-design 生态设计、Eco-Heroes 生态设计产品和Eco-passport 概念,开发新一代绿色产品以及解决方案,提升产品在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表现和信息透明度,例如,IntelliVue MX40 可携带病人监护仪,较上一代产品减少 92%的耗电量。创建低碳价值链,赋能上游伙伴降碳:飞利浦中国致力于减少整个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2020 年,飞利浦于 2020 年开始在大中华区的供应商中试推行环境足迹项目(EFP),选择了 10 家供应商进行了现场的环境足迹评估,并和他们一起制定改进方案。其中,飞利浦协助某供应商完成电机系统改造,实现年节约用电216,000 千瓦时。截至 2020 年末,飞利浦中国全球范围内供应商 CDP 参与度已达到 92%。推广“制造-使用-回收”,提供行业低碳转型解决方案:飞利浦中国推出了“腾龙计划(为客户提供整机全新升级以及旧机整机退回等服务)”和“合作伙伴整机升级业务激励计划”。2020 年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占总销售额比例 7.5%,2020 年废弃大型医疗设备回收再利用比例 24%,降低医疗服务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飞利浦中国是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在华分公司,作为一家领先的健康科技公司,致力于在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到诊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整个“健康关护全程”,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并改善医疗效果。飞利浦中国在华业务遍及600多个城市,部署了创新、制造、销售等广泛的业务足迹,建有多个研发和生产基地,目前拥有 8,000 多名员工。凭借领先的全球创新资源和深刻的本地洞见,飞利浦中国与本地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共创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消费市场和专业医疗市场。气候变化相关目标和行动涵盖公司的运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2020 年飞利浦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运营碳中和,进一步围绕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其中包括以下气候变化相关的目标:到 2025 年,25%的收入将来自循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针对所有专业医疗设备提供折价换购服务,并关注负责任的重新利用;在各个场所推行循环实践,并在 2025 年前实现废物零填埋;到 2025 年,将维持碳平衡并在运营中使用 75%的可再生能源。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6261孚能科技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成立于 2009 年,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聚焦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在交通、储能、装备、能源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软包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商,孚能科技以“提供绿色能源,构建智能世界”为使命,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日常,坚持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孚能科技的碳中和进程中,公司自上而下开始了全面的企业碳中和改革,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碳足迹阶段全企业范围的碳足迹识别,碳减排阶段节能降碳与价值链责任延伸,碳抵消阶段积极筹备参与碳市场交易。举措与路径“碳”索绿色生产线作为业内率先和海外整车企业签订有关产品零碳生产的企业,早在 2019 年,孚能科技就主动研究碳中和领域不同国际、国内标准的差异,参照镇江基地 2020 年的产量和能耗等原始数据,论证了有关产线取得碳中和认证的可行性。根据镇江基地全年特定产线实际消耗的电能、冷媒泄露和天然气消耗等温室气体排放源数据,孚能科技核算了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基于此,孚能科技购置国际绿电证书及碳补偿(自愿减排)项目,抵消了剩余碳排放量,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以降低自身运营的碳排放。2021 年 4 月,镇江基地的 EVA2 产线实现了零碳交付。同年 6月,孚能科技获得了第三方的 DEKRA 颁布的碳中和生产认证,从而在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零碳转型中掌握了主动权。引领绿色新业态孚能科技在自身的碳中和改造迈上正轨后,开始思索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转型发展之路,选择以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为目标,构建行业共同认可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2022 年 3 月 8 日,孚能科技牵头主笔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正式生效,这是国内首个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领域的评价标准,对于国际标准对标、本土化供应链建设以及推动绿色能源“双碳”目标将具有重要意义。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远景科技集团“新材料 新智能 新能源”,技术创新释放巨大碳手印潜力愿景根植于技术创新:远景坚信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一定是根植于技术创新。作为中国第二、全球第五大风机企业,远景致力于让风机更智能、更低碳。从低风速风机、智能风机、智慧风场、柔性高塔筒到分布式风机,远景通过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在能源工业产品领域的应用,持续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风电的成本,在全球推出首个智能风机、伽利略超感知风机,用极致平台化、模块化的设计构架理念,实现应用场景的灵活低碳匹配。多场景零碳新基建方案:零碳产业园是远景构想的另一个“新基建”。2022 年,远景在“世界煤炭中心”鄂尔多斯打造了全球第一个零碳产业园,通过“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创支柱打造,实现百亿度的绿电本地消纳、千亿元的产值以及每年减少上千万吨的碳排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富裕可再生能源和产业终端的衔接,推动新工业的迭代。绿色投资构筑创新生态:远景相信实现“碳中和”更重要的是让各行各业参与者都能切身参与。2021 年,远景联手红杉资本一同发起了“红杉中国&远景碳中和关键技术生态伙伴计划”,并成立总规模为 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该基金也是目前国内率先由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成立的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基金的设立有助于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培育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碳中和技术和上下游产业链,推动零碳转型。远景科技集团(以下简称“远景”)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以“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为使命。集团旗下拥有智能风电和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公司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 AESC、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以及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车队。远景持续推动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开创美好零碳世界。2022 年,远景依据科学碳目标倡议企业净零标准,成为中国首个制定长期净零减排目标的企业。远景制定了符合“巴黎协定”下 1.5 度温控目标的降碳路径,承诺于 2022 年年底实现全球业务运营碳中和,2028 年底全价值链碳中和,并通过投资能够减少、避免和移除温室气体的项目,消除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2040 年实现净零排放。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6463金风科技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致力于成为全球可信赖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伙伴,推动能源变革,让人人可负担、可靠、可持续的能源惠及全球,构建“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金风科技深度聚焦能源开发、能源装备、能源服务、能源应用四大领域,以强大的科研创新和最佳业务实践,将可再生能源的效率提升至新高度。截至2021年底,公司全球累计装机超过86GW,年发电量约1,932亿度,相对于火电,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6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公司以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作为努力方向,设计企业自身运营的碳中和路线图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在 2022 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的目标,并承诺在 2025 年主要供应商生产金风科技产品绿色电力使用比例达到 100%。举措与路径标准引领,携手供应链共同打造绿色风电产品:2021 年,金风科技在多年建设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鼓励和促进供应商优化环境表现,带动供应商逐步提升绿色电力使用比例,并成为风电行业第一家通过风电装备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五星级认证的企业。2021 年 6 月,金风科技举办风电产业链绿色减碳发展倡议书&绿色供应商评估规范发布会,号召供应商与公司共同打造绿色风电产品,共计 257 家供应商签署减碳倡议书,共同携手探索零碳之路。绿电智造,打造碳中和智慧园区样板:2021 年,金风科技实施绿色工厂创建工作,具备申报条件的 6 个工厂全部通过绿色工厂认证。通过开展工艺优化、设备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内部工厂建设光伏微网、水蓄能空调等项目,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先后打造金风科技北京智慧园区、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江苏金风科技-江苏中车电机海上风电综合园等全国首批“碳中和”智慧工业园区。数字集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022 年,中广核和金风科技携手打造兴安盟集控中心,该集控中心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集控运行、生产管理、数据分析、状态预警、智慧运维五大功能,支撑兴安盟风电基地高效安全平稳运行。不断挖掘绿色潜力,打造零碳生态圈:2021 年金风科技与中远海运携手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码头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码头内闲置空间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应用金风科技首创且符合 IEC 国际标准的微电网技术,于当年 12 月建成并网发电,保证了天津港第二集装箱自动化码头“100%电力驱动、100%使用绿电、100%自给自足”。金风科技不仅为斯凯孚、福耀集团等企业提供全方位低碳园区与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也借助绿色电力证书机制,助力林清轩打造“碳中和”工厂及科研中心、携手海垦热作产业集团打造“零碳”咖啡,支持上海太古里“向绿工坊”成为星巴克全球首家绿色环保实验店,为更多行业注入绿色动能,共同打造“可持续更美好”未来。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TCL 科技打造绿色工厂,降低碳足迹TCL 科技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公司主要产业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了第三方的 ISO50001 认证。多家工厂获批国家“绿色工厂”,其中 TCL 华星 t6、t7 双子星工厂获得绿色建筑最高等级。公司各工厂积极推进屋顶光伏的铺设,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深圳华星利用厂区现有屋顶自主建立了华南地区工业园区最大的光伏发电系统并持续扩充。截至 2021 年底,深圳华星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达 44 兆瓦,每年可发电 4,400 万千瓦时,年节能量为 22 万个家庭日常用电量。此外,2021 年惠州华星屋顶太阳能光伏工程发电量达 2,150 万千瓦时。此外,TCL 科技各公司高度重视供应商环境管理,公司在其 CSR 稽核管理体系中明确将供应商是否提供年度节能减排项目及其成果报告、是否开展温室气体盘查、是否推行 ISO50001 能源管理体系等因素纳入考量,并制定了供应商企业社会责任声明和供应商体系认证(考察)作业指导书,对生产类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应流程提出明确要求。公司坚持绿色采购,不断提升绿色物流与仓储水平,发展绿色金融,落地全国首笔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及“绿色碳链通”业务。进入新能源产业,放大碳手印:TCL 中环加速开展半导体材料生产与制造,积极探索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光伏电站设计、综合能源服务等新能源电站服务,积极开发、承建、运维各类光伏电站项目,全资光伏项目装机规模达 1.2 吉瓦。TCL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于 1981 年诞生于中国惠州,从一个生产录音磁带的地方企业起步,目前已形成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及半导体材料的核心产业。2018 年,TCL 设立了双子架构;2019 年,公司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明确了以科技为核心的业务方向,聚焦半导体与智能制造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正式更名为“TCL 科技”。2021 年,TCL 科技以打造科技版图的中国核心资产为目标,拥有全球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布局,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集团。坚定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产业链发展与碳中和路径拓展的深度融合。公司切实减低业务的碳排放,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拓展绿色产业,致力于在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实现节能减排。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6665晶澳科技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晶澳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2019 年公司正式登陆 A 股市场。晶澳科技在全球拥有 12 个生产基地,在海外设立了 13 个销售公司,覆盖欧洲、美洲、亚洲等,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 135 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工商业、住宅分布式光伏系统。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稳健的财务优势和发达的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晶澳科技备受国内外客户的认可,多年荣登财富中国 500 强和“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榜单。晶澳目前已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可持续市场倡议(SMI)中国理事会、中国企业气候行动、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等。当前公司已启动 SBTi 加入相关事宜。举措与路径绿色生产 降低碳足迹晶澳科技持续践行绿色低碳生产,减低光伏组件碳足迹。一方面,晶澳在厂区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截至 2022 年 6 月,厂区自建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 42MW。在新建产能的过程中,晶澳科技也优选曲靖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践行以绿色能源创造绿色能源。另一方面,公司不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通过布局能效管理系统,实现对用电、用能数据的常态化实时监测。目前,公司拥有5个工信部授予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绿色产品 助可持续未来在绿色低碳生产之外,晶澳还积极带动上游伙伴共同减低产品碳足迹。公司 182 电池和组件、166 组件等多款产品入选工信部首批光伏电池组件“绿色设计产品”,多款产品获得国际碳足迹认证。晶澳还积极布局电站业务,为客户提供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碳减排。当前,晶澳科技面向全球 135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绿色光伏产品及服务,累计光伏电池组件出货量超过100GW,这些产品运用到电站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 1.3 亿吨。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集集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碳排放:集团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外购电力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能源消耗管理、引入节能设备,开展技术改造等实现节能降耗。自2014年,集团开展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至 2021 年,全集团有 10 家单位应用,年内发电量为 3,727 万度,相当于减少 21,653 吨二氧化碳排放。集团将继续大力推广,减碳效果将更加显著。开展运营优化,降低物流碳足迹:自 2017 年以来,集团积极践行多式联运、“公转铁”等国家政策,聚焦海铁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涉铁多式联运业务。根据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种运输方式的能耗类型估算,中集世联达 2021 年涉铁多式联运业务节碳减排效果显著,与同里程公路运输相比减少碳排放约 34 万吨。开发清洁能源交通解决方案:集团下属中集安瑞科主要生产 LNG/CNG 车载瓶和车载储氢瓶,推动 LNG/CNG/氢气作为车辆动力燃料替代石油燃料,根据 2021 年销售量,每年可减少 25.6 万吨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21 年中集氢能承建保定油气氢综合能源服务站,为 100 辆为雄安新区氢燃料氢能重卡提供加氢和综合能源服务,有力保障雄安新区建设零碳交通;公司目前国内市场拥有 3,000 多辆氢气车,并为国内加氢站提供储氢容器超过 50 多座,出口美国、加拿大和韩国加氢站容器超过 300 台套。中集圣达因与东风柳汽、福田戴勒姆等主机厂达成战略合作,推广高经济性、高可靠性和节能环保性 LNG 车载瓶,助力国内重卡行业以气代油,节能减排发展。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公司致力于在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重型卡车、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 300 余家成员企业及 3 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部署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6867徐工集团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总部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主要产品涵盖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挖掘机械、筑路及养护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桩工及非开挖机械、铁路建设装备、高空消防设备、重卡及特种专用车辆、专用底盘、发动机、液压件等主机和工程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2022 年 1 月 29 日,徐工面向全球发布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双碳规划纲要徐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纲要,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到 2027 年,运营边界内碳排放达到峰值;到 2035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用电总量比达到 50%;到 2049 年,实现运营边界内碳中和(净零排放)。举措与路径智造融合 可再生能源利用,持续降低碳足迹实施绿色智造融合升级行动:在绿色生产工艺方面,推广高效激光焊接技术,焊接效率提升 3-5 倍,能耗降低 70%-80%,焊材减少 50%,杜绝 CO2保护气的使用;应用低碳、环保涂料,推行燃气触媒红外加热工艺替代燃气直燃工艺,效率提升 25%,能耗降低 30%。徐工建立了 X-EMS 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用电负荷的均衡化管理,2020 年公司万元产值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29.3%。充分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截至 2022 年,徐工累计利用屋顶面积约 52.8 万平方米,近三年来光伏自发自用电量累计 9,910 万度,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7.9 万吨。到 2025 年装机容量将达到 205 兆瓦。同时,积极探索风电建设,力争到 2025 年风力发电容量达到 50 兆瓦,年发电量超过 1 亿度。开发新能源工程机械,助力能源工程降碳,放大碳手印推进工程机械车辆新能源升级:公司全力推进混动、电动产品规模化发展,自主研发新能源电池包及 BMS系统、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截至 2021 年底,累计发布 14 大类产业板块 108 款新能源产品。积极拓展新能源工程解决方案:围绕陆上风电、大型水电站大坝等多种作业场景,推出超级起重机和专用挖掘机、压路机等一体化、成套化解决方案,发挥超级装备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保障优势,不断提高施工效率,超级起重机累计吊装超大、超高风机 5,000 余台。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工业富联降低碳足迹3R 政策(Reduce、Replace、Resolve)助力运营及全价值链碳中和:在运营减排(Reduce)方面,公司各事业群逐步开展低碳转型关键行动,以降低自身运营端碳排放量。例如 2020 年公司更换老旧中央空调,采用 AI 智控技术等手段,实现整个空调系统最佳状态运行,每年可减少电能约 1,320,000 千瓦时(kWh)。在能源结构转型(Replace)方面,工业富联从 2021 年起逐年提升包含绿色电力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充分发挥自身土地资源优势,在园区部署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投资开发风力发电、储能、智慧微网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结合可再生能源采购和绿电交易,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用电比例,达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使用 80%目标。定制智能创新方案节能降耗:公司通过研发 Fii Cloud 云平台,持续打造智能循环制造产品或系统。截至目前,原材料替代、原材料回收、节能服务器制造和零废园区建设四大工程已稳步开展。2021 年,工业富联与阿里巴巴、3M 共同研发出浸没式液冷产品,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据工信部 2020 年统计,全国在用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 设备能耗)为 1.55。工业富联的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在实现年均能源使用效率含电气损耗的 PUE 不高于 1.09 的同时,IT 设备能耗节省 10,高效节能,为未来数据中心产业低碳转型提供清洁技术。作为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领军企业,工业富联在“数据驱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实现对云及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5G及网络通讯设备、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范围的全覆盖。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势之下,工业富联将保持战略定力,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从上游半导体到中游核心部件再到下游应用,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和短中长期利润增长点,开创第二增长曲线。5 月 20 日,工业富联首次发布工业富联碳中和白皮书,承诺到 2030 年运营碳排放较 2020 年基准年下降 80,2035 年实现运营范围碳中和,2050 年实现价值链净零排放。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7069立讯精密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讯精密”)成立于 2004 年,于 2010 年 9 月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成功挂牌上市。公司主要提供高速互连、声学、射频天线、无线充电、震动马达、通信基站相关产品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产品的系统制造商。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电子及医疗等领域,具备完整的全球化布局、国际化生产、销售及研发的运营能力。立讯精密秉承缓解气候变化的雄心,制定了符合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1.5路径要求的减碳目标,承诺到 2025 年碳排放强度相较于 2017 年降低 40%,并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立讯精密积极推进自身能源结构转型,从节能减排与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两方面入手,通过多重方式获取绿色能源,减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积极获取绿色权益进行碳抵消。举措与路径高效园区助力减碳立讯精密建立了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体系,实现精准化地管理厂区的能源使用,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截至2021 年底,公司共有 5 家下属公司获得了 ISO 5000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2021 年,集团加大对节能改造项目的投入,累计在全球厂区开展空压机改造、照明系统优化、余热回收改造等多项节能减排专项改造。2021年,集团累计节能减排改造投入超 1,000 万元,累计节电量近 50,000 兆瓦时,预计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30,000 吨二氧化碳当量。多元化清洁能源使用立讯精密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在各厂区的光伏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增加屋顶式太阳能电站装置容量,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号召。2021 年度,立讯精密共完成12.86 兆瓦屋顶光伏装机,总装机达到 20.63 兆瓦,总发电量 16,246 兆瓦时。此外,立讯精密还采购绿色能源证书 239,615 兆瓦时,通过绿能基金投资获取绿能属性电能 15,296 兆瓦时,年内合计直购绿电 29,304 兆瓦时。供应链减碳能力建设立讯精密致力于与供应商保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共同加强和完善供应链的减污降碳能力建设。2021 年 12 月,立讯精密举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享大会,向供应商介绍集团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并邀请外部专家分享最新环保法规要求及节能减排前沿信息。立讯精密还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发布 绿色供应链倡议书,邀请供应商与其共同努力,降低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公司还利用 IPE 平台,监督并推进供应商环境违规记录移除与 PRTR 排放记录。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设备制造工业制造赛莱默清洁能源应用降低碳足迹赛莱默在各工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应用。2021 年,在全球 22 个主要设施所使用的间接能源中,有 86%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在全球 22 个主要设施中,有 12 个(55%)采用了 100%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积极使用,助力赛莱默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较 2020 年降低 5%;与 2019 年的基线数据相比,范围 1、2 的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了 12%。此外,2021 年公司完成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的评估工作,切实评估公司面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高效数字化解决方案放大碳手印净零排放的承诺不仅仅是跟踪和减少自身的排放,赛莱默也利用自身领先的行业技术合作伙伴地位,致力于推进整个水务行业设定净零排放目标。通过在水相关基础设施中应用现有的高效技术解决方案,赛莱默帮助合作伙伴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足迹,并以便捷的方式带来成本效益。2021 年,帮助客户通过使用更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减少了 73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约 16 万辆乘用车一年行驶在路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通过在污水收集、污水处理、水资源管理与生产、配水等方面提供高效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赛莱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运行的能源效率潜力,最高可减少 70%的能源使用,还能够减少工艺过程排放。上佳的质量也能够减少设备的运维成本。在此基础上,赛莱默还为国内水行业客户开发了智慧水务云计算平台AquaTalkTM天枢平台,以解决中国水行业企业复杂痛点。2022 年 9 月,AquaTalkTM迎来了全新的 3.0 版本升级,支持客户数据私有化部署,并对移动端 APP 进行了全面升级,还加入了水龄计算、BIM 建筑信息模型、AR 展示等功能,让客户以愈加便捷的方式完成对设备的低碳管理。作为领先的全球水技术公司之一,赛莱默致力于开发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严苛的水资源挑战。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专注于市政、工业、建筑、水利等领域的水输送、水处理、水测试、水监测和水回用。此外,赛莱默还为水、电力和天然气等公用事业提供业界领先的产品组合,包括智能计量、管网技术和先进基础设施分析解决方案等。至 2025 年(累计 5 年目标),帮助客户减少 280 万吨碳排放,在 2030 年前实现 1.5企业控温目标,在2050 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两项承诺均包括范围 1、2 和 3)。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设备制造工业制造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7271国网浙江电力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浙江电力”)是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主要承担建设、运营、发展浙江电网,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优质的电力保障,促进全省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责任。国网浙江电力紧扣“走在前、作示范,打造示范窗口”目标定位,全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坚持以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主阵地,持续发挥电网高承载、高互动、高自愈、高效能的“四高”能力,通过能源清洁化和消费高效化“两个加速转型”,助力实现高质量“双碳”目标。国网浙江电力“双碳”行动具体目标包括:到 2030 年,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高质量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基本建成,新能源成为装机主体,形成数据驱动的能效智治体系,打造动力强劲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力争电力领域“十五五”中期碳达峰、21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碳中和,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在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等方面领先。举措与路径开启绿电交易机制、激活电力绿色价值:浙江电力交易中心 2020 年 9 月完成全国首笔大宗平价绿证企业级交易认购,消纳绿电 2,000 万千瓦时;2021 年参加全国首次绿色电力交易达 3 亿千瓦时,市场主体数量居首位。打造首家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构建数智降碳产品生态:2021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建成国内首家遵循业务、技术标准的省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并率先打造“电-碳-数据”协同治理体系,全国首发“电碳一张图”,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碳轨迹追踪与协同治理。截至 2022 年,已汇聚能源数据 279.6 亿条,实现能源全景展示、双碳全景监测、能源双控监测、高弹性电网效能评价等功能,上线 60 余项能源数据产品。贴近需求侧,开展多层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2021 年 3 月,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在海宁市尖山新区成立。5 月投产全国首个光储直柔多端口直流微网,6 月上线尖山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系统(“新能源大脑”),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可中断负荷、智慧楼宇、储能电站等 15 类资源进行统一调控,基本建成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级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制宜,推进山区特色零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丽水市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优化工程、清洁能源汇集站工程、水氢生物质近零碳示范等十大工程,推动构建清洁能源 100%就地消纳、100 万千瓦级广义储能资源池和 100 万千瓦级负荷侧需求响应资源池,新增能源消费 100%零碳排放的全域零碳电力系统。建成全国首个海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2022 年 7 月,国网浙江电力台州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投运,每年可消纳岛上富余风电 36.5 万千瓦时,产氢 73,000 标方,通过燃料电池和热回收系统为旅游业提供电能和热力,副产纯氧服务渔业养殖,为大陈岛各产业发展“零碳赋能”。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公共事业三峡集团致力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带动能源系统脱碳:2021 年度三峡集团可控发电装机总量 10,910 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6%,清洁能源总发电量3,423亿千瓦时,折合替代1.04亿吨标煤、减排2.85亿吨二氧化碳。2021 年中国三峡集团所属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 6 座巨型梯级电站总装机 7,169.5 万千瓦,相当于 3 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能源方面,2021 年三峡集团完成亚洲首个柔性直流海上风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建成国内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探索多场景综合能源服务,服务用户侧降碳:三峡集团成立了配售电及智慧综合能源发展平台,统筹推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业务,形成智慧综合能源服务渠道,整合天然气热电冷联产、地源热泵集中供热供冷、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技术,结合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需求,研究布局“储能 ”以及氢能业务,为城市、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及降碳解决方案,可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 100%,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 75%以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历经近 30 年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三峡走向长江、从湖北走向全国、从内陆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业务遍布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责任,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将继续发挥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筑牢大水电的基本盘,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力度和速度,力争于2023 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 年实现碳中和,为筑牢我国能源安全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发行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支撑清洁西电东送2021 年中国三峡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 10 亿元,募集资金不低于70%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该项目安装 16 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1,600 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超 620 亿千瓦时,每年折合节约 1,9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3,000 万吨。基础服务公共事业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7473微软微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软”)创立于 1975 年,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微软承诺在十年内实现“碳负排放”,计划至 2025 年,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使用;到 2030 年,电力消耗将 100%与零碳能源购买相匹配,相较于 2020 年供应链排放至少减少 50%;到 2050 年,实现累计产生碳移除足以抵消自 1975 年成立以来累计碳排放。举措与路径数智赋能降低碳足迹,打造零碳计算服务平台 从建筑降碳需求到解决方案:为实现数据中心、办公室和实验室运营过程碳中和,微软建造能源智能建筑,使用 Azure 进行建筑系统监控和能源使用优化。通过与行业领导者合作,试点应用建筑中的隐含碳计算器(EC3),数据驱动优化建筑材料选择,以实现建筑中隐含碳减排 30%的目标。微软中国总部大厦,全面采用数字化设计理念,大厦的运行和管理全面融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深度参与各国电力交易,动态匹配绿电与算力需求:2021 年微软在全球 10 个国家签署了约 5.8 千兆瓦可再生能源的新采购协议,使微软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覆盖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达到 7.8 亿瓦。微软将创新能源采购合同,以帮助将更多零碳能源引入电网,并将更多高碳强度能源移出电网,帮运营的电网重新平衡碳强度。2020 年,微软与瑞典能源公司 Vattenfall 推出了一种新的 24/7 匹配解决方案,允许每小时匹配供应 100%可再生能源,实现以小时为单位,将购买的零碳能源与微软的消耗量相匹配。打造跨行业多场景降碳解决方案,释放放大巨大碳手印潜力微软提出一项倡议,通过自身技术帮助全球各地的供应商和客户减少他们的碳足迹。以电力行业为例,微软Azure IoT 为 Vattenfall 等可再生能源供应商提供有关其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资产以及客户消耗的实时数据,从而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允许用户调整其业务运营,以更好地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可用性,对提高可再生能源供需匹配度和使用效率,具有里程碑式的创新。微软投入 10 亿美元设立气候创新基金,帮助加快全球碳减排、碳捕获和碳消除技术的发展。2020 年联合星巴克、奔驰等企业发起了“Transform to Net Zero”的全球碳中和组织,通过召集行业领导者联合推进行业降碳项目,持续创造云服务新场景,在零碳转型过程中带动自身云服务快速发展。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信息技术新奥股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现有能源业务碳足迹开源节流,持续降低 LNG 系统能耗:2021 年,舟山 LNG 接收站利用风、光、储、LNG 冷能发电等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降低外购电力和生产过程碳排放。通过 LNG 冷能空分装置,可实现日产 300吨液氧及 300 吨液氮,折合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6 万吨。能效改造,打造高效智慧化工:新能能源目前已实现智慧工厂智能控制,稳定工艺生产指标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2021 年实施一期精馏降乙醇节能改造项目、中压饱和蒸汽用低规格蒸汽替代节能改造项目,合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 6.8 万吨。布局绿氢和碳捕集技术,推动甲醇生产零碳转型:新奥股份积极布局投资光伏项目,未来规划采用光伏电解水制氢,按照 10kNm3/h 的容量补入煤制甲醇系统,预计每年可减少 12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019 年,下属新能能源建立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生产装置,每年可回收利用达旗甲醇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 15 万吨。同时,通过建设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绿色甲醇生产装置,利用现有煤制甲醇装置排出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预计每年可避免二氧化碳排放 5.27 万吨。提供园区清洁能源综合服务,打造零碳城市解决方案新奥股份基于低碳资源、智慧用能管理平台等创新模式,为制造业客户制定绿色工厂和低碳园区能源改造服务,例如新奥能源协助开展寿光羊口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园区内 11 座厂房屋顶面积共 14.6 万平方米,落地 2 个子分布式光伏电站。通过采用智慧用能管理系统和建设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等,以动力外包方式取代其现有燃气锅炉蒸汽供应模式,助力大连某企业打造绿色工厂,客户已遍布上海、天津、杭州、青岛等 40多座城市。新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奥股份”)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能源企业之一,在全国运营250 多个城市燃气项目,LNG 年配送能力超 100 亿方,运营中国首个大型民营 LNG 接收站,业务覆盖分销、贸易、储运、生产、工程在内的天然气产业全场景。新奥股份打造天然气产业智能运营平台好气网,加速聚合天然气产业需求、资源、交付、储备生态,创新发展数智服务,致力成为天然气产业智能生态运营商,推动天然气产业数智升级。2021 年,新奥股份天然气总销售量为 372 亿立方米,约占中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 10%。新奥股份设立 2030 年碳达峰,2050 年实现自身净零碳排放目标,并针对主要业务板块分别制定短、中、长期碳减排及绿色行动目标:至 2025 年天然气生产、进口及直销和能源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 2020年降低 20%,天然气分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 2019 年降低 10%,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2.2 吉瓦;至 2030年天然气生产、进口及直销和能源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 50%,天然气分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 20%,综合能源生产设施单位碳排放强度相比 2019 年下降 48%,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 9.9 吉瓦。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公共事业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7675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巴巴”)创立于 1999 年,是提供网际网路服务为主的综合企业集团。阿里巴巴帮助企业变革营销、销售和经营的方式,提升其效率,为商家、品牌、零售商及其他企业提供技术设施以及营销平台,帮助其借助新技术的力量与用户和客户互动,并更高效地经营。阿里巴巴还为企业提供领先的云设施和服务,以及更强的工作协作能力,促进其数字化转型并支持其业务增长。阿里巴巴的业务包括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数字媒体及娱乐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2021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中提出了在 2030 年前率先实现自身运营层碳中和(范围 1 和 2)目标,此外阿里巴巴也将协同上下游价值链实现碳排放强度比 2020 年降低 50%(范围 3),其中云计算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率先实现范围 3 的碳中和。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之外,阿里巴巴承诺用平台的方式,通过助力消费者和企业,激发更大的社会参与,到 2035 年 15 年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 15 亿吨。举措与路径范围 1 和 2 减排,率先实现运营碳中和针对范围 1,推进运输物流的电气化和智能化。例如 2021 年 3 月,Lazada 在印度尼西亚与物流供应商合作,建立了首支合作电动车队,减少大雅加达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碳足迹。针对范围 1 中体量最大的温室气体逸散,以及范围 2 中对电力需求最大的线下零售、阿里云以及遍布全球的办公园区等进行提效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消费中的比例:在符合条件的业务场所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菜鸟网络在上海、广州等 6 个智慧物流园内配备屋顶光伏发电项目。2020 年,6 个园区年发电量超过 1,800 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 12,000 吨碳。积极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量和使用量均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首位。范围 3 减排,带动价值链降低碳足迹持续提升租赁的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的能效和电力清洁化,例如云计算减排增效等;战略性采购物流运输服务和包装,优先选择能够提供电动运输服务和绿色包装的供应商;降低差旅和出行的碳足迹;逐步落实绿色供应商管理计划和绿色供应链制度。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范围 3 构建绿色平台生态,进一步放大碳手印范围 3 是指在目前平台企业的范围 1、范围 2、范围 3 以外,平台生态中更广泛参与者产生的碳排放。阿里巴巴 1.5 Gigatons for 1.5 C 项目:在 2021-2035 的 15 年间,携手专业机构制定严谨的衡量方法,从一些明确有减碳潜力和方法的场景入手,带动“范围 3 ”生态各方减少 15 亿吨碳排放。例如,利用平台优势推进绿色消费;高德地图优化出行推动绿色出行;云计算助力低碳运营和管理等。基础服务信息技术百度软硬一体打,造绿色 AI 算力,降低碳足迹技术领先实现超高能效算力:百度始终以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云计算中心为目标,在数据中心领域拥有 600 多项自主研发技术专利,大规模应用多项独创绿色节能技术:采用全球首例市电直供 高压直流离线电气架构,国内率先实现基于分布式锂电池(BBU)的整机柜服务器规模布署;采用领先的“冰川”相变冷却、液体冷却等新技术,软硬高度协同,最大限度挖掘系统自然冷却能力;基于百度“飞桨”研发的 AI 智能控制系统可持续系统调优,实现智能供电、智能散热。通过潮汐算力技术,全方位地整合和协同调度资源,实现跨业务流转和相互复用。2021 年,百度全部自建数据中心年均 PUE 达到 1.1612,能效最高单体数据中心年均 PUE 值低至 1.08,居行业领军地位。持续提升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在自建数据中心建设屋顶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并拓展合作、签约采买可再生能源电力。2021 年,百度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 268,021 千瓦时,采买绿证 500,000 千瓦时,累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 577 吨二氧化碳当量。AI 融合 OT,赋能产业增效,放大碳手印在工业领域:百度探索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火电和水泥行业业务模型进行训练优化。结合电厂温度、汽轮机负荷、风力特征等优化空冷风机负荷,降低电站厂用电量;通过优化水泥窑喂料量、窑速等参数,实现水泥窑节能降碳。在交通领域:百度同时打造智能网联、智慧交运、智慧交管、智慧停车等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提出基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全链碳减排”技术路线,赋能交通行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其中 MaaS 出行平台推出绿色出行一体化平台,通过出行前智能规划、出行中精准引导,鼓励公众使用公交、地铁、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保定试点利用百度 AI 大脑、地图、算法引擎、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手段进行交通区域治理,部署后区域中道路平均车速提升 3.3 公里/小时,停车次数降低 26%,单路口车辆通行量提升 9.5%,每个路口实现平均碳减排量达 138.6 吨/年,减排率为 200%。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度”)是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 AI 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提供 AI 芯片、软件架构和应用程序等全栈 AI 技术的公司之一,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四大 AI 公司之一。百度以“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为使命,坚持技术创新,致力于“成为最懂用户,并能帮助人们成长的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百度以 2020 年为基准年,承诺在 2030 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在已有绿色实践的基础上,百度针对运营过程排放源(范围 1 和 2),综合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大领域,全面构建 2030 年“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信息技术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7877华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创立于 1987 年,是全球领先的 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目前华为约有 19.5 万员工,业务遍及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 30 多亿人口。华为坚信数字技术是使能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帮助客户和全社会实现低碳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努力方向:一是投资创新节能技术,持续提升 ICT 产品能效,促进 ICT 产业自身低碳发展;二是投资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数字化;三是把数字技术带入每个行业,支持各行各业通过数字化促进低碳发展。举措与路径通过“绿色站点绿色网络绿色算力”解决方案,实现“比特管理瓦特”,助力 ICT 行业降碳绿色站点:华为已支持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部署了绿色站点解决方案,助力全球运营商减少约4,0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印尼采用一体化户外机柜将站点室内转室外,去机房、去空调,减少配套基础设施能耗约 30%。在波兰南部,华为设计站点叠光解决方案,太阳能供电比例高达约 30%。绿色网络:通过网络架构的代际演进提升网络能效,华为在业界首创碳排放指标体系,量化网络碳排放水平、精准识别低能效站点。通过优先级排序实现精准选站,通过仿真设计选择最优方案。在菲律宾,华为助力运营商设计了一张融合网络,承载多种业务,在 300 多个机房、2,000 多个站点部署了光交叉,预计可以降低约 55%的能耗。绿色算力:在广西,通过能源利用效率(PUE)小时级动态调节,降低数据中心能耗 9-15%。在迪拜,构建数据中心叠光叠储系统,减少年碳排放量约 5%。在孟加拉,通过模块化建设方案,较传统土建模式减少施工用水和建筑垃圾,上下游碳排量降低约 50%。绿色 ICT 技术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降碳增效,实现绿色发展华为数字能源通过双碳顶层设计咨询服务、“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和双碳云脑,联合客户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建低碳城市,已为全球最大微网储能项目(沙特红海项目)提供光储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包括 1,300MWh 储能、400MW 光伏,建成后红海新城将成为全球首个 100%光储供能城市,将可满足百万人口的能源需求。华为积极参与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和相关政策制定,在深圳,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将被打造成“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约 150 万度光伏绿电,通过节能、综合能源管理等手段,预计年省电比例达51%,年碳排放量降低比例达 63%。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信息技术中兴通讯绿色企业运营中兴通讯已在全国启动了 9 个办公节能项目,每年可节约用电 2,156 万 kWh,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98万吨。例如,中兴通讯在深圳总部建设的屋顶光伏项目,每年可以提供约 260 万 kWh 的清洁电力。公司还通过将办公区照明更换为 LED,地下车库、楼宇外照明系统改造为声控照明系统等方式提高照明效率。此外,中兴通讯还通过在公共区域张贴横幅、海报及人形立牌,开展线下知识问答竞赛,发布公司公告等方式提升员工的节能意识。绿色数字基础设施中兴通讯在概念设计、成果鉴定、设计定型、产品认证各环节融入环保要求,建立了绿色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产品研发阶段,公司面向 5G 基站应用研发的 GaN 器件,采用全局化动态自适应内匹配技术,配合高效率电路架构,可实现功耗的显著下降。在产品制造环节,中兴通讯持续在设备节能、工艺方案节能、管理节能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在高温老化筛选测试环节,通过应用节能高温老化柜、产品自发热老化方案等举措,实现每年生产用电节约超 1,100 万度。绿色供应链中兴通讯携手全球 160 余家环保服务商,打造出覆盖全球的绿色循环网络,在原材料选择、物料循环利用、物流运输等环节和全球价值链伙伴共同实现节能减排。目前,中兴通讯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中已有 40 多家头部供应商制定了碳战略规划,未来 5 到 10 年,中兴通讯将确保大部分供应来自有双碳目标承诺的伙伴。绿色行业赋能中兴通讯基于其全新的“零碳”能源网,为全球运营商客户提供优越的低碳能源解决方案。通过算法、技术、设计等方面的改进,其产品和方案可以有效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基础网络的节能降耗。ICT 行业以外,中兴通讯和运营商客户组建的绿色 5G 网络,对一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兴通讯正携手合作伙伴在钢铁、冶金、制造、港口、轨交、矿山、电力等 15 个行业广泛开展 5G 创新绿色实践,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超过 60 个示范工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政企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创新的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业务覆盖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 1/4 以上人口,致力于实现“让沟通与信任无处不在”的美好未来。中兴通讯从 2020 年开始,定义自己为“数字经济的筑路者”,并提出了要走“数字经济林荫路”的公司战略。公司总体目标是争取早于 2030 年实现“碳达峰”,早于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并在“绿色运营”“绿色 ICT 基座”“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行业赋能”四个方面,为公司自身、行业上下游以及社会各界的绿色发展赋能助力。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信息技术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8079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 2.1 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盈利能力和品牌价值领先、市值排名位居前列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部署,扎实履行中央企业环境责任,深化实施“C2三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构建“节能、洁能、赋能”与“绿色网络、绿色用能、绿色供应链、绿色办公、绿色赋能、绿色文化”的“三能六绿”绿色发展新模式。2021 年,各项节能措施节电量总计超过 43 亿度,并力争实现“十四五”期末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均不低于 20%。2021年,中国移动第四次入选CDP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高评级(A),是年内唯一获得该评级的中国内地企业。举措与路径中国移动持续创新技术和管理手段,严控自身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幅,同时,积极发挥信息化技术助力社会减排降碳的杠杆作用,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产业转型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降低碳足迹推动 ICT 全产业链节能降碳5G 业务:“设备-站点-网络”三重节能行动:设备节能:率先与产业链合作发布 5G 节能白皮书,并在设备选择阶段加大能耗方面的评价权重,推动产业链采用更高效架构,持续降低设备总功耗。站点节能:与无线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发亚帧静默、通道静默、浅层休眠、深度休眠等节能技术。网络节能:大力推进 C-RAN架构,构建极简基站建设模式,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打造“一站一策”精细化管控模式,2021 年新增5G 基站中应用 C-RAN 架构的比例近 80%。数据中心业务全局统筹规划 全周期能效优化:自建新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年均设计 PUE 控制在 1.3以下。采用高压变频冷水机组、列间空调、热管背板、高压直流、市电直供、模块化 UPS 等技术,打造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基础设施。2021 年,全网数据中心园区和核心机楼整体运营 PUE 较 2020 年下降 3.1%。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积极推进使用绿色电力,实现能耗与碳排放脱钩2021 年,中国移动北京、山东公司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购买绿色电力消费证明;15 家下属公司通过当地电力交易中心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 34.7 亿度。放大碳手印创新驱动,赋能千行百业数智降碳:中国移动将国家“双碳”目标视为重要发展机遇,积极采用 5G、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助力开展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发挥数智技术降碳杠杆作用,在多地开展 5G 赋能“智慧工厂”实践,助力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光伏新能源等在内的多个行业优化产能、降低能耗,实现低碳智能变革。2021 年,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助力社会减排超过 2.1 亿吨二氧化碳。基础服务信息技术万国数据绿色数据中心助力实现万国数据 2030 碳中和目标2021 年,万国数据位于北京、上海、廊坊等地的 8 座数据中心获得了 LEED 金级认证。截至 2021 年底,万国数据获得LEED认证的数据中心总数已达11座,主要得益于万国数据在绿色设计与施工、绿色接维与运营、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智能运营节能技术,提升绿电使用比例 高压直流、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该技术使得成都数据中心不断提高自身能效水平,并通过利用当地优质的水电资源,已实现 100%的绿电使用,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并于 2021 年获得由 ODCC 评定的零碳数据中心引领者称号。人工智能(AI)控制技术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该技术北京数据中心全年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冷却,能效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至2021年北京数据中心全年减排量超过2,200吨,此外采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锂电池储能电站 太阳能发电系统:上海数据中心通过在持续优化完善能源结构、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设计、AI 智能赋能运维管理三个方面的努力,以及对锂电池储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系统等技术的积极实践,提升自身能效水平的同时结合水电直购方式,使绿电比例达到 95%,更在 IT 负载增长 30%的基础上,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超过 10%。绿色低碳技术赋能行业,构建低碳供应链万国数据通过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中使用自建智能化指标平台、预制模块化手段、以及深度融合 AI 技术等方式,降低设计、建造、运营等各个环节的碳足迹。万国数据将不断采用更多绿色低碳创新技术,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加强与合作伙伴的联合创新,构建低碳供应链,降低全周期碳足迹,引领数据中心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国数据”)是国内领先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和IT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之一,服务于国内 773 家大中型企业。专注于三个垂直领域:互联网及云计算,金融服务,大型企业。云计算和数字化技术正在带领中国企业走向转型之路,万国数据提供一种全新外包的、大规模的、高性能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满足高电力、高效率、高稳定性、覆盖核心经济枢纽、中立的、严谨的数据中心服务标准。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平台,帮助企业挖掘潜在价值。2021年,万国数据成为国内首家承诺2030年同时实现碳中和及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标的数据中心企业。公司致力于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提升运营效率等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并以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加强新能源投资与探索新兴技术等组合模式,不断降低数据中心的碳排放。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信息技术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8281世纪互联世纪互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互联”)成立于 1996 年,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之一,是中国领先的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服务商之一,也是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上唯一一家以“超大规模 IDC 定制 新一代 IDC 零售”双引擎同步发展的 IDC 头部企业。世纪互联致力于为超大型客户提供业界领先的数据中心定制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具有核心定制优势、超大规模运营能力、高附加值的基础设施运营平台。世纪互联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结合过往减碳实践制定了充满雄心的碳中和目标-不晚于 2030 年,实现运营层面范围 1 和范围 2 碳中和,实现运营层面100%可再生能源使用。为实现这一目标,世纪互联制定了“4C”碳中和路径:即通过碳避免(avoidance)、碳减排(reduction)、碳补偿(offset)、碳赋能(empowerment)四个维度,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转型、节能技术应用、碳汇、碳交易、产业链上下游赋能等途径,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 年,世纪互联成为 TCFD支持机构。举措与路径打造绿色高效数据中心:世纪互联持续提升数据中心从设计、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环节的能源资源利用率,深入挖掘各环节节能减排潜力,积极推进降低数据中心 PUE。公司积极探索“冷板式液冷”“间接蒸发冷空调”等制冷技术,并结合智能化运维与 AI 节能、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和手段,打造高效绿色节能型数据中心。探索数据中心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协同路径:公司积极探索数据中心储能技术的应用,在业内实现了“数据中心 光伏 规模化储能”的创新应用,打造了国内首个将规模化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的项目。公司与能源领域的领先企业合作,探索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最佳方式,包括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绿色电力的长期与短期交易、构建绿色电力证书的长期与短期供应配套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探索氢能技术在备用电源应用潜力,氢能与“源网荷储一体”协同,以及“微电网”等方向的应用。推动标准建设,提升全生命周期碳效率:世纪互联积极参与行业绿色标准制定,公司参编零碳数据中心建设标准、数据中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规范,提出了实现零碳数据中心相应的技术要求,并规定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为数据中心领域碳排放的准确核算提供了有效参考,为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为数据中心“脱碳”提供重要指导。开发智能化运营平台,绿色算力赋能用户脱碳:世纪互联通过自主开发数据中心智能化运营平台,采用云端决策、边缘执行,云边协同体系架构,实现数据中心运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同时结合 AI 节能技术优化运行效率,助力数据中心用户低碳发展。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信息技术特斯联数智赋能城市低碳演化,放大碳手印特斯联低碳园区解决方案:公司持续打造以 TacOS 为核心的低碳园区解决方案,并先后在重庆、武汉等地落地。2021 年,特斯联人工智能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AI CITY 的先行示范区-AI PARK 率先在重庆西部科学城落地。以“碳中和低能耗社区”“5G 城市智能生态”等为显著特征的 AI PARK 从建设之初到运营阶段都100%融入了绿色低碳理念。示范区全域以 TacOS 作为底座,通过建设云端数字基础设施,统筹管理园区的各类数智化场景解决方案,包括能源碳中和、节能低碳智慧办公、机器人协同等。特斯联还利用自研的双碳大脑节能降碳方案,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效管理。根据清华大学基于该项目的测算,在开园的 16 个月后,AI PARK 园区新增碳汇可以完全抵消其建设施工阶段所用建材和能源消耗造成的排放,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在 2071 年满 50 年的设计寿命期时,AI PARK 将累计净吸收 17 万吨二氧化碳,成为负碳排放的大型碳汇园区。AIoT 打造智慧化低碳管理:公司已建立双碳产品矩阵,形成包含 800 智能终端、边缘计算、系统平台在内的全栈智能产品,实现能源和碳排放的智能管理,已申请双碳领域专利超过 60 项,获得超过 20 项国际认证(BLT、KNX 等),并参与制定十余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自 2020 年起,特斯联持续推进建筑自动化控制软硬一体化产品及碳管理平台研发。目前已经形成的“拂晓”自动化硬件系列产品、“元启”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天衡”碳排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有效测量、监测与管理。基于 TacOS 平台的 ABAS(智慧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受控空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和用电等能源消耗的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并集成建筑其它智慧化子系统,实现低碳建筑的整体智慧化服务。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斯联”)是光大集团新科技板块代表企业。特斯联坚持以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碳中和为双轮引擎,聚焦城市智能化战略,通过智能物联网技术和端到端一体化服务,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特斯联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专注城市空间智能场景应用,推出基于 AIoT 和城市商业场景深度融合优化的城市级操作系统 TacOS。截至目前,公司数智化产品及业务已经覆盖城市公共服务、人居服务、营商服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四大板块,涵盖单体建筑、园区、社区、城区四大城市基本空间单元,服务国内北上广深等超过 110 个城市,同时覆盖阿联酋、卡塔尔、新加坡等海外地区。特斯联致力于通过 AIoT 技术加速推进零碳城市建设,已形成面向楼宇、园区、城区的,以负荷侧管理为主的建筑节能、楼宇自控、区域能源管理等低碳服务方案。未来,特斯联还将进一步聚焦打造城市的 AIoT 基础设施,并逐步向上游新能源端拓展,通过“触电、取数、控园”的双碳战略布局,重点关注智慧零碳园区与建筑、社区智慧化绿色化升级、智慧能源系统等领域。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信息技术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8483顺丰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诞生于广东顺德。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全球第四大快递公司。顺丰围绕物流生态圈,横向拓展多元业务领域,纵深完善产品分层,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覆盖客户完整供应链条。经过多年发展,依托于公司拥有的覆盖全国和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高渗透率的快递网络基础上,顺丰为客户提供贯穿采购、生产、流通、销售、售后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同时,作为具有“天网 地网 信息网”网络规模优势的智能物流运营商,顺丰拥有对全网络强有力管控的经营模式。顺丰控股拟通过调整用能结构、升级运输及业务模式、深入应用科技手段、以及林业碳汇和碳交易等途径来实现减碳目标,以打造气候友好型快递。2021 年顺丰控股发布了业内首份“碳目标白皮书 2021”,计划至 2030 年碳效率提升 55,单位包裹碳足迹降低 70。举措与路径“五化并举”,降低物流碳足迹运营智慧化:通过构建碳排放管理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低碳智慧化运营,加速减碳技术应用,预计降低 12的碳排放。通过推进多式联运、利用货运航空枢纽改善航线、推进 All Green 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等提升运营效率,实现降低 11的碳排放目标。电力绿色化:通过用能结构调整实现 68的减碳目标:2021 年新增 4 个园区屋面光伏电站,产业园共完成 9 个园区的屋面光伏电站的建设,装机容量达 13 兆瓦,年发电量 1,000 万千瓦时以上。参与建设的鄂州花湖机场项目机场光伏发电设施预计每年供电 3,531 万千瓦时、地源热泵装机负荷 12,362 千瓦,机场可再生能源率达 25.6%。运力电气化: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新能源车辆的投入和使用、更换燃油车辆进行运力用能结构优化,至 2021年 12 月底,新能源车辆投放已覆盖 215 个城市。2022 年计划新增 3,000 台新能源车运力,航空基地场内车辆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电动化率 100%。航运高效化:通过节油技术致力于打造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机队”,自 2018 年起,积极引进 747、757、767 等大型货机,实现相比传统货机更高运载效率、更低吨公里油耗。2021 年,顺丰通过截弯取直技术节约航空燃油量约 1,532 吨,通过二次放行节约航空燃油量约 888 吨。包装循环化:顺丰通过减量化措施,2021 年大宗包材减少原纸使用约 3.4 万吨,减少塑料使用约 6,200 吨;丰多宝(-box)于 2021 年 7 月 1 日起试点投放运营,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已投放丰多宝(-box)72 万个,实现 280 万次的循环使用。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物流运输京东减碳实“建”派京东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2021 年,部分投入使用的京东总部 2 号楼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另外对总部 1 号楼进行改造,将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灯具更换为 LED 筒灯和板灯,更换后办公区域照明用电平均每天减少 5,000 至 9,000kWh,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员工职场办公舒适度。绿色物流-青流计划京东物流自 2017 年启动“青流计划”,持续推动供应链端到端的绿色化、环保化,从包装、仓储、运输、回收等方面进行低碳节能实践,目前已带动超过 30 万企业、亿万消费者参与其中。2021 年 10 月,京东物流发起“青流计划”新五年倡议,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合力推进全国重点城市清洁能源汽车上路。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CTI)颁发的碳中和认证双证书,成为我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技术让数据更“冷静”京东云通过自研产品降低自建数据中心 PUE,针对中压一体化不间断供电设备,简化供电链路,使供电效率提升至95.5%。京东云还建立了基础设施容量管理体系,基于当地气候环境、机房负载变化、运营成本等因素,定期优化设备运行策略,减少能源消耗。例如京东云廊坊数据中心实现全年运行 PUE1.1,基础设施能耗可节省 30%,碳排放总量减少超 10%。为绿色商品打 call2022 年,京东宣布联合品牌商家推出“青绿计划”,通过生产至使用全场景标准进行筛选,为百万种优质绿色商品打上“绿色”标签,促进绿色商品消费。另外,京东上线“青绿计划”专属账户体系,旨在鼓励、记录消费者的多元绿色行为。京东集团(以下简称“京东”)于2004年正式涉足电商领域。集团定位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业务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保险、产发和海外等领域,是一家同时具备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拥有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拥有多元的业务场景,包括仓储物流、线下商超、办公楼宇、数据中心等,通过绿色运营、绿色供应链、绿色消费等多种减碳方式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同时协力推进供应链减排。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物流运输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8685滴滴出行滴滴出行是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出行服务平台,在 400 多个城市、服务超过 5.5 亿用户,是共享交通服务行业代表性平台。滴滴出行主营业务本身具有一定的低碳属性,在此基础上对其业务线进行拓展,开发出拼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等业务,推动消费者低碳出行行为的改变。自 2012 年发展以来,平台一直致力于提升车辆共享率,推动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发展以及交通电动化转型。后续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模式创新陆续上线了拼车、顺风车、智慧交通、定制公交、小桔充电、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业务,期待通过绿色出行生态的打造,推动出行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转型。举措与路径推广绿色交通选择,推动消费者低碳出行20182019 年,滴滴平台拼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业务二氧化碳减排共 130.3 万吨。相当于68 万车辆一年的排放量,或相当于天津碳市场交易同期总量的 52.2,或相当于近 3,000 万元碳交易价值。拼车、顺风车的业务线:滴滴出行通过共享座位和行驶里程,提高单位车辆的载客数、降低空驶率,进而降低每人每公里出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82019年,顺风车和拼车二氧化碳减排量为91.3万吨和15.8万吨。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滴滴出行还开展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等低碳出行业务线,满足消费者对于中短途出行、公共交通方便快捷接驳换乘的需求,推动更多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降低消费者出行的碳排放量,还可避免原本因交通拥堵而增加的车辆碳排放。2019 年,平台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青桔单车和青桔电单车)共服务 100 多个城市,里程数达 66.6 亿,相当于地球绕太阳 7 圈。20182019 年,共享单车二氧化碳减排量为 23.2 万吨。平台汽车电动化,助力全国交通电气化电动汽车服务占比提升:2019 年平台纯电动汽车行驶里程数达 70.9 亿公里,相当于全国纯电动汽车总里程的 1/5(20.6)通过滴滴平台共享出行完成。2019 年全年,平台网约车纯电动里程占比较 2018 年提高 9个百分点,达 14.3。聚合桩站资源提供充电服务:2019 年底,小桔充电已覆盖全国近 40 个城市,累计链接超过 2 万个快充桩,相当于全国公共快充桩的 9.3。2019 年全年,平台为 55.6 万车主、即相当于全国近 1/5(17.9)的纯电动车车主提供超过 2,500 万次(2,528 万次)充电服务。智慧交通业务助力城市交通减碳滴滴出行利用其在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与政府展开合作,通过智能信号灯、潮汐车道等手段辅助城市相关决策部门实现道路资源的优化分配,避免道路拥堵,减少道路拥堵所带来的额外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物流运输哈啰持续拓展绿色出行方式,放大城市出行碳手印打造绿色出行体验:哈啰专注于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绿色出行体验,以便更好发挥对高碳出行方式的替代作用。两轮出行方面,哈啰持续优化车辆设计和生产,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并通过科技应用提升车辆运维调度效率,四轮出行方面,通过研究多种顺风车拼车组合,使用精确匹配算法以提升整体应答率。此外,哈啰还投身两轮充换电网络建设,在已有的“小哈换电”的两轮基础能源网络基础上,推动电动自行车锂电化和两轮电池标准化、支持电池的梯次利用,同时推进铺设两轮充换电网络、研发产储充一体化,更多利用波谷电力等。低碳城市计划:哈啰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探索低碳骑行与绿色城市的合作新模式,目前已陆续与广东、海南、成都、上海等全国 21 个省市的碳普惠平台开展战略合作,从方法学、碳交易、碳积分、公益活动等方面与地方城市共同推动绿色出行的普惠与激励实践。2021 年,哈啰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骑行层面为量化公众低碳行为的减排量提供科学规范的支持,与交易所共同探索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助力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建设。2021 年底,哈啰向海南省环境科学学会颁发“碳中和证书”,成为共享单车行业首例“论坛碳中和”应用。海南省环境科学学会通过购买哈啰共享单车骑行产生的碳减排量抵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高端论坛”产生的排放,实现“论坛碳中和”。此次应用是共享单车行业出售骑行碳减排量的全新尝试,也是哈啰探索推进碳普惠项目的重要举措,将全民参与的共享两轮碳减排价值回馈于社会。哈啰是国内专业的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致力于应用数字技术的红利,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出行以及更好的普惠生活服务。公司成立于 2016 年 9 月,总部位于上海,目前主要提供移动出行服务及新兴本地服务。其中,移动出行服务包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顺风车、以及哈啰打车,新兴本地服务包括自主品牌哈啰电动车,与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合资建立的小哈换电,以及租车服务聚合平台哈啰租车等。哈啰始终秉持“绿色低碳、轻松出行”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不断创新完善线上线下绿色生活服务,通过为更多用户提供随处可及的环境友好型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碳排放,实践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公司于 2021 年8 月发布哈啰出行碳中和路线图,承诺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应用指导生产和运营,持续推动全业务、全供应链节能减排,并于 2025 年实现范围 1、2 和 3 的全面碳中和。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物流运输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8887G7 物联北京汇通天下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7 物联”)是中国领先的物联网科技公司,运营着中国最大的物联网智能物流一体化平台,累计服务超 70,000 家客户。自 2010 年公司成立以来,G7 物联专注于服务物流生态系统中的货运经营者,以获取、整合和分析 loT 数据的能力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中台和强大的 AI算法,为各种类型的货运经营者提供软硬一体、全链贯通的 SaaS 服务。通过打造人、车、货的物流全场景数字化服务,G7 物联帮助货运经营者轻松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善运输安全。G7 物联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将绿色低碳发展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所在。一方面,公司内部积极推进绿色运营,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公司运营与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公司致力于提供绿色货运解决方案,积极赋能客户实现深度减碳,共同助力“306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举措与路径助力公路货运低碳转型,数智解决方案放大碳手印数字化服务提升物流运输效率:随着“十四五”规划和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出台,交通运输环节的节能降碳对于引领上下游关联产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G7 积极发挥 IoT 业务优势,助力客户对车队油耗及排放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通过油耗检测、路线优化,让运力调度更加高效,有效降低怠速环节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帮助客户实现每百公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超过 6%。同时,G7 数字货舱通过可对货物装载进行有效可视化,AI 量方模拟分析货舱空间利用情况,有效消除装载质量及装载率水平盲区,助力客户平均单装载率提升 5.2%,单位有效工作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可降低 3.3%,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动电动重卡应用:G7 物联还积极探索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场景,助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物流场景。2021 年,G7 物联线上新能源车辆运营数量超过 10,000 台,较上年提升 81.6%。同时,G7 物联还携手合作伙伴以新能源重卡作为延伸,打造“散改集 新能源”绿色智慧物流项目,引入新能源短驳车承担煤炭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在大幅减少扬尘污染和城市拥堵的同时,助力实现区域节能减排。高效物流中转方案:G7 物联立足于物流领域的丰富经验,与钢铁、能源、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场景有效结合,通过为货箱、场站节点加装标准化 RFID 标签、载重称重、感应器等 IoT 设备,打造无人化值守的数字化磅房,实现车辆自动称重、自动结算、无纸化过磅、数据自动回传等多种数字化功能,可以实现车辆快速过磅,运输效率提升 4 倍。结合“数字货舱”甩箱运输等业务,G7 物联精准赋能客户,助力客户降低场站内货车运输过程碳排放。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物流运输国泰航空通过更新机队、持续优化运营规程降碳:2021 年,通过接收更高燃油效率客机并更新机队,优化运营规程等方式提升了燃油经济性和碳效率。通过收集如燃油经济性相关运营数据、对基础设施和飞行操作系统持续评估并优化,优化了起飞开动所有引擎的飞行高度,研究空转反推器减速效果,以提升飞机性能;在适用机场降落后滑行实行“引擎操作的程序(RETI)”,降低地面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国泰航空作为亚洲首家提出碳抵消计划的航空公司,2021 年使用了 2.728 万吨碳抵消,已累计抵消超过 30 万吨碳排放。重视机场附属建筑碳减排:国泰航空总部以及机场附属建筑占地 13.4 万平米。2021 年通过配备感应器及优化水冷式空调系统实现能效提升 21%,此外国泰城安装了 200KW 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每年可减少达 150吨碳排放量。国泰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航空”),连同旗下附属公司,在全球雇用逾 21,600 位员工,2021 年底营运共 234 架飞机,直接联系香港至全球 35 个国家共 119 个目的地,包括中国内地 26 个目的地(按照疫情前统计口径)。国泰航空已经承诺于 2050 年达至净零碳排放,是亚洲区内首批率先确立碳中和时间表的航空公司,于 2021年获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气候问卷 B 级评分。自 2008 年以来,积极参与和加入 ICAO(国际民航组织)、IATA(国际航协)辖下航空业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组,进行了多项研究以了解各种潜在影响。通过建立包括“机队更新、运营效率提高、可持续燃油、科技创新和碳抵消”五大支柱组成的减碳策略,将保障实现国泰航空远期碳减排目标。关于近期目标,国泰航空 2021 年承诺到 2030 年可持续航空燃油使用量占总消耗量比例达到 10。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亚洲最早开始关注并参与可持续航空燃油的航空公司2014 年,国泰航空投资了持续美国生物燃料公司 Fulcrum BioEnergy,通过 Fulcrum 的工厂,国泰航空能将厨余等有机垃圾作气化加工,实现废弃物处置同时生产可持续生物质航油,相比传统航油,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下降 80%以上。自 2016 年以来,国泰航空与道达尔和空中客车合作,接收共 35部 A350-900 和 A350-1000 型号客机,采用混合可持续航空燃油。截至 2021 年共使用了 68,340 加仑可持续航空燃油,减少排放约 521 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国泰航空联同寰宇一家的其他成员,承诺向可再生燃油供应商 Aemetis 购入超过 3.5 亿加仑可持续航空燃油,预计将从 2024 年开始在旧金山投入使用。2022 年 4 月,国泰航空在亚洲启动首家主要企业客户可持续航空燃料计划。基础服务物流运输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9089南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航空”)于 1995 年成立,拥有 21 家分公司(包括台湾和澳门分公司)、21 个境内营业部和 53 个境外营业部,是中国运输飞机最多、航线网络最发达、年客运量最大的航空公司。编制南航集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实现路径报告,健全绿色运行与管理标准体系,优化飞机减重节油举措,加强节能技术储备,推进可循环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应用,持续降低吨公里油耗和碳排放,通过七大领域的行动贯彻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吨公里油耗不高于 0.28 公斤。举措与路径南方航空是中国民航业最先启动“双碳”研究、国内首家自主开发航油大数据管理系统、开展生物航油研发项目、创新航油节约管理模式、研发场内车辆智能监控系统的航空公司。围绕“飞行-飞机-地面”三大系统,持续开展“数字化精细运营 全链条节能创新”举措,2021 年吨公里碳排放量 8.98tCO2/万吨公里,比2020 年下降 3.3%。航路优化:通过建模分析、实践航路最短路径优化和空域费用优化机制,降低无效耗油。通过调整和新开设航路、优化西南空域和国际航线以缩短航程,2021 年累计节省飞行距离约 67 万公里,减少油耗 3,077 吨。节油创新:应用物联网技术,研发航油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航油 e 云”,推动航油加注行业智能化改造,配合节油大数据平台、飞行员节油助手,实现数字化精细管理覆盖全部航班。通过创新全运行链条节油技术,实施单发滑入、节油放轮、巡航高度等 19 个创新节油点,2021 年累计节省航油约 8.3 万吨。参数调优:根据实际风温和 QAR 历史飞行数据,分析每日航线高度信息反馈、动态确定最优飞行高度。2021 年平均巡航高度提升约 846 英尺,总节油量 3.28 万吨。开展巡航重心参数实际影响研究,制定巡航重心动态调整方案,2021 年节约燃油 1,200 吨。飞机优化:选用轻薄座椅等重量轻的设备,为新飞机选用重量轻的碳刹车等举措降低飞行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采用翼尖小翼技术,减少飞机阻力;通过实时监控发动机性能,主动执行飞机发动机水洗、开展发动机改装,提升发动机性能,降低飞机燃油消耗。地面优化:通过监控 APU(辅助动力装置)启动状态及耗油量,优化使用规范,进一步降低 APU 使用时间,降低飞机地面能耗与碳排放。地面运营新能源车代替非新能源车的车型,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物流运输中远海运减少碳足迹管理先行,建立气候风险与碳排放数据治理体系:下属公司中远海发参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气候相关财务披露的倡议,识别气候变化给公司各业务板块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进行科学判断与决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远海特根据欧盟要求,对航行于欧盟水域的 5,000 总吨以上船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验证制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数智赋能,运用数据技术提升物流效率:中远海运率先推进区块链技术在航运业应用,牵头组建了行业区块链联盟“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目前 GSBN 平台已经推出了无纸化放货和区块链提单两款产品。中远海运上线可视化航运电商平台 Syncon Hub,投入使用 IRIS 4 全球集装箱管理系统、内贸电商平台、船视宝、船货易等,持续推进码头 5G 数字化转型场景落地,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也是全球第一的综合航运企业。2020 年,中远海运完成货运量 13.4 亿吨,同比增长 2.5%;实现营业收入 3,311 亿元,同比增长7%;集团重组以来,连续四年获得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A级,在 财富 世界500强排名提升至264位。中远海运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升能效管理,践行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航运、绿色港口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环境排放,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中远海运积极开展降碳行动,持续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控制企业运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开展绿色船舶、替代船用燃料等研究,发挥专业优势,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者。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绿色岸电,保障航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2020 年,中远海运港口下属国内控股公司均已安装船舶岸电系统;广州南沙码头外贸新建岸电系统成功投用“中远美洲”轮,船电与岸电实现无缝切换。2021 年,天津港 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设两台单机容量为 4.5 MW 的风力发电机组,利用 1.6 万平方米的车棚和建筑屋顶建设 1.43MWp 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岸电工程提供可再生能源电力。科技引领,推进“纯电-绿氢-绿氨-甲醇”多项绿色动力技术开发,放大碳手印在电池动力方面,中远海运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目标,开展 700TEU 级全电池动力零碳排放集装箱船及产业链建设。在绿色甲醇动力方面,大型箱船和大型矿砂船都已获得实质性进展;在氨燃料研究方面,中远海运已完成氨燃料动力拖轮项目签约,同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级社等 9 家单位签署成立“船用清洁燃料应用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航运业低碳化发展。基础服务物流运输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9291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也是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国银行拥有比较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综合服务”的金融服务方案。中国银行紧扣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将绿色金融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融入全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搭建与中国银行“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1 1 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包括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制度,将绿色金融打造为中国银行的新名片。“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设定了三大目标:对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一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实现绿色信贷余额逐年上升;中国内地个人绿色消费信贷余额年均增速不低于 30%,力争达到 60%;加强棕色行业信贷管控。此外,中国银行承诺,2021 年第四季度起,除已签约项目外,不再向境外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举措与路径持续放大绿色金融碳手印:中国银行坚持以境内商业银行为主体,充分发挥集团全球化、综合化经营优势,构建绿色金融“一体两翼”格局,不断丰富“中银绿色 ”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国内绿色信贷快速发展:在多个省市落地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和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融资业务,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投资,并为非国有商品林赎买试点项目和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 2021 年末,中国境内绿色信贷余额突破 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57%。绿色债券市场领先:引入立体化“绿色债券配套机制”,截至 2021 年末,累计在境外发行等值 128 亿美元可持续发展类债券;2021 年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 1,294 亿元人民币,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 234 亿美元;2021 年投资绿色债券规模位居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年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榜单首位。绿色个人业务迅速发展: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绿色低碳主题银联信用卡;作为独家合作银行参与上海市“绿色账户”项目;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消费分期业务。2021 年个人绿色消费信贷增速超过预设目标。充分发挥综合经营优势:在基金、债券、租赁、投行、理财、指数、保险、投资等领域加大对绿色产业项目金融供给和服务力度。全球化产品服务落地:支持境外分支机构开展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其中,在全球范围内积极筹组或参与的 ESG 挂钩贷款和绿色贷款位列彭博 2021 年全球绿色贷款和可持续挂钩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首位。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在湖州推出的“工业碳惠贷”产品将企业“碳效码”评价等级纳入授信模型,该产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围“2021 年度湖州市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案例”。基础服务金融服务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建立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估-应对”框架,研究并探索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中,前瞻调整信贷政策行业分类、准入标准,将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绿色低碳行业和企业倾斜。绿色信贷方面,招商银行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出台绿色经济产品服务手册,通过发挥业务优势、搭建服务体系、用好支持工具、支持改革创新、深化专项创新等方式,拓宽绿色企业和项目的相关融资渠道。截至 2021 年末,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 2,638.42 亿元,较年初增加 552.54 亿元,增幅 26.49%。绿色债券方面,在发行端,招商银行发布 招商银行绿色、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框架,截至2021年末,招商银行绿色及可持续等多品种债券总发行量达 17 亿美元;在承销端,招商银行引导客户发行绿色债券,2021 年主承销绿色债券 38 只,发行规模合计 613.72 亿元;投资端,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绿色债券持有余额达 255.94 亿元,持有的绿色债券余额增速 8.67%。绿色理财方面,招商银行主动引入具有 ESG 理念的理财产品,为零售客户提供丰富的 ESG 理财产品选择。2021 年,招商银行代销新能源和光伏行业的基金累计销量约 178 亿元。绿色消费方面,招商银行在汽车分期业务中拓展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产品,依托专岗服务、营销赋能及体系化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现有产品流程,持续打磨产品能力,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新能源汽车分期消费体验,促进绿色消费发展。此外,招商基金、招银租赁、招银国际、招商信诺资管等子公司均积极践行 ESG 理念,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全面考量 ESG 因素。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银行”)成立于 1987 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是一家经营模式鲜明、市场影响力突出的商业银行。2021 年,招商银行明晟(MSCI)ESG 评级由 BBB 提升至 A,获评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招商银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于 2021 年明确了招商银行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目标方面,招商银行致力于在五年规划期内在人民银行的绿色金融评价结果中进入对标银行第一梯队;举措方面,招商银行加快“双碳”战略业务体系建设,搭建绿色金融“三大服务生态 四大服务路径”,完善配套信贷政策,并积极推进风险缓释方式探索,研究能源信贷品种创新。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测算重点行业“贷款碳足迹”招商银行连续两年在总行层面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依照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发布的有关贷款的金融行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测算六大重点碳排放行业开展融资活动碳足迹,体现了金融业对实体行业低碳转型的撬动作用。基础服务金融服务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9493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是 1992 年 8 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1993年 1 月开业、1999 年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长期以来,浦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浦发银行已在境内外设立了 42 家一级分行、近 1,700 家营业机构,其中境内分行覆盖内地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境外分行包括香港分行、新加坡分行和伦敦分行,已架构起全国性、国际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格局。面向“十四五”,浦发银行积极顺应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明确将“双碳”转型、绿色发展写入公司战略规划,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级和质效,更好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推动资产负债结构、产品服务模式、企业文化等向绿色转型,持续加大金融供给,引导和调配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行业,全面打造涵盖碳市场基础功能服务、产品创新、交易做市以及能力建设等“四位一体”的碳金融服务能力,统筹推进自身运营和资产组合碳中和,坚定朝着“绿色银行”之路不断迈进。举措与路径绿色金融创新2021 年,浦发银行发布“浦发绿创”品牌,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迭代至 3.0 版,覆盖包括碳金融在内的绿色金融六大重点领域,逐步探索和制定碳金融这一细分领域的全方位产品服务体系,同时,在业内首发绿色金融蓝皮书金融助力碳中和发展与实现,持续丰富碳金融业务内涵。全国碳市场成立后,先后落地了碳资产组合质押贷款、碳中和挂钩贷款、碳中和债券等市场首单碳金融创新业务。截至2022年6月末,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近 4,000 亿元,居股份制银行前列,累计向 100 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 182 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 223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一。创设碳账户为倡导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浦发银行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立体式碳账户体系。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自于其在该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碳减排量,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未来碳账户的不同等级将会包括多种多样的定制权益体系,包括基础费用减免、快速审批通道、绿色金融资讯、绿色财务顾问等。个人碳账户方面,将视线聚焦于客户的日常生活,上线信用卡绿色低碳专区,开放个人碳减排量查询服务、新增信用卡绿色积分,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大力倡导减碳行为。发布 ESG 指数作为浦发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该行发布了国内首支经标普认证的覆盖海内外 ESG 资产的多资产量化指数浦银-北极星ESG指数。指数精选全球八个认可度高、流动性佳的股票或债券ESG宽基指数。该指数由浦发银行自主开发,秉持稳健风格,追求全球经济长期发展产生的稳健收益。“北极星指数”的愿景是作为一座桥梁,成就金融与生态、国内与国际、银行与投资者三重互联,共同分享绿色金融硕果,为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贡献更多力量。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基础服务金融服务恒生银行(中国)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恒生中国注重减少自身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021 年,恒生中国持续推进低碳环保和绿色健康的办公空间项目建设,总行新空间项目正式通过 LEED/WELL 双金级认证,上海环贸广场支行项目也顺利取得 LEED认证。恒生中国在办公空间实施多项节能改造措施,全行 2021 年的用电量比 2019 年减少超过 30%,节能效果显著。截至 2021 年底,恒生中国 52%的办公和营业场所面积通过了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和/或中国绿色建筑认证。做绿色发展的赋能者恒生中国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深层次、高质量的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强绿色信贷服务力度。截至2021年年底,恒生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速达 76.7%。恒生中国制订的绿色信贷指引涵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信贷的多方面指引。2021 年,恒生中国加速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并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包括国内首笔包含ESG 条款的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交易,在外资银行中率先推出绿色按揭业务,首推“绿色账户”企业金融服务、线上绿色供应链融资服务以及用于可持续绿色环保项目的“绿色存款”计划。此外,恒生中国作为首批发起单位中唯一的外资金融机构,加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通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绿色公益的推动者在绿色公益方面,恒生中国构建了一系列以“未来”为主题的公益项目:包括开展森林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种未来”项目;开展乡村人才振兴、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兴未来”项目;以及开展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和未来发展技能的“启未来”项目。在过去五年里,恒生中国在“未来”系列公益项目中累计投入近 1,400 万元,超过 5,000 人次受益。2022 年,恒生中国加大对生态环保项目的公益投入,通过开展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以及森林保护修复项目,巩固提升红树林、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保护当地社区生态环境。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恒生银行于 1985 年进入内地,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内地首家代表处。2007 年,恒生银行在内地的法人银行恒生中国正式成立,开启了在中国内地发展的新篇章。目前,恒生中国在内地近 20 个主要城市设有网点,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及中西部地区。作为外资银行 ESG 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恒生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 3060 双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2021 年,恒生中国承诺到 2030 年实现碳中和,并从可持续金融、绿色运营、和谐社区、人才赋能、数字化创新、守正治理六个议题出发,构建出一套系统的绿色发展行动框架,将使命和责任融入到发展战略当中,为金融同业提供绿色发展示范性样本。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金融服务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9695兴业证券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证券”)是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全国性、综合类、创新型证券公司,成立于 1991 年 10 月 29 日。2010 年 10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601377.SH)。作为一家上市证券公司,兴业证券追求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司已连续九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于 2021 年首次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为响应国家“3060”双碳目标,兴业证券于 2021 年提出自身运营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在 2022 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范围1、范围2和部分范围3)。并发布自身绿色金融目标,即力争2025 年绿色投融资规模达2,000 亿元,绿色投融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 45%。举措与路径积极发挥金融市场枢纽作用,产品创新带动低碳产业化在发展绿色投融资方面:兴业证券积极践行绿色投资(亦称“ESG 投资”“负责任投资”)理念,并于2020 年制定并披露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任投资政策,通过不同投资策略,将包括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在内的 ESG 因素纳入投资分析及评估决策中。集团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作为国内最早引进并践行责任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创设了国内首只社会责任基金、首只绿色投资主题基金,在推动绿色投资实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兴业证券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运用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产业、企业及项目的直接融资提供多元化服务支持,助推绿色金融企业转型升级。2021 年,兴业证券设立了明确的绿色金融目标:力争 2025 年绿色投融资规模达 2,000 亿元,绿色投融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 45%。2019 年、2020 年及 2021 年,绿色投融资规模为 126.76 亿、260.74 亿、667.39 亿。增长率分别为 105.7%、155.96%,逐年稳步增长。在环境权益交易方面: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参与主体,兴业证券参股的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业务覆盖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以及林业碳汇等环境权益交易,近年来累计成交 25 亿元,并创新服务支持福建永安 VCS 林业碳汇交易、南平顺昌国有林场林业碳汇质押、三明金森林业碳汇质押贷款。公司简介战略与目标承销发行交易所首只“双碳中和 ABS”,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1 年 4 月,兴业证券作为独家承销机构,成功承销发行首只“碳中和 ABS”-“兴业圆融-顺泰租赁 3 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用于碳中和)”,这也是上海交易所首只“资产和用途双碳中和 ABS”。本次发行助力顺泰租赁募集资金 1.78 亿元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据测算,本期光伏发电项目年平均发电量为75,448.39MWh,与同等火力发电量相比可减排二氧化碳5.76 万吨,为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基础服务金融服务东方证券绿色运营,挖掘减排潜力2021 年,东方证券持续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公司新启用的金桥数据中心为国家首座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的金融数据中心。公司加快高能耗机房向绿色机房迁移速度,2021 年先后启动了中山南路机房搬迁及外高桥机房搬迁工作,共计迁移设备 1,700 余台,并不断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及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公司还创新启动“减塑计划”,携手国内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抱朴再生,打造“零废弃”大楼和“零废弃”活动,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并以环保再生材料替代一次性耗材,将废弃物再生为可利用产品,推出了一系列环保再生产品,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金融聚力,支持“双碳”目标近年,东方证券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方式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持,支持中国碳中和目标的稳步推进。2021 年,东方证券共主承销 11 支绿色债券,帮助企业融资 150.13 亿元;其中碳中和相关债券 8支,帮助企业融资 120.07 亿元。2021 年 3 月,东方证券成功发行“申能租赁 2021 年度第一期申金-安瑞绿色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该债券在“绿色”的基础上引入“碳中和”概念,是全国首批、上海首单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产品,规模 23.64 亿元。本次债券在监管机构制定的最低信息披露标准之外,率先引入碳减排核算机构,强化了减碳信息的准确定、权威性。经计算,该产品基础资产涉及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与同等火力发电上网电量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10.56 万吨,可实现节约标准煤47.31 万吨,减排二氧化硫 288.77 吨,减排氮氧化合物 301.12 吨,减排烟尘 58.68 吨。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证券”)是一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提供证券、期货、资产管理、投行、投资咨询及证券研究等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综合类证券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自营投资、资产管理、证券研究等优势业务的业内领先地位。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在全国 87 个城市设有177家分支机构,主要控股或参股公司包括东证期货、东证资管、东证资本、东方金控、东证创新、东方投行、汇添富基金。东方证券切实响应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内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经营方式和工作方式,对外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公司计划以 2020 年为基准年,力争到 2025 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力争到 2060 年实现投资组合净零排放,此外于“十四五”期间,通过投资、融资业务的方式引导 4,500 亿元资金进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可持续投融资年均增速不低于 9%。举措与路径战略与目标公司简介基础服务金融服务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9897远东宏信远东宏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宏信”)是一家横跨金融与产业的综合集团,通过将金融业务和产业业务有机有效结合、互动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结合和整合优势,与客户需求保持深度共振,努力形成独特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方式,与客户共赢共荣,深度陪伴。基于“创造价值分享,共铸和谐发展”的核心责任理念,远东宏信在不断创新、开拓产业综合运营服务的同时,深耕投资人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公益责任五大社会责任领域,促进产业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与和谐发展,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2021 年,公司在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气候变化问卷评级中获得 B-等级,位于中国同业企业中的前列,并在气候治理、碳减排行动、气候机遇披露等方面领先于全球同业。远东宏信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TCFD)建议的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框架,识别、评估、分析气候变化风险及机遇,在有效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同时抓住气候变化机遇,最大化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碳足迹,不断强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举措与路径放大碳手印绿色金融引领低碳发展远东宏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计划(简称“绿色 ABS”)、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签署绿色俱乐部贷款协议等方式,为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构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177人已浏览 2022-09-09 72页 5星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